最近,看到一個關於皇帝的話題,問歷史上活得憋屈的皇帝有哪些?這類皇帝有很多是被權臣挾制,或上頭還有個祖宗看著的那種,比如漢獻帝、北魏那位被臣子指責謀反的孝靜帝、武則天的兒子們和晚唐的諸位皇帝、清朝末期的光緒皇帝等等。這些皇帝都失去了權力,沒有權力的皇帝哪能不憋屈?
但除他們之外呢?有沒有權力在手,還活得憋屈的皇帝?恐怕還是有的,特別是宋、明兩朝,很多皇帝在文官集團的看護下,許多事都是身不由己,小編就從歷史上宋、明兩朝的皇帝中,各選出兩位皇帝,供大家參考,他們都是權力不失,但依舊很憋屈的皇帝。
一:宋仁宗趙禎
這位皇帝在生前生後的名聲都相當好,成為皇太子時,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皇帝也當了四十多年,怎麼會活得憋屈?還是有的,在他繼位初期,皇太后劉娥獨掌大權十一年,期間還動過學武則天的心思,這段時間內,逐漸長大成人的宋仁宗肯定是過得很憋屈的,被迫在劉娥病死後,二十五時才開始親政。
在感情生活上,別看這位皇帝後宮女人不少,但他喜歡的女人,不是早死,就是被皇太后和群臣拆散,比如他15歲時,要娶媳婦了,但宋仁宗自己看上的女人卻被皇太后劉娥否決,強行替他娶了位姿色稍差的皇后,卻把宋仁宗看上的女人許給了自己的侄子,而這位姓郭的皇后和宋仁宗的感情自然好不到哪去,最後被廢掉。
劉娥死後,壓在頭頂的大山沒有了,但文官集團卻及時填補了這位位置,士大夫們自己以在青樓揚名為樂,卻不允許宋仁宗愛好美色,宋仁宗稍許殆政,他們就集體施壓,強迫宋仁宗把自己喜歡的兩位妃子送出皇宮去當尼姑。宋仁宗想給自己寵愛的張貴妃的伯父升官,被包拯吐一臉口水,只好放棄。
其實,宋仁宗愛好美色,一方面是男人的通病,但最主要的是他子嗣稀少(女兒一大堆),不缺少女人的他,一輩子只生了三個兒子,還全部夭折,活到中年還沒有繼承人,對於皇帝來說,這相當可怕和不甘,他不多努力怎麼辦?
但對於文官集團來說,宋仁宗沒有兒子,還有宗室可以繼承,文官集團只需要有個趙姓皇帝在上面就行,是不是宋仁宗的兒子沒所謂,因此,一直逼迫他收養宗室子弟,為繼承皇位做準備,這麼搞下來,宋仁宗會不會憋屈?直到他駕崩的前一年,無奈的他才正式確立了養子趙曙,也就是後來的宋英宗的繼承人身份。
除了後宮生活被盯著,皇位繼承人上的無奈之外,宋仁宗政治上的抱負同樣被打擊,慶曆年間,為解決「三冗」問題,他起用範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搞變法,但僅僅一年多一點時間後,就在保守派的反對下,幾乎掀起黨爭,他只好被迫終止變法。
從此,宋仁宗再也不敢提改革之事,在他之後執政的二十多年時間裡,基本上是得過且過,思路頗似「無為而治」,在他執政晚期,王安石上萬言書,向他闡述變法思路,他卻碰都不敢碰。
宋仁宗不想變法嗎?宋朝的隱患他看得清清楚楚,但性格上弱點和保守派的強勢,讓他無法雄起,執政期間,看似海晏河清,文治也確實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可西夏和遼國的壓力始終存在,財政上的危機更是明顯,生前沒能解決這些問題,對於心中還有些抱負的他,還是很憋屈的。
二:宋高宗趙構
提起宋高宗趙構,其實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會是嶽飛,別看宋高宗殺嶽飛時很堅定,實際上,他這個皇帝當得很憋屈,登基早期,被金兵追得到處逃跑,金國統帥完顏宗弼(金兀朮)揚言「搜山檢海」也要抓到他,被金兵追得憋屈還是小事,重要的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喪失了生育能力,這才是最讓他憋屈的事。
而且,他此前生出的兒子,在「苗劉兵變」後受驚嚇而死,更是讓他遭受到沉重的打擊。好不容易在韓世忠的奮勇作戰之下,於黃天蕩一戰中,打得金兵不敢在南下,半壁江山得保,他又擔心金國利用被俘的宋徽宗、宋欽宗做文章,不惜委屈求和,還在給金國的書信中以侄子自稱。
為了維護南宋跟金國之間的「和平」,在「紹興和議」籤訂後,又容忍金國認可的宰相秦檜專權二十多年,他這個皇帝當得憋不憋屈?恐怕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秦檜死後,權力是收回來了,可沒幾年,金國就撕毀協議,大舉南下侵宋。
雖然金兵因內亂退走,但宋高宗的妥協政策卻受到抵制,他必須要給出交代,不得不以「倦勤」為由,退位去做了太上皇。當太上皇的二十五年中,還要和宋孝宗這位北伐派皇帝勾心鬥角,努力維護自己的威望和妥協投降的行為,別看他活得很高壽,心裡估計是很憋屈的。
如果不是皇帝的身份給了宋高宗一層保護,跪在杭州嶽王廟裡的塑像,應該就有宋高宗,要是真如此的話,宋高宗即使在地下,估計也很憋屈。北宋滅亡後,他先是一路南逃,喪失生育能力,再認金國為叔,後遭權臣專權,最後因承擔金國南下的責任退位,宋高宗這位南宋的「中興之君」其實很憋屈。
三: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
又是一位在位時間超長的皇帝,共計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的憋屈是文官集團逼出來的,繼位的頭十年是張居正、李太后、大太監馮保聯手壓制著他,特別是李太后,管教得特別嚴厲,史載:「教子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
輔政的張居正同樣對萬曆皇帝嚴格監督,不許他幹這幹那,但張居正自己卻在私生活上沒有做好師傅的榜樣,拋開改革的敢作敢為之外,好色、奢侈等壞毛病全都有,登基頭十年,被內外壓制的萬曆皇帝,對比下自己過得生活和張居正的不同,還拿張居正毫無辦法,能不覺得憋屈?
但除了張居正,其餘文官們就不監督皇帝了?萬曆皇帝後來三十年不上朝理政,不就是因為他拿文官集團沒轍?萬曆皇帝比較特別的是,他利用宦官幫助自己斂財,但卻沒有利用宦官集團去跟文官集團打擂臺,這是他後來三十年不上朝,但朝廷照常穩定運行的主要原因,沒有政爭,就沒有混亂。
不過,總的來說,即使在位期間有「萬曆三大徵」這樣的歷史功績,但不能選擇自己心儀的、鄭貴妃所出的福王朱常洵當皇位繼承人,又不甘被文官集團監督、說教,放棄和他們爭鬥,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即使成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依舊過得很憋屈。
四: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登基之初,躊躇滿志的崇禎皇帝,在臨死前還覺得很憋屈,所以喊出了:「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話語,自認為是個好皇帝的崇禎,在那一刻肯定是極度不甘心的。也是,他繼位後,不好美色,生活簡樸,勤政可比朱元璋,剛繼位時,明朝也並非無救,可努力的他卻獲得如此下場,怎麼能甘心?
在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城時,敲響大殿鐘聲,卻召喚不來一個臣子的崇禎皇帝,也只能憋屈的下令皇后、貴妃自殺,砍死砍傷兩個女兒,送走三個兒子,孤零零的帶著太監王承恩去煤山守住自己最後的尊嚴,他肯定要承擔亡國的責任,即使他覺得憋屈,誰讓他是皇帝呢?
很多分析認為,崇禎的失敗是早就註定的,拋開明朝晚期的危局不說,他本來只是個宗室,沒有被當成皇位繼承人培養,在教育上更是如此,天啟皇帝的突然駕崩,讓他趕鴨子上架式的當上了皇帝,年輕不說,還沒有接觸過北京城外的世界,思想單純,教育單純,也沒有時間給他緩慢進入角色。
而且,崇禎皇帝開局即上當,在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的忽悠下,自廢武功,直接幹掉了能跟文官集團博弈的魏忠賢集團,束縛住了錦衣衛、東廠等皇帝耳目的手腳,看似大權在握,實際上,卻成為文官集團掌中的玩物,醒覺過來的他,在政治手段有限的情況下,也只能通過殺戮來表達不滿。
可越殺矛盾越大,往少說,崇禎朝,皇帝政令不過長江並非虛言,南方是東林黨們的天下,崇禎即使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勤政,沒有真正有辦法的心腹幫襯,也是無用。比起他的哥哥,那位只當了七年皇帝,一大半時間還躲在後宮幹木匠活的天啟皇帝差遠了。
天啟皇帝隨手拿出個魏忠賢,就解決了大半問題,朝堂上是分裂了,但畢竟可控,有魏忠賢帶著一幫小弟為皇權去爭,哪怕只爭來一半,也總比全體官僚集團都放棄為朝廷出力要好得多,崇禎在位時,全是自己去爭,就形成了皇帝直接和官僚集團變成對立面的情形,他最後的憋屈,到底還是能力問題,和勤政、節儉無關。
以上是小編從宋、明兩朝選出的,在位期間過得比較憋屈的皇帝,當然,他們的憋屈,只是在政治上,傳承上稍有些憋屈,皇帝的真正生活,相對於普通人來講,還是神仙式的,在普通人眼中,他們到底還是高高在上的神祇。以上所講也純屬小編一家之言,如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