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我們是否應懷疑一切?哲學上的缸中腦

2021-01-11 無名狂客

世界上有絕對真理和絕對正確的事嗎?我想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在內心問過自己。關於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同怎爭論的焦點在於絕對真理的存在形式上:有的既承認有具體的絕對真理,又承認無數相對真理,總和構成的絕對真理關於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同怎爭論的焦點在於絕對真理的存在形式上:有的廄承認有具體的絕對真理,又承認無數相對真理總和構成的絕對真理;有的只承認前者,否認後者;有人只承認後者,否認前者。

但都堅持有絕對真理的存在。筆者從真理的定義、絕對與相對的本質、世界的無限廣大及發展的無限性等方面駁斥了絕對真理論。筆者認為不存在絕對真理,真理都是相對的;堅持真理都是相對的,與堅持可知論、堅持客觀真理並不矛盾;真理都是相對的也不等於相對主義。

世界如果沒有真理我們是否應懷疑一切?

既然世界並沒有一條絕對的真理,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懷疑一切否定一切?懷疑主義思想在西方哲學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古希臘時期,懷疑主義者就已經對知識的界限、標準等問題加以駁難,例如皮浪主義者主張對一切採取懸而不決、不做判斷的存疑態度。與近代和當代知識論探討不同,古代懷疑論的日的是希望通過終止判斷而獲得靈魂安寧與內心平靜。

《懷疑主義歷史》認為,佔代懷疑論本質上是在眾多看似合理的本體論中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的結果。例如,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萬物常新」與普羅泰格拉「人足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而皮浪主義者認為,「萬物一致而不可分割。

因此,我既不能從我們的感覺也不能從我們的意見來說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們不應當相信它們,而應當毫不猶豫地經常不發表任何意見,不作任何判斷,對任何一件事物都說,它既不不存在,也不存在,或者說,它既不存在也存在,或者說它即不存在,也不不存在」。

皮浪主義拒絕判斷並不是基於對人的認知能力的評價,而是認為對象本身是不確定的,「它既不是這樣的,也不是那樣的,也不是這樣或那樣的」。因此,對不確定的事物進行判斷只能是自尋煩惱;要想獲得幸福(平靜的心境),就要不作任何判斷。

缸中腦

在20世紀裡,懷疑主義主要被理解為知識論中的一種立場,或者說是一種威脅,它宣稱沒有人認識任何事物,或者說沒有人有任何理由相信任何事物1981年,HilaryPutnam將原有的懷疑主義論題更明確地表達為「缸中之腦」(BIV)的假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米,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腑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

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F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個人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未梢被連接在一臺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輸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缸中之腦」是「惡魔論證」的現代表達,其知識論內涵更加突出,在缸中之腦的世界中,缸中之腦與非缸中之腦的經驗並無不同,因此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我們不是身處這樣的世界中。

懷疑悖論

至1190年代以後,當代知識論者對懷疑主義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更一般化地思考,並將其統一表述於「懷疑悖論」(SkepticalParadox)中,「懷疑悖論」將懷疑主義及其相關問題的一般形式表達為以下三個命題之問的明顯矛盾:

S1:我不知道我不是缸巾之腦

S2: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蘊含我不知道日常命題

S3:我知道日常命題

根據缸中之腦的定義我們很難說S1是假命題,不可否認缸中之腦在邏輯上是可能的,並且我們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否它。

S2看來也是真的,因為它是基於知識蘊含的邏輯原則:對任何認知主體而言,如果他知道命題P,同時他又知道命題P蘊含另個命題Q,那麼他知道命題Q({K[P]&K[P—Q]}-,K[Q])。這一原則被稱為知識的閉合原則(ClosureofKnowledge)。根據這一原則,如果我知道我有手,那麼我就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同樣的,如果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腦,那麼我就不知道我有手,這樣懷疑主義者就證否了S3。而另一些哲學家指出——正如我們會直覺地認為,S3是絕對正確的。

這三個命題單獨看來都是正確的,但不可能同時都正確。當代知識論學者認為,任何懷疑主義論證或者反懷疑論論證,都是對這一矛盾做出一種調解,例如相關選擇理論、語境主義、摩爾式回答和新摩爾主義。

摩爾對懷疑主義的反駁

在《駁唯心主義》中,摩爾肯定了自己反省的經驗,並目斷定存在「最具有獨立性的真實事實」。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他並沒有舉證出經驗以外的任何證據可以支撐這一斷言。他似乎與不可知論者、唯心主義者以及懷疑主義者面對著同樣的局面,但在《捍衛常識》中,摩爾發現一些新的證據:有這樣一些命題,它們明顯與「宇宙是精神的」或「物質事物不存在」等這樣的斷言『不相符合。

摩爾羅列出這一系列命題,他將之稱為「truism」,並聲稱每個人都確定地知道它們。這些命題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物質對象的,如「現在有一個活的人體,即我的身體」;「地球在我出生以前已經存在很多年」;「我從未遠離地球表面」等。另一類是關於精神時間的,如「我可以覺察到我自己的身體和我周圍的許多其它事物」我觀察到這些事物之間的一些關係」;「我對未來有期望」;「其它人與我有相似的各種不同經驗。」摩爾認為這些命題具有完全的確定性,並且每個人都確切地知道它們。

這就是摩爾所說的常識的世界觀,他認為常識的世界觀,例如事物、時間、空間和個人的實在等,在邏輯上是相互融洽的,擁有更強的確定性,而那些違背常識的斷言,則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例如,「哲學家可以主張外部世界不存在」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如果外部世界不存在,那麼哲學家就不存在,不存在的哲學家則不能有主張。

如果摩爾舉起一隻手問道:「這是一隻手嗎?」一個可能的回答是:「是的,這是一隻手。」這一問答可能引起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在於,你怎麼知道「這是一隻手」,或者說你如何確證「這是一隻手」;另一方面的問題在於,如果承認摩爾對「這是一隻手」的確證,我們能否將之用以證明「外部世界存在」,亦即是說,「有一隻人類的手存在」能否有效地反駁懷疑主義的結論「外部世界不存在」。

儘管內部主義者始終要追問,那些看似明證的命題的確定性的內部基礎究竟為何,但外部主義者則接受了這種確定性序列,基於此,他們的問題即在於,我們更有把握的命題和那些不太有把握的命題之間的關係如何,從我們已經擁有的那些確定的命題開始,我們能夠是否能夠確證其他的(也許是非經驗的)命題,存懷疑主義的案例中,這種關係特別地表現為:(被合理地)確證的常識命題與非缸中之腦之間是否有合法的蘊含關係,反之亦然。

相關焦點

  • 缸中之腦:詭異的著名數學悖論
    這兩種情形哪個是真實的?繼而擴展到思考生與死、物和我的微妙界限,我們真的能夠區分它們嗎?僅寥寥數言,莊子的描述惟妙惟肖、妙趣橫生,因而常被文學家、 哲學家們引用。後人對這個短短的故事有各種不同的詮釋,甚至在現代科學中也有一個絕妙的類比。
  • 從「缸中之腦」到腦機接口,思維永生離你還遠嗎?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曾產生過這樣一個想法:我怎麼能知道周圍的世界是真的呢?萬一我看到的天空是假的呢?萬一我吃的麵包也是假的呢?萬一我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某個邪惡的精靈變出來的,那我怎麼能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真還是假?我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
  • 莊周夢蝶: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嗎?
    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齊物論》裡莊周夢蝶的寓言與其蘊含的「物化」哲學,這個理論將會告訴我們:人類根本無法確定人生和世界是真實存在的。內容的開始還是讓我們回到之前提到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話題上來,如果你看到一個正要自殺的人。本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你該不該去救他?
  • 《蘇菲的世界》:哲學也很接地氣,14歲少女學得很帶勁
    談起哲學,很多人覺得高深莫測,太燒腦了。這其實是誤解,哲學其實很接地氣,哲學探究的是世界最根本的問題,如世界的起源、上帝是否存在、世界的組成與變化以及人存在的形式與意義等,這些都與人類的生存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任何人都可以去提出問題、回答問題。
  • 玻爾茲曼大腦和缸中大腦:我們到底生活在現實還是幻想中?
    既然玻爾茲曼大腦有可能存在,那又和我們人類有什麼區別呢?我們比玻爾茲曼大腦多了身體,還多了生活環境。說起來就是我們人類比玻爾茲曼大腦多了整個實體的世界。但是你這樣想,自我意識也可以為自己建造一個世界,想像出來的世界,意識在想像中遨遊,並不需要肉身的束縛。並且靠著想像,它可以隨意設定自己的體驗。那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玻爾茲曼大腦呢?或者每一個人都是玻爾茲曼大腦呢?
  • 做哲學有門檻嗎?
    著名思想實驗缸中之腦。《做哲學》作者:(美)小西奧多·希克/劉易斯·沃恩 譯者:柴偉佳/龔皓 版本: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8月小西奧多·希克和劉易斯·沃恩的《做哲學》一書,有別於傳統的知識梳理類或哲學史類的哲學入門讀物,它旨在展現哲學方法論的運用。
  • 進化心理學:你眼中的世界,不過是大腦製造的「幻覺」 |世界是真實...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 「我會不會活在一場夢裡?」 「世界會不會只是虛擬實境?」 你有沒有,哪怕一秒,思考過這個問題?
  • 靈遁者:時空存在性不需要被懷疑
    我在這裡做一下總結,本文的標題是《時空存在性不需要懷疑》,而且本文的定義是「哲學」理論,不傾向於「科普」,但物理的東西確實得作為哲學的支撐。還記得我一直強調的嗎?對於不可想像的東西,我們要保持懷疑,所以高維度理論,高維度時空值得懷疑。並且目前沒有實驗數據支持高維度理論的存在!
  • 它是否真的存在於我們現實之中
    這些宇宙共同組成了所有存在的一切:整個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物理定律和描述它們的物理常數。多元宇宙中的不同宇宙被稱為「平行宇宙」、「其他宇宙」或「另類宇宙」。在宇宙學、物理學、天文學、宗教、哲學、超個人心理學和文學,特別是在科幻小說和幻想中,已經假設了多個宇宙。在這些語境中,平行宇宙也被稱為「更替宇宙」、「量子宇宙」、「互穿維度」、「平行維度」、「平行世界」、「平行現實」、「量子現實」、「替代現實」、「交替時間線」、「交替維度」和「維度」。物理學界繼續討論多元宇宙的假說。著名物理學家對是否存在其他宇宙一支存在著分歧。
  • 我們知道什麼,而我們應該相信什麼?
    在之前一篇談論言論自由精神及其限制的文章,我們講到了自由透明的信息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規範及指導個人生活,實現自我發展的前提。那麼我們如果要利用可得的信息指導我們的生活,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相信什麼。而我們採信的信息應該是真實世界的客觀反映,如同地圖一般,虛假的信息就根本無法指導我們在真實世界的生活,還會使我們誤入歧途。
  • 神獸「四不像」真實存在嗎?看看這個物種,就不會懷疑古人騙你了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大家都知道,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對物種多樣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了,經過千百萬年來,世界上不斷有生物滅亡也有生物出現,而這個時候就會有人疑惑了,就古代人記載的那些「神獸」,是真實存在的嗎?接下來就告訴你。
  • 「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裡!」不僅僅是歌詞兒——帶你走進缸中大腦悖論
    明明是我的大腦認識這個世界,怎麼可能世界上一切都發生在我的大腦裡。 我們現在來分析分析~ 我們的眼睛怎麼能看到東西?用科學的話術來講,假設有光子,射進你的角膜,通過玻璃體的折射,聚焦在視網膜上,(視網膜是個成像模塊),光量子在視網膜上還沒有成像,是光量子激發了視網膜上原子裡的一個電子,形成了一個電信號,這叫光電效應。
  • 我們是否應該考察判斷:是否存在普遍適用的標準?
    我們就這樣說,自身的觀念是一個熔爐,觀念中蘊含著這個人真實的過去,蘊含著他人生中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判斷以及這判斷所帶來的後果,這情感上的震蕩影響著他對自己決策的認知是偏消極的或是積極的,他會再同樣的或類似的事情上做出什麼樣的判斷和選擇——而這就是他的經驗。
  • 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你曾經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非常有深度的問題:你所處的這個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是虛幻的。也就是說,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工作,以及你以前的成長經歷,甚至你兩小時前剛陪女朋友看了場電影,五分鐘前才抽了根煙,這一切都是並不存在的,只是你大腦中的一種感覺或是虛幻的景象。
  • 人在做夢時去世,意識會永遠留在夢裡嗎?由缸中之腦引發可怕猜想
    而還有一種想法,在夢境中,意識決定生死,這是一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想法,現實世界即物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我們親眼所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存在。現實世界主張物質決定意識,一個人如果消失了,他的意識也會隨之消失,但在夢境中就不一樣了,在夢境中的人處於潛意識狀態,是無法控制的,我們的大腦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
  • 《蘇菲的世界》文藝復興,數學家也跨界哲學脫口秀
    他主張唯有理性才能使我們得到確實的知識,而感官則並非如此確實可靠。既然感官是不可靠的,那麼笛卡爾認為在一開始時就應該對每一件事加以懷疑,有一件事必定是真實的,那就是懷疑。當你懷疑時,你必然是在思考,而由於你在思考,那麼你必定是個會思考的存在者,即「我思故我在」。通俗來說就是,你只有在思考,才能證明你還活著,只有你的思想才是有價值的。
  • 關於外星文明的5大猜測,除了大過濾器和缸中之腦還有啥?
    面對這個無垠的宇宙,我們並沒有低下頭顱俯首稱臣,我們一直在努力抗爭著,我們試圖追尋著宇宙起始的模樣,我們探索者宇宙的邊疆,我們追問著時間的形狀,我們計算著空間的弧度,我們還在尋在我們的同路人——外星文明。以往我們還在懷疑外星文明的存在與否,可是當我們意識都這個宇宙的大小後才知道,無論多麼小概率的事都會在這個宇宙中發生。
  • 常青藤精英說 | 「給你們一點我們的真誠,我們也曾是迷茫的留學生」
    「你懷疑過所處世界的真實性嗎?」 如果有一個伯納德問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會是:「一直」 。 一直以來,我都不能確信自己當下感受到的世界,是真實且唯一的。但我的懷疑和人工智慧,自由意識都無關。 我懷疑的是,時間。 作為一個愛好物理和哲學、嚮往文學和藝術的工科女。
  • 如何用哲學大師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我們的生活?
    蘇格蘭哲學家休謨以這個觀點作為他研究「必然性」的基礎,他認為,科學有能力理解世界,但這種理解並不能發現事物之間任何邏輯上的必然,必然性或許存在於數學和幾何學的世界,但一旦涉及感官對象,一切都為偶然。蘋果落下,打到樹下人的額頭,只能告訴我們打到額頭是因為蘋果落下,不能說明蘋果落下必然打到樹下人的額頭。
  • 《蘇菲的世界》哲學啟蒙教育的天堂,充滿了成年人不能理解的內容
    我們可以在書中發現,隨著故事的繼續,謎團卻正在慢慢地解開。蘇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書中的人物。可是他們在有了自己的意識之後,竟然就試圖擺脫對這本書的控制,我們怎麼知道書中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是否會是時空的另一個平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