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上海爺叔、上海阿姨,再來說說上海小姐。
舊上海,十裡洋場,那些,喝過墨水有文化的,穿著打扮洋氣的,懂得喝喝咖啡吃西餐的,屋裡廂有點底子的,舉手投足有點小資腔調的年輕女性,被叫作上海小姐。不是阿狗阿貓都可以隨隨便便叫上海小姐的。在十六鋪擺攤頭賣水果的,在三角地菜場賣蔥姜刮魚鱗的,在楊樹浦棉紗廠做包身工被「拿摩溫」欺負的,哪怕年紀再輕的小姑娘,也不可能被叫作上海小姐的。
解放後,勞動人民翻身做主人,婦女能頂半爿天了,上海小姐的稱謂自然而然就消失了。無論男女,無論上只角下只角,一律改叫同志了,男同志,女同志。兩個男人走在淮海路上,看到前面有小姑娘嫋嫋娜娜地走來,一個男人對另外一個男人「咬耳朵」:看呀,前面迭個女同志穿呃「布拉吉」真是「彈眼落睛」!
六十年代,工人階級領導一切,師傅的稱謂「吃香」起來,男的叫師傅,女的也叫師傅;老的叫老師傅,小的叫小師傅。工人叫師傅,機關裡幹部也叫師傅。馬路上問個路,開口就是「師傅,靜安寺哪能走?」商店裡買東西,開口也是「師傅,幫阿拉拿只鋼盅鑊子!」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一夜之間,稍微年輕點的女性都被叫成小姐了,小姐稱呼滿天飛。沒隔多少辰光,小姐成了風月場所的代名詞,誰都不敢亂叫小姐了。看到年輕女性叫小姐,十有八九被「翻白眼」,碰到火氣大的女人,當心「吃耳光」哦!不好叫小姐,有段辰光改叫美眉了。之後,又改叫美女了,不管好看難看,一律叫美女了。美女一時貶值,「勿值銅鈿」了。有一次,走過四川北路,身邊有個爺叔哇啦哇啦衝著前面一個紅衣裳的背影叫著「美女美女」,紅衣裳回過頭來,「嚇瓦寧」,迭只「翻勢」蠻「刮三」呃,爺叔,儂可能無心,跟著習慣隨便叫叫的,但聽上去總歸有點「吃豆腐」的味道。
現在,與時俱進,美女也不叫了,改叫小姐姐了。小姐後面加個疊字,既區別小姐,又聽起來親切,所以蠻流行的。
雖然,小姐少有人叫了,但上海小姐作為一個特定的稱謂,除了特殊時期被打入冷宮之外,她跟上海爺叔、上海阿姨一樣成為上海灘的一道風景線,傳承了下來,並必將流傳下去。
當然,上海小姐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那種小資的因素被弱化了,而上海小姑娘與生俱來的聰明、能幹、獨立、知性、溫存,以及善於當家理財、打扮得體、知書達禮等等優點被放大了。
這個開場白有些長,好在沒有開「無軌電車」。下面就來講講「上海小姐」——
說起上海小姐,長期以來,在公眾的印象中似乎就一個字:「作」。其實這樣的認識有點膚淺了,至少是不全面的。只要把握好尺度,稍微有點「作」沒啥不好。大多數上海小姑娘的「作」往往就是發發嗲而已。發嗲是撒嬌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也是女孩子的特性使然,是最吸引男性的氣質之一。怪不得很多小夥子把會不會發嗲作為擇偶的一個條件,因為不會發嗲的女孩不可愛,「呆(ai)篤篤」「戇嗒嗒」,缺少「女人味」,沒辦法「劈情操」。
話說那天淮海路上走來一對小情侶。女的說,前面就是老大昌,那裡的西點曾經是張愛玲的最愛,她在作品中描寫過,喜歡老大昌的肉餡煎餅。男的說,好呀,我們去嘗嘗「米道」。女的說,不要嘛,人家要嘗嘗儂親手做的西點呀!男的說,我在職校學的手藝勿好跟老大昌「搭脈」呃。女的說,可人家就是歡喜儂做的西點「米道」呀!男的說,OK,阿拉快點回去,我來露一手。女的說,勿好「喇叭腔」哦!於是,小情侶纏纏綿綿折回去了。
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發嗲,卻蘊含著女孩對男友的激勵心理學技巧。很多男孩在女友發嗲式心理激勵下,進取性大大增強。只會蛋炒飯的,敢燒酒席了;整天宅家的,出來遛狗了;趴在電腦前打遊戲的,知道抓緊時間「充電」了。但有的女孩「作」過頭,反而吃苦頭了。
「作」過頭,就勿是嗲了,變成「觸氣」了。比如老弄堂裡有個叫方方的女孩,結了婚還是改不了「作天作地」的脾氣,一次寒冬臘月半夜裡,睏勿著,把男朋友叫醒,非要去霍山路夜排檔吃大餅油條豆腐花。男朋友「睏似懵懂」,硬了頭皮陪伊去,結果第二天高燒發到39。三番五次,「作頭勢」少有,到了分道揚鑣時,方方再怎麼「嗲」,也已回天無力,「凹門痛」啊!
所以,「上海小姐」不是隨便叫叫的,除了拿捏好「嗲」與「作」的火候,還要懂穿衣、善打扮。以前有種說法,吃在廣州,穿在上海。可見上海人,特別是「上海小姐」會打扮確實出了名的。物質匱乏的年代,上海人家幾乎家家備有縫紉機,「上海小姐」出嫁前都得學會自己動手裁剪縫紉衣服,拿手絕活就是套裁,即把原來只夠做兩件衣服的「料作」套裁出三件來。還有「假領頭」,一下子解決了幾億老百姓既要面子又要節省布票鈔票的兩大難題。這個發明者絕對應該得諾貝爾獎的。「上海小姐」還有一絕,影視劇裡那些女明星的時尚衣裳,只要看一眼,馬上可以依葫蘆畫瓢「拷貝」下來。記得《上海灘》播映後,隨著「浪奔浪流」的歌聲,馮程程式外套一夜之間風靡申城,「上海小姐」幾乎人人一件,都是純手工縫製。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善於打扮的「上海小姐」又開始了新的糾結。打開衣帽櫃,四季衣裳塞得「撲撲滿」,卻拿不定主意,上班穿啥、約會穿啥、旅遊穿啥、與閨蜜逛街穿啥,捏捏放放,猶猶豫豫。這件看看漂亮,那件看看時尚,眼烏子「巴登巴登」,挑花特了。當然,企業效益差一些的,或者下了崗的,沒條件去梅泰恆,就去七浦路挑挑揀揀,運道好的辰光,花不了多少鈔票,也能淘到「彈眼落睛」的衣裳,穿出來照樣山青水綠。否則,「爛汙三鮮湯」打扮,穿了睏衣蕩馬路,是嘸沒資格稱做「上海小姐」的。
「上海小姐」另外一個特點是,懂禮儀、會家務。傳統的上海人家很注重家教,女孩要知書達禮,不僅「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而且還要會家務、人勤快,拿得起放得下,所謂「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我的同事潘姐,教育女兒很有一套。女兒小力從小嘴巴甜、懂禮貌,買汰燒也學得像模像樣。前年小力軋了個男朋友,開始,未來婆婆並不滿意,認為小力長得一般。但是幾次偷偷觀察下來,發現小力待人接物很有教養,氣質不錯,知識面又寬。而且,只要上門作客,小力都會去廚房幫著婆婆打下手,洗洗魚切切蔥。好幾次,小力還動手燒了幾隻特色菜讓公公婆婆嘗嘗自己廚藝。吃完飯,小力又總是搶著洗碗洗筷,揩揩煤氣灶。當然,幹完活,洗了手,護手霜是標配。臨走還不忘順手把垃圾袋帶下樓去。結了婚,小力繼續保持優良傳統。晚飯後又多了一件事,天天陪著婆婆去散步,一邊走一邊「嘎三胡」,親如母女,四周鄰居看到「眼仰」煞了。「找媳婦要找907的小力」成了小區裡的順口溜。
去年,小力一家被街道評選為「文明和諧家庭」,小力還代表全家在街道召開的表彰大會上,上臺演講。小力的講演時而樸實無華,時而行雲流水,時而妙趣橫生,時而氣貫長虹,贏得領導、嘉賓以及與會居民代表好評如潮。街道辦的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新聞稿,主題就是《「上海小姐」的風採》,鄰居們拿到報紙讀得津津有味。樓組長李家伯伯還把報紙貼在了樓道的招貼欄裡,方便居民閱讀。鄰居們在講到小力時,自然也聯想到了505的新娘子晨晨。晨晨賣相像冰冰,身材像楊冪,說話輕聲細語,碰到鄰居頷首低眉,嫣然一笑。但在屋裡廂,晨晨燒不來飯菜、拖不來地板、汰不來衣裳,雙休日躺在陽臺的藤椅上,孵孵太陽,喝喝咖啡,聽聽音樂,看看小說,欣賞欣賞塗滿指甲油的十個細細長長的手指,心滿意足。鄰居都說,晨晨是「嗲妹妹」,跟小力是兩隻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