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東方電氣研製的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精品轉輪,在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吊裝成功。這個350噸的巨無霸「四川造」,刷新世界水電裝備的新高度。
7月8日,首款國產超小體積5G通信模組在長虹正式下線。這個僅比1元硬幣寬5毫米的「四川造」,帶領四川5G核心器件研發跑在全國前列。
一大一小,折射出四川不斷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打造先進位造強省邁出的鏗鏘步伐。
穩大盤,製造業挑起大梁
口罩告急、防護服告急、消毒液告急……今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各類防護物資一時短缺。確保生產生活穩定供應,製造企業紛紛復產、轉產、達產、擴產,彰顯四川製造業「硬實力」。
科倫藥業新都基地1月26日即恢復生產,2月1日全面復工,每4.8秒就有一袋營養液下線;作為全省最大職業服裝生產基地,綿陽際華三五三六實業有限公司服裝生產基地僅用一周時間,就「變出」一條防護服生產線;瀘州鑫福化工有限公司400名工人奮戰生產線,每天超10萬公斤消毒液發往成都等地……一個月不到,各類應急物資很快從緊缺轉為充足。
防控同時,穩住經濟大盤,製造業也挑起大梁。早於全國一個星期有序復工復產,2月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率已達95%以上,製造業企業近1.3萬戶。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顧紅松介紹,「在主要經濟指標中,製造業數據也是最早轉正的。」
不止上半年。在他看來,四川製造業起步於「一五」時期,奠基於國家「三線」布局,發展於改革開放,勃興於西部大開發。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後,四川大力推進先進位造強省建設。如今,已形成門類齊全、結構完善的產業體系。
加快構建「5+1」現代工業體系,近年來,四川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去年,全省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營業收入突破4萬億元,佔全省工業比重超八成。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佔比達19%以上。重點產品名聲更響亮,全球每兩臺蘋果ipad就有一臺是「成都造」,「四川造」大型無人機實力居全國第一陣營,發電設備產量佔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
育新機,數位化賦能腳步加快
今年初,綿陽長虹「5G+工業網際網路」智能電視大規模定製生產線落成投產,探索小批量定製和大規模生產兼容並行。「效果十分顯著。」該生產線負責人魏友軍說,藉助系列先進技術集成,這條生產線生產效率提高六成左右。
川南內江的金鴻曲軸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繁忙生產線僅需幾位操作人員。公司行政部經理陳曉華介紹,「在智能化生產模式下,從上料到下線30多個工序全部實現無人操作,80秒鐘可完成一件曲軸產品。」
以數位化轉型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成為四川製造業的「集體選擇」。
建設新型數位技術設施。今年全省將新建5G基站3萬個、打造2-3個5G與工業融合應用示範試點。藉助實施新基建三年行動,四川希望聚焦5G、工業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和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創新基礎設施精準發力,「一業帶百業」搶抓發展新機遇。
推進位造業數位化轉型,中小企業迅速響應。「投入前,東怕西怕。下定決心做了,就發現成效遠大於想像。」四川亞度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杜衛東嘗到甜頭,願意將喜悅分享給更多傳統製造業企業主。今年初,他整合企業最初為自身數位化轉型打造的團隊,單獨成立了一家數據科技公司,致力於為更多企業提供「可承受」的全套數位化轉型解決方案。
數位化賦能,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四川瞄準消費品、原材料、機械製造、電子電器和農業裝備等領域,重點推進。顧紅松說,「我們要用逐一培育試點示範方式,以事實打消一些企業負責人的顧慮和擔憂。」
開新局,產業協作天地更寬
一段時間以來,川渝深化合作對接活動在兩地密集展開。密集步伐背後,是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力推動。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決定》,繪就國家戰略的四川「施工圖」。
新機遇給四川製造業發展洞開新未來。我省明確,堅持全產業鏈貫通、開放式互聯,推動成渝地區產業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促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行動已展開。4月30日,川渝兩地經信系統共同推進位造業協同發展,打造中國製造「第四極」。20天後,雙方宣布共建成渝地區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在西部率先探索「一網通兩地」。本月初,兩地明確未來五年建設產業合作示範園區20個,今年內將啟動一半……
更好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協作,我省也積極修煉「內功」——
致力於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我省鎖定建設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和食品飲料三大產業集群,以及全國重要的先進材料、綠色化工兩大產業集群。同時,明確將實施產業鏈填缺補短工程,進一步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一批頭部企業;進一步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推動全省製造業合理布局,目前已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創建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支持成都東部新區發展先進位造業,推進成德眉資製造業一體化發展等。
今年啟動實施「畝產論英雄」評價,進一步提升產業園區承載能力。
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機遇難得,責任重大,推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四川整裝再出發。(記者 朱雪黎 張彧希 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