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對西楚霸王項羽的評價。其實,項羽的寵姬虞姬也被人們歌詠了千年。據說,虞姬死後鮮血染了地上開出一朵鮮花,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虞美人」來命名這花。後來唐朝無名氏將項羽和虞姬的悲情寫成了詩,便有了「虞美人」這個詞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李煜的絕命之詞。為什麼寫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會把命丟了呢?讓我們先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說起吧。
0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02千古詞帝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南唐後主。精書法,擅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成就最高。所以有人說:李煜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好詩人。他被稱為「千古詞帝」。
03一首詞成為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一個亡國之君念念不忘他過去的美好生活,自然會招來殺身之禍。是時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傳李煜於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此詞,宋太宗聞知而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這首詞是導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0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憶起往夕,作為君主,是否能辨忠奸,任賢良,是否關心過民生的疾苦,是否盡到了一位君王該盡的本分,怎能無悔恨?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戀的往事也許不值得一提,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一曲生命的哀歌,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用「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形容。因此得以千古傳誦了。
05珍惜現在時光,不虛度年華
李煜的肉體生命與政治生命都是短暫的,但他的藝術生命則是永恆的,今天,我們再讀李煜,再享受藝術審美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去思索,如何好好地去享受快樂,如何勇敢地去咀嚼痛苦。就像顧城先生所說:我們要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這句話無外乎說,無生與有生,悲觀與樂觀,都是生命旅途上的客觀實在,無法迴避;但是我們又能從對無生的覺悟中獲得將此生過得更充分的理由,就是珍惜現在時光,不虛度年華。
全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抒的是念國之情,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深沉。儘管詞作篇幅短小,但餘味無窮,堪稱為婉約派作品之絕唱。
這不禁讓我想到如今太過優越的生活,常常讓我們失去品嘗苦難的勇氣。但或許,當我們對悲傷和歡樂有了同樣深切的體會,才能擁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才不枉在人世間走這一遭。
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讓我們珍惜現在時光,不虛度年,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