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2020-12-15 我從書中來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蓆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任何禮的背後,一定是要有一份心誠意潔在裡頭的,沒有心誠意潔,光有禮的外在,也是自欺欺人罷了。一分誠敬,一分福氣;十分誠敬,十分福氣。而誠敬心的呵護,就是要從平日生活裡的細節裡去養成才行,像孟母平時「蓆子擺得不正,不坐;肉割得不正,不吃」就是最好的範例。

比如古人不該吃的東西不吃,這就是從細節做起,正如老子所講「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後漢書·丁鴻傳》中,丁鴻就有一句話:「若敕政則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做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防微杜漸,方能禁於未然。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古人在食這一方面,也有他們的智慧。比如漢《召信臣傳》中就道:「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供奉養。」《禮運》裡也有說「飲食必時」,用現在的話講,就叫不吃反季節的食物,唯有尊重自然法則,方得身心兩全。

《內則》裡面說:「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類。又如「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類。又如「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犢麛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羶」類。又如「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類等等,飲食有飲食之道,尊重它,便有益身心,否則,得不償失。

吃的主糧不嫌舂得精,吃的菜,如魚和肉不嫌切得細。食物陳舊或是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一旦改變,不吃。氣味一旦改變,不吃。食物如果烹調不當,不吃。不當季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姜每餐必須有,但也不多吃。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相關焦點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不時不食丨沒有ta,秋天的韻味都少了一大半!
    孔子《論語·鄉黨第十》中寫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其中的「不時不食」就是遵循自然之道,其意即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古時沒有如今的冷鏈運輸、大棚栽培,可這看天吃飯的「無奈」,實際卻充滿智慧:食材啊,還是應季的最有韻味。
  • 不時不食,春天.
    《論語·鄉黨》記錄了孔子對於吃的講究和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 好好的菜不吃,非要吃點臭的
    走過路過的小朋友們腦子裡總會誕生出幾個問號:為什麼成年人都這麼喜歡吃臭的?當小朋友長大後,逐漸也成為排隊吃臭豆腐、螺螄粉的主力軍,因為這些東西臭是真的臭,香也是真的香。油炸臭豆腐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放在現代一定沒人願意贊同,臭的食物也可能是人間美味!
  • 食飲由「禮」 君子三戒 來看看孔子的養生見解
    身體上感知異常,自然要警惕,而心靈上的「不仁」同樣會影響健康。孔子認為「仁」同時也是一種能力,一種人能幸福、安然、健康體驗生活的能力。在物質條件已然豐富的當代,「仁」這種能力尤為重要,要加強心靈的修養。飲食養生:食飲由「禮」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 佛教將食分為九種,生命的質量取決於我們偏愛哪些食
    所以《周易.序卦傳》中有:「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在佛法裡,食可不僅僅是五穀、五畜這些有形的物質。佛法將食分為九種,分別是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禪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對不同食的貪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生命質量。
  • 這才是人生:恨不天天食在廣州探尋廣州美食
    "所謂 " 食在廣州 ",首先吃的是 " 食材 ",愛的就是這種 " 生 ",活生生,即宰即食,如果又老又硬,廣州人會覺得有點 " 柴 "。孔子說,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說的是變質、變色和變味、半生不熟的實食物不食。但是水蟑螂(又稱 " 龍蝨 ")、禾蟲又是怎麼回事?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大過年的,就不讀《原則》了,回老家過年,有點小感想,記錄一下,達成每周一更的目標。
  • 上海城隍廟最受爭議小吃:明明都是當地招牌,為何遊客卻不吃了?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有助於人體消化,是一種養生的進食方式,並且還要有所食,有所不食,中國人在吃這件事上其實也是有著一整套規矩和禮儀。雖然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講求效率,難免會覺得它很繁瑣。
  • 白蘿蔔不熬湯,加1鮮味食材做早餐,簡單健康又美味,很適合冬天
    白蘿蔔不熬湯,加1鮮味食材做早餐,比炸丸子簡單健康,適合冬天。生活在北方的朋友們都知道,過去,因為交通運輸不發達,一進入冬天,可吃的蔬菜少得可憐,基本就是易儲存的蘿蔔、白菜、土豆、洋蔥這「四大天王」輪番登場了,智慧的家長可能還會吃出新花樣。
  • 食在江南:臭豆腐、臭鱖魚、臭莧菜梗,誰最臭?
    在中國,以紹興為中心,浙江、江蘇、安徽以及上海的臭味當家菜花樣繁多:臭莧菜、臭芋艿梗、臭冬瓜、毛豆腐、黴千張、臭百葉、臭鱖魚......從蔬菜到豆製品再到肉類,做法是「萬物皆可臭」,吃法是「食臭亦有道」,心法是紹興、寧波一帶還在堅守的「無臭不下飯」的習俗。
  • 摩西與孔子:文明如何規定不可食
    《太平御覽》引的古書裡有商紂王「熊蹯不孰而殺庖人」的記載。春秋時代關於烹食熊蹯的記載更多,也更信實。《左傳·文公元年》云:「冬十月,[商臣]以宮甲圍[楚]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宣公二年《傳》說:「晉靈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戰國時代的《孟子·告子上》「熊掌,亦我所欲也」那段話更是盡人皆知。除此之外,先秦的古籍還告訴我們,除了雜食性的熊羆的肉,古人也喜歡吃兩棲類動物。
  • 孔子的養生秘訣,這八類東西堅決不吃
    說到飲食養生,大家一定不陌生。什麼樣的食物才是健康的?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總結出了「八不食」,把飲食要注意的事項說得清清楚楚。一起來看看孔子的養生之道是不是對您也有幫助。"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不時,不食。"糧食陳舊腐爛了不吃,魚和肉腐壞了不吃,菜不新鮮了不吃。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的食物不吃。
  • 【中國文化】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士人的飲食生活與社會其他階層相比,具有自身特徵,這就是:「追求飲食藝術,雅致清逸的格調,不重奢華重美食。」從經濟文化層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養,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們有精力和時間研究生活藝術,有條件講究吃喝。古代士人的飲食方式多受其飲食觀念的支配。 自先秦以來,人們就非常注意飲食與衛生、飲食與健康的關係,形成了進步的飲食觀。孔子對飲食就很有講究。
  • 過午不食
    《摩訶僧祇律》卷十七:爾時比丘日暝食,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夜食?我等在家人尚不夜食,此輩失沙門法,何道之有?」諸比丘聞已,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汝等夜食,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日後,前半日聽食,當取時。」
  • 過午不食的利益 (闡述了」過午不食」的好處,理由,方法)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能減飲食習氣,則世系漸脫故。《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一般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是用肚臍吸取養分,胎兒臍帶會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