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蓆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他。
任何禮的背後,一定是要有一份心誠意潔在裡頭的,沒有心誠意潔,光有禮的外在,也是自欺欺人罷了。一分誠敬,一分福氣;十分誠敬,十分福氣。而誠敬心的呵護,就是要從平日生活裡的細節裡去養成才行,像孟母平時「蓆子擺得不正,不坐;肉割得不正,不吃」就是最好的範例。
比如古人不該吃的東西不吃,這就是從細節做起,正如老子所講「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後漢書·丁鴻傳》中,丁鴻就有一句話:「若敕政則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做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防微杜漸,方能禁於未然。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古人在食這一方面,也有他們的智慧。比如漢《召信臣傳》中就道:「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供奉養。」《禮運》裡也有說「飲食必時」,用現在的話講,就叫不吃反季節的食物,唯有尊重自然法則,方得身心兩全。
《內則》裡面說:「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類。又如「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類。又如「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犢麛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羶」類。又如「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類等等,飲食有飲食之道,尊重它,便有益身心,否則,得不償失。
吃的主糧不嫌舂得精,吃的菜,如魚和肉不嫌切得細。食物陳舊或是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一旦改變,不吃。氣味一旦改變,不吃。食物如果烹調不當,不吃。不當季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姜每餐必須有,但也不多吃。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