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021-02-19 領導幹部學國學

「士人」是中國古代對知識分子的一種稱呼。「士人」也稱「儒生」「文人」。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士人的飲食生活與社會其他階層相比,具有自身特徵,這就是:「追求飲食藝術,雅致清逸的格調,不重奢華重美食。」從經濟文化層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養,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們有精力和時間研究生活藝術,有條件講究吃喝。古代士人的飲食方式多受其飲食觀念的支配。

自先秦以來,人們就非常注意飲食與衛生、飲食與健康的關係,形成了進步的飲食觀。孔子對飲食就很有講究。他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要求,並主張十多個不食。其文曰:

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從孔子所說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衛生標準,依然是今日應循的飲食原則。如,魚腐爛變質為「餒」,肉腐變質為「敗」,腐敗變質的食品,對人體危害極大。

「失飪不食」,指不吃烹調不當的食品。「沽酒市脯不食」,是說街上買的散裝食品和飲料,有的不潔淨,不能隨便吃。「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是說飲食要以五穀為主,肉類不宜過多。「不多食」,是說飲食要適量而止,不可暴飲暴食。

總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這麼多不符合衛生標準而不食的主張,是難能可貴的。

在中國古代士人的飲食觀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飲食結構。漢唐時期,人們便主張採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證食物營養成分合理搭配。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指出,每食「常須少食肉,多食飯」。這種以穀物為主肉類為輔的食物搭配原則,符合營養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還普遍認為應節制飲食,反對大量食用美味佳餚,這樣做會增加胃的負擔,影響消化。《呂氏春秋·本生》說:「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孫思邈也認為,吃得過多會使人短命。他在《千金要方·養性》中說:「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明末清初著名劇作家李漁,多才多藝,對飲食也很有講究。在其《閒情偶寄》一書「頤養部·調飲啜」中對飲食之道作了專門評述。李漁的飲食觀與傳統的飲食養生理論不盡相同,比如他認為,「食色性也,欲藉飲食養生,則以不離乎性者近是」。即飲食要根據每個人的「性」來安排。「性」,意為性情、習慣。由於「性」因人而異,故《食物本草》一類書上規定的飲食忌諱未必適合每個人。

根據以「性」來安排飲食的原則,李漁提出了六條具體的飲食方法:

一是愛食者多食;李漁認為:「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身,不必再查《本草》。」二是怕食者少食;生性不喜吃之食物,如果勉強吃下去,不僅不利於健康,反而會招致疾病。三是太飢勿飽;即要控制飲食,不要因飢餓而暴飲暴食。四是太飽勿飢;李漁說:「飢飲之度,不得過於七分是已。」五是怒時哀時勿食;因為「怒時食物易下而難消,哀時食物難消亦難下」。六是倦時悶時勿食;因為倦時進食,「則食停於中,而不得下」,煩悶時進食,「非特不下,而嘔逆隨之」。

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對飲食也很有講究。《隨園食單》便是他晚年撰寫的一部烹飪專著,是一部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

袁枚認為,烹調如同做學問,應「先知而後行」。在「戒單」中,袁枚就提出飲食應破除不良陋習。如他提出要「戒耳餐」。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他指責飲食一味炫耀,片面追求餚饌華貴者:「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袁枚還主張「戒目餐」,「目餐者,貪多之謂也」。袁枚說:

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極名廚之心力,一百之中,所做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準,況拉雜橫陳乎?

袁枚對飲食時的「強讓」也頗為反感。他說:

一餚既上,理宜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變,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嘗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汙盤沒碗,令人生厭。

吃飯強讓之禮,不論從飲食衛生還是從個人飲食習慣看都是不科學甚至沒有禮貌的。

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活了80多歲,是一位高齡老人,到晚年依然耳聰目明,還能上山撿柴,這與他善於調節身體、飲食起居得當有直接關係。他有詩云:「吾身本無患,衛養在得宜。一毫不加謹,百病所由滋。」他晚年總結自己的養生之道,第一條便是飲食有度:「朝晡食飲,豐約惟其力,少飽則止,不必盡器。」其次,飯後散步,「食罷,行五七十步,然後解襟褫帶,低枕少臥,此養生最急事也」。在日常飲食上,陸遊喜素,好喝粥吃米,野菜亦是其所好。

中國古代士人深知飲食的重要性,不少人精通飲食之道,他們的飲食觀念和飲食習慣有許多合理之處,仍值得今人借鑑。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相關焦點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饈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然後拿來問我,為什麼「割不正,不食」?切得不方正,也不影響食物的營養啊?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你認為呢?
    孔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向被奉為中國飲食文化之精髓,飲食文化之與孔子故裡,歷史淵源悠長可見一斑。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經歷了許多政治,生活紛擾,可是他仍活了73歲。應該說,孔子是長壽的,這與他晚年有一套養生術有關。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春秋飲食探秘:孔子提倡「食不厭精」背後,隱含了哪些飲食理念?
    但是這種飲食文化卻沒有得到推廣,這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三、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飲食態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文學家、理論家等。一部《論語》不僅記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也表達出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 浮生之根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不少注家似乎覺得孔子天生就應該只喜歡飯疏食飲水,任何時候都恪守「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對美食會無動於衷,因而把「厭」解釋為「饜足」」貪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就翻譯為飯食不貪吃精粹,魚肉不貪吃細美,一步一步地把孔子的形象塑造成刻板無趣,索然無味的道德先生、牌位先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很難解釋在儒家的強大影響下,中國古代歷史還能夠創造出包括美食、美服、美器在內的燦爛文明了。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恪守祖訓、驚喜別致、文化底蘊深厚的孔府菜
    自孔子去世後,至今2500餘年,傳承77代,一直是中國的一個特權家族。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途經山東,「以太牢祀孔子」,確認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孔子後人自漢代被封為「褒成侯」以來,歷代王朝都有封號。「宗聖」、「奉聖」、「崇聖」、「恭聖」等均為侯爵。到唐玄宗時(唐開元27年)孔子被追諡為「文宣王」,封其後裔為「文宣公」。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來平涼海世界海鮮餐廳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可以看出在中國「吃」這件事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有八大菜系,其中粵菜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的風格成為最早的「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口味以鮮香為主。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夥食真的越精細越好嗎?丨蝌諺More
    這是【蝌諺More】欄目的第25期在《論語》裡,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 孔府菜《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之中庸
    孔府菜飲食文化傳承     孔府菜從公元前272年形成以來,歷經2000多年的儒家文化沉澱
  • 「粗糧的逆襲:」從「食不厭精」到現在的「食不厭粗」
    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第十》記載的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似乎給喜歡吃精美食物的人,提供了很多藉口。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提出「食物要做的越精緻越好,烤肉是越細越好,這樣味道才更好,也便於咀嚼和消化」,這一方面體現了孔子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同時也彰顯了聖人恪守祭禮食規以示敬和文明科學的進食原則。當然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態度,與其所處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和生活條件有關。
  • 尋味姑蘇蘇州小食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自然物產豐饒,加之蘇州民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形成了姑蘇美食精工巧做、文藝雅致的風格。   最有典型性,並且最普遍而常見的小食,便是蘇州的小餛飩和豆腐花。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唐朝皇室的食物有多難「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唐朝皇室的食物有多難「搞」? 在唐朝,作為階層金字塔的頂端的皇室,擁有著其他階層無法比擬的優質資源,在吃穿用度上更是甩了其他階層一大截,那甩一大截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今天飲食唐人系列將會帶大家了解唐朝皇室如何在吃吃喝喝上精緻地「搞事情」。
  • 孔子:我是如何「通神明」的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糧食陳舊或變味,魚和肉腐爛,不吃。)色惡,不食。(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臭惡,不食。(氣味變了,不吃。)孔子的飲食雖然很講究,但大多都是常規的飲食衛生和飲食合理化原則,而只提到一種獨特的保健食品,就是姜。
  • 原來富貴於我如浮雲,是出自孔子的話,兩千年前的智慧,至今有用
    這是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子的話,出自《論語》。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在其中。如果不行道義,即使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在這裡孔子做了個對比,一種是清苦的生活——吃粗糧,喝冷水,連枕頭都沒有;一種是大富大貴,但卻沒有道義。
  • 世界七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沒有中餐 中國人最不服韓國這一款
    早在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代,中國就已經形成完備的菜品體系。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有言:「食、色,性也。」既是人生哲學,也是生活態度,「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是孔子的美食觀。要說其它的六大美食,中國人或許還少有話說,這韓國泡菜也太普通了吧,隨便在中國拎一種醃菜,都不會比韓國泡菜差。看到這樣的結果,中國人是大大的不服啊。
  • 鄙人如何發現孔子發現「仁」(花襲君)
    春秋時期世衰道微,孔子之仁種進人的心田。孔子之後,歷代儒家前赴後繼悉心澆灌,仁這棵小芽長成參天大樹—— 儒家文化及其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仁,使孔子之前和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連通不絕,營養中華;使華夏文明成為與基督文明比肩而立的最大人類文明之一。全新意義上的仁,乃孔子敏求善思、動心忍性,自家從「五穀的仁」中體悟而出。
  • 古方養生丨關於孔子的飲食養生八觀
    ▼ 粗細搭配,細嚼慢咽「食不厭精」並非是指追求飲食的精美。孔子所處時代,烹調技術比較粗糙,吃的穀物往往伴有未脫盡的殼。所謂「精」,只是挑選優質好米,以免病從口入。如今的問題,恰恰與當時相反,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人們吃的越來越精細,反而容易導致便秘等問題。
  • 孔子如何看待財富-光明日報-光明網
    首先,孔子認為財富是生存或者說生活的基礎,用他的話說就是人「焉能系而不食」!有一年,身為晉國中牟主官的佛肸造反,他邀請孔子前來議事。孔子聞訊後準備前往,子路很不高興,他認為佛肸為非作歹,孔子不應與其同流合汙。孔子為自己辯解說,他不會受佛肸行為影響,自己會保持高尚品節,出淤泥而不染。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給出了另外一個自己欲成行的理由,即生存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當《論語》被翻譯成英文,你就知道孔子有多偉大!
    少兒英語練習冊 此生能遇見你,已然 幸福得一塌糊塗 Ben s Note 本老師前言:讀孔子,總能有幡然領悟的暢快之感
  • 孔子:生於破落的貴族家庭,卻用自己的「仁愛」溫暖了中國文化
    這些都不錯,在整個中國,乃至世界,孔子的形象大體都是這樣的。可是,孔子他也是人,他也是父母所生,他也有孩提時光,他也有從小長到大的經歷,他的學識和偉大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求學之人第一件事情就祭拜孔子畫像,天下的所有的讀書人都認為孔子是讀書人的祖師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