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易逝,芳華已逝。
電影《芳華》,如一股清流。銀幕拉開,部隊文工團的場景、朝氣蓬勃的面孔、熟悉激昂的旋律、優美矯健的舞姿,青春裹著藝術的氣息撲面而來......可所有的場景鋪墊都是為人物服務的,如此美好和諧的畫面很快就被破壞了。何小萍出場從一進入到文工團就開始被嫌棄,緊接著的軍裝事件又被上升到品質問題。
說實話在開始的那個時候我也很不理解何小萍,為什麼非得急著穿別人的軍裝去照相,那不是虛榮麼?可是直到後來,在她收到父親的遺物時,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唯一愛她的人只有父親,她是從小就不被善待的孩子,只有父親才是她唯一的溫暖,而此時的父親卻在「那個時代」的勞改場裡日日想念著6歲時離開的女兒,在心裡默默的描繪和想像著她美麗青春的模樣,而同樣想念父親的女兒想在第一時間裡把自己的軍裝照寄給父親,又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後來又因為墊胸被欺負。
和同齡人相比她從小的遭遇使她沒有過多的營養支撐起本該傲嬌的青春,再加上她的刻苦勤奮,那一點點少的可憐的營養,早就在她的一次次的汗暢淋漓的排練裡被消耗殆盡。就專業來說她無疑是很優秀的,這也從她出場時分隊長的介紹裡可知,更能在她裝病罷演時印證。她之所以裝病,是因為劉峰被林丁丁誣陷、被整個群體拋棄之後,她由原來的群體排斥她變為了她開始排斥這個自私冷漠的群體。政委趙立新本來在這場戲裡是一個偉岸的長者,有別於他在《於無聲處》和《中國式關係》裡的猥瑣角色,本可以成為公正和權威的擔當,可是何小萍被不公開的處分到野戰醫院,這又作何解釋?是我沒看懂,還是又是他的猥瑣?何小萍最戳淚點的那段戲相信很多人都看哭了,熟悉的旋律響起,默默起身,一個人在草坪上悽美地獨舞,音樂停了,演員謝幕,何小萍也幸運的恢復了記憶......
可是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在大腦失常的情況下,既然能在熟悉的舞曲裡找到過去,那為何不走向曾經更加熟悉的舞臺?如果何小萍的那段舞跳在了舞臺上,那會多麼的驚豔!可是最後我還是想明白了,馮小剛是對的,對這樣一個從小不被善待的人,在清醒的時候她還可以勉強假裝強大,而精神失常的時候也是她最真實最脆弱的時候,她的膽小、她的怯懦只能讓她躲到沒人的地方,翩翩的起舞、自如的舞蹈。
何小萍最讓我感動的那一幕是在影片的結尾,他對劉峰說,「還記得你離開的前一個晚上嗎?我去找你想對你說一句話,這句話已經擱在心裡十幾年了」,當我們所有人都會以為是此非彼的時候,她卻說,「我想對你說,能抱抱我嗎?」這是什麼啊,這是真誠!真的很感動,劉峰因為真誠的表白而情難自禁抱了林丁丁,而當林丁丁的卑鄙落井下石還不忘踩上一腳的時候,何小萍卻說,你能抱抱我嗎?
劉峰最大的不幸,也許不是做個濫好人,而是他愛錯了人!林丁丁這樣的女孩子,每一個從青春歷經的人都會遇到。當然,我說他愛錯了人,是因為我已經是一個中年油膩男了,20多年的生活會讓我們知道不少,明白很多。但是在那個年紀,在那個時段,在曾經青春的校園裡,我,我們,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儘管《芳華》已經無比的真實,但是劉峰這樣的人現實生活裡很少遇到。如果你的生活裡有這樣一個人,請你務必珍惜和善待他,善待他就是善待和保護善良,否則這個世界的真和善會越來越少!而何小萍,不能說普遍吧,但現實生活裡,每一個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各式各類的群體裡,似乎都有過或者都有著這樣一個人吧。如果更準確點說,一定有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的。也許有時候就是你,有時候就是我。
電影《芳華》裡有句獨白,「只有不被善待的人才最容易識別善良」,此話固然有理,而我覺得,只有作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即使不被生活善待,但也會因一生心安,因善而豐、因善而福。 善良是最大的幸福!電影裡其餘的人似乎都是生活裡的真實存在。門當戶對的官二代,由最初的互不待見而攜手伉儷;追逐物質的最終都過上了好日子;而最像我們自己的蕭穗子,我們也很難評價她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她曾在何小萍受欺負之後仗義執言過,也曾和其他人一起取笑過何小萍的墊胸和劉峰的「耍流氓」,林丁丁中年發福後的那句「假手都不願意摸」,聽起來是那麼的刺耳。
而電影卻就是以蕭穗子的自述而不斷地向我們展開的,以最真實的角色講述很真實的故事嗎?不知道導演是不是這樣的考慮?電影裡最痛快的地方,就是郝淑雯的那一句「我×你媽!」很有老炮味。是啊,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就讓觀眾一直在憋著、委屈著,這時候來一句「×你媽!」真的很過癮。但是這句話,不是郝淑雯說的,是馮小剛說的,也是全國人民想說的!
《芳華》最深切的感受不是電影故事本身,而是生活裡的故事。正如影片結尾蕭穗子的獨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原諒我不願讓你們看到我們老去的樣子,就讓熒幕,留住我們芬芳的年華吧。」
看完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呃嘆唏噓,唏噓呃嘆,最後也只好對自己說,芳華易逝,芳華已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