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年輕人的博彩遊戲

2021-01-20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AI藍媒匯(ID:lanmeih001),作者 | 興興

2018年12月21日凌晨6點,聖誕前夕北京的天氣陰冷,西單大悅城門口排了兩千人的隊伍,他們不是在搶購iPhone,而是在等待泡泡瑪特新品發售。

兩年後的今天,泡泡瑪特即將赴港上市,售價每股38.5港元,全球發售合計超50億港元的股票,已經公開獲得356倍的超額認購,前景無限。據說暗盤已經漲了1倍了。

不少外界聲音表示不理解,尤其是成年人覺得盲盒經濟完全是智商稅,玩具成本低,定價全靠吹,有網友評論「搞不懂是怎麼火的,並且隱隱覺得過不了多久就會涼涼」。

事實上,盲盒的需求確實存在,迎合了年輕一代的情感需求。

這一點,盲盒資深玩家、23歲的劉芳深有體會:「一個盲盒單價60元,難道你對它的愛只值60元嗎?」

從學生時代起,她就痴迷人偶、手辦、扭蛋等這些盲盒的前身。到盲盒興起,現在的她,每個月收入的2分之一

,都會投入到盲盒裡面。

四年前,劉芳第一次看到某外國品牌的扭蛋快閃店開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她兌換硬幣,堵上一個月的運氣,期待喜歡的玩偶從機器裡掉出來。但是,玩偶沒有掉出來,硬幣也沒有退出來——機器故障了。

劉芳找來工作人員,對方卻說:「你想要哪個,我從後面給你拿。」於是,劉芳得到了這套扭蛋裡最喜歡的角色指定款,但同時失去了一次事先不知道會開出什麼,然後能親手揭曉答案的那種獨有快感。

這種類似博彩式的體驗才是劉芳們最關心的。

這或許可以解釋這一代用戶群體沉迷盲盒、無法自拔的原因。不管是十年前購買日本萬代,還是現在剁手中國本土的泡泡瑪特——都是源於那份揭曉答案時的精神滿足。

畢竟,精美的玩具身上承載了太多他們的真情實感。

01 買盲盒,虧不虧?

買盲盒,虧不虧?

很多人會說:當然虧!

材料是價格低廉的PVC,售價60元左右的盲盒,拆盒的一瞬間,會變成普通款或者隱藏款,如果用二級市場的價格衡量,普通款會根據流通量或者受歡迎程度變成12塊到40元,個別「雷款」,即大家都不喜歡的款式,價格可能低於10元;如果抽出隱藏款,價格直接翻到300+元,價格還會跟著市場波動調整。

在圈外人眼裡,這就好像博彩,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血虧。

玩家張鳴在線上平臺開盲盒,付完錢後結果抽到了所謂了「雷款」,她直接就在線把收貨地址改成了二手平臺寄存櫃。

「眼不見為淨。有人喜歡,買走的話,寄存櫃會收1元手續費,我就什麼都不管了,不用和買家說話、不用擔心快遞。」張鳴告訴AI藍媒匯。

她這麼做的原因是,抽盒、付款、拆盒、轉賣,事實上是可以實現一條龍服務的,不過卻需要張鳴從一個小程序跳轉到另一個。

儘管泡泡瑪特副總裁司德明確地公開表示過:「泡泡瑪特只做一手交易、不做二手交易。」正面回應了沒有官方「炒」高稀有體價格的行為,泡泡瑪特旗下的APP、小程序、公眾號等也確實如他所說,只有一手,不賣二手。但是在玩家眼裡,客觀上,閒魚、潮玩族、微博超話、換娃群等二手平臺的活躍交易,無疑促使一級市場的需求越燒越旺,越抽越上癮。

如果想集齊全套,必然會出現重複和遺漏,想要在二級市場上去交換,這種需求是天生的。同時二級市場又能促進社交屬性、滿足感和用戶黏性。循環往復,導致二手市場的規模儼然不僅巨大普遍,而且超前。

超前到娃娃還沒生產出來就已經炒二手。比如泡泡瑪特人氣很高的哈利波特系列,目前還在預售,要12月31日才能發貨。但是通過在線抽盒機,不少發燒友級玩家已經集齊了全圖鑑,所有款式在閒魚、潮玩族等二級市場都有售賣。而實際上,娃娃還在工廠生產或倉儲,市面上一隻都還沒見到。

這哪裡是潮玩,是什麼新型理財產品吧?

既然像理財產品,有賠就要有賺,隱藏款的價值好像風險投資,一下可以翻好幾番。劉芳說:「前年上架的Molly胡桃夾子系列,裡面的隱藏款『王子』,原價59元,二手價在潮玩族上要一千到一千三百元,有十多個成交單,賣家有的是娃友退坑回血的,這種賣家佛系一點,發貨比較慢,大部分需要提前溝通,誰不想給娃找個靠譜的媽。還有一些估計是黃牛,他們隱藏款現貨很多,發貨快還有贈品。但是有線下抽盒經歷的娃友不大喜歡黃牛。」

消費者一邊到官微下罵黃牛,一邊密切關注發售時間表,和黃牛激烈爭搶,搶不到再回微博罵。

僅舉一例,非盲盒類公仔小蜜蜂近期發布,僅限指定城市的線下店發售,每店30體,玩法是購物滿129元可以參與抽獎,抽取購買資格,評論區罵聲一片,在線下店普通玩家和黃牛比,完全沒有競爭力。

在潮玩族社區,有網友提出「大家都在吐槽黃牛,到底什麼程度才算是黃牛?」高票答案是「大量買娃,全都是炒貨」,也有一部分人投給了「買娃主要是為了炒,但量比較小」。用戶miomioboiboi留言說:黃牛家裡是基本沒有高價娃的吧。你們見過黃牛坐在前十排看演唱會嗎?(非黃牛的玩家)抽多了轉手賣很正常。

黃牛和玩家沒有共通的愛好,同時大量購買嚴重擠佔普通玩家購買機會。最後商家和黃牛都賺得盆滿缽滿;玩家一身疲憊、灰心喪氣、報團取暖,轉身對下一個新人說:「別抽了,想要隱藏款,建議你去海鮮市場(閒魚)收一個。」

02 盲盒生意,難在哪

不愁銷路,毛利率高達64.8%,行業領跑……看似是一樁完美的生意。但是翻看招股書,可以看到風光下的泡泡瑪特活得並不輕鬆。

首先,泡泡瑪特最知名的Molly,金髮碧眼、嘟著小嘴的可愛小畫家,不僅成就了泡泡瑪特,而且帶著盲盒行業出了圈。

2017年,Molly單一IP收入佔到當年品牌產品收益的89%以上,帶來了4101.9萬人民幣的營收,公司對單一IP的依賴很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泡泡瑪特公司已經開始著手豐富它的IP庫,所以到2020年上半年,Molly的收益佔比已經降低到16.3%。

擴大IP庫的方式有三種,自研、買斷和授權,按2020年上半年對收入的貢獻計算,比例約為1:5:8。

先說自研,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僱傭全職設計師創作了9個自有IP,其中表現最好的Bobo&Coco,2020年一季度收入是3290萬元,佔營業收入4.8%。剩下8個IP合計佔比不到0.5%。

就目前來看,自研很難成為公司的主力產品。

再說買斷,除了自己開發,泡泡瑪特更多地是到市面上「物色具有商業前景的藝術家」,最熱銷的兩個系列Molly和Dimoo都是被泡泡瑪特以買斷版權形式合作的。僅今年上半年Molly和Dimoo就分別為公司創造了1.12億和1.17億的營收。眼光精準,產品豐富,玩法新穎,給品牌造就了優良的口碑。

不過,最有可能為泡泡瑪特帶來驚喜的,就是第三種合作形式,授權。

授權包括獨家與非獨家,這類合作方式IP數量最多,對營收的貢獻也最大。也意味著,泡泡瑪特必須和更多「外面的」設計師打交道。

創作卡通形象的藝術家們,被用戶視為IP之父、盲盒的靈魂,但是被泡泡瑪特公司視為重大風險。因為以版權授權轉讓的形式與藝術家達成合作,在一段時間後授權終止,能不能保留版權的使用權、會不會產生不利條款,都有可能對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註:收益是2020年截至6月30日6個月人民幣千元

IP授權的終止期限並不遙遠,可能是未來的1到10年。根據招股書公布數據,獨家和非獨家授權形式中有9個IP將在2020年到期,佔到獨家+非獨家這部分收益的27.97%,另外還有22個IP明年面臨屆滿。

倘若一個IP「火了」銷量暴增,下一期授權續約時藝術家有權不續約或者漲價。事實也確實如此,設計及授權費逐年上漲,從2017年全年的220萬增至今年上半年2646萬,佔銷售成本比例也從2.7%提高到9.3%。

可能會成為比較大的成本壓力。

除了成本,泡泡瑪特的費用也並不低。2020年上半年經銷和銷售開支高達2.23億,是僅次於銷售成本2.84億的最大支出。兩個會計科目名稱差不多,但是後者主要包括生產玩具實際產生的成本,而前者主要包括廣告營銷費,營銷人員的工資福利,以及門店、機器人店擴張的費用。

最近兩年,泡泡瑪特在盡力完善它的渠道,比如開發線上商店、在線抽盒,以天貓商城為例,去年公司在天貓的玩具分類裡做到了第一,超過迪士尼和萬代,再比如到2020年6月,公司已經布局了1001間機器人商店。線上渠道不斷完善,並沒有減輕它的經銷和銷售開支,相反比去年的21.8%還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

儘管毛利高達誘人的60%以上,在高額銷售開支的削弱下,經營利潤並不樂觀,2019年全年的經營利潤5.98億,佔收益的35.6%,2020年上半年是2.08億,佔25.5%,不及毛利的一半。

高成本高費用,直接導致公司營收很好,增長也很好,唯獨就是淨利潤有點難。

03 強敵林立

盲盒不止一家泡泡瑪特。

下面圖中三個玩偶,左一是泡泡瑪特的Dimoo系列,中間是若來推出的Nancy,右一是國家寶藏聯合你好歷史推出的文創。如果不是資深玩家,放在一起誰知道是哪家品牌的什麼系列呢?

潮玩消費復購率很高,但忠誠度很低,消費者只關心能不能設計出「長在他們審美上」的新系列,抽到合眼緣的娃娃,至於是哪家品牌在經營則無關緊要。

這也就代表設計師有更強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如果公司和設計師關係惡化,公司很可能就要流失大量的粉絲。

市場的爭奪也在加劇,盲盒的玩法推向大眾視野後,賽道也變得擁擠起來。

萬物皆可盲盒,在商場裡,看見一家泡泡瑪特線下店,往往走不多遠就能看到另一家名創優品、酷玩潮樂或者雜物社。這些商店隸屬於零售屬性更大的公司,從自己擅長的線下殺入賽道,客觀上分走了不少消費者或者潛在消費者。

線上的競爭更為激烈,迪士尼、羅小黑、吾皇萬睡等動漫衍生品牌,餐飲快消類的瑞幸、呷哺呷哺、旺仔牛奶甚至和潮玩八竿子打不著的今錦上生鮮、故宮、各省市博物館紛紛模仿盲盒的玩法。

比如河南博物館近期主推的「考古盲盒」,除了盒裝以外用泥土把玩具包裹住,玩家收到貨後要用附贈的迷你洛陽鏟親手「挖」出玩具,互動性更強,每天一經上架補貨、秒殺售空。

這些商家讓盲盒的類型更豐富多樣,也讓盲盒的價格有了更多選擇,玩家群體越來越趨於大眾。

泡泡瑪特開發的富礦,恐怕不能獨享。

相關焦點

  • 年輕人的金融遊戲,泡泡瑪特憑什麼有千億市值?
    作為中國潮流玩具文化,尤其是盲盒的先驅,泡泡瑪特擁有強大的IP創作及運營能力以及全渠道銷售及經銷網絡和粘性極高的粉絲群,2019年泡泡瑪特註冊會員的整體復購率為58%。 泡泡瑪特管理層(圖源:泡泡瑪特招股書) 這個85後和他創辦的泡泡瑪特,能迎來今天的「華麗轉身」,締造出一個龐大的盲盒帝國,讓千萬年輕人心甘情願為之買單
  • 受益於博彩心理作用下盲盒機制的泡泡瑪特 未來投資價值幾何?
    受益於博彩心理作用下的盲盒機制 泡泡瑪特營收和淨利雙增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泡泡瑪特的總收益和淨利潤方面均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從上圖可以看出,泡泡瑪特海外地區的毛利率呈現了下滑的趨勢,說明泡泡瑪特在海外盈利能力和競爭力均在削弱。泡泡瑪特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長,主要是受益於獵奇心理和博彩心理作用下盲盒機制。
  • 為什麼一看到泡泡瑪特,我就想起瑞幸咖啡?
    淨利潤方面,2019年泡泡瑪特賺了有4.5億,同比增長353.3%。另一邊,這對瑞幸咖啡也不公平。我賠錢歸賠錢,但我好賴在正經賣東西。將賭狗文化傳承,對準年輕人腎反射區猛攻這種事兒,我瑞幸沒幹過。拆解下來,泡泡瑪特的全部支柱來自三條腿。「博彩玩法」、「二級市場」、「潮玩載體」。三者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互相掩護,全軍偷雞。
  • 港股ipo#泡泡瑪特:熱門IP+盲盒博彩引領潮流,狠狠申!
    前兩天一友問筆者,「泡泡瑪特到底是什麼鬼金鷹的店被買爆了?」筆者沒有正面回答他。 「還記得小時候的水滸108將嗎,當年你為了集他們買了一堆小碗熊泡麵,一包都沒吃,就為了裡面一張卡忘了?」 小夥伴略有所思,「我懂了!」
  • 不看好泡泡瑪特的三個理由
    遊戲行業媒體「觸樂」上有這樣一篇文章《似是而非的中國式「賭博」遊戲》,提出了博彩類遊戲監管的三條「紅線」,對這個問題做了比較詳細的說明。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看,參與者花錢玩這個遊戲,是純粹衝著好玩來的,還是衝著能賺更多的錢來的。如果是後者,就會被認定為賭博遊戲。當然了,泡泡瑪特肯定不會創新到自己經營官方二級交易平臺,但是什麼叫「運營商公開允許」就又非常值得商榷了。
  • 靠資本和年輕人加持 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大IP造就機遇也帶了瓶頸金融投資報記者統計發現,泡泡瑪特的招股書中共提及了384次IP,而IP就是泡泡瑪特的核心業務。可以說,Molly這個IP是泡泡瑪特逆襲的關鍵,而這恰恰也體現出其業績過於依賴大IP的問題。
  • 泡泡瑪特資本狂歡or割年輕人韭菜
    以驚喜營銷為手段的泡泡瑪特,再次殺進資本市場,也給市場帶來了不少「驚」和「喜」。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4月,泡泡瑪特從新三板退市,彼時市值為20億元。今年12月11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09992.HK)在港股上市,發行價為38.5港元/股,開盤暴漲超100%,市值一度突破1100億港元。當日收盤價為69港元,市值達953億港元,可謂一「喜」。
  • 泡泡瑪特,頂著」泡泡」講故事?
    在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成熟IP手辦的商業模式似乎更加容易走通,而泡泡瑪特告訴大家沒有故事的潮玩反而更勝一籌,這是為什麼呢?王寧曾分享道,當初想要研究為什麼年輕人喜歡看那些爆款電視劇,後來發現這些電視劇的劇集都太長,想要看完非常痛苦,而這已經不符合當代年輕人的碎片化時間特徵了。
  • 熱鬧的泡泡瑪特(09992),風險如盲盒一樣難料
    泡泡瑪特是一家商業模式難以歸類界定的公司。像玩具,像IP運營,又像博彩。估值出奇地高,2019年4月2日,泡泡瑪特從新三板摘牌,總市值為20億元人民幣。此次按照531億港幣的發行市值算,等於是泡泡瑪特一年多裡估值飆升25倍。巴菲特在九十年代說了一句話:我只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資。
  • 誰將泡泡瑪特推上千億市值神壇 是年輕人還是資本?
    線下門店擺放著Molly,圖源其官方微博年輕人的消費力和潮玩的爆發趨勢,是推動泡泡瑪特前進的另一動力。引入盲盒玩法後,潮玩在國內的銷量增長驚人。同時,儘管泡泡瑪特在市場份額上並沒有超過競爭對手太多,但在媒體的曝光卻很多,在寫盲盒或者潮玩的稿子裡,泡泡瑪特幾乎都會被提到,這也更增加了它的知名度。不過,爭議聲也在逐漸變大。盲盒一度被稱作「智商稅」,專門收割年輕人。翻開招股書,在高速的增長之外,泡泡瑪特也面臨著不少風險。
  • 靠資本加持和割年輕人韭菜,泡泡瑪特的「泡泡」還能吹多久
    3 資本的狂歡OR割年輕人韭菜? 泡泡瑪特從新三板奔向港交所,市值的「驚喜」除了屬於創始人王寧夫妻,還屬於背後的一眾資本。 儘管有資本的加持,但於沒有買過泡泡瑪特盲盒的人而言,其給人的印象就只是賣玩具的。一些業內專家也並不看好公司發展,直指公司「割年輕人的韭菜」、「收智商稅」。 百度指數顯示,泡泡瑪特的用戶畫像年齡分層集中在20至39歲,對應80至90後,女性佔比接近55%,這類人群具備高消費能力,且熱衷分享與展示。
  • 泡泡瑪特,年輕人戒不掉的精神按摩
    實拍泡泡瑪特門店,坐標天津萬象城 一家泡泡瑪特,一方小小的盒子世界。 如果把泡泡瑪特和其他一家玩具店開在一起,或許隔壁響起的,是此起彼伏的小朋友哭鬧,夾雜著家長勸說「乖,咱不買」的聲音。但是在泡泡瑪特,永遠只有成年人「開衝」的喧囂。在微博上,有關泡泡瑪特和盲盒的話題,閱讀量過億,討論量高達數十萬。
  • 泡泡瑪特:賣的不是玩具,是年輕人的真情實感
    在圈外人眼裡,這就好像博彩,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血虧。玩家張鳴,在線上平臺開盲盒,付完錢後結果抽到了所謂了「雷款」(大家都不喜歡的款),她直接就在線把收貨地址改成了二手平臺寄存櫃。「眼不見為淨。儘管泡泡瑪特副總裁司德明確地公開表示過:「泡泡瑪特只做一手交易、不做二手交易。」正面回應了沒有官方「炒」高稀有體價格的行為,泡泡瑪特旗下的APP、小程序、公眾號等也確實如他所說,只有一手,不賣二手。但是在玩家眼裡,客觀上,閒魚、潮玩族、微博超話、換娃群等二手平臺的活躍交易,無疑促使一級市場的需求越燒越旺,越抽越上癮。
  • 泡泡瑪特:做年輕人的茅臺,割中年人的韭菜
    不確定的刺激疊加「限量款」的稀有性,驅動了盲盒愛好者重複消費心理,「盲盒」成了讓人上癮的存在,也使泡泡瑪特成為了一家評價兩極分化的公司。2019年,泡泡瑪特靠著Molly一個IP,狂賣了4.56億的營收。Molly是泡泡瑪特毫無置疑的一姐,然而只靠這一個IP,就可以撐起這高市值嗎?
  • 泡泡瑪特上市了,但潮玩零售在購物中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對比管理和持有19個州41處房產以及美國最多的博彩許可證的Penn(佩恩國民博彩)以及全球的頭部酒店賭場公司,泡泡瑪特10倍於平均值的估值顯然不是二級市場倒掛能夠解釋的。將潮玩解讀成博彩的說法,資本是不買帳的。▲數值採集自2020年12月18日盤中如果潮玩不是博彩,潮玩是什麼?
  • 泡泡瑪特不再想做中國的迪士尼了
    用IP對公司估值——靠盲盒這一具有博彩特色迅速躥紅的泡泡瑪特,在成立10年後,至少在估值邏輯上,擁有對標迪士尼的底氣。但這個估值方式是不是同樣具有「博彩」的意味呢?12月1日,泡泡瑪特開啟公開招股,計劃全球發售約1.357億股,招股區間為31.5-38.5港元/股。
  • 泡泡瑪特是「泡泡」嗎
    近日,泡泡瑪特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上漲79.22%,市值逼近千億港元。上市之前,泡泡瑪特創造了驚人營收和淨利增幅。更可觀的是,營收大幅增長且毛利率提高的情況下,泡泡瑪特的銷售成本還能從2017年的32%降低到2019年的21.5%。一邊被質疑,一邊被封神。
  • 泡泡瑪特發行價為38.5港元:本周上市 被指掏空年輕人錢包
    雷帝網 雷建平 12月7日報導泡泡瑪特日前確定發行價為38.5港元,為發行區間每股31.5港元至38.5港元的最高區間。泡泡瑪特募資將超過6億美元,由於市場的火爆,泡泡瑪特的估值可能已達70億美元。泡泡瑪特預計12月11日(本周五)在港交所上市,將成為「盲盒第一股」。招股書顯示,泡泡瑪特2017年、2018年、2019年營收分別為1.58億、5.14億、16.83億;2020年上半年營收為8.18億元,上年同期為5.4億元。
  • 賣網紅盲盒賺錢的「泡泡瑪特」 打不打
    在業務核心IP儲備方面,泡泡瑪特共運營85個IP,包括12個自有IP、22個獨家IP及51個非獨家IP。  財務方面,2017至2019財年,泡泡瑪特營收從1.58億元增長至16.83億元,最近兩年營收增幅分別高達225%、227%;淨利潤分別為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這個增長速度絕對是幾何增長。  泡泡瑪特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關注。
  • 市值千億港元的泡泡瑪特,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從泡泡瑪特第一家店落成到現在撐起近1000億港元市值,王寧用了10年。有人說,泡泡瑪特精準踩中了年輕Z世代消費訴求,利用上癮消費心理讓年輕人一次一次為精心包裝的潮玩概念買單。年輕人熱衷於抽盲盒,本質上與賭桌文化並無二致。在泡泡瑪特商業模式上,公眾輿論正呈現出看好與唱衰兩極分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