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是一項歷史悠久、織法特殊的絲織工藝,有著「織中之聖」的盛名。緙絲原料為蠶絲金線,以簡單的平紋木機,採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緙」字之義,在梁顧野王所撰《玉篇》中稱為「織緯」,也就是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
關於緙絲的稱謂,歷來有所不同。中國古代字書《玉篇》釋「緙,紩也,織緯也」。宋代莊綽《雞肋篇》以及明代張應文的《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論》、高濂的《遵生八箋燕閒清賞》諸書均作「刻絲」,宋末元初周密的《齊東野語》與元末明初陶宗儀的《輟耕錄》等書寫為「克絲」,宋代洪皓的《松漠紀聞》、吳自牧的《夢梁錄》等書又稱「克絲」。清代皇家著錄宮廷書畫的《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中均記做「緙絲」。
緙絲的製作原理簡單,過程卻極為繁複。首先,需將經線固定在木織機上,其次,將畫稿粉本放在均勻平整的經面下,再用毛筆把紋樣描繪在經面上,依照畫稿所需調配各式色線,將色線分別裝進梭槽中,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來回穿梭於圖形的經線之間,完成後將毛頭修剪乾淨,即為緙絲成品。為了將畫稿如實呈現在織面上,緙絲的織造技法有「結」、「摜」、「勾」、「戧」、「搭梭」、「繞」、「子母經」、「絞花線」等數十種之多,依畫稿圖案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細微處用針穿綴,有時還須以筆點染、補色,緙織出各式優美作品,創造緙絲工藝的非凡成就。為呈現豐富的色彩層次,圖案的局部甚至會動用二十多種顏色的緯線。
緙絲的首次興盛始於宋代。明初鑑賞家曹昭在《格古要論》中對宋代的緙絲曾有如下描述:「宋時舊織者,白地或青地子,織詩詞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鳥獸,其配色如傅彩,又謂之刻色作。」可見當時緙絲技藝之精妙。宋代的緙絲製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時製作最盛。」傑出名家有朱克柔、沈子蕃、吳煦等人。
明時宮中設刻絲作,專事生產御用物品。清乾隆時期,緙絲技藝臻至高峰。嘉道之後,則漸趨衰落。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古人常以此技藝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精細傳神,摹緙常勝於原作。同時,緙絲的強度高於其他絲綢類工藝品,故佳作多能傳世,品相保存完好,千載後依然得睹前代風華。
《浙江工藝美術》雜誌社綜合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