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一寸緙絲一寸金

2020-12-14 騰訊網

緙絲是一項歷史悠久、織法特殊的絲織工藝,有著「織中之聖」的盛名。緙絲原料為蠶絲金線,以簡單的平紋木機,採通經斷緯的方法織造。」緙」字之義,在梁顧野王所撰《玉篇》中稱為「織緯」,也就是畫面的構成全賴緯線的變化,織出的圖案正反兩面皆同。由於不同顏色緯線所織成的圖形彼此不相關聯,因此會在圖案形狀周圍留下鋸齒狀的空隙,所以緙絲又稱為「刻絲」。

關於緙絲的稱謂,歷來有所不同。中國古代字書《玉篇》釋「緙,紩也,織緯也」。宋代莊綽《雞肋篇》以及明代張應文的《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論》、高濂的《遵生八箋燕閒清賞》諸書均作「刻絲」,宋末元初周密的《齊東野語》與元末明初陶宗儀的《輟耕錄》等書寫為「克絲」,宋代洪皓的《松漠紀聞》、吳自牧的《夢梁錄》等書又稱「克絲」。清代皇家著錄宮廷書畫的《石渠寶笈》和《秘殿珠林》中均記做「緙絲」。

緙絲的製作原理簡單,過程卻極為繁複。首先,需將經線固定在木織機上,其次,將畫稿粉本放在均勻平整的經面下,再用毛筆把紋樣描繪在經面上,依照畫稿所需調配各式色線,將色線分別裝進梭槽中,根據圖案設計的要求,來回穿梭於圖形的經線之間,完成後將毛頭修剪乾淨,即為緙絲成品。為了將畫稿如實呈現在織面上,緙絲的織造技法有「結」、「摜」、「勾」、「戧」、「搭梭」、「繞」、「子母經」、「絞花線」等數十種之多,依畫稿圖案靈活運用各種技術,細微處用針穿綴,有時還須以筆點染、補色,緙織出各式優美作品,創造緙絲工藝的非凡成就。為呈現豐富的色彩層次,圖案的局部甚至會動用二十多種顏色的緯線。

緙絲的首次興盛始於宋代。明初鑑賞家曹昭在《格古要論》中對宋代的緙絲曾有如下描述:「宋時舊織者,白地或青地子,織詩詞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鳥獸,其配色如傅彩,又謂之刻色作。」可見當時緙絲技藝之精妙。宋代的緙絲製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時製作最盛。」傑出名家有朱克柔、沈子蕃、吳煦等人。

明時宮中設刻絲作,專事生產御用物品。清乾隆時期,緙絲技藝臻至高峰。嘉道之後,則漸趨衰落。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古人常以此技藝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精細傳神,摹緙常勝於原作。同時,緙絲的強度高於其他絲綢類工藝品,故佳作多能傳世,品相保存完好,千載後依然得睹前代風華。

《浙江工藝美術》雜誌社綜合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緙絲 真正稱得上「雕刻時光」的藝術品
    一寸緙絲一寸金既說緙絲必然用絲——真絲,通常以較細的生蠶絲為經線(豎向),這也是緙絲成品顯出挺括質感的原因之一,而以柔軟的彩色熟蠶絲為緯線(橫向),表現豐富的圖案色彩。緙絲織造時,需要藉助古老的平紋木機、不同規格的梭子、撥子等竹木工具。 2009年,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的織造過程極為細緻,1釐米內多達24根經線,歷代人們把它與黃金價值相等同,使用者的身份也是非富即貴,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讚譽。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和摹緙名人書畫。
  • 蘇州緙絲名家匠品.緙絲刺繡香囊(或荷包)-運用緙絲和刺繡技藝!
    香包不是一隻單純的繡品,站在歷史和現代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香包的製作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蘇州緙絲香囊.荷包就是新時代文創傳統手工藝品!「一寸緙絲一寸金」是說緙絲作品很珍貴。清乾隆《欽定補刻端石蘭亭圖帖緙絲全卷》以3575萬成交價創下中國緙絲作品拍賣的世界紀錄。
  • 被《延禧攻略》的緙絲團扇驚豔到了!
    不管是皇后極愛的「松鶴延年」,還是嘉嬪的「喜上眉梢」,這些團扇都是出自緙絲工藝。古話說得好「一寸緙絲一寸金」,緙絲同「刻絲」,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就算織一小塊,也需要花費幾十天,更別提製作的繁雜程度,都不能用機器來取代,可見緙絲的價值之高。要有多巧的手和多能熬的心,才可以創造出這些精美的緙絲團扇呢?深究其背後的手藝人,竟是我們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製作人顧建東。
  • 黃金般珍貴的緙絲,到底是怎樣的一門手藝?
    不專心,不專意,做不了緙絲。 人常說「一寸緙絲一寸金」,緙絲的價值能同黃金相等,這是為什麼呢?別看緙絲的材料,只是一些蠶絲線,但卻和蘇繡一樣十分耗費時間和精力。
  • 絲織品中的愛馬仕:緙絲藝術展在滬開幕
    【解說】價值兩套北京四合院的「民國第一書」緙絲典籍《纂祖英華》、1950年後未公開展覽過的緙絲《蓮塘乳鴨圖》……3月25日,「一眼千年」緙絲藝術展在上海中心開幕。數件與緙絲相關的珍品亮相現場,向觀眾展現緙絲的藝術。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Linda告訴記者,由於價值高昂且對溫、溼度要求較高,近年來,以緙絲為主體的展覽頗為稀少。
  • 緙絲藝術 | 從回鶻到大宋皇室
    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中國嘉德2016年秋拍拍清乾隆緙絲御筆墨雲室記手卷▌「緙」之由來緙絲在宋代被稱為「刻絲」「剋絲」「克絲」,明代仍延用「克絲」,而現在的「緙絲」之名是因為清代汪汲在《事務原會》中對「緙」進行的考證。
  • 緙絲
    所以王玉祥說:「即便是蘇杭,知道緙絲的普通百姓也極少。」王玉祥祖上是揚州織造世家,在他看來,自從清末的洋務運動開始,緙絲就受到了極大衝擊,不僅從業者少,技術也下滑得厲害。20世紀70年代,日本商家大量向中國緙絲廠定購和服腰帶和高檔袈裟,曾帶來一時繁榮。
  • 守藝|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遇到緙絲之後,王鵬巍心底的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成長為重振定州緙絲的衝動。王鵬巍開始有意識地搜集緙絲相關的資料。「越學越著迷,銀行的工作也辭了,就一點一點地研究,越學越覺得好像我能讀懂它(緙絲),它就在那兒等我,等我讀懂它,把它的故事『翻譯』給更多人知道。」隨著了解的深入,她也漸漸發現了緙絲技藝與自己的家族之間的淵源。有些緣分似乎在冥冥之中便早已註定。
  • 《羋月傳》第61集提到的緙絲,在誠品蘇州遇見.
    當下熱播的《羋月傳》,第61集裡面,提到了緙絲繡羅衫,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緙絲,一睹蘇州緙絲名家馬慧娟之名作~緙絲,又名「刻絲」。中國是緙絲工藝的發源地,80年代,日本緙絲工藝沒落,日本人來中國找人做緙絲和服腰帶,馬慧娟在這種機緣下由做刺繡轉為學緙絲。織就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皆在星星點點間衍生。宋代《老子青牛圖》中老子的鬍鬚線條無法用緙絲織就,只能以毛筆代之。
  • 剩餘的緙絲小料,我們幫你們做成了香囊材料包
    前兩天為大家準備的現貨香囊材料包,一推出就迅速被訂光,手藝君在為下一批材料準備面料的時候,翻出了之前荷包課剩餘的緙絲小料,如果拿緙絲做成香囊
  •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昨日黃昏,讀到王貞白的一首詩,愛不釋手:《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專心讀書,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暮春時節,一寸光陰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如果不是道人來逗笑,還在深入鑽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 一寸光陰一寸金,古人為何用「寸」計量時間?
    歲月無聲的伴你走過春夏秋冬,總是不經意間悄然流逝,驀然回首人們常常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於是你我都想起了那句流傳中國千年的至理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相當於多長時間,不說你真不知道
    老話常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古時候詩詞經常會出現「寸陰」「寸晷」等詞句。那麼,「一寸光陰」指多久呢?這又返回他們前邊說的計時儀器設備——日晷。「寸晷」指一寸長的日影,「一寸光陰」便是晷針的身影在晷盤裡轉動一寸所消耗的時間。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半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漲知識了!
    這時耳邊響起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從表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說一寸長的時間,其實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非常的昂貴。眾所周知,黃金在古代是非常有分量的,而用黃金來和時間做比對,也說明了時間是極其寶貴的。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前一句是?詩詞大會選手:我真答不上來啊
    比如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種著名的珍惜時間的詩句,大家都知道。但其實提到「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都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下半句「寸金難買寸光陰」,而要是問它的前一句是什麼?卻是鮮有人知。7字對仗,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句,都編寫在裡面,比如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著名的「一寸光陰一寸金
  • 拉花緙絲學起來 青春和傳統有約
    如今,每個學院都有一到兩個非遺傳承項目,比如憨態可掬的「二貴摔跤」由外國語學院傳承,傳統技藝緙絲和扎染則由紡織學院傳承。緙絲,又稱「刻絲」,其織造方法稱為「通經斷緯」法。緙絲成品正反兩面如一,在不同色彩輪廓之間並不相連,憑空背光觀察可見點點孔隙,猶如以刀鏤刻而成,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