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近日,泰州海陵區京泰路街道凌竇社區某河溝中發現一對石羊、一對石虎的事在當地引起轟動。12月10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發現石羊石虎河溝現場,當地村民稱這兩對石雕是上世紀50年代從不遠處抬到河溝中,用來搭建簡易橋所用,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埋入了泥土中。經泰州市文物局相關專家初步認定,這兩對動物造型的石像應為古墓甬道旁石像生。據《道光泰州志》記載,凌竇社區以前曾叫「凌家墳」,這明代進士凌儒的墓就埋在這裡。
△挖出來的石羊 通訊員供圖
河溝中發現兩對石頭雕像
因村子面臨拆遷,近日,泰州海陵京泰路街道凌竇社區有村民向上級部門反映,在村裡一處乾涸的河床下,可能埋有一對疑似文物的石雕,請求相關部門能夠保護。
接到報告後,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在泰州市文物局的指導下,立刻採取了有針對性地搶救性保護。
80歲的村民戴文耀家就住在河溝邊,12月10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現場,戴文耀熱情地介紹起相關情況。
△挖出石羊石虎的河溝已部分回填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毛曉華 攝
「就是從這裡出土的,你看這邊都挖開了。」戴文耀說,這兩對石羊石虎大概是上世紀50年代村民從不遠處抬過來的,因為村裡有條河溝,當時也沒錢造橋,村民們想到了這對石羊石虎,為了方便百姓過河,就將石虎先放在下面做橋墩,石羊放在石虎上,最後在上面搭建了木板方便通行。
當年發現石羊石虎的地方離河溝大概幾百米遠。戴文耀領著記者前往現場,指著一座工廠介紹,「那裡以前三面都是河,就一個空地,整齊排列著石羊、石馬、石虎等。」
70歲的潘登英正在田裡忙碌,她的一番話也印證了戴文耀的說法。潘登英說,她小時候去姑媽家玩,都會從那些石雕前走過,那時候孩子們都有些害怕。「大人們只告訴我們這些石雕和墓有關,那時候也不知道是文物。」
石像為古墓甬道旁的石像生
兩對石像出土後,經泰州市文物局相關專家初步認定,應為兩對青石石像。它們的圖案應該是一對石羊、一對石虎。
經測量一對石羊分別高1.1米、長1.3米、寬0.4米;一對石虎分別高1.55米、長0.75米、寬0.46米。
△挖掘現場 通訊員供圖
泰州市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玉新介紹,這兩對石像應該是古墓甬道旁石像生,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去世後,才會有這樣的墓葬規格。「石像生指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獸等,這種在陵前設置石像生的做法開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象不盡相同。泰州目前發現最高規格的石像生,是明朝儲巏墓前的石像生,他的石像生中包含有石人,規格較高。」
《道光泰州志》記載該地曾叫「凌家墳」
現代快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該村村民戴姓居多,多位村民回憶,凌竇社區以前曾叫「凌家墳」「戴凌村」。「相傳是一凌姓大戶人家將墳安在此處得名,村裡戴姓祖先則是守墳人。」
泰州歷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錢成表示,《道光泰州志》有凌家墳明確地點記載,對應今天的位置就是凌竇村,而且史料記載,該處曾有兩個較為出名的墓。一個是林春墓,一個凌儒墓。
現代快報記者查詢發現,林春,字子仁,初號方城,後改東城。先世福建福清,從戎隸屬泰州守御所,遂為泰州人。明代大儒,系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弟子,也是明代王學左派代表人物之一。明嘉靖十一年(1532),林春舉會試第一,中會元,授戶部廣西司主事,以後歷任吏部文選司主事、驗封司員外郎等職。四十四歲病逝,歸葬故裡。
凌儒,子真卿,號海樓。泰州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三甲第148名進士。授江西永豐縣令。在永豐多有惠政,擢拔為御史巡鹽兩浙。隆慶二年(1568年),凌儒升任右僉都御史,辦理山西屯鹽。曾出任巡鹽御史兩浙。
錢成介紹,明代對於官員的墓葬等級有嚴格規定,「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石望柱各兩件,三品置石虎、石羊、石馬、石望柱各兩件,四品置石虎、石馬、石望柱各兩件,五品置石羊、石馬、石望柱各兩件。」
「林春官至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僅為從五品,所以林春墓石像生不可能有石虎。」錢成說,根據出土現場的石羊、石虎和村民所言的石馬等石獸分析,很可能是凌儒墓前神道兩側所置。
「凌儒曾任右僉都御史,官制四品。加上加銜,故去世後可以享受三品墓葬等級,墓前置石虎、石羊、石馬、石望柱各兩件。」錢成說,目前只是初步判斷,這些石雕最終的主人,可能還要等挖掘到墓志銘等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東西才能真正確定。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泰州市文物局、海陵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海陵區文化名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正收集凌竇社區的相關文物線索,將文物的發現和保護工作做好。
通訊員 趙璐 王善琴 胡桂才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毛曉華
(編輯 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