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河溝挖出石羊石虎,專家:疑為明代官員墓前石像生

2020-12-26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近日,泰州海陵區京泰路街道凌竇社區某河溝中發現一對石羊、一對石虎的事在當地引起轟動。12月10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發現石羊石虎河溝現場,當地村民稱這兩對石雕是上世紀50年代從不遠處抬到河溝中,用來搭建簡易橋所用,後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埋入了泥土中。經泰州市文物局相關專家初步認定,這兩對動物造型的石像應為古墓甬道旁石像生。據《道光泰州志》記載,凌竇社區以前曾叫「凌家墳」,這明代進士凌儒的墓就埋在這裡。

△挖出來的石羊 通訊員供圖

河溝中發現兩對石頭雕像

因村子面臨拆遷,近日,泰州海陵京泰路街道凌竇社區有村民向上級部門反映,在村裡一處乾涸的河床下,可能埋有一對疑似文物的石雕,請求相關部門能夠保護。

接到報告後,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在泰州市文物局的指導下,立刻採取了有針對性地搶救性保護。

80歲的村民戴文耀家就住在河溝邊,12月10日下午,現代快報記者來到現場,戴文耀熱情地介紹起相關情況。

△挖出石羊石虎的河溝已部分回填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毛曉華 攝

「就是從這裡出土的,你看這邊都挖開了。」戴文耀說,這兩對石羊石虎大概是上世紀50年代村民從不遠處抬過來的,因為村裡有條河溝,當時也沒錢造橋,村民們想到了這對石羊石虎,為了方便百姓過河,就將石虎先放在下面做橋墩,石羊放在石虎上,最後在上面搭建了木板方便通行。

當年發現石羊石虎的地方離河溝大概幾百米遠。戴文耀領著記者前往現場,指著一座工廠介紹,「那裡以前三面都是河,就一個空地,整齊排列著石羊、石馬、石虎等。」

70歲的潘登英正在田裡忙碌,她的一番話也印證了戴文耀的說法。潘登英說,她小時候去姑媽家玩,都會從那些石雕前走過,那時候孩子們都有些害怕。「大人們只告訴我們這些石雕和墓有關,那時候也不知道是文物。」

石像為古墓甬道旁的石像生

兩對石像出土後,經泰州市文物局相關專家初步認定,應為兩對青石石像。它們的圖案應該是一對石羊、一對石虎。

經測量一對石羊分別高1.1米、長1.3米、寬0.4米;一對石虎分別高1.55米、長0.75米、寬0.46米。

△挖掘現場 通訊員供圖

泰州市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玉新介紹,這兩對石像應該是古墓甬道旁石像生,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去世後,才會有這樣的墓葬規格。「石像生指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獸等,這種在陵前設置石像生的做法開始於秦漢時期,此後歷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數量和取象不盡相同。泰州目前發現最高規格的石像生,是明朝儲巏墓前的石像生,他的石像生中包含有石人,規格較高。」

《道光泰州志》記載該地曾叫「凌家墳」

現代快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該村村民戴姓居多,多位村民回憶,凌竇社區以前曾叫「凌家墳」「戴凌村」。「相傳是一凌姓大戶人家將墳安在此處得名,村裡戴姓祖先則是守墳人。」

泰州歷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錢成表示,《道光泰州志》有凌家墳明確地點記載,對應今天的位置就是凌竇村,而且史料記載,該處曾有兩個較為出名的墓。一個是林春墓,一個凌儒墓。

現代快報記者查詢發現,林春,字子仁,初號方城,後改東城。先世福建福清,從戎隸屬泰州守御所,遂為泰州人。明代大儒,系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弟子,也是明代王學左派代表人物之一。明嘉靖十一年(1532),林春舉會試第一,中會元,授戶部廣西司主事,以後歷任吏部文選司主事、驗封司員外郎等職。四十四歲病逝,歸葬故裡。

凌儒,子真卿,號海樓。泰州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科三甲第148名進士。授江西永豐縣令。在永豐多有惠政,擢拔為御史巡鹽兩浙。隆慶二年(1568年),凌儒升任右僉都御史,辦理山西屯鹽。曾出任巡鹽御史兩浙。

錢成介紹,明代對於官員的墓葬等級有嚴格規定,「二品以上置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石望柱各兩件,三品置石虎、石羊、石馬、石望柱各兩件,四品置石虎、石馬、石望柱各兩件,五品置石羊、石馬、石望柱各兩件。」

「林春官至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僅為從五品,所以林春墓石像生不可能有石虎。」錢成說,根據出土現場的石羊、石虎和村民所言的石馬等石獸分析,很可能是凌儒墓前神道兩側所置。

「凌儒曾任右僉都御史,官制四品。加上加銜,故去世後可以享受三品墓葬等級,墓前置石虎、石羊、石馬、石望柱各兩件。」錢成說,目前只是初步判斷,這些石雕最終的主人,可能還要等挖掘到墓志銘等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東西才能真正確定。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泰州市文物局、海陵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海陵區文化名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正收集凌竇社區的相關文物線索,將文物的發現和保護工作做好。

通訊員 趙璐 王善琴 胡桂才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毛曉華

(編輯 高霞)

相關焦點

  • 明代寺廟遺址挖出10壇白酒,開蓋後,酒香四溢,專家:不能喝
    明代寺廟遺址挖出10壇酒,開蓋後,酒香四溢,專家:不能喝。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釀酒是一項有歷史意義的文化。專家在承恩寺地底下發現了10壇老白酒。在現代化的很多影視劇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貴族世家在餐廳中飲用紅酒時,會點名紅酒的時間,仿佛越是歷史長遠的酒,越能體現出酒的品位和內涵。在我國明朝的南京有一座寺廟名為承恩寺,相關的考古研究人員就曾經發現承恩寺的下面和雷峰塔一樣存在有寶物。
  • 明代寺廟遺址挖出10壇酒,開蓋後酒香四溢,專家:不能喝
    考古專家在考察承恩寺的時候在地下挖出了10壇酒,大家把酒打開後聞到了陣陣酒香,承恩寺是明代的一座寺廟,這時壇酒的酒罈雕工精細,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專家提醒說,雖然這些酒很香,但是不能飲用。據專家推測,這個地方很有可能是當年的商業街,這十壇酒可能是當時賣酒的商家藏起來的,後來釀酒專家分析,那個時候大家都是用紅曲釀酒,紅曲的抗腐蝕性和抗氧化性非常的好,就算在過去幾百年依然會有紅曲的香味,那為什麼不能喝呢?因為這十個罈子已經在地下買了500年,密封性已經被破壞,裡面混雜了很多淤泥,所以這個酒只能聞不能喝。
  • 滄州運河畔隱藏著四座明代官員墓,你知道嗎?
    死後諡曰「恭襄」,馬昂的墓葬規格比較高,原有墓地面積約40畝,地表設有石牌坊、神道、石像生。 馬昂墓所在的村子叫做王希魯村,幾百年前王希魯村並不叫這個名字,那時叫曹莊子、廖莊子,自打馬昂埋到這裡村中便怪事連連,一位相士曾說:這「馬」可是吃草(曹)料(廖)的呀。要想讓莊子變的平安,那就改名字吧,叫「亡信滷」這可都是劇毒喲,這樣馬就不吃啦,日後自然太平。
  • 四川出土明代高僧墓,裡面挖出冒綠光的活物,專家調查後不再挖掘
    或許大家都不曾得知,在四川一座古墓中就發現了類似的事件,人們從墓中挖出了一個活物 ,還兩眼泛著綠光,專家看到後慌忙逃出墓室不再發掘。消息一出便引起了不少人們的熱議,大家也紛紛好奇這個活物到底是何方神聖?
  • 遼寧綏中漁民撈出千餘斤大船錨:疑為明代商船使用,距今約六百年
    (原標題:遼寧綏中漁民撈出千餘斤大船錨:疑為明代商船使用,距今約六百年)
  • 小獅子、巨石塊……這裡挖出「神秘圖案」
    燕趙晚報訊近日,邯鄲市大名縣 " 宋府明城 " 古城內道路管網工程改造時,施工人員在中心十字街挖出一 " 神秘圖案 ",該圖案由長條形青石組成,呈現 " 外方、內十字交叉 " 的建築讓人嘆為觀止。同時,工地周邊還陸續出土了石牌坊的建築構件,有專業人士初步推測,該建築疑似為 " 四牌樓 " 遺址。據悉,明清古城改造是大名縣發展文旅產業、打造旅遊城市的重點工程,也是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民心工程。古城內道路管網入地工程自 2017 年 9 月開工,施工順序由南向北展開,依次為府前街、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道前街。
  • 景陵莊嚴整齊,出現十個參差不齊的石像,專家:它們是「不速之客」
    所有建築中,除了聖德功碑亭、華表是雍正五年建造之外,還有五對石像生引起了專家的注意;懷疑它們並非康熙年間的作品;"石像生"又稱"翁仲",指的是帝王陵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等,產生於秦漢時代;它們象徵了皇帝的權杖;帝王生前舉行大型活動之時,總有文武百官分站兩列;還有籠子裡關著的獅子、老虎等猛獸,以壯皇威;在陵園,則以石頭雕刻它們的形象。
  • 柳州一明代墓墓主身份確認,「學霸」家族曾「七代連科」
    在柳州市中山中路的工貿大廈一帶,曾經有過一座「科第世家」牌坊,是古代官府為表彰書香奕世(意為累世,代代)的莫氏家族而立。近日,這個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明代官員莫抑的墓址,經文物部門發掘、清理後得以確認,墓主人的生平行實,也隨文物出土水落石出。▲圖為古墓發掘現場。
  • 明代寺廟遺址挖出10壇酒,開蓋後酒香四溢,專家:不能喝!
    承恩寺,是明朝南京的一座寺廟,考古專家在對承恩寺遺址進行發掘時,從地下挖出了10個酒罈,一開蓋整個考古工地立刻酒香四溢,這些酒罈裡居然還裝著500多年前的白酒。不過,專家也說了,雖然這些酒很香,但是不能喝。
  • 東京奧運主場館地下挖出大量人骨 專家:部分生前或受虐待
    圖源:產經新聞海外網11月9日電據多家日本媒體8日披露,調查人員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主場館施工前,曾在地下挖出了至少187具人骨。對此,有專家推測,部分死者生前或受過虐待。據全日本新聞網(ANN)8日報導,目前,骸骨已經被交給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保管及分析。
  • 山西學生幹農活意外挖出70斤黃金,專家花300元買走,如今價值1億
    我國對考古事業越來越重視,考古研究所再全國建立了多個研究站,比較有名的就是陝西以及湘鄂地區,經常有大型古墓被發掘出來,當然也有很多城市發現了年代久遠的大型墓葬,譬如南京也經常出土戰國墓和明代的墓,不過也有一些幾乎不出什麼文物的省份,好比山西,大家對它的印象可能還是煤都。
  • 茶高雅、書深奧,明代文人以茶入書,為附庸風雅還是流芳百世?
    2、官員與百姓對茶葉的選擇在明代,"茶米油鹽醬醋茶"就已經成為了飲食中的基本需要。在官員與民間的生活中,茶酒幾乎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飲品。只是官員群體與民間群體對茶葉的選擇,有所偏頗,這主要與其所掌握的社會資源有關。明代的官員,憑藉著自己所掌握的地方特權,貪汙受賄基本成為了必選項。因為明代官員的俸祿極低,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何況還要保證家人的生活。
  • 出櫃 德墜機副駕駛疑為同性戀
    原標題:出櫃 德墜機副駕駛疑為同性戀   心理狀況或為誘因   德國警方先前在盧比茨住處找到多張病假條,醫生建議的請假日期包含24日墜機當天。一些證據顯示,盧比茨可能患有抑鬱症等精神疾病,且試圖隱瞞病情以免失去執飛航班資格。   兩名熟悉調查進展的官員告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調查人員懷疑盧比茨患有眼疾,且不排除這種眼疾是由心理或情感原因引起、或者與心理或情感原因相關的身體症狀。
  • 山東一小山包,挖出2顆考古界的勞斯萊斯,專家:乾隆才1顆!
    而最驚動人心的是,挖出了2顆罕見國寶,即便說是挖出2顆考古界的勞斯萊斯都不為過!這罕見國寶就是貓眼石,這東西我們現在並不陌生,因為貓眼石的光澤和貓眼珠子很像,明亮敏捷,隨著光線的陰暗也在變化,十分漂亮。而真正的貓眼石十分昂貴,因為它是一種含鈹鋁氧化物,只有斯裡蘭卡出產,是頂級富翁才能買得起的真正奢侈品。而在古代時候,貓眼石也是奢侈品。
  • 明代官服的補子,文武官員,一到九品,看這裡就夠了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
  • 2020年兩岸(泰州)美麗鄉村民宿設計網絡邀請賽頒獎活動在泰州舉行
    2020年「祥泰杯」兩岸(泰州)美麗鄉村民宿設計網絡邀請賽頒獎活動於9月26日下午在泰州市舉行。兩岸參賽學生和指導老師代表,相關高校特邀評委,在泰臺商代表及6家泰州美麗鄉村負責人共120多人參加了頒獎儀式。
  • 明代辯案:兄弟二人為遺產分割而提起訴訟,十年未果,該如何解決
    兄弟畫像此案的處理辦法及結果,在明代眾口皆碑。從古代司法制度看,審案官員往往集偵查、起訴、鑑定、審判等多項職權於一身,很多刑事案件,只要審案官員認定當事人犯罪,即可直接依律科以刑罰,而無須專門機關和專門人員提起公訴。
  • 明代服飾文物呈現「大明風華」
    【環球網文化頻道綜合】9月29日至12月29日,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由「垂衣天下治」「華錦慶嘉時」「香靄入長裾」「知來處,明去處」四個單元構成,分別展示了明代官員服飾、嘉禮服飾和日常起居服飾,從禮儀文化、織繡技術、服飾多樣化發展等角度表現了明代服飾的風採與魅力。
  • 工地挖出神秘黑瓶,專家趕來,後續挖出7000多件文物
    歷史不時表現為一團烏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像急轉的洪流一樣。——雅斯貝爾斯(德)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643,閱讀約2分鐘1992年,石家莊一磚窯擴建時,一名工人挖洞時挖出一個神秘的黑瓶。瓶子造型別致,看起來真的很不凡,於是工人就把黑色的瓶子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