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重溫了導演陳芯宜的紀錄片《尋找乳房》。
她採訪了30位不同年齡及身份的女性,聽她們講述關於各自身體的私密故事:乳房、月經、孕育、生產、肥胖……
說實話,看得心痛。
如陳芯宜所說,她也是女性,從小被教育坐姿站姿、走路儀態,被規定如何打扮以符合一個「女性形象」。
如果不符合一個標準形象,就容易有低價值感,甚至恥感。
以下這些故事就來自這部紀錄片。看完,你或許會從中找到共鳴。
關於乳房,我們極少會在大眾面前坦然地談論。雖然我們不談,卻無法迴避被指指點點的命運。
就好像紀錄片中有一位女生,說自己有D罩杯的胸部,但是很不喜歡穿胸罩,不喜歡鋼圈。曾經想過縮胸,也曾經穿過束胸,「但根本壓不下去,會有很多說我是金剛芭比啊,彈力女超人。」
似乎對於乳房,片子中每個女生的回憶都不怎麼美好。
「我在高中以前都希望自己出生就是男生。我不喜歡自己有胸部這個事情。」
另一位女性則講了一個頗為扎心的故事:
她小時候經常穿著大背心玩耍,媽媽也沒有很在意這個事情,直到被周圍的大人討論她媽媽沒有盡到責任,跟她說,女兒開始發育後應該要趕快買「小可愛」,把「這些東西」罩住。
本來是身體一部分的乳房,卻沒有人告訴自己該如何去接納。
「我媽從小會灌輸我一些觀念,胸部平的,婚姻會不順。」
「大學之後,在尼斯,看到女性可以上空(不穿內衣)在海灘上跑。那一刻真的好開心。」
「夢見自己沒有胸部,太開心了,如果身體是另外一個樣子該多麼舒服。」
另外一些人,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式,卻被網友追著罵。
2019年10月14日,韓國藝人雪梨去世。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她,是因為她生前在社交網絡直播時沒穿內衣被網友發現,而上了熱搜。
被罵的女性當然不止她一個。
所有的聲音都在傳遞同一個深重的偏見:女孩,你必須這樣,不能那樣。你只能像一個物件一般,活在社會給你規定好的模板裡。
和乳房一起,需要被刻意掩蓋和「規範」起來的,還有月經。
「第一次來月經的時候,媽媽就把衛生巾丟給我,根本不知道怎麼用。是高中朋友教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翅膀是要折過去的。」
健康課上,老師詢問班級裡的女生,誰來了月經,片中的受訪者說自己下意識地把手緊緊藏在課桌底下,因為覺得來月經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有個網友,說起過她自己的尷尬事。
她曾為了讓用過的衛生巾消失不見,把它扔進馬桶,試圖衝掉。然後,馬桶就堵了。
她爸爸開始掏馬桶時,她憋紅了臉溜出家門。等她回到家, 她爸一句話也沒和她說。
再後來,她就學會了卷衛生巾。卷得整齊又美觀,扔進垃圾桶,一眼看不到了才安心。
TED演講者Aditi Gupta 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來例假時,別人告訴我,不要將這件事告訴任何人,哪怕是爸爸、哥哥;
後來在教科書上,出現了有關月經的章節,但是生物老師直接跳過了內容。」
這一度讓年幼的她覺得,談論例假非常羞恥。
必須要刻意隱藏、忽略,以及假裝不存在。哪怕再不舒適也在所不惜。
唯此,才能夠維繫住我們作為一個女性的體面。
不僅女人的乳房和月經是需要被隱藏的,女人的病痛也是一直被刻意忽略掉的。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說,她生產的時候沒哭,產後卻因為痔瘡疼哭了。婆婆看不慣,還說:年輕人就是矯情,這都是女人該受的!
當真如此嗎?
表面上,懷孕帶給女人的可能就是身上的肉多了。可每個媽媽還會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產後漏尿,痔瘡以及其他的私密問題。
這些事大家似乎從沒有習慣要拿到檯面上來講,因為太尷尬了,都是默默地自己去處理掉。
但是,為什麼這些事情我們不能早一點知道?為什麼沒人告訴女性,生育可能帶來的疼痛,並對這樣的疼痛給予必要的看見和理解?我們的媽媽,以及媽媽的媽媽們,她們難道就不疼嗎?
也許祖祖輩輩的女人們不是不疼,而是早忘了喊疼了。女人們的身體早就悄悄地被異化,成為了一個承載生命的容器。
紀錄片中,名叫邱宜君的孕媽媽就很敏感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沒人問,你舒服嗎?累嗎?「你的身體對於所有身邊的人來講,就是一個媒介,他們關心的,是你身上那個寶寶。他們不是看到我這個人,看到的是裝著孩子的女人。」
她逐漸感覺到自己失去了對身體的主控權。
但這還沒完。孕期留下的那些難以啟齒的生育傷痛,還沒來得及言說,很多女人又開始為產後的身材恢復而大傷腦筋了。
曾有男性朋友一邊嫌棄自己老婆的水桶腰,一邊羨慕地問,為什麼別的女人生了孩子很快就瘦回去了?
這種話聽了實在不爽,可我不覺得他壞。他只是說出了這個社會對女人的要求和期待,以至於女人自己,也早就內化了這份要求和期待。
紀錄片中,邱宜君就坦誠分享了自己產後的心理變化。
當她看到別的媽媽恢復得很好的時候,會對自己有一些不滿,同樣都是媽媽,別人小孩的媽媽那麼漂亮,自己怎麼這麼醜,內心有一種「我怎麼好像輸了」的感覺。
我們輸掉的其實不是身材,而是對自己身體的主導權。
乳房、月經、生育、體重等等,其實都只是一些個切入口。透過這些入口,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真相,那就是女性身體上承受的諸多壓力:
你要保持淑女,保持得體,保持「有用」,因為這是整個父權社會中女人的天職。你要符合一個社會規範,否則就是不好的,不恰當的,醜的,甚至是可恥的。儘管無論男女都承受著來自外部社會的制約和規範,但在身體層面,女孩從一出生,就遇到了更多的束縛和打壓。
臨床數據顯示,女孩們比男孩更容易對自己的身體不滿。她們減肥、節食甚至整容成癮,只是為了成為那個「標準的女人」。
而厭食症患者中,80%都是對自己的身體不接納的未成年少女。她們中,嚴重的甚至會死掉。
要避免我們的女孩未來承受這樣的糟糕後果,我們必須學會接納和欣賞自己的身體,以及多去接納和欣賞自己孩子的身體。
怎樣才是接納?
是你可以追求瘦、漂亮,但你同時也有不那麼瘦、不那麼完美的權利。
是你可以自在地談論身體,取悅自己的身體,而不必介意他人的眼光。
追求體面和優雅,應該像追求這世上任何一樣美好的東西一樣。它該是給所有人帶來快樂的東西,該是所有人共同的權利,而不是專屬於某一個性別必須要履行的義務。
最後,紀錄片中,女孩汪綺的這段話,送給大家。
人們都在嫌她胖,甚至辱罵她。可是她卻搞演出、當模特、做直播,活得自信且漂亮。
她說:
也許將來某一天,我變成一個瘦子也說不定。但不會是主流地說瘦了會更漂亮。而是像蝴蝶破蛹成蝶,不是因為蝴蝶被人稱為很漂亮才稱為蝴蝶,她有翅膀是為了要飛,不是因為想要被做成標本。
現在請我瘦的那些人,都是想把我做成標本。
如果有一天我瘦了,那是因為我想飛。
希望所有女性,都能夠活出這樣一份自在,把身體的自主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