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低還帶分紅?我也要去香港買保險了

2021-01-09 騰訊網

現如今,保險已成為人們生活必備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給自己和家人配置一份保險保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去香港買保險成為熱門話題。

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5年,內地訪客到香港購買保險呈現不斷攀升態勢,保費從2010年的43.81億港元,一路猛增至2015年的316.44億港元,增加了7倍多。

香港保險有哪些優點?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保險業在香港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使得香港保險業具備相對成熟的保險業務模式。

因而也有很多吸引內地用戶的優點:

保費相對低

因為香港保險公司是以香港人口統計數據來計算費率,香港人相比內地居民而言壽命更長、生病也少,整體出險概率較低,所以費率也更低。

保額貶值幅度低

國內的重疾險保額都是恆定的,買了50萬保額20年後保額還是50萬,但是香港大部分重疾險都有分紅功能,保額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高。

部分病種理賠寬泛

由於香港保險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很高,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對於疾病的定義也慢慢變得寬鬆,保障疾病的種類也不斷增加。

比較典型的就是腦中風後遺症,內地的定義是在確診180天後仍然留下神經系統的永久性功能障礙,而港險一般不會要求180天,有的是幾個星期,甚至有的是24小時。

香港保險的弊端

雖然香港保險看起來很美好,貌似具有一定優勢,其實也存在很大的不便和風險。

必須本人親自到香港

香港保單不受大陸法律保護。

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單,需親赴香港投保並籤署相關保險合同。

親自到香港購買保險,就要付出來往交通費、住宿費、餐飲費等額外支出。萬一在留在香港shopping幾天,花掉的錢肯定比省的保費要多多了。

更何況現在也不建議大家去香港……

健康告知嚴格

內地的重疾險,健康告知採用的是有限告知的原則,問到什麼答什麼。

符合要求的打√,不符合要求的打X,然後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根據拿到的東西進行判斷是否承保。

香港的重疾險則近似於「無限告知」,問的事無巨細,小到打點滴發燒住院感冒,以及個人身份信息等都可能影響到保險公司承保,所有的重要事實都是需要告知。

有人因為在投保前5年內曾於醫院門診就診過眩暈、耳鳴、胸痛、皮疹、左肩胛骨痛、口腔潰瘍、毛囊炎等疾病卻未告知,在確診冠狀動脈疾病時遭到了拒賠。

重疾和輕症共用保額

一般內地的重疾險輕症和中症的理賠金額是重疾保額之外的,不會影響重疾的理賠金額。

但是香港保險裡的重疾險輕症理賠的保額會佔用重疾的保額,這一點很少有代理人會告訴你。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陳小姐在內地買了一款重疾險,保額50萬,一年後患了輕症,保險公司賠付10萬,2年後又患上另一種輕症,賠付了10萬元,5年後確診為癌症,那麼保險公司賠付50萬元,合同結束。

如果陳小姐買的是香港的重疾險,保額50萬。一年後患了輕症,保險公司賠付10萬,2年後又患上另一種輕症,賠付了10萬元,5年後確診為癌症,這個時候保險公司只會賠付30萬元。因為重疾和輕症是共用保額的。

保險公司可能隨時提價

內地保單只要投保籤署了合同,保費費率在承保期一般是不會有變化的。

而香港保單採用的是浮動費率,無論你買的是長期險還是短期險,保險公司都是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費率的。而且是保險公司覺得有必要調整就調整,客戶沒有辦法阻止。

也就是說也許現在保費相比內地保險要低,但是後期有漲價的風險!

預期收益不一定實現

分紅類保險,目前內地保險產品遵照監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檔演示紅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別為3%、4.5%和6%。

香港保險市場化程度較高,未對紅利演示作出明確要求,大多數產品通常採用6%以上的投資收益率進行分紅演示。但分紅本身屬於非保證收益,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外匯風險

香港保險的計價貨幣是港幣或美元,香港保單隨時面臨匯率波動的風險,這是不言而喻的事。

雖然目前人民幣進入貶值周期,但不能用短期外匯波動的思路來看待保險。

因為保險期限長達數十年,理賠一般都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很多事情無法預測。如果人民幣一旦升值,保額就會縮水。

理賠糾紛會有法律風險

早在2016年4月,當時的保監會就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內地居民到香港投保,一旦發生訴訟糾紛必須去香港進行。

如果發生糾紛,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

與內地相比,香港法律訴訟費用較高,可能面臨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如果再陷入持久的糾紛或訴訟狀態,花費不敢想像……

寫在最後

買保險的首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規避風險 ,保障和理財是兩碼事,過分追求分紅、返還等得不償失。

最近幾年,內地的保險公司先後推出了不少性價比高的保險產品,如果只是想抵抗風險,更多考慮性價比的朋友,購買內地的保險足矣,還更加方便快捷。

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真的沒必要往香港跑。

買保險最忌諱盲目跟風,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相關焦點

  • 去年內地訪客赴香港買保險超400億元人民幣
    日前,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布的2018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據顯示,當年由內地訪客帶來的新造保單保費為476億港元(按昨日匯率,約407.6億元人民幣),較2017年同比下跌6.4%,佔香港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的29.4%。《證券日報》記者對比此前幾年數據發現,內地訪客「去香港買保險」已連續兩年出現下滑,「赴港購險」有退潮跡象。
  • 除了保費更低之外 買香港保險還有哪些優勢?
    曾幾何時去香港買保險成了一段時間的潮流,不少的人去香港的目的並非旅遊而是去買一份保險。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趨之若鶩,下文也將展現目前內地訪客赴港購買保險的情況、香港保險的優勢及劣勢、購買香港保險的風險和購買香港保險的常見問題進行。
  • 保險業變局:赴港買保險漸成歷史,內地保險吸引香港客戶北上
    來源:一財網曾幾何時,內地客戶熱衷於南下赴港專門購買保險產品,所看重的是香港保險市場保費低、保額高、產品靈活,以及資產境外配置的優勢。「最近兩年,我有些香港朋友開始跑來內地買保險,我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很簡單,內地依舊處於快速發展期,所帶來的投資回報要比香港市場高,所以,他們也會放一部分錢在內地買保險。」平安人壽廣東分公司資深業務總監林少謙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
  • 揭開香港保險的真面目 到底能不能買?
    最近兩年,赴香港買保險的內地人越來越多,保費低、保障全是香港保險的最大優勢。不過我不建議大家都跟風去香港買保險,今天就來說說,相對內地保險而言,香港保險的優與劣。香港保險的優勢大家為什麼想去香港買保險?除了不明真相被忽悠,愛隨大流的吃瓜群眾,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01保費低香港保險的費率比較低。
  • 去香港買保險 我們缺失了什麼
    上個10年:  內地保險深度  在3%這條線上「晃蕩」  從發展步調上看,與內地保險業2012年保費增速8.0%、壽險增速4.5%相對的是,香港地區同期的毛保費總額增長13.0%,個人人壽及年金(非投資相連)業務上升16.1%。
  • 內地客戶去香港買保險熱情急劇下降 一季度新保單保費暴跌58%
    香港保監局日前公布了一季度保險業數據,一季度全港保費總額達到1650億港元(下同,除非特別標示均為港元),同比上升了10.9%。受新冠疫情及其他因素影響,大陸客戶帶去的新保單保費為54億,同比下降了57.7%。
  • 香港保險也一樣!
    「股市那麼瘋,我要去炒炒。」在當今的中國,我不知道每天有多少粉嫩的菜鳥股民吶喊著這一句話,衝進了偉大的股市,他們其實比那位鄭州女教師還要任性,不明就裡地把一些莫名其妙的股票炒到了天上。在一百多年前,法國人古斯塔夫·勒龐曾經饒有興致地研究過群體心理學,在他看來,「理性對群體毫無影響力,人們只受無意識情感的影響。
  • 怎麼買保險(六):如何給父母買保險
    所以,今天在這裡,我將與大家探討一下「如何給父母買保險」這個話題。 是否還來的及?想要為父母購買保險,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並不是買什麼,而是還來得及買嗎?保險公司並不是慈善機構,而是以盈利為目的企業。當你已經感到父母的身體狀況日趨轉下,擔心患病開銷增加,想用保險來對衝風險時,保險公司也非常清楚。
  • 9月1日保險日報:去香港買保險的人少了
    2、去香港買保險的人少了!香港內地訪客新單保費連續大幅下滑8月31日,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香港保險業毛保費總額(壽險+產險)達到3137億港元,同比增長6%。其中,上半年香港有效長期業務保費收入2803億港元,同比上升5.6%,一般保險業務毛保費335億港元,同比上升9.7%。值得注意的是,2020上半年,內地業務僅佔香港個人壽險業務總新單保費的9.6%。其中, 1季度,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繼2019年4季度環比下跌27%至54億港元之後,2季度進一步環比暴跌85%至8.39億港元。
  • 6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買保險嗎?
    「最怕自己賺錢的速度,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每個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安享晚年,而安享晚年的第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健康。可是,對於很多家庭來說,萬一老人突然病倒,我們可能連一場大病的醫療費用都付不起。所以,越來越多的家庭在配置家庭保障方案時,也開始考慮給老人買保險。
  • 給孩子買保險,你真的選對了嗎?這種保險就不值得買!
    辦理手續也非常簡單,只需三步:1、在醫院辦理好出生證明2、給寶寶上戶口,帶上孩子出生證、父母身份證、結婚證、戶口本去派出所辦理3、在社保局窗口或官網申報少兒醫保,再帶上寶寶照片回執等證件就可以去銀行辦理領取社保卡
  • 去香港買保險 我們被騙了4個億
    263人被騙4.7億港元  據香港《信報》報導,香港警方本周二(8日)進行代號「峭鋒」的行動,拘捕涉案13男11女,年齡介乎28至64歲,警方在行動中還凍結了約4.2億港元的資產,包括5000萬港元銀行
  • 「去香港買保險,我們被騙了4個億」
    263人被騙4.7億港元  據香港《信報》報導,香港警方本周二(8日)進行代號「峭鋒」的行動,拘捕涉案13男11女,年齡介乎28至64歲,警方在行動中還凍結了約4.2億港元的資產,包括5000萬港元銀行存款和3.7億港元物業。有關調查行動仍在繼續,並與內地執法部門跟進,不排除有更多涉案人員被捕。
  • 父母60歲以上了,還能買保險嗎?
    普天下的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安享晚年,而安享晚年的第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健康,可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對於很多家庭來說,萬一老人突然病倒,可能連一場大病的醫療費用都支付不起,因為自己賺錢的速度,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有人詢問金姐「60歲以上老人買保險」一險難求,是真的嗎?
  • 「去香港買保險,我們被騙了4個億」--上觀
    263人被騙4.7億港元據香港《信報》報導,香港警方本周二(8日)進行代號「峭鋒」的行動,拘捕涉案13男11女,年齡介乎28至64歲,警方在行動中還凍結了約4.2億港元的資產,包括5000萬港元銀行存款和3.7億港元物業。
  • 全家這樣買保險安心還省錢!
    」現在,社會上普遍是這樣的家庭,夫妻兩人,雙方父母,一個孩子,錢叔作為家裡的頂梁柱,深刻的體會這種壓力,自己不願意放棄精緻的生活,還要養孩子,錢叔還兩個。錢叔也經常建議身邊的朋友買保險,給他們規劃好保險配置方案。其實很多家庭提到保險首先想到的就是保費,有些朋友跟保險公司諮詢了保費,每年甚至要花費兩萬買保險,因此放棄了,當然也有不少人「上當了」。錢叔總結出了身邊朋友中招的幾個小陷阱,如果你也在考慮為家人買保險,這幾點千萬要注意!1、家庭配置保險的最佳順序,不許犯錯!
  • 交保費裡的門道:是一次交清還是分期交?
    前段時間一個好朋友買重疾險,跟我說她選了一次交清。貓妹也是Real耿直,回了她一句,「人傻錢多啊你」。
  • 打算買香港保險?先看完這篇文章再說!
    說起香港保險,很多人認為香港保險好,保額可以增加,疾病定義寬鬆,也有人認為香港保險不受法律保護,費率不確定,理賠難。近年來,香港保險熱度不減,很多人赴港買保險,香港保險真的值得買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香港的醫療水平發達,在人均壽命和發病率低的情況下,香港保障類保險的保費會比國內的保險便宜很多。其次,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制度優勢,相比內地的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只能限於銀行存款、買賣債券、股票等運用形式,香港保險擁有更多的投資渠道和可投資的全球市場。
  • 從哪一刻開始突然發覺自己不再年輕,想買保險了?
    這也代表了許多年輕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總覺得自己心理年齡還小,可又總在某一些瞬間突然覺得自己不再年輕了。那麼你是否也曾有過同類似的感受呢?除了大家經常調侃的「注重養生」,還有一點就是朋友之間見面都會說「哎你......買保險了嗎?很後悔沒有早點買保險!」保險對於年輕人來說,似乎很陌生也很遙遠,因此很少有年輕的朋友會關注保險。而分水嶺往往發生在25歲前後,不知不覺中,我們這幫90後早早就從冒險主義變成了求穩主義。
  • 低收入家庭需不需要買保險?
    到底低收入家庭需不需要買保險?有限的預算要如何搭配才比較合適?一起來看。本期話題:1.低收入家庭都有哪些風險?2.最能省錢的保險配置訣竅?3.不同預算如何搭配險種?一、低收入家庭都有哪些風險?、返還等功能,只考慮消費型保險,能省下三四成保費;3.縮短保障期限 / 延長繳費年限預算有限,優先保障風險最高的時間段,選擇最長的繳費年限來減少年繳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