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保險已成為人們生活必備的一部分,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給自己和家人配置一份保險保障。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去香港買保險成為熱門話題。
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5年,內地訪客到香港購買保險呈現不斷攀升態勢,保費從2010年的43.81億港元,一路猛增至2015年的316.44億港元,增加了7倍多。
香港保險有哪些優點?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而保險業在香港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使得香港保險業具備相對成熟的保險業務模式。
因而也有很多吸引內地用戶的優點:
保費相對低
因為香港保險公司是以香港人口統計數據來計算費率,香港人相比內地居民而言壽命更長、生病也少,整體出險概率較低,所以費率也更低。
保額貶值幅度低
國內的重疾險保額都是恆定的,買了50萬保額20年後保額還是50萬,但是香港大部分重疾險都有分紅功能,保額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提高。
部分病種理賠寬泛
由於香港保險市場的市場化程度很高,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對於疾病的定義也慢慢變得寬鬆,保障疾病的種類也不斷增加。
比較典型的就是腦中風後遺症,內地的定義是在確診180天後仍然留下神經系統的永久性功能障礙,而港險一般不會要求180天,有的是幾個星期,甚至有的是24小時。
香港保險的弊端
雖然香港保險看起來很美好,貌似具有一定優勢,其實也存在很大的不便和風險。
必須本人親自到香港
香港保單不受大陸法律保護。
內地居民投保香港保單,需親赴香港投保並籤署相關保險合同。
親自到香港購買保險,就要付出來往交通費、住宿費、餐飲費等額外支出。萬一在留在香港shopping幾天,花掉的錢肯定比省的保費要多多了。
更何況現在也不建議大家去香港……
健康告知嚴格
內地的重疾險,健康告知採用的是有限告知的原則,問到什麼答什麼。
符合要求的打√,不符合要求的打X,然後交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根據拿到的東西進行判斷是否承保。
香港的重疾險則近似於「無限告知」,問的事無巨細,小到打點滴發燒住院感冒,以及個人身份信息等都可能影響到保險公司承保,所有的重要事實都是需要告知。
有人因為在投保前5年內曾於醫院門診就診過眩暈、耳鳴、胸痛、皮疹、左肩胛骨痛、口腔潰瘍、毛囊炎等疾病卻未告知,在確診冠狀動脈疾病時遭到了拒賠。
重疾和輕症共用保額
一般內地的重疾險輕症和中症的理賠金額是重疾保額之外的,不會影響重疾的理賠金額。
但是香港保險裡的重疾險輕症理賠的保額會佔用重疾的保額,這一點很少有代理人會告訴你。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陳小姐在內地買了一款重疾險,保額50萬,一年後患了輕症,保險公司賠付10萬,2年後又患上另一種輕症,賠付了10萬元,5年後確診為癌症,那麼保險公司賠付50萬元,合同結束。
如果陳小姐買的是香港的重疾險,保額50萬。一年後患了輕症,保險公司賠付10萬,2年後又患上另一種輕症,賠付了10萬元,5年後確診為癌症,這個時候保險公司只會賠付30萬元。因為重疾和輕症是共用保額的。
保險公司可能隨時提價
內地保單只要投保籤署了合同,保費費率在承保期一般是不會有變化的。
而香港保單採用的是浮動費率,無論你買的是長期險還是短期險,保險公司都是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費率的。而且是保險公司覺得有必要調整就調整,客戶沒有辦法阻止。
也就是說也許現在保費相比內地保險要低,但是後期有漲價的風險!
預期收益不一定實現
分紅類保險,目前內地保險產品遵照監管要求,按照低、中、高三檔演示紅利水平,演示利率上限分別為3%、4.5%和6%。
香港保險市場化程度較高,未對紅利演示作出明確要求,大多數產品通常採用6%以上的投資收益率進行分紅演示。但分紅本身屬於非保證收益,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外匯風險
香港保險的計價貨幣是港幣或美元,香港保單隨時面臨匯率波動的風險,這是不言而喻的事。
雖然目前人民幣進入貶值周期,但不能用短期外匯波動的思路來看待保險。
因為保險期限長達數十年,理賠一般都是幾十年後的事情,很多事情無法預測。如果人民幣一旦升值,保額就會縮水。
理賠糾紛會有法律風險
早在2016年4月,當時的保監會就發布了《中國保監會關於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香港保單不受內地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內地居民到香港投保,一旦發生訴訟糾紛必須去香港進行。
如果發生糾紛,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區的法律進行維權訴訟。
與內地相比,香港法律訴訟費用較高,可能面臨較高的時間和費用成本。
如果再陷入持久的糾紛或訴訟狀態,花費不敢想像……
寫在最後
買保險的首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規避風險 ,保障和理財是兩碼事,過分追求分紅、返還等得不償失。
最近幾年,內地的保險公司先後推出了不少性價比高的保險產品,如果只是想抵抗風險,更多考慮性價比的朋友,購買內地的保險足矣,還更加方便快捷。
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真的沒必要往香港跑。
買保險最忌諱盲目跟風,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