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2020-12-14 王福星

隋朝末年,瓦崗軍異軍突起。瓦崗軍有兩員大將,一個名叫秦瓊,另一個名叫徐世績。秦瓊,字叔寶。徐世績,字懋功,隋唐演義類小說裡面的徐茂公,正史原型人物就是他。

武德二年,徐世績投奔大唐王朝。李淵賜徐世績姓李,並且載入天子族譜,徐世績因此成了李世績。筆者為了行文方便,姑且用徐茂公稱呼李世績。

徐茂公在正史上,是勇猛無比、足智多謀的全能型將領。徐茂公初來乍到,李淵就給了他萊國公爵位。徐茂公立功之後,李淵給了徐茂公極高的禮遇。

圖為歐陽修雕像,拍攝於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沙溪鎮歐陽修中學。

歐陽修修撰的《新唐書》記載說:「平建德,俘世充,乃振旅還,秦王為上將,勣為下將,皆服金甲,乘戎輅,告捷於廟。

在李世民是第一功臣的情況下,徐茂公得到了第二功臣的榮譽。李淵給徐茂公如此崇高的禮遇,可謂是皇恩浩蕩了。

秦叔寶投奔大唐的時候,唐軍被尉遲敬德打的是落荒而逃,整個山西都丟了。當時的大唐,地盤只有山西和陝西。丟了山西,就是丟了半壁江山。關鍵時刻,秦叔寶「戰美良川,破尉遲敬德。

《新唐書》記載,李淵收到捷報之後,下詔獎勵秦叔寶曰:「如果朕的肉可以吃,朕就割一塊肉給愛卿吃,何況是賜愛卿美女金錢呢?。(使朕肉可食,當割以啖爾,況子女玉帛乎?)」

唐高祖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和秦叔寶,在李淵一朝都得到了極高的禮遇,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爭鬥的時候,徐茂公和秦叔寶都保持中立。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徐茂公根本就沒有出力。李世民取得勝利之後,逼李淵下詔讓十二衛府兵停止與天策府兵的戰鬥。秦叔寶作為雙方都信得過的人,拿著李淵的詔書,去當和事佬,制止了雙方的戰鬥。

秦叔寶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功勞可以忽略不計。《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沒有秦叔寶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記載。《舊唐書》則是一筆帶過曰:「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

玄武門的消極表現,讓秦叔寶和徐茂公,失去了李世民的聖眷。秦叔寶在貞觀朝,一直都是靠邊站的角色。秦叔寶去世於貞觀十二年,最高的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

秦叔寶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在貞觀朝,也是不受待見的角色。李世民打仗,會派徐茂公領兵。打了勝仗之後,徐茂公就得回太原。唐朝貴京官,徐茂公在太原待了十六年。由此可見,徐茂公也是靠邊站。

貞觀十七年初,李世民欽定凌煙閣功臣。秦叔寶敬陪末座,排在第二十四位。徐茂公比秦叔寶好一點,排在倒數第二的位置。瓦崗兄弟二人組的聖眷之衰,由此可見一斑。

徐茂公的命運轉折點,出現在貞觀十七年的廢太子事件之後。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貶,晉王李治成了新太子。徐茂公一直擔任晉王府長史的職位,是李治的老師。

唐朝的禮制,太子的老師是太傅、太保、太師、少傅、少保、少師。親王的老師,是王府長史。徐茂公長期擔任晉王府長史,是李治如假包換的老師。學生當了太子,老師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

李世民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新唐書》記載,李世民即位之初,徐茂公就「拜并州都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如果沒有李治被立為太子的機遇,徐茂公的人生,就可能像秦叔寶一樣,當個正三品官階的十二衛大將軍,在并州了卻一生。

李治剛剛被冊封為太子,徐茂公就被召回京城,擔任兵部尚書職務。徐茂公還被李世民「授詹事,兼左衛率,俄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朝的禮制,同中書門下三品就是如假包換的宰相。李世民任命徐茂公為宰相之後,還對他說:「吾兒方位東宮,公舊長史,以宮事相委,勿以資屈為嫌也。

把李世民的話翻譯一下,就是說:「我兒子剛剛當太子,愛卿是他的老師。東宮的事情,就拜託愛卿了。此事讓愛卿屈才了,希望愛卿不要介意。

自古以來,教太子讀書,都是很有前途的事情。太子一旦稱帝,他的老師就是宰相人選的主要來源。太子的老師,就算是當不了宰相,也是新皇帝的重臣。

徐茂公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徐茂公作為李治的老師,在李治稱帝之後,馬上就「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遂為尚書左僕射。

李治覺得,老師在凌煙閣排名倒數第二,實在是不公平。李治下詔,打開凌煙閣大門,單獨把徐茂公的畫像掛進凌煙閣。李治還下詔,加封徐茂公為司空。

唐朝的禮制,宰相、十二衛大將軍、御史大夫直屬於皇帝,官階都是正三品。二品特進、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司空、司徒、太尉,都是榮譽職位。

徐茂公在唐高宗稱帝之後,先是被加封為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接著又被加封為一品司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是李治的老師。

唐高宗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大家別以為開府儀同三司和司空的榮譽職位很容易得到,那是非常難得的大唐榮耀。大唐軍神李靖,戰功在徐茂公之上,活著的時候,也就是二品特進職位,死了才被追封為一品司徒。

徐茂公的軍功和資歷,比李靖略遜一籌。若是沒有唐高宗老師的身份加持,頂多能混到特進的職位。秦叔寶到死也就官拜三品,李靖到死也就官拜二品。徐茂公能官拜一品,都是因為他教出一個好徒弟。

跟徐茂公相比,程咬金就有點時運不濟。李世民讓程咬金擔任過蔣王府長史。蔣王李惲是李世民不成器的兒子,程咬金非但沒有沾徒弟的光,還差點被蔣王連累了。

程咬金活著的時候,得到了從二品鎮軍大將軍榮譽職位。程咬金去世之後,被追封為從一品驃騎大將軍。我敢斷言,如果是蔣王被立為太子,程咬金肯定能官拜一品。由此可見,教出一個好徒弟,是多麼的重要。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鑑》《二十四史》。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版權公司籤約,委託版權公司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未經授權轉載者,版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護原創權益。

相關焦點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官員,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官員之中。唐初的宰相最開始有三四個,即三省的最高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和侍中,其中尚書令是正二品,這個官職只有李世民擔任過,唐中期出現的那個就不提了。而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
  • 唐朝宰相才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什麼官職?
    但是按著這個思維去看唐代的官職,宰相才是區區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官職是什麼呢?今天芒果菌就來細說一下唐代宰相為什麼才三品我們所熟知的狄仁傑在曾經擔任唐朝宰相,但他是個三品官,那麼一品官、二品官都是什麼人呢?
  • 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這事裡面的門道有點深,簡單來說,皇帝為了永葆權力讓正三品成為實權宰相,而把一品二品官員供起來成為無實權的虛職。然而,官員們也不傻,於是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一、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先說說,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正三品屬於絕頂級別這個說法並不對,當時一品與二品的職缺雖然多是虛銜,或者故意閒置,但也並非全部如此。首先,要弄清楚唐朝的官制,前三品階具體有哪些。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在我國曆朝歷代,一品官的獲封是非常艱難的,除了剛建國的開國功臣,之後很難有官員再升到這個位置。因為這些官職到最後都變成了虛職,甚至是死後得到皇帝恩寵的一個標誌。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我們以唐朝來舉例:  先說三省六部分別是什麼品階,通常來說唐朝的宰相們,也是九三省的長官們都為正二品,而到了李世民之後,為了進一步集權,開始用品級低的官通過加銜來參與宰相事務,有時候甚至從三品都可以被稱之宰相。  比如我們熟悉的狄仁傑,天授二年九月狄仁傑拜相,他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官品正三品。
  • 尉遲恭程咬金的後代都是唐朝政界紅人,秦叔寶的後代為何官職卑微
    唐朝開國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能徵善戰的名將,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三人雖然出身經歷各有不同,秦程二人是瓦崗舊將,尉遲恭則是定楊可汗劉武周手下虎將,但都殊途同歸,成為唐朝的開國功臣。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二千石待遇,即秦漢時期官秩最高級別官員,大致相當於後世的「一品」(或者超品,這裡僅指中二千石以上),所以列出,以做對照。秦漢秩石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居其職而有其祿」,官秩改變而祿秩也隨之變化,官員出仕沒有固定的品級,這也是中華流官官制初期,最大的特色。
  • 明清六部尚書都只是二品,那一品都是什麼官?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有監護與輔弼皇帝之官職。5、內大臣「三藩叛亂」時,時任內大臣的佟國維曾在京師逮捕過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清代僅次於領侍衛內大臣的侍衛親軍統領,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清代制度,設「侍衛處」,《清史稿·職官志》說:「侍衛處設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內大臣,從一品,各六人」。
  • 有一個官職,雖然官居二品但卻比一品官都厲害,對此都羨慕不已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官大一級壓死人」,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越是大官兒,手中的權力也就越大,對下級的管控力也就越強。無獨有偶,今天,便為大家舉一個「反例」。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嘉慶朝「布政使」札文可根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布政使的品秩為從二品,而按察使的品級卻僅為正三品。
  • 清朝的「從一品」和 「正二品」只差半級,可他們的待遇可差遠了
    品級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個品級又分為正和從兩個級別。除了皇上王爺之外,最大的官是正一品,像我們熟知的劉墉、和珅、李鴻章等等都是清朝的正一品官,這是位極人臣的官職。正一品下面是從一品,和正一品只差半級,頂戴也都是紅的。再往下就是二品官了,二品也分正和從,高一點的是正二品。正二品和從一品只差半級,但是可別小看這笑笑的半級,這兩個級別的官員待遇可是差遠了。
  •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衣冠禽獸,這個成語聽起來並不好聽,翻閱辭海和成語詞典,這個詞幾乎都是相當難聽的貶義,但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在古代,原來是個相當中聽的褒義詞?清朝的官服制度基本上沿襲了明朝,除了少數官服上的圖案改動之外,其餘沒有太大的改變,比如說明朝和清朝文官二品的官服上的圖案都是錦雞。二品的官職對於任何朝代來說都是不低的官職,對比於一品文官官服上的仙鶴,錦雞似乎顯得過於寒酸,即便是三品文官,補服上也是繡的孔雀,那麼為何明清的二品文官要以「雞」為官服圖案?其中又有何含義?
  • 宋朝知府是幾品官?
    有人問:宋朝的知府(或知州)究竟是幾品官呀?如果你問明清時期的知府是幾品官,那好回答。明代的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的知府為從三品官,中府的知府為正四品官,下府的知府為從四品官。就好比,現在的市分為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地級市與縣級市,直轄市市長為部級高官,計劃單列市市長為副省級,一般地市市長為廳級領導,縣市市長只是處級幹部。
  • 清代有114個狀元,其中10個升官最快,而此人僅兩年就混到了從二品
    狀元是科舉時代的最高功名,相比較進士而言,在首次授官上享有優先待遇,可以不用參加朝考便可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實職。從歷朝歷代的狀元情況來看,狀元當上高官的概率比一般的進士高。以清代為例,總計114名狀元,官至二品以上的有44人。而且這44人中,又有10升官最快。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
  • 古代六品知縣與七品知縣在待遇上為何差別那麼大?
    最高一品,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正副國級官員;最低九品,相當於今天的鄉鎮級公務員。每品又分正從兩級,就像今天的正副級一樣,因此一共有九品十八級。由於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電影在全國熱播,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七品官是知縣官,是個小小芝麻官。其實,在誥命夫人眼中縣官是芝麻官,在平民百姓的心中卻是青天大老爺!
  • 掌印大太監到底是幾品官,為何六部尚書都得畢恭畢敬?
    在明朝的歷史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些二三品的朝廷大員,對司禮監太監們畢恭畢敬。按照明朝的官員制度,三品官已經是副部級幹部,為何要對司禮監太監畢恭畢敬呢。其實,在明朝的皇宮中,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力非常大,不能只看具體的品級。在明朝建立的初期,由於皇帝比較強勢,太監和官員們的權力都不算很大。為了防止出現宦官亂政的局面,明朝皇帝也做了一系列的措施。
  • 古代官員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為何暗暗竊喜?網友:換作是你也高興
    然而卻有這樣的一個例外,有古書記載「在京三品大臣始得坐轎」,意思是在京城裡三品大臣以上才能坐轎,如果從光祿太僕卿降級為僉都御史,就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光祿卿是從三品,僉都御史則是正四品,為什麼官員把從三品降到正四品稱為升官,並且欣喜若狂,還要抬著轎子去謝恩呢? 要知道,當官不光要看官職,更要看工作內容。光祿卿和太僕卿雖然是九卿之一,但實際上就是伺候人的活兒。
  • 程咬金的老婆叫什麼?為何許人也?
    程咬金是唐朝名將,官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位居第十八位。正史只有他兒子的記載,沒有記載他老婆的情況,古代婦女地位低下,歷史都不記載。有兒子肯定有老婆。(程咬金)據小說和野史記載,程咬金有兩個老婆,分別是裴翠雲和花大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