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風靡一時的《甄嬛傳》吸引了眾多粉絲的眼球。在開篇的時候,剛好是雍正皇帝的選秀,而清朝的選秀統歸內務府管理,像甄嬛等人就是在內務府的安排下,通過選秀進入後宮的。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官大一級壓死人」,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越是大官兒,手中的權力也就越大,對下級的管控力也就越強。無獨有偶,今天,便為大家舉一個「反例」。在清朝,有一個官職品級為「正二品」,竟比「正一品」混得還成功。且能擔任這個職務的官員,都不是一般人。
這個職務就是清朝的「總管內務府大臣」。
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中國古代自漢朝以來,就保留著一個很好的傳統,即: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分割開來。國家的歸國家,皇室的歸皇室,兩者井水不犯河水。內務府是清朝特有的一級機構,主要職責就是安排皇室的日常生活,所以,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的存在。
比如:皇帝的飲食、起居、服飾、以及皇家莊園的收益等等,還有各地進貢禮物也歸屬內務府統管。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皇家富足四海,但是,皇家的錢卻並不能與國庫的錢劃等號。國家的錢是交給戶部管理的,而皇帝的錢,也被稱為「內帑」,是內務府管理的。
內務府的「最高長官」,被稱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在職能上來看,他等同於皇帝的私人管家。
內務府大臣的品級為正二品,雖然,在級別上比那些正一品的大學士,以及正一品的六部尚書還差了很多,但是,作為皇帝的私人管家,他可是皇帝的心腹。內務府大臣通常有著「近水樓臺」的優勢,實際上,不是皇帝的心腹,也不會被安排在這一職務上,因此,這有其它官員無法比擬的優勢。
內務府大臣長期在皇帝身邊工作,特別容易得到皇帝的賞識和提拔,所以,在內務府工作,也被視為那個時代職場的「最佳跳板」。在清朝的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官員都曾在內務府工作過,比如:乾隆皇帝頗為喜歡的和珅、福康安,以及慈禧身邊的第一大紅人——榮祿等。
追溯到清早期,那時候的內務府,其職能還是比較簡單的。內務府成員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家僕」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僕」,簡稱「包衣」,也就是皇室奴僕。而內務府的主要人員,分別由上三旗所屬的包衣組成。雖然,他們也是八旗子弟,但是,地位頗低,只能服侍皇室。
起初,總管內務府大臣的官階僅為三品,之後,到了雍正年間才升至二品。這些人都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從滿洲王公、或從滿洲侍衛中選拔上崗。
凡涉及到皇室所用的衣、食、住、行等相關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而且,內務府的組織架構也很鮮明,各司一職,直屬機構有7司3院。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
另外,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為「七司三院」。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等30多個附屬機構,此外,還有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這一機構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的管轄。
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住在宮內,為皇帝服務的內務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為止,清朝內務府才徹底從歷史舞臺上退場。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在內務府工作呢?
其實,除了可以儘快得到晉升機會外,在內務府工作也是一個發家致富的好機會。內務府堪稱清朝最有「油水」的機構,沒有之一。雖然,內務府是給皇家辦事,但是,大家都知道雁過拔毛的道理,內務府官員們該撈得好處一分也不會少。
其實,皇帝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錢,所以,內務府的人則會使勁的賺外快。比如,皇帝在正餐名義上要用幾隻羊、十幾隻豬、幾百斤牛奶和時蔬,但是,實際上,他一人又能吃多少呢?所以,真正用於購買這些食材的錢,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而其餘的費用,都被內務府相關工作人員所瓜分了。
當然,這只是內務府五花八門的撈錢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內務府最基層的員工,每人都能賺得盆滿缽滿,而作為內務府一把手的「總管」,究竟有多「肥」,想必大家也能猜測一二。其實,僅下面員工向他孝敬的銀子,就堪稱一筆大錢。
此外,總管內務府大臣經常把宮內寶貝「借」回家,但是,什麼時候歸還?就不確定了。
因此,總管內務府大臣甘居二品官員,因為,這個職務帶來的好處、權力是無限的,甚至,比那些一品大員好了不知多少。而且,那些一品大員要面對各種政治風險,但是,內務府官員每天卻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實在是滋潤非常啊。
參考資料:
【《清史稿》、《清經世文編》、《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