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官職,雖然官居二品但卻比一品官都厲害,對此都羨慕不已

2020-12-16 騰訊網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甄嬛傳》吸引了眾多粉絲的眼球。在開篇的時候,剛好是雍正皇帝的選秀,而清朝的選秀統歸內務府管理,像甄嬛等人就是在內務府的安排下,通過選秀進入後宮的。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官大一級壓死人」,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越是大官兒,手中的權力也就越大,對下級的管控力也就越強。無獨有偶,今天,便為大家舉一個「反例」。在清朝,有一個官職品級為「正二品」,竟比「正一品」混得還成功。且能擔任這個職務的官員,都不是一般人。

這個職務就是清朝的「總管內務府大臣」。

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中國古代自漢朝以來,就保留著一個很好的傳統,即: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分割開來。國家的歸國家,皇室的歸皇室,兩者井水不犯河水。內務府是清朝特有的一級機構,主要職責就是安排皇室的日常生活,所以,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的存在。

比如:皇帝的飲食、起居、服飾、以及皇家莊園的收益等等,還有各地進貢禮物也歸屬內務府統管。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皇家富足四海,但是,皇家的錢卻並不能與國庫的錢劃等號。國家的錢是交給戶部管理的,而皇帝的錢,也被稱為「內帑」,是內務府管理的。

內務府的「最高長官」,被稱為「總管內務府大臣」,在職能上來看,他等同於皇帝的私人管家。

內務府大臣的品級為正二品,雖然,在級別上比那些正一品的大學士,以及正一品的六部尚書還差了很多,但是,作為皇帝的私人管家,他可是皇帝的心腹。內務府大臣通常有著「近水樓臺」的優勢,實際上,不是皇帝的心腹,也不會被安排在這一職務上,因此,這有其它官員無法比擬的優勢。

內務府大臣長期在皇帝身邊工作,特別容易得到皇帝的賞識和提拔,所以,在內務府工作,也被視為那個時代職場的「最佳跳板」。在清朝的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官員都曾在內務府工作過,比如:乾隆皇帝頗為喜歡的和珅、福康安,以及慈禧身邊的第一大紅人——榮祿等。

追溯到清早期,那時候的內務府,其職能還是比較簡單的。內務府成員源於滿族社會的「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家僕」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僕」,簡稱「包衣」,也就是皇室奴僕。而內務府的主要人員,分別由上三旗所屬的包衣組成。雖然,他們也是八旗子弟,但是,地位頗低,只能服侍皇室。

起初,總管內務府大臣的官階僅為三品,之後,到了雍正年間才升至二品。這些人都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從滿洲王公、或從滿洲侍衛中選拔上崗。

凡涉及到皇室所用的衣、食、住、行等相關事務,都由內務府承辦。而且,內務府的組織架構也很鮮明,各司一職,直屬機構有7司3院。內部主要機構有廣儲、都虞、掌儀、會計、營造、慎刑、慶豐七司,分別主管皇室財務、庫貯 、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禮儀、皇莊租稅、工程、刑罰、畜牧等事。

另外,有上駟院管理御用馬匹,武備院負責製造與收儲傘蓋、鞍甲、刀槍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處苑囿的管理、修繕等事,統稱為「七司三院」。內務府還有三織造處等30多個附屬機構,此外,還有負責管理太監、宮女及宮內一切事務的敬事房,這一機構也隸屬總管內務府大臣的管轄。

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廢帝溥儀仍居住在宮內,為皇帝服務的內務府,也得以保留。直至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為止,清朝內務府才徹底從歷史舞臺上退場。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在內務府工作呢?

其實,除了可以儘快得到晉升機會外,在內務府工作也是一個發家致富的好機會。內務府堪稱清朝最有「油水」的機構,沒有之一。雖然,內務府是給皇家辦事,但是,大家都知道雁過拔毛的道理,內務府官員們該撈得好處一分也不會少。

其實,皇帝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錢,所以,內務府的人則會使勁的賺外快。比如,皇帝在正餐名義上要用幾隻羊、十幾隻豬、幾百斤牛奶和時蔬,但是,實際上,他一人又能吃多少呢?所以,真正用於購買這些食材的錢,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而其餘的費用,都被內務府相關工作人員所瓜分了。

當然,這只是內務府五花八門的撈錢手段之一。除此之外,內務府最基層的員工,每人都能賺得盆滿缽滿,而作為內務府一把手的「總管」,究竟有多「肥」,想必大家也能猜測一二。其實,僅下面員工向他孝敬的銀子,就堪稱一筆大錢。

此外,總管內務府大臣經常把宮內寶貝「借」回家,但是,什麼時候歸還?就不確定了。

因此,總管內務府大臣甘居二品官員,因為,這個職務帶來的好處、權力是無限的,甚至,比那些一品大員好了不知多少。而且,那些一品大員要面對各種政治風險,但是,內務府官員每天卻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實在是滋潤非常啊。

參考資料:

【《清史稿》、《清經世文編》、《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

相關焦點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但宰相併不是一個官職,而且它在唐朝的發展也是一步步逐漸走向成熟的。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官員,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官員之中。
  • 明清六部尚書都只是二品,那一品都是什麼官?
    以清朝官制來講一下品級:清朝官制共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制分文官、武官等,例如總督、巡撫、將軍、提督等。接下來為大家帶來品級為一品的中央、地方大員。
  • 古代最被低估的官職,聽起來像是芝麻大的小官,卻讓一品官員羨慕
    對於我國古代的官職,相信大家知道的並不多,無非也就是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的宰相、知府、知縣、尚書這幾種。其實,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唐朝的正統官職足足有40多種,這還只是在職事官,還有成百上千的散階官員沒在統計之內,可見我們知道的這些官職只不過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 唐朝宰相才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什麼官職?
    但是按著這個思維去看唐代的官職,宰相才是區區三品官,那麼一品二品官職是什麼呢?今天芒果菌就來細說一下唐代宰相為什麼才三品唐代官職在唐朝,官員是分成九品三十級的,最低的官員就是九品官,因此會有九品芝麻官的說法,而且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極大程度的分權,避免有某個人的權勢過大,威脅到皇帝的地位
  • 正一品——二千石:秦漢與明清官制對比
    秦漢九卿有不同稱謂,這裡以漢制為例);地方郡守、郡尉(東漢末各州刺史、州牧也為二千石):二千石;丞相司直、護軍都尉、司隸校尉、西域都護、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郡都尉(西漢)、諸中郎將、光祿大夫、侍中、諸校尉(東漢):比二千石;(另外,在二千石和中二千石中間,還有一個真二千石的級別,對應官職不明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眾所周知,官員是有等級之分的,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等級最低的是九品芝麻小官,等級最高的是一品大官。不過,清朝一品官員擔任的官職可能和大家心裡想得有點不太一樣,這到底咋回事呢?圖片:清朝一品官員劇照一、文官中的一品大官如果要詳細劃分,清朝官員的品級一共有九個大分類,分別是從一品至正九品,但每一個品級中又可以劃分兩類,分別是「正」與「從」。
  • 唐朝的正三品官,都是宰相級別的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這事裡面的門道有點深,簡單來說,皇帝為了永葆權力讓正三品成為實權宰相,而把一品二品官員供起來成為無實權的虛職。然而,官員們也不傻,於是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一、為啥三品官成了宰相?先說說,為什么正三品官成了宰相。
  • 古代的「一品大員」,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在古代的時候,雖然天下都是皇帝的,但是天下那麼大,光靠皇帝的家族是肯定管理不過來的,因此就出現了很多的官員,一開始官員的劃分不是那麼的明確的,是採取分封制度的,由皇帝來分封,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塊,每個子孫都能夠領到一塊,然後封地上的皇族,在當地招收官員,從而管理國家,但是後來發現這裡面有很多的弊端,因此清朝當時仍然採用的是漢魏時期的
  • 清朝最憋屈的官職,位列一品官銜比總督還高,實權卻比縣令還低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集權達到了巔峰,也成為封建王朝諸多制度的一個巔峰,清朝為了能加強集權,也對官僚制度進行了改革,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雖然主要沿襲明朝的制度,但清朝依舊有著不少改變。
  • 一品大員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說起古代的官職,我們經常說的就是幾品幾品的大員。在很多影視劇上我們經常看到七品縣令、一品朝廷大員等這樣的稱呼。對於這些官職,我們的感覺就是很多官員都有品級。其中級別最高的就是一品,很多人都覺得一品比較厲害。
  • 秦叔寶三品,程咬金從二品,李靖二品,徐茂公為何能官拜一品?
    瓦崗軍有兩員大將,一個名叫秦瓊,另一個名叫徐世績。秦瓊,字叔寶。徐世績,字懋功,隋唐演義類小說裡面的徐茂公,正史原型人物就是他。武德二年,徐世績投奔大唐王朝。李淵賜徐世績姓李,並且載入天子族譜,徐世績因此成了李世績。筆者為了行文方便,姑且用徐茂公稱呼李世績。徐茂公在正史上,是勇猛無比、足智多謀的全能型將領。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在我國曆朝歷代,一品官的獲封是非常艱難的,除了剛建國的開國功臣,之後很難有官員再升到這個位置。因為這些官職到最後都變成了虛職,甚至是死後得到皇帝恩寵的一個標誌。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
  • 明朝大約有多少個「正一品」官職?真的屈指可數!
    正一品,中國古代歷史上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古代官職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在古代歷史上,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就明朝時期,正一品的官職可謂屈指可數。比如明朝時期的六部尚書,只是正二品的官職。
  •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清代,一個四品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你就明白了在清代,一說到一品大員二品大員,雖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大,但也知道凡是一品大員二品大員什麼的,都是朝廷以來的重臣,都是時代的紅人,比如說和珅、李鴻章什麼的,那官做的都老牛鼻子大了,可是話說回來,這些官員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和今天相比的話,一品二品三品甚至說四品,是個什麼職級,漲工資嗎這樣的問題,其實還是很有說道的!
  • 正一品官職最高嗎?在清朝,這9種爵位比正一品都要高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官員的等級有著深嚴的規定,官員的品級則代表了他們的權力和責任有多大,同時也用來量化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而從漢朝以來,中國各大王朝一般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即使是清朝入關後,也沿用了這樣的官職部署。
  • 宋朝知府是幾品官?
    至於清代的知府,一般都是從四品官(乾隆十八年之前為正四品)。但宋代的知府或知州是幾品官,卻很難說。宋朝的州府也分不同等級,而且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等級體系,非常複雜。這裡不準備細說,只說跟州府品級有關的節度體系,又叫做「州格」。宋朝所有的州府,可分為節度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刺史)州四等,這節度州、防禦州、團練州、軍事州之類的名目,便是州格。
  • 唐朝的正三品官,屬於絕頂級大佬,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唐朝正三品屬於絕頂級別這個說法並不對,當時一品與二品的職缺雖然多是虛銜,或者故意閒置,但也並非全部如此。首先,要弄清楚唐朝的官制,前三品階具體有哪些。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
  • 宋朝「包青天」的官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說出來你別不信
    傳聞是象徵著聰明只會的文曲星轉世,民間流傳二樓他各色各樣的故事,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形象,就是包拯剛正不阿的形象,只知公正,不懼權貴,哪怕皇上的轎子他都剛攔。
  • 清朝的「從一品」和 「正二品」只差半級,可他們的待遇可差遠了
    常看清宮劇或者對清朝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清朝大家官員是由和嚴格的等級劃分的,一共九品十八級。品級從一品到九品,每一個品級又分為正和從兩個級別。除了皇上王爺之外,最大的官是正一品,像我們熟知的劉墉、和珅、李鴻章等等都是清朝的正一品官,這是位極人臣的官職。
  • 清朝「正一品」官有多稀少?除了太師太傅,恐怕大部分你都沒聽過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清朝的了解一般來說都是要遠遠高於其他封建王朝的。眾所周知,清朝近300年歷史一共出了12位皇帝,但是清朝的官員卻是不計其數。最小的九品芝麻官可謂是每個地方都有,但是一品官就不見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