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憋屈的官職,位列一品官銜比總督還高,實權卻比縣令還低

2020-12-21 騰訊網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集權達到了巔峰,也成為封建王朝諸多制度的一個巔峰,清朝為了能加強集權,也對官僚制度進行了改革,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雖然主要沿襲明朝的制度,但清朝依舊有著不少改變。

在人們的印象中,像品階為主的官職體系,往往品階越高,權力地位就更高,其實也有一些高品階的官職,雖然看起來挺厲害,但實際上沒什麼權力,清朝就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官職,它全稱叫做提督軍務總兵官。

這個官職聽起來就很厲害,通常是簡稱為提督,在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經常會出現提督這類的稱呼,提督最早出現在宋朝,可當時還不是一個官職,明朝建立,提督漸漸成為了官職,清朝也把這項制度給沿襲下來。

根據兵種的不同,提督也分為陸軍提督,水師提督,提督按理說應該能負責軍政大事,而且提督是正一品的高官,這應該有著更大的權力,實際上,提督實在很憋屈,不僅沒有什麼實權,還處處受人掣肘。

清朝一開始也設置了15員提督,不過人們最熟悉的,還是九門提督,最初這些提督的權力都相當大,尤其是九門提督,掌握著京城內外的精兵,甚至還會影響皇位,康熙死後,雍正能順利繼位,也是得到了隆科多的支持,此人就是九門提督,他帶著京營的諸多軍隊,這才避免其他皇子奪位。

由此可見,提督並非是雞肋官職,可正是由於提督的權力過於強大,才會引起統治者的不滿,提督的悲劇也就隨之而來,從雍正繼位開始,提督的職權就開始受到限制。

提督專管軍事的職權被削除,漸漸都落到了總督,巡撫的手裡。而更難的是,提督作為一品大員,居然還要受到總督這些二品官的監督,在官員考核的時候,提督也需要受到這些官員的監管,被比自己品階還低的官員監管,確實是非常難受的事情。

而提督原本還有直接與皇帝對話的權力,這項權力也漸漸作廢,後來提督基本就是一個閒職,他屬於是掛名在一品,其實沒什麼實權,可能地方上的縣令實權都要比提督更高。

清朝這麼做,還是為了要削弱官員的權力,清政府能把集權做得這麼到位,就是靠著這些官員相互牽制。

其實古代的一品大員,並不見得有那麼好的待遇,一品從品階上來看是最高的,可實際上歷朝歷代的很多一品大員,都已經是象徵性的榮譽了,真正掌握實權的官職,往往都是二品,三品的官員,既不會在品階上處在最高的地步,又會受到一些監督,他們上面還有名義上的這些長官壓制,通常能做到一品大員的人,往往都有著極大的功勞和威望。

對付這些人,既不能讓功臣寒心,又必須要削除他們的權力,採用明升暗降的方法,把他們抬到一品的位置上,表面上是給了他們最高的待遇,可實際上把他們的權力削除,這也不會讓他們有什麼威脅自己政權的可能。

因此一品大員受到底下官員的牽制,這不是什麼不能接受的事情,這些大官曾經也都是輝煌過,可惜被抬到這個位置上,基本上仕途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願意做實事的人,心裡還是更加希望去做二三品的官,這才是真正的位極人臣,一品官就已經很危險了,他們只要做好自己吉祥物的工作就行了,不可能有更高的成就。

相關焦點

  • 清朝最憋屈的職務是什麼?位列從一品與總督比肩,實權還不如知府
    這並非具體官職,而是指古代一省或多省的最高領導官員。「省」這個概念源於元朝行省,對應的封疆大吏就是元朝時的行省平章政事,以及明清時期的巡撫及總督。當然,在元朝以前,也存在著一些符合封疆大吏定義的官職,比如唐朝的節度使,其權力幾乎與土皇帝無異,所轄區域內的軍事及民生事務統統由其自裁。
  • 清朝的正一品和超品官員有哪些?其實裡面有很多官職都是虛職
    比如,一品官員又可以劃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很顯然,正一品官員一定比從一品官員的等級要高,那他們分別擔任哪些職位呢?這裡要提前說一下清朝所有官員的簡單分類,首先,按照官職性質來劃分,可以分為文官和武官;按照工作的地理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京官和地方官。
  • 清朝有3種官職,品級為正一品,名頭很響亮,卻沒啥實權
    清朝從入關以後,沿用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將所有文武官員的品級分為「九品十八級」。一般來說,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在正一品之上還有「超品」官員,在從九品之下還有「未入流」官員。 正一品官員有哪些呢?
  • 清朝中堂、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總督巡撫,誰的權力大
    清朝官員不僅有九品十八級的品軼之分,還分為文職京官、文職外官、武職京官、武職外官,,總結一下就是按地域分為京官、地方官,按職能分為文官和武官,按地域此外還有超品官員,宗室不入八分輔國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視為超品。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 清朝「正一品」官有多稀少?除了太師太傅,恐怕大部分你都沒聽過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所以對於清朝的了解一般來說都是要遠遠高於其他封建王朝的。眾所周知,清朝近300年歷史一共出了12位皇帝,但是清朝的官員卻是不計其數。最小的九品芝麻官可謂是每個地方都有,但是一品官就不見得多了。
  • 正一品官職最高嗎?在清朝,這9種爵位比正一品都要高
    而從漢朝以來,中國各大王朝一般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即使是清朝入關後,也沿用了這樣的官職部署。在九品十八級制度之中,正一品官員的官職最高,而從九品的官職最低,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正一品就是當時最大的官了。但是事實上,並非是如此,因為還有九個爵位,它們都比正一品的官職高,因此被人們稱之為「超品」。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在我國曆朝歷代,一品官的獲封是非常艱難的,除了剛建國的開國功臣,之後很難有官員再升到這個位置。因為這些官職到最後都變成了虛職,甚至是死後得到皇帝恩寵的一個標誌。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
  • 清朝的歷史中, 「正一品」有幾個? 少的可憐
    而每個朝代的官職慢慢在演化,也都有所不同,到了清朝,一共發展到了九品十八級的官階。最高的官階就是「正一品」,但「正一品」官職卻是寥寥無幾,參考歷史資料發現,全國也僅僅只有七個這樣的官職。第一類官職是太保、太師和太傅。在早期,他們共同被稱為「三公」,都有一定的實權,並且太師的權力是非常大的,也就是國家的總管級別。到了清朝,這三種官職都是東宮的官職。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大部分地區軍隊中的封疆大吏,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體系:八旗、行政和八旗外其他軍隊。其中最高權力掌控者,主要有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享受什麼樣的待遇
    據《清史稿》記載:清朝的正一品官階制度分為三塊,一個是京官,一個是地方官,剩下一個便是武官。京官主要有太師、太傅、太保、三殿三閣(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 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地方官主要有大學士兼管總督。武官的話主要有領侍衛內大臣、掌衛事大臣 、伊犁將軍、綏遠將軍。
  • 從一品和正二品,明明只差一品,差距卻很大!
    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有著嚴格的官員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等級不同所擁有的權力也就大不相同。就拿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來說吧。清朝的官員,等級可以劃分成幾個不同的等級,品級也從一品一直到九品不等,而且每一品的等級也有正和從之分。
  • 曾左李張晚清中興四大名臣,誰的官職最大?誰的地位最高?
    :曾左李張都做過清朝的封疆大吏,即總督。清朝的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另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九大總督,地位由高到低依次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其中,東三省總督因位於大清龍興之地,故為疆臣之首,緊隨其後的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也是名臣輩出的職位,含金量極高。這一項上,四人排序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 唐朝的正三品官職,是最厲害的官職嗎?那麼一品和二品呢?
    而在官員的設置上,宰相是唐朝時期輔佐皇帝、統領百官、協調政務的百官之首,是真正擁有實權的人物。但宰相併不是一個官職,而且它在唐朝的發展也是一步步逐漸走向成熟的。而且,總體上,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這些宰相併不拘泥於某一個品級的官員,從正一品到正五品都有可能是宰相,只要是成為實權派的宰相,那就是百官之首。大體上來說,宰相集中在三品和四品官員之中。
  • 清朝正一品最高嗎?錯,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
    清朝入關以後,也沿用了這個制度。在九品十八級制度裡,正一品最高,從九品最低。低於從九品的官職,被稱為「未入流」,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吧。那麼,正一品真的是最高級別官職嗎?並不是。事實上,有9種爵位比正一品還高。它們被稱為「超品」。首先,是皇族宗親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這6種爵位,他們都屬於超品,高於正一品官員。
  • 清代此官職為正一品皇帝想給就給,不過卻是個虛銜,權力不如縣令
    以清代為例,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封爵、品級代表的是該貴族或官員具有的等級以及朝廷按其等級應給予的俸祿、待遇的高低,不過最關鍵的還得看實職。早在後金至清初時期,八旗官制中就有了較為固定的世職封爵,其建制分別為:公,一、二、三等固山額真,一、二、三等梅勒額真,一、二、三等甲喇額真,以及牛錄額真、驍騎尉、拔什庫等爵位。
  • 明清六部尚書都只是二品,那一品都是什麼官?
    以清朝官制來講一下品級:清朝官制共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清朝中央官職分中樞部、佐理部和帝室部三類,例如內閣、軍機處、六部等。清朝地方官制分文官、武官等,例如總督、巡撫、將軍、提督等。接下來為大家帶來品級為一品的中央、地方大員。
  • 一品大員到底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說起古代的官職,我們經常說的就是幾品幾品的大員。在很多影視劇上我們經常看到七品縣令、一品朝廷大員等這樣的稱呼。對於這些官職,我們的感覺就是很多官員都有品級。其中級別最高的就是一品,很多人都覺得一品比較厲害。
  • 在古代,從一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比登天還難
    清朝科考進士又分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三個檔,進士及第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 一個讀書人數十年寒窗奮發苦讀,如果能高中狀元,確實能加快升級步伐。1936年清朝入關後,科舉制度就變得更加完善了,一般狀元可以授翰林院修撰級的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給個七品官,而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還需要考核再授官,很多都是縣令級的九品官。
  •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解讀:明朝「正一品」與清朝「正一品」,誰的權力大? 正一品,這是古代多少文物群臣的終極目標。明清宮廷劇中,正一品也是經常能夠看到的官職。其實,關於正一品的細節,估計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就性質而言,可分為文官正一品和武官正一品。
  • 正一品都是朝中重臣?並非如此,清朝這3種正一品形同虛設
    眾所周知,在古代,正一品官員就屬於朝中重臣了,他們位高權重,其說話在皇帝面前也十分有分量。清朝建立後,也沿用了漢人創立的九品中正制,朝中的百官被分為「九品十八級」。不過,在清朝有這3種正一品官職,他們聽起來名頭很響亮,實際上卻並沒什麼實權。究竟是哪3種官職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