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當大清王朝搖搖欲墜之時,是他們挺身而出,憑藉著驚人的才能與忠心,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他文能提筆安天下 ,有《治學論道之經》、《持家教子之術》、《冰鑑》、《曾國藩家書》傳世,武能上馬定乾坤,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為清朝續命50年。後世評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曾國藩像)
左宗棠,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名將,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戰功赫赫,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 晚年抬著棺材出兵新疆,武力收復170萬平方公裡失地,堪當「民族英雄」美譽。潘祖蔭評曰:「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
(左宗棠像)
李鴻章,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平定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晚清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在他的主導或參與下進行的,《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籤訂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評曰:「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像)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祖籍直隸南皮,出生於貴州興義府,晚清名臣,清流派首領,一生主要貢獻在于洋務運動。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育上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工業上創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為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做出傑出貢獻。《申報》評曰:「固卓乎近數十年漢大臣中不可多得之人才,抑亦光緒朝三十四年有數之人物也。」
(張之洞像)
那麼,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到底誰的官最大?誰的地位最高呢?
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明確曾左李張各自的主要官職、爵位、諡號、榮譽銜。陳列如下:曾國藩,官至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追贈太子太傅。
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肅毅伯,諡號「文忠」,追贈太子太傅。
左宗棠,官至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封二等恪靖侯,諡號「文襄」,追贈太子太傅。
張之洞,官至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沒有封爵,諡號「文襄」,追贈太子太保。
(曾國藩)
接下來我們再一一說明比較:
總督(官職):曾左李張都做過清朝的封疆大吏,即總督。清朝的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另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九大總督,地位由高到低依次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其中,東三省總督因位於大清龍興之地,故為疆臣之首,緊隨其後的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也是名臣輩出的職位,含金量極高。這一項上,四人排序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大學士(官職):清朝沿用明朝內閣制,設有三殿三閣大學士,官職都是正一品,但地位和實權有所差異,由高到低依次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這一項上,四人的排序為: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
爵位:古代的爵位,由高到低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康熙平定三藩之後,立下漢人不可封王祖訓,雍正之後,漢臣基本也不再封公,晚清時期,漢臣所能獲得的爵位只剩下「侯、伯、子、男」四級,其中每一級又分為「一、二、三」等。這一項上,四人的排序為: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諡號:所謂諡號,就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在注重死後哀榮的古代,諡號甚至比官職還重要。「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涉及到的諡號中,曾國藩的「文正」為文官最高諡號,縱觀整個歷史,也只有27人有幸獲此殊榮。李鴻章的「文忠」次之,左宗棠和張之洞的「文襄」再次之。這一項上,四人的排序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榮譽銜:東宮三師三少是清朝最常見的榮譽銜,地位由高到低依次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這一項上,四人的排序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李鴻章)
通過以上各項比較來看,官職最大的應該是李鴻章,他與曾國藩都官居直隸總督,但他的文華殿大學士要比曾國藩的武英殿大學士地位稍高。但綜合地位最高的當屬曾國藩,以上五項排名中,他四項居首,一等毅勇侯獨領風騷,「文正」諡號更是獨一無二。相比之下,左宗棠與張之洞的官職和地位要稍微遜色一些。
參考資料:《清史稿》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