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的導師,陶澍的婚姻,給人一種真實版《聊齋志異》的玄幻感覺,我們先從一次兩位官太太的閒談說起。
有一天,陶澍府上來了位常客——陶澍同年進士梁章鉅的夫人鄭氏。陶澍與梁章鉅同時客居北京,關係交好,兩家走動頻繁,兩位官太太好得跟親姐妹是的。像往常一樣,陶澍的夫人黃德芬,拉著鄭氏的手,到後堂咬耳朵。
鄭氏無意中發現,黃德芬「右手之背有凸起一疣」,疣就是一種毒瘡。鄭氏關切地問了一嘴怎麼搞的?黃德芬輕描淡寫順嘴說了句,「我出身微賤,少常操作,此手為磨柄所傷耳。」
一句話把鄭氏炸懵了:出身微賤?誰不知道你是大家閨秀,這是哪兒跟哪兒的事?黃德芬一陣慌亂,見說漏了嘴,只好對閨蜜說出了一個驚天秘密:她居然是個冒牌貨!
原來陶澍早年在家鄉讀書時,父親替他與當地一家豪門大戶黃氏定了一門親事,女方就是黃德芬。待字閨中的黃德芬,是當地有名的美人。按正常軌跡,佳人配才子,一段美滿姻緣。只可惜一個地主老財的介入,讓這段婚姻波瀾迭起。
這位吳姓老財主剛剛死了妻子,想續房,他聽說了黃德芬的美名,於是上門求親。黃父面對吳家的禮單,後悔得直跺腳。陶澍的父親學問一流,可就是考不上科舉,只能靠教書為生,所以陶家名聲在外,內裡拮据,跟吳家比是天上地下。
可是自己已經與陶家定了親,不能一女二嫁。滿腦子的黃白之貨,搞得黃父寢食難安。這件事被黃德芬知道了,大小姐不肖一顧地說:那就跟陶家退親嘛!
這位黃大小姐擇偶標準很穿越,要求有房有車有存款,她本來就對這樁婚事直撇嘴,現在蹦出個大富翁,對比之下傻子都知道怎麼做。有女一號的支持,黃父下定了決心,第二天就找到陶家,要求退婚。
古代被退婚是一件很丟人的事,相當於離婚,所以無論黃家提出什麼條件,陶家都一口回絕。
按古代婚姻制度,只要陶家不鬆口,黃德芬就得乖乖地如期跟陶澍進洞房。黃大小姐眼看貴婦人的光輝前途要泡湯,一哭二鬧三上吊。
就在僵持不下的時候,黃德芬身邊的一個丫鬟弱弱地說:要不我代替小姐出嫁?反正陶家也沒見過小姐。
就這樣,丫鬟冒充黃德芬,嫁給了陶澍。
鄭氏聽得目瞪口呆,差點跌坐地上!「黃德芬」接著說,黃家人誰也沒料到,陶澍沒有被老爸傳染,四年後他高中進士二甲第十五名。當然,自己的冒牌身份,後來還是暴露了。
幸運的是,「黃德芬」雖然出身寒微,但是品行極好,又勤勞持家,所以陶澍對她沒有任何怨言,就當什麼也沒發生,視她為珍寶。
那個黃德芬呢?鄭氏迫不及待地問,她怎麼樣了?唉!「黃德芬」長嘆一口氣,人算不如天算!
原來,黃德芬嫁到吳家不久,吳老財跟另一家豪門曾氏,為了爭奪田地發生了鬥毆,被曾氏活活打死!偏偏吳老財無子,黃德芬也沒有生育。
古代把這種無子的人家稱為「絕戶」,下場相當悽涼。家族會直接出面,接管他的家業,溫和一點的處理辦法,就是給他過繼一個兒子,繼續支撐家業;極端的做法,就是直接瓜分他的財產。
黃德芬就遭遇了第二種,她被吳氏家族掃地出門,孤苦伶仃地一個人獨守寒窯。
陶澍聽到這個消息,心懷憐憫,他讓人給黃德芬送去五十兩黃金。據說黃德芬接到陶澍的資助,百感交集,號啕大哭。然而不幸的是,黃德芬還沒來得及享受「前夫」的資助,「三隻手」把這些黃金卷得光光!
黃德芬的精神一下子崩潰了,悔恨交加中,她一根繩子把自己懸上了房梁。
鄭氏回家後,把這個故事講給了丈夫和兒子聽。她的兒子梁恭辰,清末著名的文學家,他把這段傳奇,寫進了他的《北東園筆錄》。
蒲松齡以鬼怪逸事,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因果報應,陶澍的婚姻裡雖沒有鬼怪,卻與蒲松齡的意旨神合:心術不正之人機關算盡,到了一場空,心地善良之人,歷經苦難,終得圓滿!
陶澍在歷史上名氣雖然不算很大,但他的履歷,以及在晚清歷史上的思想價值,卻非常重要。
陶澍一生致力於刷新吏治,他歷任安徽巡撫、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在任期間既重視民風教化,又著力改善民生。他興建水利,發展航運,賑濟災民,整肅吏治,發展文教,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政績,深得道光皇帝信任。
相對於政績,陶澍最突出的是思想文化影響力,著名的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都以陶澍為精神導師,並由此造就了湖湘一帶人才井噴的局面。
曾國藩最喜歡讀的一本是,就是《陶文毅公全集》,陶澍的理學經世的思想,成為曾國藩的靈魂支柱。
左宗棠與陶澍是女兒親家,他仕途不順的時候,曾經在陶家寄居八年。期間他讀遍了陶澍的著作和藏書,這段時間的「充電」,是左宗棠崛起的最重要思想基礎。
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他八歲時第一次見到陶澍。陶澍驚呼「吾得一快婿」,當即為自己的女兒和胡林翼定下娃娃親。後來胡林翼的一個兒子,還娶了陶澍的一個孫女。
彭玉麟則是陶澍的孫女婿。
此外,陶澍一生娶了七房妻妾,兒女子孫眾多,大多與湖湘籍人士結親,影響了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思想。
以一人之身,影響一方思想,催生一個新時代,締造一個新局面,陶澍無愧於晚清最偉大的精神導師!本可以當「師娘」的黃德芬,卻遺憾地早早落幕,一個出身低微的小丫鬟,本只想著替主人解難,結果竟成了一品誥命夫人,誰敢說沒有因果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