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晚清,就不得不提到慈禧太后和中興四大名臣,一個是掌權近半個世紀的女強人,一個是延續清王朝國祚半個世紀的四位漢臣;而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所處的時代實在太過於複雜,長期閉關鎖國帶來的落後和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都在那半個世紀爆發了。
西方列強頻頻來襲,用大炮轟開清王朝的「大門」後,逼迫清王朝不斷地籤訂喪權辱國條約;清王朝統治者自然將賠款轉移給了百姓,實在無法忍受之後,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先後有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陝甘寧回民起義等等;而就在這時,赫赫有名的中興四大名臣出現了。
晚清四大名臣分別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但是這四位漢臣中,究竟誰更受慈禧太后信任和重視呢?現在這裡就來看看吧:
首先說說最有名的曾國藩,曾國藩以科舉考試踏足官場,而且還成了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得穆彰阿之助,曾國藩實現了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了從二品大員。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曾國藩剛好在家丁憂,朝廷見太平天國勢力越來越強大,於是就讓地方組織團練以抵擋太平軍。
而曾國藩得朝廷命令,與湖南巡撫張亮基一同組建團練,這就是後來的湘軍了;曾國藩率領湘軍先敗後勝,並最終成功剿滅太平天國。但慈禧太后對曾國藩是怎樣的呢?其實慈禧太后一直都很忌憚曾國藩,畢竟湘軍巔峰時期擁兵十餘萬,而且都是百戰精銳,如果曾國藩有心反清,慈禧太后是沒有力量去抵抗的。
可能曾國藩在攻破天京時,的確生過反心,但最終仍是沒有反,而且還主動上奏請求裁軍;如果慈禧太后真的信任曾國藩,完全可以讓曾國藩保留軍隊,但慈禧太后並沒有;而且之後還將曾國藩調任為直隸總督,並讓馬新貽去兩江地區調查,但馬新貽後來卻被刺殺,這就是「刺馬案」了。
可以說,「刺馬案」就是曾國藩與慈禧太后的一次博弈;馬新貽之所以被刺殺,可能是真的調查出了什麼東西,雖然當時曾國藩仍然有很高的威望,但如果慈禧太后能拿出實質性的罪證,恐怕下一刻就會把曾國藩連同他的家族盡數誅滅,所以說,「刺馬案」背後的驚險,遠非常人想像。
接下來就是李鴻章,李鴻章算是曾國藩的門生,後來在曾國藩的幫助下組建了淮軍,在平定太平天國時,雖然功勞遠比不上曾國藩的湘軍,卻也是很不錯了;與曾國藩不同的是,李鴻章並沒有解散淮軍;之後李鴻章步步高升,並以淮軍為底子,組建了北洋海軍,權傾一時,慈禧太后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
再來說說左宗棠,左宗棠並沒有考上科舉,後成為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友,也算是湘軍的一員吧;在平定太平天國期間立下了很多功勞,被破格提拔為「以兵部郎中用」,賞戴花翎;加上當時很多高官都在朝廷舉薦左宗棠,所以左宗棠很快崛起,並且曾國藩也提拔過左宗棠,所以左宗棠很快就成為了封疆大吏。
雖然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平定太平天國的主要功勞是歸曾國藩,平定捻軍的主要功勞是歸李鴻章;真正屬於左宗棠的功勞是收復新疆,而且有一點要說的是,當時朝廷很多人都不建議出兵新疆,後來還是慈禧太后力挺左宗棠,才有了後來的蓋世奇功。
最後要說的是張之洞;張之洞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雖然同朝為臣,但似乎並沒有什麼關係。雖然張之洞能文能武,功績頗多,但更主要的是洋務改革,創辦學校、創辦工廠等,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是晚清少有的實幹派。
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誰才是慈禧太后真正的心腹呢?毫無疑問,那必須得是李鴻章,甚至可以說,慈禧太后是靠李鴻章手中的北洋艦隊來震懾反對她的勢力;僅次於李鴻章的可能是左宗棠,左宗棠之後是張之洞,畢竟張之洞曾參與過戊戌變法,不僅資助過康有為等人,他的得意門生楊銳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而慈禧太后最忌憚最不信任的,當屬曾國藩了,「刺馬案」就是針對的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