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克運動也被譽為紳士運動,也是目前小眾體育項目中逐漸崛起的一項目運動,而這項運動的強勢崛起最離不開的人就是世界臺聯主席巴裡.赫恩,其次才是墨菲,奧沙利文和丁俊暉三位斯諾克球員,世界臺聯的崛起離不開改革,而改革的最大功臣就是巴裡.赫恩,他憑藉一己之力對斯諾克運動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是他讓斯諾克運動有了如今的生機。沒有巴裡.赫恩就沒有今天斯諾克運動的繁榮,他是斯諾克運動發展的最大推手,他是斯諾克運動發展的貢獻者。
斯諾克運動的起源。在眾多斯諾克來源的說法中,目前較為可信的說法是19世紀晚期流行於駐印度的英國軍隊之中的斯諾克,但當時的打法和如今有很大的差別,那個時候的叫法是「黑球入袋」,原因就是臺面只會有15顆紅球和一顆黑球。1875年的一天,英國的一位上將覺得這種打法實在是太過簡單無聊,於是他將黃球,粉球和綠球三種顏色的球上去,而這就形成了斯諾克運動的雛形。隨後這位上將對這項運動進行了全面改良,並將咖啡球,藍球放了上去。
斯諾克運動的規則改革。斯諾克比賽最初並非是如今這樣,以前的斯諾克是允許喝酒抽菸,怎麼開心怎麼來,而且他們打比賽更是可能高達幾百局,有時候兩個對手需要耗費一周的時間才能打完一場比賽著實非常辛苦。而斯諾克賽事的出現還跟英國的一家彩色電視機品牌有關,最初舉辦賽事的原因也是為了推銷彩色電視機。在巴裡.赫恩上臺之後,他將斯諾克賽制進行改革,將原因的長局制比賽逐漸簡化,世錦賽也從之前的上百局降低到了如今的最多35局比賽。
斯諾克運動的兩次低谷和崛起。斯諾克運動曾經經歷過兩次超級低谷,一次是阿歷克斯.希金斯出現之前,一次是羅尼.奧沙利文出現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奧沙利文正好是老希金斯的鐵桿粉絲,他甚至學球的風格都與老希金斯一模一樣。在阿歷克斯.希金斯出現之前,斯諾克運動是死氣沉沉讓人昏昏欲睡,而「颶風」希金斯出現之後,整個斯諾克運動變樣了,老希金斯憑藉過人天賦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收穫了大量粉絲。而奧沙利文出現之前同樣如此,當時的斯諾克賽事甚至一再縮減直到奧沙利文拯救斯諾克。
斯諾克運動規則簡介:斯諾克運動總共有22顆球,15顆紅球只計1分,黃球計2分,綠球計3分,咖啡球計4分,藍球計5分,粉球計6分,黑球計7分,每擊打一顆紅球就需要擊打一顆彩球,否則將會扣分,最低扣4分。如果一桿打進兩顆紅球計2分,可以繼續擊打彩球。如果臺面沒有紅球,就從按照分值從低到高進行擊打。三次判負:所謂三次判負指的是在能夠看到目標球的情況下連續三次沒有打到目標球,這種情況將直接認定球員輸掉此局比賽,解球另當別論。
斯諾克專業術語簡介:一般情況下,斯諾克專業術語有自由球(free ball),延分,靜電,斯諾克四種。自由球是指對手出現犯規之後無法看到目標球的兩個最薄邊即整顆球,在這種情況下裁判將會判定自由球,出現自由球的時候球員可以選擇檯面上相對較近的球來當作目標球進行擊打,且被擊打球分值等同於目標球。延分是指領先方的分數等於落後方完成臺面最高分值清臺的分數。靜電是指球員擊打目標球球母球出現跳動影響打球和叫位的特殊情況。斯諾克是指在目標球和母球之間存在障礙球。
斯諾克派系:學院派和自由派。斯諾克運動中,一般的派系會分成學院派和自由派,學院派與自由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希金斯與奧沙利文。希金斯屬於非常注重控球,叫位,小位置計算,防守穩健,攻防均衡。而奧沙利文則明顯不同,雖然他也注重控球和叫位,但是他從來不會去注重小位置計算,甚至防守都不願意過多去做,他更願意做的是挑戰各種難度,打球相對更加瀟灑和自由。所以在同等條件下,學院派的球員比自由派的球員基礎更紮實,在控球能力上更是會強上很多。想了解更多關於斯諾克的知識,請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