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2月22日報導 (文/grace33)
上周六,曾於Uber就職的女性工程師Suan Fowler Riggetti,以一篇指控性騷擾的博文將Uber推向風尖浪口,並痛訴其HR部門的多次忽視與不作為,要不是自己發現騷擾者並非初犯,可能真的會被HR糊弄過去。Fowler認為公司在制定規章制度時就很漫不經心,所以面對性騷擾的消極態度也就見怪不怪了。
雖然事後CEO Travis Klanick立刻回應並更換了相關員工,但遺憾的是,這並不是Uber首次捲入性騷擾的醜聞漩渦了。2014年,Klanick就曾向GQ表示,自己把「優步」稱為「胸部」,因為這樣他對女性的吸引力會更大。獵雲君不是很懂這位CEO對女性有什麼誤解,不過上梁不正下梁歪倒是挺顯而易見的。
在大眾眼裡科技行業是精英、平等開放的代表,但Elephant的數據調查顯示,即使科技公司採取各種措施,性騷擾仍然防不勝防,甚至有60%的女性都表示曾經遭遇過這種令人不舒服的狀況。看來狼不在華爾街,都聚集到「矽谷」了。
廣撒網,等上鉤可能在一些人眼裡性騷擾不是什麼羞羞的事情,因為不少騷擾者都會同時或先後向多個對象發送騷擾信息,就像上文提到的Uber,並且無一例外的美化這種關係,甚至是吹噓自己的能力。
2014年投資人Pavel Curda在參加網絡大會時邂逅了女當事人,隨即就發出了兩封郵件:「我很喜歡你。」「若不能與你發生關係,我是不會離開柏林的。Ok?」這種謎一般的自信也不知道從何而來,可能把自己當成吳彥祖了。
當被害者爆料給科技八卦網站Valleywag後,Pavel Curda立即聲稱是郵箱被盜,但另一位受害者瞬間出現啪啪啪狂抽他的臉,表示自己在同樣的活動中也收到同樣的郵件。看到這裡獵雲君覺得這位投資人也挺懶沒誠意的,性騷擾還群發。
除此之外,2014年GitHub的一名女員工也曾向公眾曝光自己的經歷,聲稱公司內的一名程式設計師和某創始人的妻子曾不斷對其進行性騷擾,並且在多次反映給HR部門後沒有得到回覆(這個套路是不是很熟悉),事後調查時GitHub團隊表示「雖然沒有觸及法律,但在判斷上存在偏差」,最終以CEO Tom Preston Werner的引咎辭職結束爭議。
同性騷擾頻發行動支付初創公司Square的COO Keith Rabois被傳因性騷擾公司內男員工而離職,不過這件事並沒有定下實錘。Rabois承認兩人發生過肉體關係,在確立關係後還推薦他進入自己的公司,但面試和僱傭的過程都沒有介入。
「我承認在其進入Square後還保持肉體關係是錯誤的,但這段關係完全是雙方自願,我離職只是不想Square同仁受法律訴訟的幹擾,可以繼續開發出偉大的產品。」所以事情的真相如何還是由各位看官自己評斷咯。
雅虎的某位女性員工,也曾狀告高級女主管Maria Zhang長期脅迫與其發生性行為,被害者表示在一同遷入公司的臨時宿舍後,Maria就開始伸出「魔爪」。並稱只要配合口交或手指性愛,在雅虎就有光明前途,否則將喪失職位、認股權和前途,頗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味道。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脅迫結束,Maria還讓她編寫工作電郵,真的是一點兒都不讓人休息.
國內狀況同樣堪憂其實性騷擾這種事不分國界,一直被認為內斂的某些國人在性騷擾的舉動上卻大膽的令人髮指。一般來說國外被指控都是以郵件或信息等文字騷擾作為先行證據,但星河創服的前COO李元戎卻對飛機上的鄰座乘客直接下手,並且在被告發後依舊穩如泰山,還連發多條朋友圈甚至公開信直指受害者是在炒作,暗示公司內部有人故意陷害,這種演技不知道甩了國內眾小花小鮮肉多少條街。雖然最終只被處以5日拘留的處罰,但他的履歷肯定不止留下「進過局子」這一筆。
為什麼性騷擾在科技行業的比重更高呢?也許與男女比例有一定聯繫,高新科技企業向來是「男人的主場」,即使是被評為「最平等對待女性」的蘋果,其女性員工數量也剛超過30%,領導層的比重就更低了,並且直到去年才填補完男女職員的工資差距。由此可見,想遏制「男上司脅迫女下屬」的三俗情節發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同性間的性騷擾行為也更值得關注,因為被害者常常被社會因素困擾,遭受到更多的壓力,即使被脅迫也不敢發聲。再加上不少公司為了企業形象從中作梗,習慣性忽視受害群體的訴求,讓他們除了向公眾扒開自己的傷口和隱私外沒有其他路徑可走,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可以說目前行業中的性騷擾已經形成一種套路:被騷擾——反映無果——遭到變相報復——離開團隊——向媒體公眾。
希望追求自由、平等的科技行業不要走歪路——不僅扁平化公司管理,也放開了對自我的約束。要學會知人善任,優秀員工並不能只看業務表現,而豐厚的待遇也不僅體現在股票期權、桌上足球或者辦公室零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