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追溯誠品書店的創辦歷史,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經營初期以銷售藝術、建築類書籍為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04年轉變經營模式後才開始盈利。誠品書店的終極關懷是人,是生命,是閱讀,它追求高質美感,秉持「連鎖不複製」的展店策略,採用異業結合、創新服務等發展理念,打造了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文創平臺。誠品書店目前已經成為了臺灣文化的地標,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小編幫大家梳理了誠品書店幾個成功發展策略:
- 1 -
誠品書店根本不是靠書店活下來的
去過誠品的人都知道。誠品不只有書店。「原來書店跟百貨公司一樣大。」
比如誠品總店,是一整棟商業地產,其中有餐廳、服裝品牌、劇場、文創商店,書店是其中的幾層。誠品的圖書銷售只佔收入的30%左右,而且並不盈利。
真正盈利的部分有兩個:影像製品等周邊;和地產租售。
誠品生活松煙店,就更像是一個百貨商場了。在四層的空間裡,除書店、誠品電影院和誠品表演廳之外,還有設計師工作室、家居店、花藝店,納入了上百個微型品牌和新銳設計師的創意作品。這裡被 CNN 評選為全球最酷 14 家百貨公司之一,兩岸三地有不少觀光客,按圖索驥來誠品松煙朝聖。
在蘇州開設書店後,他們推出了首個地產項目「誠品居所」,有接近300戶房源,均價是38000元/平米,在蘇州可以算是高檔豪宅級別。
- 2 -
優化服務,以顧客為中心點
較之網絡書店,實體書店除了有難以替代的閱讀氛圍,還可以提供特色服務,這種優勢是網絡書店所不能比擬的。誠品書店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很大一部分歸結於誠品的核心經營策略――經營顧客。因此,實體店發展亮點是抓住人心,細化服務。首先,書店要在抓住人心方面下工夫,可以定期向讀者推薦好書,舉辦各種書友會或者「讀書節」活動來吸引人氣,有條件也可以邀請名作家來籤售等。如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現場籤售作品《幸福了嗎》就引發不小轟動。其次,就是優化服務,如主動為顧客查詢書籍,幫助顧客照顧小孩等,甚至可以開展同城送貨上門服務。完善服務,就能充分發揮實體書店的優勢。
- 3 -
從顧客價值出發,將「賣場」轉變成「買場」
l 顧客份額
誠品核心經營策略,是對「顧客份額」的追求,而非「市場份額」。( 「市場份額」是指,某產品或企業的銷售量,在該類市場總銷售量的比例,它是以顧客的群體為評估單位;「顧客份額」是指:某產品或企業的銷售量,在一個顧客該類消費中的比例,它是以單一的顧客為評估單位。因此,這種思想是將顧客看作不同的個體,尊重其個性化需求,並從顧客行為特徵來看問題。)
l 精英定位
誠品書店的英文名稱就是Elite,精英之意,這種精英化定位,不僅使得誠品與其他書店產生了極大的差異化,也使得顧客購書的「文化消費」的意味得以強烈提升。
l 城市文化賣場
基於對消費顧客行為特徵的研究而出現的新業態,之所以稱為城市文化賣場,是因為它不是針對周邊穩定的居民消費群體,而是針對流動性客群,故稱之為城市賣場;而之所以不是綜合商廈,是因為它是以書業銷售為主題的,因此稱之為文化賣場。這種差異化策略成立的原由,是基於追求「顧客份額」的消費者行為邏輯的,如果僅僅從產品多元化的外在形態去分析,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l 動靜結合的「延伸閱讀」
在產品表現上,不光中外圖書,還有兒童用品、文具玩具、影音製品、還有餐廳和咖啡廳配合,以及家具、畫廊、花店、瓷器、珠寶等場館;同時,這種靜態的閱讀又結合了動態的閱讀——音樂會、報告會、座談會、表演與展覽等各類活動內容,每年這種活動多達4500多場。
-4 -
複合式經營支撐危局
連續十五年的虧損,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難以想像的困境。那麼誠品是如何度過困境的呢?答案是多元化的經營模式。這種多元化既包括書店內部的經營項目,也包括誠品背後的集團公司的多元化。
圖書零售原本就是一個微利行業。過去成熟的實體書店往往都是通過連鎖經營壓低成本擴大規模的方式,以規模效應實現盈利。大陸讀者最為熟悉的新華書店就是以這種方式經營的典型,簡單的裝潢,統一的管理模式、大量依賴教材與教輔銷售收益是其特徵。但誠品的經營理念是凸顯文化品位、多元化與個性化,不僅在裝潢設計上精緻講究,而且不得不為了美感而犧牲空間使用率。44家書店各具地方特色的設計更使得設計成本高企,其整齊成本比傳統連鎖書店高得多。在這種財物壓力下,僅僅依靠圖書銷售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
吳清友作為一名成功商人,當然從一開始就明白這一問題。1989年第一家誠品開張時,它就包括了一家高檔的餐廳,並且代理出售高檔英國瓷器。此後,誠品逐漸引入更多的經營門類,包括工藝品、家具、文具、服飾、皮件、餐飲等,逐漸形成了一家複合式經營的書店。
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使書店不只賣書,而是包羅書店、畫廊、花店、商場、餐飲的複合經營。
誠品將書店定義為多元的、動態的文化事業,而非簡單的零售業,它在活動行銷上的創意是其精髓所在。誠品書店長期舉辦各各演講、座談、表演與展覽等延伸閱讀活動,每年至少舉辦4500場演講與展覽,範疇遍及文學、戲劇、環保、舞蹈與美術。不只是賣書,還包括著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等產品的經營,因此它不再只是買書付錢就走的地方,而是可以悠然流連的書香世界,這便是誠品的迷人之處。
-5 -
雙管齊下,網絡實體相結合
2004年,誠品開設自己的網絡書店――網路書店,提供中文書籍、外文書籍、兒童、CD、DVD、文具精品館、團購專區、書展活動等眾多內容。雖然其價格與大型網絡商城相比略高一些,但成功的拓展了誠品的盈利空間。
從誠品的嘗試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體書店同樣可以抓住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把網際網路作為一個銷售渠道,嘗試網絡與實體相結合的路線,既設立網上專賣店,同時又保留實體店。這樣,實體書店就具備了雙重優勢,在保證網店低價格的同時,又能通過實體書店讓讀者信任網店,二者互為補充。
同時,筆者認為實體書店發展在線圖書銷售業務應把本地消費者服務放在首位,這樣又可以省卻很多配送及支付方面的麻煩。通過雙管齊下,或許能減緩網上購書帶來的衝擊。
-6 -
「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商業+情懷文案
誠品的廣告文案從不粗製濫造,訴諸消費者群體的情感需求。前臺灣奧美執行創意總監葉旻振曾說,「精心創造的廣告,比粗製濫造的文學高尚;有良知的廣告人,比沒良知的作家道德。」廣告文案切中消費群體的主觀需求,不僅有文藝氣息,而且帶來很好的商業價值。
舉例:《關於閱讀的另一種概念》不懂卡爾維諾。不懂愛情。/不懂身體氣象學。不懂同性戀。/不懂女人。不懂瑪麗特·杜拉斯。/不懂世紀末佔星學。不懂包浩斯。/不懂特呂弗。不懂政治權利和鬥爭。/所以,我們閱讀。(《誠品閱讀》雜誌形象廣告)
- 7 -
打造品牌,提高書店知名度
現代商品經濟社會處處講求品牌,實體書店亦是如此,打造一個人人都知道,大家都信任的品牌對實體書店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家民營書店能開到吸引遊客、刺激經濟、增加外匯、提升形象,甚至成為文化提升的指標,藝文界探討的對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臺灣誠品書店,無出其右。短短的20年,誠品卻能發展至此,離不開誠品的品牌形象塑造與推廣。可見,塑造一個品牌的重要性。而反觀內陸地區,許多傳統書店或大型連鎖書店缺乏品牌意識,鮮少願意設置龐大的預算來營銷書籍、打造品牌,這就造成書店知名度不高,消費者在購書時也會因為對書店不熟悉或信任度不高不予考慮。
去北京看「萬聖」,去南京找「先鋒」,去臺北逛「誠品」……富有特色的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更是城市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載體。然而,近幾年來,實體書店倒閉、凋敝的消息不絕於耳,外界一直呼籲給予實體書店幫助,但要從根本上擺脫實體書店的困境,關鍵還在於書店自身的改革。方法可以多樣,但目標是一致的,即力求讓讀者在書店閱讀轉變為「悅讀」,讓逛書店成為時尚的生活方式,用副業貼補主業,先做品牌後談贏利。實體書店的未來就像它們所賣的那些故事一樣玄妙:只有找到正確方向,它們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