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風霜的東方手工毯,不僅是禦寒保暖的家居物品,更是可珍藏的奢侈藝術品。而一條鋪陳或懸掛於居室中的古董毯,既承載著過往歲月的風霜,也記錄著此時此地的人生百態,在不經意間將一種東方美學滲透於生活。
《一千零一夜》中,那張遨遊天地間的飛毯,賦予了波斯地毯神秘的魔法氣息。而生活中,「古董毯給居室帶來溫暖和色彩,為房間提升設計感。更重要的是,它們擁有自己的故事。想像一下,這張地毯上曾留下過多少歷史名流的腳印,曾見證過多少宏偉的清真寺或奢華城堡的興衰。如此時光的沉澱,讓它更迷人。」佳士得專家馬克•蘭譜說。
▲已故印片人伊斯梅爾‧莫香特生前在倫敦的公寓。
精美的掛毯和地毯,給整個空間帶來濃鬱的東方情調。
1.值得珍藏
這裡所說的值得收藏的古董毯,根據國際收藏界的一致認識,是距今約百年以上的手工毯。而50年以上的則稱為半古董毯。
在地毯編織史上,西方一直從屬於東方。而東方手工毯的產地主要集中在波斯(今伊朗)、土耳其、高加索、土庫曼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和中國等地區。但若論頂級織毯,則主要來自波斯的伊斯法罕、塔貝里斯、娜因、庫姆、喀桑和克爾曼。
這些地方盛產羊毛,部分地區也出品真絲。對於特別珍貴的地毯,人們會選用真絲,或是世界上最優質的羊毛——克爾克羊毛進行編織。織毯的染料則大部分從植物中提取,其中不乏名貴藥材,如藏紅花;還有部分染料依靠礦物提煉,價格不菲。
▲ 已故法國時裝設計大師伊夫‧聖‧洛朗波拿巴大街公寓,
東方手工毯和超現實主義油畫,交相輝映。
當然,上乘的原料還需精工細作。數數看,一條純手工製作的地毯,從繪圖、染線、掛經、編織到成毯後的平剪、水洗、挽穗等,總共要經過數十道工序,一般耗時 14-18 個月才能完成。其繁複的工藝需要編織者具備出色的藝術眼光、高超的手工技藝和極強的耐心耐力。在傳統手工作坊內,一名織工從七八歲開始就要學習相關技能,直到適婚年齡才能完全掌握整套工藝流程。
而談到波斯地毯的視覺風格,流暢且富有動感的植物紋飾、精確嚴謹的幾何圖紋、獨具特色的「以書入畫」,都是其鮮明的元素。在各式線條的穿插交疊中,在絢麗豐富的色彩搭配中,地毯的設計達到了一種精妙的和諧,繁而不亂。既規範嚴密,又充滿自由想像,將裝飾性發揮得淋漓盡致。
那麼,這些上百年的古董毯買回後,還能捨得放心使用嗎?「它們就是為了讓人在上面走的。我見過一些已有三、四百年歷史的毯子,它們一直在被不同的主人使用著,依然保存得不錯。尊重它、善待它,必要時做適當的清理和修補,這樣就很好了。」佳士得專家馬克‧蘭譜特別提到這一點。而西泠拍賣行顧問楊琴也說:「質量優良的古董毯,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顏色不但不會脫落,只會越用越柔和。特別是羊毛毯,用上幾十年後,上面會有一層像天鵝絨一樣的光澤,極為養眼。這是因為優質羊毛內油質自然上升的結果。」相信這番話更打消了許多潛在收藏者的顧慮。
2.編織奇葩
的確,這般獨特的魅力,使全球的收藏家對之鐘愛無比。
一塊制於17世紀中期的「花瓶」羊毛毯(339×153cm),在2010年創下620萬英鎊(約960萬美元)的天價,不僅成為最昂貴的古董毯,同時還締造了伊斯蘭工藝品的世界拍賣紀錄。這塊非同尋常的地毯,來自波斯(今伊朗)東南部的克爾曼地區。歷經300多年,雖然表面已略微變黑,並且中間部分小有織補,但除此之外,保存極佳。
說到這件地毯的拍賣經歷,也頗有幾分戲劇性。2010年初,倫敦佳士得接到一位歐洲商人打來的電話。商人懷疑他最近買的地毯不是普通的波斯地毯,而是張赫赫有名的克爾曼「花瓶」毯。但一般來說,「花瓶」毯上繪著插滿彎曲枝條、樹葉和鮮花的花瓶,一眼就能認出來。然而,這張特殊的地毯上沒有花瓶。但相互交織的葉子圖案連綿不絕,再加上地毯精湛的編織技藝,讓商人警惕到這也許仍然是張「花瓶」毯。而拍賣行專家看過後,則證實它是最受歡迎的波斯花瓶地毯的圖案雛形——郝拉提圖案。不僅實物精美絕倫,專家還發現它高貴的收藏傳承和卓越的出版紀錄。(那位送拍的商人,真是直覺非凡!)
▲克爾曼花瓶毯,成交價620萬英鎊(約960萬美元),倫敦佳士得,2010年4月15日。
早在1938年,阿瑟•尤普漢教皇在牛津出版了被譽為收藏界聖經的《波斯藝術概覽》。此書的第6卷中就特別寫到這張花瓶毯。書中記載,它曾被法國的Béhague伯爵夫人(1870-1939)收藏。這位富可敵國的智慧女性以收藏伊斯蘭藝術品而著稱,也曾擁有不少歐洲和東方的古董寶貝。雖然此珍藏中的大部分已在1927和1928年賣掉了,不過這塊地毯並沒有出現在其中。所以,尤普漢教皇似乎認為它仍然在其家族的收藏中,應該是伯爵夫人的侄子Ganay侯爵留下了它。但後來的資料表明,這塊傑作在1987年,還是在摩納哥被賣出了。
▲克爾曼花瓶毯 局部
目前拍場上第二高價的古董毯,是2009年3月蘇富比在卡達多哈舉行首次拍賣中隆重推出的一件享有盛譽的「珍珠」毯(264×173cm),成交價546萬美元,創下了當時在中東地區拍賣的藝術品的最高紀錄。
這塊獨一無二的珍珠毯約制於1865年前後,既有波斯撒威德王朝的遺風,也體現了印度莫臥兒王朝(1526~1857)的特點,並且整塊地毯堪稱一件巨型珠寶。它的白色背景全部由從海灣水域採集的Basra天然珍珠來填充,估計綴有200萬顆之多,而彩色的輪廓線條則是由不計其數的玻璃珠串聯而成。中心部分,三個奪目的玫瑰花朵圖案亦用金銀底託鑲嵌了數以百計的大鑽石;四周的小玫瑰花朵圖案,也鑲嵌了小顆的鑽石,此外還有紅寶石、藍寶石和綠寶石作為陪襯。
此毯頗為傳奇,在拍賣之前已經名聲遠揚。據說,印度Baroda王國的王公Kande Rao當年希望御製一塊絕無僅有的地毯珍品,進獻給默罕默德先知在麥地那的陵墓。王公期望這塊珍珠毯製成後能蓋在先知的墓上,其奢華程度要能和泰姬陵內莫臥兒王朝的皇后Mumtaz Mahal 的墓冢媲美。然而,還沒等這塊曠世傑作完成,他就去世了。於是,這塊珍珠毯就在皇室家族內收藏了100多年。期間,它只展出過2次,第一次是在1902-03年的新德裡,第二次是在1985年紐約大都會裡程碑式的展覽《印度》上現身。此次拍賣,是珍珠毯首次在市場上露面。
而迄今第三高價的古董毯,則是2008年6月在紐約佳士得上拍的一塊真絲毯(231×170cm),以445萬美元在當年引來不小震撼。這張有光澤的真絲毯,應該是曾為皇室定製或用作外交禮品。值得注意的是,此毯制於1600年左右,來自波斯中部的伊斯法罕(Isfanhan)地區,堪比中國的「乾隆御製」。因為撒威德王朝(1501-1722)的手工藝術地毯,發展到阿巴斯時期(1587-1629)逐漸達到鼎盛。1598年,酷愛地毯的阿巴斯大帝宣布遷都伊斯法罕。於是,那個時期世界上最好的地毯均出自這裡,並被廣泛使用在波斯王宮、歐洲皇室、教廷和貴族階層。
除了明晰的歷史價值,此毯還擁有顯赫的流傳身份。它曾在1990年時被美國名媛多麗絲‧杜克買下。在其去世後,則被捐贈給由多麗絲‧杜克創立的紐波特文物保護基金會。多麗絲是美國菸草和電力大亨詹姆斯‧杜克的獨生女,13歲那年便繼承了父親的巨額遺產。她22歲時,和第一任丈夫詹姆斯‧克倫威爾到亞洲的蜜月旅行,完全改變了她的審美興趣。對中東和遠東藝術的熱愛貫穿了她的一生。在她位於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的宅邸「香格裡拉」內,各式極具中東風情的古董掛毯和地毯,充滿了整個空間。如今,此座私人宅邸已對公眾開放,成為了解中東藝術珍品的生動博物館。
▲印度珍珠毯 局部
3.千年繁華
手工毯的編織是在伊斯蘭教的影響下開始發展的。公元7世紀左右,從阿拉伯傳入的伊斯蘭教開始在波斯和土耳其等國家傳播,清真寺開始大規模的建造。而禮拜時所需要用的帶有明顯宗教信仰特色的手織地毯也應運而生。這些帶有濃厚宗教氛圍的圖案,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現今,絲綢之路西部受到伊斯蘭教影響的國家所出產的禮拜用地毯,仍然延續著傳統設計。
進入11世紀,在土耳其人建立的塞爾古帝國的保護下,伊斯蘭教的文化藝術進一步繁榮。許多藝術家在直線幾何圖紋的基礎上,創作出更為靈活的植物花草曲線圖案。比如在藝術工匠中廣為採用的中心葵設計,在當時就已非常流行。 13至14世紀,蒙古人建立起來了龐大的元朝,控制範圍擴張至整個西亞。這也促進了波斯織毯的多元風貌。
16世紀是波斯地毯的黃金時期。這得益于波斯撒威德王朝阿巴斯大帝對手工編織藝術的由衷熱愛與支持。他甚至派熟練的織工去義大利學習藝術,將歐洲文化融入到波斯地毯中。現保存在歐美博物館內的大多藏品,都是在他執政的 1587到 1629 年之間完成的。然而到了17世紀末,特別是18世紀中葉,由於阿富汗的入侵(1721-1722),撒威德王朝漸漸衰落,手工地毯也結束了它最為輝煌的時期。
20世紀初,波斯地毯開始進入到歐美的富有家庭,成為居室主人生活品味和文化修養的標誌之一。它不僅兼備實用與裝飾效果,更滿足了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想像。波斯地毯和中國瓷器一樣,成為了西方人最熟知和仰慕的東方文明象徵。
▲伊斯法罕真絲毯 局部
然而,我們無從知曉這些傑作背後的編織者。或許,地毯本身就是她們最好的署名。勤勞智慧的古代婦女在密密麻麻的經緯交織中,無時無刻不融進了自己的藝術巧思和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她們在編織時經常唱著讚美歌;她們選擇鮮花和樹葉來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她們編織的作品歷經幾個世紀的滄桑,依然神採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