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顛倒讓生物鐘亂了,學幾招「倒時差」

2021-01-08 佛教在線

《2020全國宅家期間中國居民睡眠白皮書》調查發現,國人睡眠時間整體延遲2~3小時,熬夜人群上升到23%。

玩手機到凌晨,熬夜變成一種習慣

一覺睡到中午,早飯已經不復存在

醒後繼續賴床,萬事都能躺著解決

......

這種晝夜顛倒的生活,不僅讓早起上班變得艱難,更影響了身體健康。

熬夜讓身體累積「時差」

我們的身體內隱藏著一臺大自然的時鐘,它以非常高的精度調節著我們的體溫、脈搏、呼吸以及血糖、激素分泌等各項生理活動,使其與一天中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相適應。

這就是「生物鐘」,它的存在,精準控制了我們的晝夜節律。長期熬夜,睡眠不規律,則會擾亂這一節律,讓身體機能出現「時差」。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生物鐘的奧秘》,揭示了人體一天內不同時段的微妙變化,也提出光照對時差調節的意義↓↓

生物鐘亂了,全身遭殃

「白天睡不醒、晚睡睡不著」是生物鐘紊亂的直觀表現,除此之外,肥胖、免疫力失調、2型糖尿病等多種身體問題,都與生物鐘息息相關。

黑白顛倒易患癌>

科學家認為,松果體是生物鐘的調控中心,通過調節褪黑素的分泌水平,向中樞神經系統發放「時間信號」。

經常熬夜,夜間過度暴露於燈光下,會導致褪黑素分泌減少,從而增加了癌症易感性。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科學家還發現,不按時睡覺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生物鐘,從而引發肥胖和其他代謝類疾病,增加胃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喜歡賴床傷大腦>

早晨賴床起不來,起床後跟打仗似的刷牙洗臉,會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自主神經紊亂,讓人一整天都緊張兮兮的。

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發現,晝夜節律被打亂,會產生類似阿爾茨海默病那樣的記憶損害。

吃飯不規律傷消化道>

不規律的作息讓一日三餐也變得無法固定,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發現,38.4%的胃癌患者吃飯太晚或不規律。

早上7點、中午12點、晚上6點是人體消化期,胃分泌酸和酶幫助消化。如果這些時段不進餐,酶會加重消化和腐蝕,帶來黏膜炎症甚至潰瘍,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可能導致肥胖和糖尿病。

4步幫你科學「倒時差」

「倒時差」最好提前5~7天開始,讓身體逐步調整適應:比如每天比以前早睡早起的時間提前30分鐘到1小時,直至恢復到與工作時作息時間一致。

第一步、做好睡前準備

提前1小時準備

如打算在晚10點入睡,最好給自己定一個晚上9點的鬧鐘。睡前1小時,儘量不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可以泡泡腳、看看書,讓身體逐漸進入睡眠狀態。

聽聽白噪音

最好將臥室的聲音控制在40分貝以下,如果臥室靠近馬路、繁華地區,可以換上較厚的窗簾隔絕噪音。

就寢前1小時聽聽平緩輕柔的音樂,比如分布在中低頻段的「白噪音」,包括瀑布聲、小雨聲等。

營造「暗色」氛圍

研究表明,入睡前和睡眠時暴露於光線之下,褪黑激素分泌會受到抑制,進而影響睡眠質量。

若窗戶漏光或習慣睡懶覺,可安裝遮光窗簾;如果無法做到完全遮光,也可選擇戴眼罩睡覺。

選擇舒適寢具

被子、床單、枕套、睡衣的材質都會影響睡眠質量,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

純棉製品觸感舒適,能長久使用。夏天,棉麻製品讓人感到清爽。

第二步、保證深度睡眠

深度睡眠解除疲勞的作用最明顯,生理修復功能也更強大,晚間11點至第二天凌晨3點被認為是進入深度睡眠最好的時間段。

深度睡眠是否充足,可以從起床後的狀態來判斷:醒來後神清氣爽、不覺得睏倦就是深度睡眠充足的標誌。

第三步、起床後有講究

起床別磨蹭

儘量早起片刻,給自己留出喝一杯水、吃一份早餐的時間,然後從容不迫地出門,這樣心情就會格外輕鬆,學習和工作有條不紊,效率自然也隨之提高。

拉開窗簾

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應該是拉開窗簾,讓陽光照射進來,調整人體生物鐘。即使前一天晚上睡得晚,早上也要按時起床,拉開窗簾,沐浴陽光;如果是陰雨天,可以打開臥室的燈,同樣有效。

吃好早飯

按時吃早飯,可以激活休息了一夜的胃腸,令胃腸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如果早上實在趕時間,沒空吃早飯,也不能讓胃腸空著,建議吃點固體食物,比如水果,既營養,又節省時間。

第四步、白天打起精神

調整時差期間,白天少睡覺,或者不睡覺:早上被鬧鐘叫醒後,也不要再睡回籠覺,以避免晚上過於精神而睡不著。

在下午進行中等強度的適量運動,也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相關焦點

  • 宅出來的身體「時差」,是時候學一套「生物鐘調整法」了
    這種晝夜顛倒的生活,不僅讓早起上班變得艱難,更影響了全身健康。復工在即,《生命時報》幫你倒一倒「宅」出來的時差。這就是「生物鐘」,它的存在,精準控制了我們的晝夜節律。長期熬夜,睡眠不規律,則會擾亂這一節律,讓身體機能出現「時差」。德國睡眠科學家託馬斯·坎特曼認為,當身體習慣於晚睡,而又不得不早起時,睡眠赤字會一周又一周地積累,等於生活在慢性的社會時差中,而社會時差明顯影響白天的工作效率。
  • 可能是你的生物鐘亂了
    生物鐘:人體自帶的神秘時鐘生物鐘學名也叫做生物節律、晝夜節律,指的是生物體的各種功能活動常遵循一定的時間順序發生,而且周而復始,呈現節律性變化的現象。生物鐘是生物本身的內在節律,它既由基因決定,也受到自然界環境變化(光照、飲食等)的影響,使內在節律與外界環境同步。
  • 不小心晝夜顛倒了,怎麼辦?4招教你調整好作息,拯救紊的生物鐘
    3、倒班工作型晝夜顛倒  有一部分人是被動的選擇這種晝夜顛倒的作息習慣,是三班倒或者兩班倒的工作機制。不管是幾班倒勢必會有晚班這一情況,也就是說要在晚上的時間上班。如果是規律的倒班情況,是沒有多少影響的,如果不規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很大了。白天休息不好,晚上上班的時候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反而會影響到工作效率。想要解決這個原因導致的晝夜顛倒,時間療法是不管用的,儘量倒班倒的規律一些,如果沒辦法,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和建議下服用褪黑色素,讓自己在該睡覺的時候能夠睡得好一些。
  • 強制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生物鐘亂了怎樣恢復正常
    強制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生物鐘亂了怎樣恢復正常生物鐘是控制我們每天生活作息運轉的一個時鐘,但是現代人的生活往往都是不怎麼協調的,那麼多數的時候會出現萎靡不振,甚至嚴重的人會產生疾病,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調整生物鐘呢?下面是小編的幾個方法。
  • 7大絕招,教你如何在旅途中快速倒時差
    出門旅行,如果是飛行4個小時以內,時差感覺不明顯。但如果飛行時間在6個小時以上,倒時差便會給旅途蒙上一層陰影。小編結合多年的飛行經驗,總結了倒時差的7個妙招,拿走不謝!出發前1提前3天,調整作息時間根據自己要去的國家,如果是往西飛,就每天晚睡一個小時,如果往東飛,就每天早睡一個小時。
  • 一次通宵天天困趴,如何科學「倒時差」?
    但是有這樣一些人,可能因為工作或學習的原因,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睡眠習慣,出現睡眠時間不足,晝夜節律紊亂,體內生物鐘被動改變的情況。那麼,這類人群該如何進行調整,重新擁有相對高質量的睡眠?睡眠醫學專家為以下三類人群開出了「處方」。長期上夜班的人士倒夜班工作睡眠覺醒障礙,是指個體工作時間與社會規定的工作時間不一致,而導致的失眠及過多的日間思睡。
  • 怎樣科學地倒時差?不論你是旅行還是熬夜都有用
    要說時差有多可怕,圈哥舉個例子,王源2019年剛到美國,前腳剛說想家,後腳就倒時差+發燒了……倒時差雖然很痛苦,但好在有很多科學家孜孜不倦地在研究這個問題——2017年度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就頒給了三位研究時差問題的美國科學家(Michael W. Young,Michael Rosbash,Jeffrey C.
  • MAMAMIA教你如何倒時差
    時差會出現多種症狀:最明顯的就是睡眠紊亂,大半夜睡不著,大白天總犯困。然後還有頭疼,疲憊,腹瀉或便秘等等那麼,怎麼搞定時差問題呢?下面這15條小妙招幫你忙!身體生物鐘會對你眼鏡接觸光的情況作出回應。帶上墨鏡,減少接觸到自然光或燈光,能幫助你適應新環境。3.選個中間站過度。與其買non-stop,你不如在訂票時選擇one-stop,中間有個過度站可以幫助你的身體逐漸適應環境的變化。4.保持冷靜。焦慮可能會讓時差的痛苦惡化,保持心情平靜,別緊張別害怕,慢慢的適應新生活,時差也就自然而然調整好了。
  • 生物鐘亂了會生病麼?
    生物鐘亂了會生病麼?生物鐘是一個人是否健康的象徵,如果你的生物鐘是健康合理的,那麼你的身體性能各方面也都會比較好。但如果你的生物鐘紊亂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身體上出現各種毛病。下面是快速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 生物鐘亂了,影響睡眠怎麼辦?3種方式,幫你改善
    我們都知道大自然的規律是春暖花開,冬日落葉凋零,候鳥南飛,這些是自然的生物規律,在我們人體內也是有一個「無形的鐘」是我們人類為了適應外界周圍環境變化而形成的內在規律節奏,類似於一種計時機制,我們的睡眠、覺醒、體溫甚至免疫系統都受到這種規律的調控操作。
  • 為什麼「倒時差」和「時差」的英語說法不一樣?
    我們在用英語談論「時差」的時候,所使用的表達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具體來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一一談談。場景一:Peter剛從美國坐飛機回來,回到家就蒙頭大睡。他需要花點時間倒時差。沒錯,「倒時差」的說法就是:get over one's jet lag"jet"意為「噴氣式飛機」,「lag」意為「拖後」,「jet lag」這個合成詞特指坐飛機跨越兩個不同的時區後所產生的時間差異。
  • 研究顯示:經常熬夜、倒時差或致不孕
    人民網北京9月1日電(趙竹青)近日,一項刊登在《細胞通訊》期刊上的研究顯示,經歷晝夜顛倒的雌鼠會出現停止排卵的現象,從而導致不孕。符合生物鐘的有規律生活,可能有助於治療隨年齡增加而出現的不孕症。 人體生物鐘以人類早期生活作息為基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會時差」是指現代生活方式與人體自然生物鐘之間發生的衝突。
  • 經緯度、時差知識整理(理解與應用)
    初一的同學在學地理這門課的時候,一上來很快就會學到經緯度這個概念。的確,這個概念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懂,特別是在地理考試做題的時候,看到各式各樣考方位、考經緯度的題目,馬上就會蒙圈。的確,我在初一學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候也覺得有一點難度,但是只要掌握了經緯度知識的核心要點,你便能在經緯度的題目裡面叱吒風雲。
  • 晝夜節律與脂質代謝
    這些生物鐘的主要功能是揭示生物體生理的晝夜節律,以確保主要的生理功能與外界環境同步。由遺傳或環境因素引起的晝夜節律紊亂會對新陳代謝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宿主晝夜節律性和脂質代謝的交叉調節日益被認識到,並且生物鐘-脂代謝的相互作用可能參與肥胖的發生發展。
  • 男子為陪好友倒時差凌晨晚睡 5天後卻差點崩潰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讓你熬夜晚幾個小時睡覺,那是「小菜一碟」,可要是讓你將睡覺時間提前幾個小時,事情則變得十分困難。看似同樣的時間差,為什麼生物鐘推後容易,提前就會那麼難呢?直到國慶中秋長假,摯友從美國回來探親,他一連陪了他5天時間,因為同學的時差一下子倒不過來,所以他就只能將就他,晚上玩到三更半夜,白天則花時間補覺。起初,他舉得比平時推後三四個小時睡覺,整個人還吃得消。但等假期結束之後,問題很快就暴露了。上班前的一個晚上,江先生9點多就早早上床躺著,準備養精蓄銳迎接新的工作。然而,時間一分分過去,直到快半夜12點時,他始終沒有睡著。
  • 印度時差與中國時差 印度時差與中國時差對照表
    對於需要穿越多個時區的長途旅行來說,時差一直是一個磨人的存在,甚至身體的各項機能,短時間也會因為跨越時區而出現紊亂的現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和我國接壤的印度時差與中國時差分別是多少。
  • 睡覺吃飯沒個準點,運動服藥隨心所欲:慢性時差毀壞健康
    近日,《科學進步》雜誌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當生物體出現「慢性時差」時,免疫節律就會改變、倒置,甚至完全消失,腫瘤就會失去控制,引發病情惡化。這裡的「慢性時差」指的是一種「慢性不協調」狀態,即在生物鐘被打亂、形成時差的基礎上,等到機體適應一段時間後,又將時間偏移一些,再次形成時差,進而導致生物鐘的運行秩序被長時間打亂,與晝夜時間越來越不同步。
  • 法國人:不懂中國,在自己的國家裡居然還要倒時差
    最明顯的案例就體現在中國的東西差異上,一位法國人來中國旅行之後就覺得很難以理解:不懂你們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裡居然還要倒時差!這句話可不是什麼玩笑話,我國最東部和最西邊時差能達到兩個多小時。這個時差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我國新疆,很多喜歡旅行的人都說一生不去一次新疆的話,那就相當於此生不圓滿,畢竟新疆多美女,本身維吾爾族人就高鼻深目非常美麗,這裡的特殊民族風情也給她們增添了很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