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宗夫人的愛情: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

2020-12-15 挖史人

大詩人李白才華橫溢,文採風流,在中國文學史上堪稱國寶級的人物。然而在婚姻家庭方面,李白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因為喜歡放縱不羈的生活,他經常外出交遊,家中的妻兒老小根本無法指望他,因為常常被他人指責,沒有責任心,是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然而就在李白年過半百,身心俱疲的時候,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女人宗夫人,從此以後李白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那麼宗夫人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她與李白之間又經歷了怎樣的愛情傳奇呢?

李白命運的巨大轉折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騎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戰亂摧毀了歌舞昇平的大唐盛世,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出逃,沒想到在馬嵬坡又遭遇了兵變,不得已賜死楊貴妃。面對叛亂,不僅帝王之家慘遭亂離,手足無措,平民百姓那更是流離失所。連唐朝最偉大的詩人李白這個時候也面臨了命運的巨大轉折。

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李白正在安徽的宣城一帶遊歷,他一聽到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宋州的梁園。李白一到家之後,立即攜妻子宗夫人南逃,一直逃到江西的廬山隱居下來。宗夫人原以為遠離了戰火,這一次終於可以守著丈夫李白好好過幾天安生日子了。因為他們結婚以後,一直是聚少離多,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李白總是以這樣的理由一次又一次離家遠行。這不剛剛到廬山沒有多久,還沒有喘過氣來,李白又準備下山了,有詩為證:

王命三徵去未還,明朝離別出吳關。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

相思須上望夫山」這是宗夫人嫁給李白之後的一個生活的常態。每次讀到「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這兩句詩的時候,我的眼前總是情不自禁地浮現出一幕場景:一葉扁舟順江漂流而去,船上的李白看著遠方,他的眼神裡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可是在他的身後宗夫人久久地佇立著,凝視著丈夫遠去的身影一動不動,就仿佛是望夫山上的望夫石。

望夫山是在安徽的當塗縣,其山臨江,有這麼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人離家遠行,很多年都沒有回家,而且是杳無音信。他的妻子就眺望著丈夫離去的方向,久而久之就站立成了「望夫石」,這座山也被命為「望夫山」。

詩歌的名字《別內赴徵》,「別內」當然就是告別妻子,詩的前兩句是說明他們這一次夫妻離別的原因「王命三徵去未還」,王命三次徵召所以李白不得不與妻子告別,走出「吳關」,那離別之後妻子愛白玉砌成的高樓裡面,再也看不到丈夫的身影了,她只能夠像望夫山上的那塊望夫石一樣,久久地凝視著丈夫遠去的背影,忍受著相思的煎熬。既然「相思須上望夫山」是宗夫人和李白婚後生活的常態,那麼這一次離別指的又是哪一次呢?

這一次離別就發生在李白和宗夫人在安史之亂之後隱居在廬山期間。一輩子好動的李白因為戰亂好不容易平靜了幾天,北方肯定是不能去了,而廬山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是一個適合隱居的好地方。李白這種長期漫遊的生活他也有點厭倦,也想守著妻子好好地過幾天安靜的日子,他們一起動手修葺了在廬山的住所,把住所附近打掃的一塵不染。廬山青翠的山林,還有氤氳的空氣像是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戰亂的世界都擋在了山林之外,每天清晨宗夫人在清脆的鳥鳴聲中起來,看到在身邊熟睡的丈夫李白,一種很難得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這個總是在外面漂泊的遊子,現在終於安安靜靜地守在她的身邊了。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樣的安靜日子沒有過幾天,即便是隱居廬山,李白的名氣太大,不久還是惹了麻煩上身。

就在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後來廟號是唐肅宗,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就在太子即位之後的第三天,唐玄宗接受宰相房琯的建議,下達了諸王分鎮的詔令,由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馬元帥,其他諸王各自領兵勤王。這一系列的政局的動蕩跟早已經是平民百姓的李白夫妻本來是一點影響都沒有,一點關係都沒有。可是當時在各路王爺當中,真正在外面領兵的只有永王李璘一人,李璘他利用諸王分鎮的這個詔令,擁兵自重,他想要割據江東,與唐肅宗公然地抗衡。為了收攬民心,永王李璘想了很多辦法,希望招攬天下的名士,而此時他的目光就鎖定到了正在廬山隱居的李白身上。永王李璘派他身邊的謀士韋子春三上廬山,重金聘用李白下山。

李白剛剛平靜幾天的生活波瀾再起,這個時候的李白已經年過半百,半生飄泊,他的詩名當然已經是譽滿天下了,可是在政治上他從來就沒有獲得過任何賞識和重用,所以李白其實很看重這一次永王的重金禮聘,甚至點燃了他出將入相的政治抱負,他把永王李璘的三次禮聘比作是三顧茅廬的劉備。

一瓢冷水

在唐玄宗統治時期,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李白在長安城裡可謂是名震一時。文採風流的他更是大唐宮廷的座上貴賓,深受李隆基的喜愛。李白一直渴望能夠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然而令他深藏遺憾的是,唐玄宗僅僅視他為文學侍臣,卻並沒有給他施展政治才華的機會。李白因此而鬱鬱寡歡,頗有懷才不遇之嘆,沒想到年過半百之後,卻不期然受到了永王李璘的器重,這讓他倍感欣喜。就在他打算跟隨永王大顯身手的時候,卻有人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那麼這個人會是誰呢?

正當李白摩拳擦掌準備下山從軍的時候,沒有想到妻子宗夫人當頭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她說夫君啊,千萬不要上了永王李璘的當啊。現在太子已經登基了,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永王此時起兵,無異於叛亂啊。李白搖搖頭,他說夫人你有所不知,太子趁著皇上避亂,自己迫不及待地登上皇位,逼得父親退位,實在是大失人心。永王李璘也是皇上的親兒子啊,又是皇上欽封的四道節度使,焉知他就不能與太子抗衡呢?宗夫人眼看著李白要以身涉險,她還想試圖繼續勸說李白,她說夫君啊,太子登基已經得到了太上皇的首肯,你看現在天下名士都爭著去輔佐太子,有幾個是歸順永王李璘的呢?

確實是太子李亨一登基,包括杜甫在內的天下名士都爭著趕往唐肅宗那裡去表達對朝廷的忠心。唯有李白他滿腦子的浪漫和天真完全沒有這樣一種清醒的政治意識。李白此時還信心滿滿地反過來說他的妻子宗夫人,他說夫人啊夫人,士為知己者死,永王三顧茅廬,對我尊重有加,我李白若是無動於衷,那豈不是鐵石心腸嗎?如果老天有眼,永王功成,那我李白也可以成就一番功業,也不枉夫人你跟著我受了一輩子苦啊。夫君啊,我寧可跟著你粗茶淡飯,也不希望這樣擔驚受怕。

宗夫人本來還想著繼續勸阻,可是看著丈夫這種斬釘截鐵的神態又想起了丈夫素來是說一不二的脾氣,也知道再勸說也沒有意義,她只能含著眼淚,依依不捨地憂心忡忡地送丈夫下山。這一番別離的場景也被李白寫進了詩篇當中:

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李白對此番從軍真是充滿了信心,你看他出門去的時候,面對妻子強拉著他的衣袖,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他還信心滿滿地非常豪邁地回答妻子,你可不要再哭哭啼啼地挽留我了,我會像戰國時候蘇秦那樣佩帶著宰相的黃金印章讓夫貴妻榮,到那個時候我衣錦的時候,你可不要像蘇秦的妻子那樣,不懂得丈夫的宏圖大志,還不肯下紡機,對我理都不理哦。非常有信心,認為自己可以跟戰國時候的蘇秦一樣,佩相印衣錦還鄉,夫貴妻榮。

千金買壁的故事

身為李白的妻子,宗夫人自然比他人更希望丈夫李白能夠在仕途上飛黃騰達,實現他一生的抱負與夙願。然而在李白輔佐永王李璘這件事情上,宗夫人卻一反常態,強烈地反對丈夫的選擇。那麼她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宗夫人對李白的了解。宗夫人並不是李白的原配,而是繼室。她嫁給李白的時候,李白已經四十多歲了,早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有一部電影還專門為李白和宗夫人的第一次見面安排了一個非常爛漫的情節,這個情節叫做「千金買璧」。

大約在公元744年,也就是天寶三載的時候。當時李白正在唐玄宗身邊擔任翰林待詔,可是一貫生性不羈的李白受不了朝廷的種種束縛,也受不了朝廷裡的種種勾心鬥角,決定辭官歸隱,所以他上疏唐玄宗請求辭職。唐玄宗批准之後,李白就像放出籠子的鳥兒,身心都輕快得要飛起來。他一路遊歷到了宋州和汴州一帶,並且與兩大詩人杜甫,高適相聚,詩酒唱和,度過了一段非常浪漫的生活,而且譜寫了一段詩壇的友誼佳話,但是最重要的是李白在這裡邂逅了改變他一生的愛人宗夫人。因為這個地方曾經是漢代梁孝王的封地,當年曾聚集了像司馬相如這樣的一流的文學家,所以這個地方也稱為梁園或者是梁苑。可以說是「梁園之戀」開啟了李白一生當中真正的愛情生活。

有一天,李白,杜甫和高適又相約聚在一起,那這「詩壇三傑」的聚會少不了有酒來助興。三個人飲酒作詩,酒喝到興起的時候,拿起毛筆,飽蘸墨汁,就在一面刷得粉白的牆壁上面筆墨酣暢地寫下了一首長詩《梁園吟》,杜甫和高適將這首詩翻來覆去吟誦了很多遍,對它是讚不絕口。三個人一直喝到盡興而歸,到黃昏的時候一位白衣女子帶著自己的丫鬟正好經過這裡,忽然看到這麵粉白的牆壁好像新題了一首詩,墨跡好像還沒有幹透,那個筆走龍蛇的筆勢又深深地吸引了這位女子,她就停下來默默吟誦著這首《梁園吟》,詩裡面的那種厚重滄桑的歷史感還有那種氣勢磅礴的豪邁強烈地震撼了這位女子。

她心裡就情不自禁地在想,琢磨呢,是誰有這樣的才華呢?是誰謝謝愛這麼好的詩篇呢?然後他順著這首長詩一直看到落款的位置,她驚呆了,這首詩的作者竟然是李太白。正當這位女子被這首詩所震撼的時候,這面牆壁的主人就是一座寺廟的和尚正好出來,看到剛剛粉好的牆壁又被沒有素質的遊客塗鴉了,就非常地生氣,一邊嘮叨,一邊就拿著這個工具準備去把剛剛題寫的詩給鏟掉,沒想到這位白衣女子趕緊制止了他。她說師傅請手下留情,我馬上就會派人去家裡取千金過來,這面牆壁我買下了。這和尚一聽,還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千金買一面牆壁,他沒有聽錯吧。白衣女子這個時候有斬釘截鐵地說不能擦,這面牆上的字一個都不能動,我立即派人送來千金,請妥善保管這面牆壁。

和尚看看這位白衣女子,又看看這被塗得亂七八糟的牆壁,一副疑惑的表情。白衣女子這個時候說你知道這首《梁園吟》是誰寫的嗎?和尚搖搖頭不知道。這位女子就回答他了,這就是當今大名鼎鼎的李太白的親筆題詩。

「千金買壁」的故事在當地不脛而走,而李白當然也聽說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接下來的結局我們就都能猜到了,李白和宗夫人成就了一段美滿的姻緣,李白成了宗府的上門女婿,開啟了一段美滿的婚姻生活。

「千金買壁」的故事編的雖然有點離奇,但是李白視宗夫人為知音的信息卻是非常靠譜的。在遇到宗夫人之前,我猜想李白可能壓根兒就沒有再婚的打算了,因為他的個性實在是不適合成為一家之主,不適合成為一個丈夫。我們可以看一下李白的生活狀態,他在曾經的婚姻生活當中,到底是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是不是一個合格的一家之主。在和宗夫人成親之前,李白曾經有過一次婚姻。李白在此前的婚姻當中的表現我總結了四點。

第一點是日日醉酒。關於李白的好酒,我想不需要我再多解釋了。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贈內》,其中有兩句是這麼說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既然是《贈內》,那麼這首詩就是很可能寫給他的第一任夫人許夫人的詩,你看他非常內疚地跟妻子說,你的丈夫360日,日日爛醉如泥。作為李白的妻子,如何能夠指望一個日日爛醉如泥的丈夫承擔一個家庭的責任呢?

第二點喜歡窮遊。李白自稱是「一生好入名山遊」,特別特別喜歡旅遊,從20多歲的時候從他的故鄉四川出來,那個時候的李白應該還是腰纏萬貫的一個富豪子弟,因為據說他的父親李客在四川當地是一個有名的土豪,還是很有錢的。兒子出去追求理想,當然不會虧待他,可是李白這個人事「千家散盡還復來」啊,他是揮金如土的一個人,身上帶的錢是只出不進,所以沒有多久身上帶的錢全部都花光了。一個只會揮金如土卻不會賺錢的人,一個成天旅遊腳不沾地不落家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是一個妻子的指望呢?

第三點對子女不太負責任。李白是在湖北的安陸娶他的第一任夫人許夫人的,當時也是上門女婿。他們的婚姻大概持續了有十年左右,許夫人生下了一子一女。許夫人去世之後,因為上門女婿就不方便再繼續留在嶽父家,所以又只好開啟他漫遊的漂泊生涯,而他在外面餐風露宿的日子當然不太適合把幼子幼女帶在身邊,所以他的子女一直是寄養在其他的地方,雖然在旅途當中,李白會經常牽掛他的兒子和女兒,但是他並沒有盡到一個父親養育子女的職責。甚至直到李白死後,他的後代已經下落不明,據說有人曾經找到他的兩個孫女,都已經嫁為農婦,應該說是淪落到了社會的最底層。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實在不能夠說李白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第四點不太能夠體貼妻子的感受。李白是一個個性十分張揚的詩人,個性張揚當然並不是什麼特別的缺點,但是在夫妻生活當中如果過分地唯我,過分地自我,可能往往會導致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對方,忽略伴侶的感受。我舉一個例子,在天寶元年的時候,李白曾經獲得唐玄宗的徵召,準備進京去見皇帝。這個時候他的原配妻子許夫人應該是已經去世,李白這個時候是跟另外一位女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許夫人是出身相門,是相門之後,是貴族,所以家庭還能夠有條件來容忍李白一而再再而三的窮遊,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醉酒。可是此時跟李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這位婦女大概不是什麼名門閨秀,文獻上也沒有任何關於她的家世,她的名字的記載,從現有的一些字裡行間可以感覺到的是李白對這位女子大概也是不太看得起的,所以他在接到唐玄宗徵召的旨意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還嘲笑他的這位婦人是「會稽愚婦輕買臣」,這句詩是引用了漢代一個叫朱買臣的人的典故。

朱買臣是一個窮書生,特別喜歡讀書,可是一直到四十多歲還沒有一點半點的功名,家裡窮的是揭不開鍋,妻子非常生氣,就吵著要跟朱買臣離婚。朱買臣就勸說他的妻子,他說我40多歲了,飽讀詩書,過不了幾年,一定會大富大貴的,一定會有貴人賞識我的,他說你已經跟我吃了20年的苦了,還在乎再多等幾年嗎?妻子大吵大鬧,等不下去了,非要跟朱買臣離婚。過了幾年之後,這個朱買臣還真的獲得了漢武帝的賞識,並且又被派會到會稽來擔任太守。朱買臣這回是衣錦還鄉了,他的前妻甚至還被徵來站在迎接太守的隊伍當中。看到前夫如此風光,如此大富大貴,他的前妻腸子都悔青了。想來想去,前妻還是跑過去跟朱買臣厚著臉皮說想跟他復婚。朱買臣派人拿了一盆水往門口一潑,對妻子說如果你能夠把這盆潑出去的水再回收到盆裡,那我就跟你復婚。前妻一聽,羞憤交加,跑回去自盡了。

從這句詩可看,李白用「會稽愚婦」這個典故來比擬現在跟他共同生活的這位女子,我們可以想像這位女子平時大概也沒有少埋怨李白不著家啊, 窮啊,不會掙錢啊, 不會養家等等,其實將心比心如果是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站在一個妻子的角度,一個人她要照顧幾個幼小的孩子,而丈夫三天兩頭出遠門,即便偶爾在家也是日日醉酒,這樣的丈夫又有哪位女子能夠忍受得了呢?我估計這位女子平時在家裡發牢騷,我跟覺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李白聽得不耐煩了,他才會用「會稽愚婦」這個典故嘲笑這位女子是沒有見識,看不到丈夫的前途,看不到丈夫潛在的才華。那站在李白這個角度「會稽愚婦」確實是不夠寬容,不夠包容,可是站在一個女人的角度,誰又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呢?恰恰李白不是,李白是一個偉大的天才詩人,他一個人就可以撐起盛唐詩壇的半邊天,可就是撐不起家庭的一個角。

然而有一種愛情叫做犧牲,有一種愛情叫做成全,嫁給李白就意味著犧牲,犧牲一個妻子對於家庭的一種享受和奢望,而嫁給李白的同時又意味著一種成全,成全一個天才詩人對於時代,對於歷史的偉大的貢獻。作為李白的妻子,必須具有這樣的犧牲精神,因為她擁有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丈夫,而是一個時代的詩人,她可能必須得像一個母親和姐姐一樣去包容這位詩人的任性和天真,並且放手讓他一次又一次地遠行,放手讓他去闖世界。在李白的前半生他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女人,可是在他年近半百的時候,他終於遇到了能夠和他惺惺相惜的宗夫人。

宗夫人的擔憂

有才就是任性,李白酷愛自由,不願受到任何束縛,他喜歡雲遊四海,平日裡很少又時間照顧家人,這個特點世人皆知,因此對於李白家庭意識的淡薄,宗夫人不可能沒有了解。既然如此,宗夫人為什麼還要執意嫁給李白?對於李白身上存在的種種缺點與不足,宗夫人能夠承受得了嗎?

宗夫人願意嫁給李白,並不是盲目地出於女粉絲對於偶像的這樣一種崇拜,因為在她認識李白的時候,李白的名氣已經非常大,他的經歷,他的出身,包括他前一次不成功的婚姻經歷等等種種小道消息也伴隨著他的詩名一起傳遍天下,所以李白作為丈夫所有的那些毛病,我想宗夫人一定是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宗夫人仍然決定勇敢地承擔一切,因為李白這樣的天才千百年來只有一個,她不能錯過,也不願意錯過。

「梁園之戀」李白成了宗府的上門女婿,在這裡暫時停下他漫遊的心和漫遊的腳步,雖然婚後李白並沒有完全改變他一生「好入名山遊」的這樣一種性格,但是跟此前不同的是現在的李白在旅途當中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想念在家等候的宗夫人,想念他的妻子。他在旅途當中寫下了很多情意纏綿的寄內詩或者是贈內詩,表達他的那種旅途當中的孤獨和相思。這對於生性灑脫不羈的李白來說,在此前是非常非常罕見的。我舉一個例子,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寄給宗夫人,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胡燕別主人,雙雙語前簷三飛四回顧,欲去復相瞻豈不戀華屋,終然謝珠簾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

在這首詩裡,李白是把自己比作是胡燕。到了秋天,胡燕必須要向南飛去了,它能夠捨得它的主人嗎?它能夠不留戀那個華麗溫暖的家嗎?它當然留戀,當然不舍,可是它仍然不得不要向南飛去。李白和胡燕比起來,可能更加可憐,因為胡燕還能夠一年一度地歸來,一年一度地跟主人相會,可是李白呢「遠行歲已淹」,已經離家一年多了,他還不能返回,他只能把滿腔的相思都化作詩篇寄給遠方的妻子。在詩歌寫完,信即將封口的時候,他孤獨的相思的淚水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動溼了信封,導致這個信封都不能夠封口。我們看看這樣纏綿悱惻的情感對於一向豪邁的李白是不是極為罕見,極為難得的呢?

也許遊歷了大半輩子的李白在年過半百的時候終於感到了疲倦,也感到了家的溫暖,開始留戀妻子帶給他的一種幸福,我想應該是知音相惜的宗夫人喚醒了李白沉睡半個世紀的愛情,當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在外面漫遊的李白匆匆地趕回梁園,並且立刻攜帶宗夫人南逃,這個舉動我覺得已經說明李白不再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而是一個能夠承擔起家庭責任的合格的丈夫了。

然而隱居廬山並不意味著安定的家庭生活從此開始。就在宗夫人慶幸因禍得福的時候,李白骨子裡面不安分的因素又開始躁動起來了。永王李璘派人三顧茅廬,再一次點燃了李白的政治熱情,他不顧宗夫人的再三勸阻,毅然下山從軍成了永王幕府當中的一名幕僚。「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李白的這一次離開,跟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比以往任何的一次都讓宗夫人更加地焦慮,更加地擔心,更加地恐懼。李白完全不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需要的是理性的判斷,冷靜地決絕,可是李白滿腦子都是浪漫的詩篇,滿腦子都是浪漫的理想,而宗夫人反倒是比李白具有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政治智慧,以前李白的每次出門遠遊,宗夫人都會給予他最大的寬容和支持,然而這一次她之所以「出門妻子強牽衣」,也就是預料到了永王李璘必敗的結局,也預料到了丈夫即將面臨的政治災難。

果然不出宗夫人所料,李白還沒有來得及從詩意的浪漫當中清醒過來,永王的大軍就在朝廷的鎮壓下兵敗如山倒。就在公元757年,作為叛軍身邊最著名的幕僚李白被捕下獄。我們知道叛亂可是死路一條,這個時候的宗夫人心急如焚,她為了營救丈夫,上下奔走,心力交瘁。關於宗夫人如何去營救李白的細節,史書上沒有特別詳細的記載,但是李白在獄中的時候自己寫過一首詩,詩的前四句是這樣寫的:

聞難知慟哭,行啼入府中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

這四句詩李白把他的妻子宗夫人比作是漢代末年的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蔡琰曾經在曹操的安排之下嫁給了董祀,可是沒有行到婚後沒有多久,董祀犯法當死。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蔡琰是來不及梳妝打扮,蓬亂著頭髮,赤著腳就衝到曹操的府中請求曹操放她丈夫一條生路,她那種發自內心的悲哀深深地打動了曹操。順便說一句蔡琰是曹操的恩師蔡邕的女兒,所以曹操對她還是有憐惜之情的,但是曹操就說我倒是願意去救你的丈夫,可是奈何死刑的文狀都已經發出去了,追不回來了。蔡琰此時又扣頭泣下,她泣不成聲地說,明公馬廄裡面有快馬千匹,您有騎士無數,您為何要吝嗇一匹快馬去救一條垂死之命呢?蔡琰的那種誠懇那種悲哀打動了在座的所有的人曹操真的派了一匹快馬追回了死刑的文狀,在千鈞一髮之際救回了董祀一命。

多君同蔡琰,流淚請曹公」,可見宗夫人為了救李白一命,也就像蔡琰一樣不知道跑了多少路,不知道求了多少人,不知道流了多少淚,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才終於感天動地,在斬刀下救出了丈夫一命。李白出獄之後,朝廷下旨,改判流放夜郎。

公元758年, 分別的時候到了,一向灑脫不羈的李白這個時候也忍不住是老淚縱橫。此番離別他已經是年近花甲的風燭殘年,焉知不是與妻子的生離死別呢?朝廷旨意作為叛軍被叛長流夜郎,是萬萬不能夠被赦免的。李白就是懷著這樣絕望和痛苦的心情踏上了漫長的旅途,「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他遠去的身影再一次把宗夫人遠遠地拋在了身後,久久地佇立成了一座望夫山。

李白和宗夫人的愛情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可能還有一個疑問需要解答,那就是為什麼作為一個女子,深閨當中的女子,反而比李白具有更加成熟和敏銳的政治智慧呢?

宗夫人富有政治智慧的原因

被俘之後,李白萬念俱灰,但心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愛妻宗夫人,這我們就感到奇怪了,宗夫人作為一名深閨中的女子,為什麼能夠清醒地意識到丈夫投奔永王所存在的巨大危險?一生放縱不羈的李白又為什麼會把宗夫人當作自己愛情的最後歸宿呢?

宗夫人成熟冷靜的政治意識要歸功於她的出身,原來宗夫人並非普通的平民女子。她的祖父宗楚客是武則天的侄子,作為幫助武則天登上帝位的重臣,宗氏一門在武則天朝頗為得意,而宗楚客他本人更是在武則天和唐中宗兩朝裡面三度拜相,當時可以說是炙手可熱。可是宗楚客後來是依附韋後作亂,我們知道韋後和武三思私通,妄圖效仿武則天登上帝位。後來唐玄宗李隆基發動了政變,韋氏一門被斬盡殺絕,作為韋後的同黨宗楚客兄弟當然是難逃一死。既然宗夫人出身於曾經如此顯赫的宰相門第,又在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中倖存下來,難怪她要比李白更有政治遠見,也更有政治智慧了。

公元759年的春天,前往夜郎的船才行進到四川的三峽,李白就接到了朝廷的旨意,原來這一年中原遭遇大旱,為了向上天祈福,朝廷下了大赦的旨意,所有被判死刑的罪犯赦免死罪,流放以下的罪名全部無罪釋放。剛剛到達夔州的李白接到這樣一個大赦令,他立即調轉船頭東下,並且引吭高歌,寫下了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輕快的心情,輕快的行船,當萬重山脈在李白眼前一晃而過的時候,他的身與心都已經早早地飛到了潯陽,飛到了他的妻子宗夫人的身邊。不知道妻子是不是已經得到了這個喜訊了?她還在為自己擔憂嗎?李白髮現自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過強烈的想家,想妻子的感覺。

陽光總在風雨後,宗夫人總算盼到了李白的歸來,差點兒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李白對浪跡天涯的生活也許真的產生了深深的厭倦和疲憊,他曾經是一個不稱職的一家之主,但此後他想嘗試做一個合格的丈夫。世界那麼大,可是李白現在只想回家,「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因為在家裡,有一位一直在苦苦等待他們歸來的愛人。

相關焦點

  • 李白成天到處跑,修仙問道又隱居,妻子兒女怎麼辦?
    白玉高樓看不見,相思須上望夫山。【其二】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李白準備幹一番事業。他是抱定了不回來的決心的,所以他說「相思須上望夫山」。宗夫人不許他走——「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但要走的能怎麼辦呢?李白還跟妻子開玩笑,放心吧,會回來的,但若我回家的時佩帶黃金印章,你會不會認為我太庸俗而不理睬我了,學蘇秦之妻連紡機都不下?
  • 李白一生所遇四位女子,都是紅顏知己,為何對四夫人宗氏情有獨鍾
    上過小學的人,都知道李白,李白一生給人們的印象非常瀟灑,這不僅從李白的作品可以看出,從李白一生的經歷也可看出。李白一生走遍大江南北,遊歷各處名山大川,這對於現今天天需要上班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 一生遊山玩水的李白,是如何寫男女相思的?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一般來說,能冠以「偉大」二字的少之又少,是極品中的極品。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兒女情長的事情很少,但事實上,正是李白一生都在路上,定居在某一個地方的時間特別少,不是在離別,就是在準備離別,所以寫了很多的離別詩、贈別詩,當然,有離別,就必然有相思,因而,李白也寫了不少相思的詩歌。今天一起欣賞一首描寫少婦思念遠行丈夫的詩歌,非常具有代表性,值得慢慢品味。
  • 李白很著名的一首詩,語言很「接地氣」,卻將異地相思寫到了極致
    無論歷史上對於唐詩以及其他詩人的評論有多少,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李杜的地位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超過,說起唐詩,說起詩歌,李杜就是永遠的最高點。【臨其詩境】而李白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極致的浪漫,更在於他對普天下各式各樣的人,都有著一顆同樣強烈的同理心。
  • 【將進酒Bar】「官迷」李白:盛唐舉我成詩仙
    攜妻宗夫人南逃,隱居廬山屏風疊的李白,家門被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三次扣響。永王遣使「三顧屏風疊」,讓李白產生了自己是諸葛再世的錯覺,下山站了永王李璘隊。當時,同在永王駐軍地域的名士蕭穎士、劉晏、孔子第三十七代孫孔巢父也都曾被永王所邀,但均拒不受邀。李白入幕後,永王李璘和他爹唐玄宗一樣,只是讓他寫詩,而不是做謀士。
  • 古典唯美愛情詩句大全: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宋琬《江上阻風》十五、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秦觀《鵲橋》十六、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司馬光《西江月》十七、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十八、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十九、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陽。
  • 楊貴妃出軌李白?還是李白愛慕楊貴妃?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眾所周知。但你知道楊玉環和李白是什麼關係嗎?在這網上也是眾說紛紜吶,我也只能結合我知道的來給大家說道說道:說起楊玉環不管是在中晚唐時期還是現在都是當之無愧的網紅,人家你也是混上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由於其父楊玄琰曾任蜀州司戶參軍,有小夥伴硬是要跟我拗了,說楊玉環生於四川,是四川人。我說她是山西蒲州永樂人,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
  • 李白的一首相思詩,開篇很美,結局更是催人淚下
    大詩人李白寫的詩句,或是清新飄逸或是豪邁奔放,又或是想像力豐富,充滿浪漫色彩。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透著自信磅礴的氣勢,讓人嘆為觀止。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將瀑布比作銀河傾瀉而下,想像力豐富,頓時令人感到意境寬廣。
  • 李白的一首相思詩,大膽又直白,寫盡相思之苦!
    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到「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再到「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李白的所有詩句都帶著飄飄仙氣,連詩中的山山水水都沾染了太白的仙氣,真是風骨神仙籍裡人,詩狂酒聖且平生。李白把自己一生所思所想都以詩的形式告訴世人,他真正做到了留得千秋萬古名。
  • 相思詩詞40句,寫盡世間最美的情話!
    ,有時它如蜂蜜般甜蜜,有時它如黃蓮般苦澀,相思不能完全代表愛情,只能說是一種懵懂的情愫,或是一種深沉的期待。——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求凰·琴歌》6、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柳永《晝夜樂》7、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李白《三五七言》8、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李白最膾炙人口的48首古詩詞!你都會背嗎?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12.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13.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樂府詩29.
  • 一頁紙解讀李白的一生
    其山則盤紆茀鬱fú yù,隆崇嵂崒lǜ zú;岑崟cén yín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幹青雲;罷池陂陀pō tuó,下屬江河。李白只身前往這裡的時候大概看到的是這樣一番奇詭壯麗的景象吧。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文章冠頂,風流倜儻天下聞名,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更是青史留名,浪漫如斯的李白由衷嚮往。
  • 這首是李白少有的愛情詩,卻脈脈含情,刻畫入木三分,世間少有
    《三五七言》唐朝·李白: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還如當初不相識。這一首詩詞,可謂是將相思,相戀,求不得,忘不掉,纏綿悱惻表達得淋漓盡致。對著清風朗月,卻又物物引起相思。一句「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傳揚千古,將情感推至頂峰。兩人傾心,兩地相隔,相思苦只有自己心裡清楚。日夜思念,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意竟在其中。短暫寫景,大面積訴情,環境烘託恰到好處,感情表達入木三分。
  • 李白最平淡的一首詩,卻道盡了夫妻之情,最後10字催人淚下
    《秋浦寄內》是李白寫給妻子宗氏的一首五言詩,宗氏和李白一樣熱衷於修道學仙,兩人志同道合,鶼鰈情深。我如今臨水而居,夜間以荷葉為屋,在這裡給你寄上一封家書。 「尋陽」就是「潯陽」,位置在今天的江西九江市,唐代的時候,潯陽位屬江南西道,與宗氏寄居的河南道宋州距離遙遠,所以說「辭家千裡餘」。大雷書借指寄給宗氏的家書,用的是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的故事。
  • 秋日讀詩:秋水荷花,李白在長安的愛情到底是誰?
    而李白的這首詩是成就於初秋時節。此時微有涼風,而荷花也正是茂盛的季節。我在江中玩賞這清冽的秋水,愛著身邊荷花鮮嫩的樣子。我攀著荷葉,去看裡面的水珠,那水珠滾來滾去,搖搖晃晃,卻不能成為一個圓潤安定的珠子。我心愛的人現在在彩雲裡呢,我就是想送給她,隔著天一樣遙遠的距離。我思念著她卻沒有因緣相見,只能心懷惆悵地在這滿堂的荷花與涼爽的風前。
  • 李白這首入選唐詩300首的唐詩只有6句,卻成就最含蓄的相思古詩
    作為古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創作風格多樣化。在他的唐詩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乘舟將欲行」的大白話,也能看到「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複雜;我們能看到「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豪情,也能看到「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的低吟淺唱。
  • 萊蕪十大名山之望夫山
    望夫山又名萬福山,高539米,位於萊城東二十餘裡,現在20路車可直達山下。據傳很久前山下少婦名叫田英,因丈夫戍邊久役未歸,田英思婦心切,登山而望,盼夫歸來,日久化為一石名戍婦石,故山又名望夫山。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望夫山廟會,是時,遊人如織,善男信女自四周虔誠而來,祈福納祥。從昊寶服飾坐20路車,一直到終點站望夫山下車,路北即是望夫山,山下一片居民新村,倒不知道從哪上山。路邊幾個大嫂守著一個小攤,擺放的是自家產的時令蔬菜瓜果。一看我們一面熱情的打著招呼,一面熟練的推銷著攤位上的東西。
  • 李白的這首詩,採用獨特的格式,把悲秋和相思寫到了極致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李白的《三五七言/秋風詞》,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從詩的題目中就可以看出來。三五七言,指的是詩的格式,全詩只要滿足前兩句每句三個字,三四句每句五個字,五六句每句七個字即可。別出心裁的格式,讓人讀起來另有一番滋味,隨著句中字數的增多,詩人的相思之情愈發濃厚,藝術感染力也越來越強。
  • 在古詩詞的520份長期愛情中值得擁有,相思更是令人難忘
    情人終成眷屬是一種美麗的愛情,他讓人快樂,讓人快樂情不自禁。也有一種愛,叫做愛卻不能相見,只能看著千裡之外難忘的相思。有一些相思詩沒有被廣泛傳播,我不知道你是否讀過。東漢末年,風雲變幻的歲月裡,流傳著一首相思歌。
  • 李白半夜睡不著寫下此詩,短短幾句美得令人心醉,卻讓專家犯了難
    中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度,這一點一個李白足矣證明。千年來,狂傲、灑脫、誇張、豪情、飄逸等詞都被用來形容李白的詩作,但是在所有重要文獻中,對李白的最強註解仍然是: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僅用「浪漫」二字就能形容這個上下五千年唯一的詩仙太白,漢字的精煉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