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2020-12-09 匯美天下裝飾

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發展與演變

宮廷建築是在中國建築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皇宮是每個朝代最為重要的核心建築,也是一個朝代的象徵。秦朝鹹陽宮、阿房宮,漢朝未央宮、長樂宮,唐朝太極宮、大明宮,還有我們最為熟悉的故宮等,都是中國建築史上的瑰寶。

宮廷建築的出現是由於社會階級分化導致的,早在新石器中晚期的原始部落,就已經出現了建築規模差異化的現象,房子分組而建,每組都以一棟大房子為核心,其他較小的房屋環繞中間空地與大房子作環形布置,其中最大的房子,就是用來給部落的統治者居住的,這其實也就是後來宮廷建築的原型。

茅茨土階

在人們還沒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時候,會把素土夯實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臺,把房子搭在土臺上面,然後用茅草堆砌成屋頂,原始而質樸。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宮殿遺址、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宗廟遺址等都屬於茅茨土階這個階段的宮廷代表建築。

二里頭遺址可以算作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宮殿遺址,其建築布局沿軸線作庭院布置,夯土臺上有面闊8間的殿堂一座,周圍有迴廊環繞,南面有門的遺址,這就是我國早期封閉庭院的樣子,是中國三千餘年院落式宮室布局的先驅,也是我國最早的大規模的木架夯土建築和庭院的實例。

瓦的出現

瓦的出現讓宮廷建築的到了很大的發展,西周早期的宮殿遺址中便已經發現了瓦的存在,在陝西岐山縣鳳雛村的西周建築遺址中,在在屋頂堆積中發現少量的瓦。據推測西周早期宮殿建築開始在房頂局部用瓦,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房頂大部分蓋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瓦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

高臺宮室

古代建築採用高臺設計本意是防止潮溼和增加建築穩固性,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高臺式的宮廷建築有了新的意義。各諸侯國出於政治、軍事統治和生活享樂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臺宮室,在城內夯築高數米至10多米的土臺若干座,在上面建殿堂屋宇,宮廷建築的裝飾與色彩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漢未央宮

漢代處於社會發展的上升時期,生產力的進步促使建築產生顯著進步,形成我國古代建築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未央宮是漢代第一座宮殿群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未央宮內總面積約5平方千米,亭臺樓榭,山水滄池,井然羅布,殿堂超過40座。

未央宮的建築形制對於後世的宮廷建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宮城建築奠定了格局基礎,而後的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多個朝代也繼續使用未央宮作為理政大殿,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宮殿建築。

唐大明宮

經歷了魏晉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朝成果,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這個時期的宮廷建築進入成熟階段,宮中前朝部分加強縱向的建築和空間層次,門、殿增多,後寢居住部分由宮苑相結合的自由布置,演變為規則、對稱、嚴肅的庭院組合。

大明宮是盛唐幾百年的政治中心,整體為不規則的長方形,中軸線綿延數裡將宮中的含元殿、宣德殿、紫宸殿等串聯左右翔鸞與棲鳳等門、殿大體對稱。大明宮的中軸對稱,三大殿制、宮門形制等,對中國後期宮殿建築布局及形制產生了最直接的範本影響,直至清代宮殿依舊延續著這樣的布局方式。

明清故宮

我們熟悉的故宮,也就是明清時期的皇宮,當時叫做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明清時期建築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在建築群體組合、空間氛圍的創造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空間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空間上講究層次。

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整組宮殿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布局與形制均嚴格按照封建禮制,映現出帝王的權威。

ps:圖片來自網絡

如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賞仇英《漢宮春曉圖》,看古代建築及人物服飾的演變過程
    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兩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424字,閱讀僅需3分鐘~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民族輪番統領中原大地,致多民族的傳統習俗與漢文化水乳交融。美術史的發展清晰的記載了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其中建築與服飾的傳承與變化對於鑑別古代繪畫的年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各個朝代不同兵器的演變與改進過程
    中國古代兵器有著非常悠久而漫長的發展歷程,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這些過渡時間段,時間延續之久。它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但是在於從什麼方面去劃分,如果從範圍去劃分,可以分為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 古代闕樓:裝飾性建築,漢文化的千古見證
    漢代石闕,簡稱漢闕,是漢代的一種塔樓狀裝飾性建築。闕,東漢《釋名》:「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文獻記載首見《詩經》。漢代闕盛行,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 一座義大利豪宅,模仿中國古代宮廷裝飾,滿屋藝術品,價值不菲!
    本周的Design Hunting欄目就是時尚界「末代尊王」Valentino的家,一起看看他對中國文化的如痴如醉。照片裡站在「鴿樓」底層的一座手工裝飾壁爐前的男士就是Valentino,邊上是他心愛的寵物。2007年,Valentino在巴黎羅丹藝術館完美謝幕他的45年創業生涯,宣布告別時尚圈。
  • 中國古代菸袋文化:透過菸袋演變史看各地風俗
    在我們的固有印象裡,一壺純釀的濁酒,一桿眼袋好像是古代文人騷客的標準形象。萬種才情、百般才思仿佛必須寄托在某種實物中——宦海浮浮沉沉,總讓人難以平靜,深陷名利競爭的泥沼。所以自從明朝時期,菸草經俄羅斯及菲律賓傳入中國,便引發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菸草熱。」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菸民數量,大約為3.16億。但你知道中國古代菸袋的演變嗎?
  • 古代香包藝術形式的演變過程
    香包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手工藝品,最初產生的原因是因為其醫療效用,而在傳播發展過程中,開始演變成隨身佩戴的禮儀物品,同時又有愛情、祈福的寓意。
  • 中國古代家具發展簡史!
    中國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國家之一,其發展隨著社會化的進程經歷了多層次的變革。今天大家就和家具迷一起看看中國古代家具的發展史吧!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現了象魯班這樣的技術高超的工匠,不僅促進了家具的發展,而且在木構建築上也發揮了他們的才能。由於冶金技術的進步,煉鐵技術的改進給木材加工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革,出現了豐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鐵製的鋸、斧、鑽、鑿、鏟、刨等等,為家具的製造帶來了便利條件。相傳鋸子就是由魯班發明的,工藝的改進也促進了家具的改進。
  • 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歷史及發展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中,金銀器的歷史及發展一直是積極向上,蓬勃發展的狀態。中國古代金銀器造型典雅大方、貴氣十足,是廣大收藏愛好者十分偏愛的收藏藝術品類。與紫色百合香一起了解中國古代金銀器的發展歷史,品鑑各時期金銀器的輝煌成就。
  • 淺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時空意識
    從宇宙觀念上看,宇宙體象建築。從建築觀念上看,建築體象宇宙。宇宙與建築乃是同構。秦漢以來中國建築尚「大」之風綿延不絕,建造巨大城市及宮殿的熱情,以一種文脈的形式被固化。另一方面,即在文化觀念上,這又與中國人對「宇宙」、「建築」的體悟息息相關。在二者互為映射的關係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獨特的時空意識。宇宙即建築建築作為一種空間存在,以屋頂和梁架為代表的立面是其主要標誌。屋頂可遮酷暑、避風雨,然僅有頂不能成屋,唯同時兼有梁棟,方能使宮室長久屹立於大地。
  • 解讀中國古代宮廷「對食」史
    這幾年熱播的《甄嬛傳》、《如懿傳》等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宮女和太監結成對食,搭夥做夫妻這種故事情節,由此推動電視劇情節的發展。但是眾所周知,古代皇宮裡的宮女、太監都是沒有自由之身的奴隸,再加上太監又是有生理缺陷之人,這就不禁讓人感到好奇,宮女和太監到底是如何做夫妻的?
  • 日本的衣食住行都"抄襲"中國,為什麼唯獨建築風格不"抄襲"中國?
    這裡要講的就是日本的古建築,古代的航海成本很高,但日本仍然不惜一切派遣使者來唐學習,日本的衣食住行都帶有中國的特色,而在最重要的建築方面卻沒有採用中國的建築方式,沒有照搬中國左右對稱的形式? 建築,是承載了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最具象的載體,古建築也是城市底蘊的最佳象徵。如果說去日本就必須要去看一下日本的古建築。
  •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架建築是最主要的一種類型,體系完整,特徵明顯,散布區域遼闊,流傳年代久遠。
  •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點?
    從時代上來講,年代越早的建築越珍貴,時代越早保存的就越少,我們現在看到中國古代建築,明清時代是最多的,數量幾乎無法統計上萬處,而到了宋代可能就只有幾十上百個而已,到了唐代木構的建築只有4座,而在唐代以前留存下來的建築就只有石制的建築。全國各地保存的古建築狀況不同,在一些比較典型的區域會聚集的比較多。中國古代建築材料最核心的材料是木頭。
  • 宋時期的流行音樂:中國古代「歌曲」文化的發展與特點
    作為古代中國風氣較為開放的兩個王朝,詩詞文化發展到了世界的頂峰,同樣的受到詩詞文化的影響,眾多的古代歌曲也應運而生,而本文所要闡述的則是唐宋時期歌曲文化的體系、制度以及主要內容。做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我們習慣了現代的喧囂與繁榮,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一下古代歌曲的停停頓頓。
  • 中國傳統紋飾雲紋演變歷程
    常和龍紋、蝙蝠紋、八仙、八寶紋組合在一起,被廣泛應用在中國古代的建築、雕刻、服飾、器具及各種藝術品上,雲紋形態多樣,有十分抽象規則的幾何圖形,也有生動形象的自然圖形。古代人們長期的採集和耕作實踐,對雲和雨決定收成的影響產生期盼和敬畏。使雲在人們心中得到升華和抽象,對之產生崇拜和敬畏之情。 總之自然界中到處能看到螺旋和渦卷的形態,足以使古人將線條按照弧形描繪成弧線,象雲狀逐漸擴展。沿螺旋方向畫的圓形,可以無限旋轉擴大。
  •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牆文化
    對於中國古代建築來說,牆是最重要的構成元素之一,承擔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凝聚著深厚的文化象徵意義。建築中的牆主要分為兩大類。另一類牆是與廳堂亭廊並列的一種獨立的建築類型,以院牆、照壁、城牆等形式存在。傳說上古時期的神農、黃帝即開始修築城牆,考古工作者在中國各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至商朝晚期的若干早期城址,大多數都有城牆、宮牆和院牆的遺蹟。
  • 中國古代吉祥物-如意
    提起中國古代吉祥物,相信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如意。如意,如意,稱我心意,這正和古人心中所想的吉祥之名不謀而合。大多數人只知如意是一種珍賞陳設之器而已,殊不知古代如意還有許多不為人所熟悉的方面。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解答有關如意的歷史知識,使您對古代如意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 房梁上的「密符」——中國古代建築紋飾地圖
    中國古代建築每個人都見過,對它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雕梁畫棟」——各類古建築的房梁,其上常常畫滿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花紋,紛繁複雜。它們既像一套充滿玄機的秘密符文,又像一個知識和信息的迷宮,令人眼花繚亂。如果是門外漢,就只知道看熱鬧,看那些花花草草、鳥獸蟲魚,似乎只是為了裝飾,別無他用。
  • 《營造法式》古代第一部建築工程官方著作
    我國古代建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營造法式》作為我國第一部詳細論述建築工程技術及規範的官方著作,有著深遠的現實與歷史意義。 官方規範北宋元符三年(1100),將作監少監李誡編成《營造法式》,是為中國第一部詳細論述建築工程技術及規範的官方著作,於崇寧二年(1103)正式頒行。此書集宋代建築設計與施工經驗之大成,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對於唐宋建築的發展,以及考察宋代及以後的建築形制、工程裝修技術、施工組織管理等,此書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從字源看中國古代法律思維的演變
    從字源看中國古代法律思維的演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刑法學講義》《法律與宗教》《想點大事——法律是種思維方式》《超越法律》《所羅門之結》。善良、無私、公正,正是中國古人心目中的法律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