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肌——漫談髂腰肌(下)

2021-02-13 易筋針推拉伸教學

 各位朋友大家好,咱們又如期見面啦!不得不再和大家說一句:強大自己,堅持到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出門溜達溜達了。

上周的文章裡,我們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髂腰肌的解剖結構、功能特點和髂腰肌肌力異常會帶來哪些危害。下半場,我們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急性髂腰肌損傷的臨床表現、髂腰肌如何觸診、主被動肌力測試方法、及拉伸和強化技巧。內容貌似不少,是否乾貨滿滿,還請一觀。那我們就收回遠眺的目光,愉快的開始學習吧!

 

一 急性髂腰肌損傷臨床表現

1 疼痛和壓痛:患者自述下背部痛、腰痛、腹股溝和大腿上部痛,可有單一或多發症狀,多數呈現左右兩側症狀輕重不一。少數病例出現腹部疼痛。患者就診時,往往不能明確的指出痛點的位置。

2 功能障礙:多數患者久坐起身時會誘發疼痛,腰骶部後伸受限。部分患者不能自如的行走。患者臥床起身及轉側困難。咳嗽或噴嚏時疼痛加重。嚴重病例患者腰部屈伸功能雙向受限,無法上下樓梯。

3 急性髂腰肌損傷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能引起髂腰肌症候群,包括:髂腰肌肌腱炎、髂腰肌筋膜炎、髂腰肌滑囊炎、彈響髖或骨盆前出口症候群等一系列病症的出現。

 

二 髂腰肌觸診的具體方法

作為針推治療師,精確的觸診和定位,是我們開展手法治療的前提,髂腰肌雖然沒有分布在體表,我們也能通過適當的方法來找到它。

1 觸診腰大肌

體位:受檢者仰臥,屈曲髖關節和膝關節。若患者過於肥胖,可以採健側臥位,同樣必須保持患側下肢屈膝屈髖。

(1).術者面對受檢者腹部站在一側,用雙手指尖捫及髂前上嵴。

(2).向內上方滑動手指,深處至腰椎

體外側。(注意:腹主動脈位於此區。應由外向內觸診以免壓迫此結構。)

(3).手指輕輕地壓到腰肌的斜纖維,來回彈撥以便捫及此管狀肌肉。

(4).受檢者輕微抵抗屈髖,以確認捫及位置是否正確。

2 觸診髂肌

體位:受檢者仰臥位,屈曲髖關節和膝關節。

(1).面對腹部站在受檢者一側,雙手指捫及髂前上嵴。

(2).手指沿髂骨前面向內下方深處滑動。(注意:腹部器官都位於這一區域,所以一定要從外側向內側進行觸診,手指從外側勾向腸管後方,以免壓迫這些器官而導致疼痛。)

(3).讓手指輕輕地下壓到髂肌的扇形纖維。

(4).受檢者輕微抵抗屈髖,以確認捫及位置正確。

3 指法松解的難點之——股骨小轉子,你到底在哪裡?

無論是觸診還是松解,髂腰肌遠端的附著點—股骨小轉子,都是我們針推治療師要尋找的位置,雖然它隱藏的比較深,但在特定體位下,我們依然能觸及到它。

體位:受檢者仰臥位,健側下肢屈髖30度,腳底平放在床面上。

(1) 患側下肢屈膝,將外踝置於健側下肢膝關節上方,保持患側大腿外展外旋姿態。

(2)術者立於健側,在患側大腿根部,用多指指端,沿股直肌內側緣,向腹股溝韌帶方向發力,可模糊的觸及到股骨小轉子的骨性隆起。

(3)受檢者輕微內旋髖關節,以確認捫及位置正確。

 

三 髂腰肌損傷臨床檢查方法

 

1、髂腰肌被動牽張測試—託馬斯試驗:

患者取仰臥位,兩側坐骨結節對齊床緣。雙手抱住健側膝關節,使其最大限度的靠向同側胸部且仰臥。注意要保持腰背部緊貼床面。

此時醫者要觀察患者游離於床頭外的下肢。囑患者自然放鬆,若膝關節略高於床面,可判定屈髖肌群張力過高。這一現象多因具有屈髖功能的,髂腰肌、闊筋膜張肌、股直肌、大腿內收肌中的若干肌肉過於緊張而引發,進一步的探查很有必要。

託馬斯試驗操作方法如下圖

 

2 髂腰肌肌力主動收縮測試:

準備姿勢:患者貼牆而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

一側下肢屈膝屈髖,慢慢的抬高膝關節,直到大腿處於水平姿態,背腰部貼緊牆面,軀幹挺直。

能夠輕鬆的完成動作且保持30秒以上,證明髂腰肌肌力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緊張的髂腰肌並不一定有力。久坐一族的髂腰肌,往往呈現短縮而無力的狀態,既限制了關節的柔韌性和活動度,又造就了不良體態的出現,或在人體應急反應中,造成新的損傷。。

因此,我們針推治療師一定要在臨床診察中,運用主動和被動牽張測試,全面的評估髂腰肌的狀態,才能找到病機的核心。

 

四 髂腰肌的拉伸和強化訓練

 

1 髂腰肌自我拉伸

準備姿勢:患側下肢膝關節跪於較厚的瑜伽墊上,健側下肢屈膝屈髖,保持膝關節成90度,雙手交疊放在膝關節上方,挺直腰背,目視前方,

這個姿勢怎麼描述呢?想起來當年獻花的自己了嗎?除了前方少了一個女神和雙手的位置之外,其他的都差不多。。

對,就是下圖咱們帥哥方老師的那個樣紙!

(1) 在保持腰背部挺直的前提下,努力向前移動自己的骨盆,直到患側大腿根部有牽張感為止,保持30秒。

(2) 患側肩關節外展,掌心貼緊大椎穴,微微的讓軀幹向患側迴旋,身體向健側微微側傾,頭部稍稍的後仰,保持30秒。

(3) 逐漸放鬆身體,在穩定重心的前提下緩慢的還原到準備姿勢。

注意事項:拉伸過程中應保持健側膝關節屈曲的角度不小於90度,膝蓋不能超越足尖,全程不能憋氣,保持舒緩的呼吸。

 

2 幾個髂腰肌力量的強化方法:

 

 

(1)站姿高跨步

動作要領:取站立位,單腳緩慢抬高,直到膝關節比髖略高,保持15秒,緩慢放下,換方向,重複20次。

(2)仰臥舉腿

動作要領:取仰臥位,腿伸直,雙手放在身體兩側,也可以墊在腰下,注意腰部一直貼緊地面,雙腿併攏或抬起一側下肢,上舉時髖關節屈曲角度越大越好,重複10-15次。

(3)臀橋

動作要領:患者仰臥,雙腳分開約10cm,屈膝且足心踏地。腹部收緊前提下臀部抬離床面,髖關節伸直。保持軀幹和大腿前側在同一平面上。保持20秒一組。

 

髂腰肌力量的強化方法當然還很多,只要全面的掌握了它的功能特點,想必睿智的你,一定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

 

堅持讀到現在的,一定都是老鐵了。這麼多知識點,無論是臨床診療,還是自我保健,都能有效應用。建議您果斷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上面就是本次課程的全部內容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易筋針推拉伸教學團隊在新的一年裡願與您,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歡迎您的關注和訂閱,感謝您的點讚和分享。

最後,向奮戰在一線的抗疫工作人員和醫療工作著致敬!

相關焦點

  • 髂腰肌
    髂腰肌的主要作用:近側支撐時,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縮時能使大腿屈。而在遠側支撐時,兩側髂腰肌同時收縮,使軀幹前屈和骨盆前傾。系髖肌前群肌之一。由腰大肌和髂肌構成。腰大肌起自腰椎體的側面和橫突,髂肌起自髂窩。兩肌相結合,經腹股溝韌帶的深處下至髖關節的前面而止於股骨的小轉子。此肌可屈與外旋大腿,下肢固定時使骨盆和軀幹前屈。受腰叢肌支(胸12腰1—4)支配。
  • 屍體解剖——腰大肌、髂肌(髂腰肌)
    ·第1~4腰神經(L1 ~ L4)功能解剖腰大肌和腰小肌聯結軀幹與下肢,起自腰椎側面,身體直立時,可穩定下位脊柱。腰肌纖維匯集並環繞在骨盆帶前緣。最後腰肌緊接著髂肌止於股骨小轉子。在走、跑和跳這類動作時,腰肌和骼肌共同屈曲髖關節。由於它們的協同作用和共同止點,腰大肌、腰小肌和髂肌一起組成髂腰肌群。它們除了有共同作用外,還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腰肌和髂肌將分別闡述。腰肌在姿勢中起著獨特作用。當人體站立時,腰肌和腰方肌及豎脊肌群一起,使骨盆向前傾。
  • 臀大肌拮抗肌 | 髂腰肌
    臀大肌和臀中肌的拮抗肌是:髂腰肌(包括腰大肌和髂肌)股直肌髖內收肌髂腰肌解剖功能髂腰肌解剖位置起始位腰大肌:所有腰椎的橫突(L1-L5);第12胸椎和所有腰椎(T12-L5)的椎體;每個椎體的椎間盤上端
  • 髂腰肌很重要!
    髂(qià)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窩;腰大肌長形,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於股骨小轉子。一方面髂腰肌是構成髖部屈肌群的主要肌肉,是構成屈髖功能的主要單位,所以髂腰肌的主要作用是髖關節前屈和旋外;另一方面,髂腰肌是脊柱核心穩定性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人體姿勢重要的肌肉之一,能夠調整脊柱腰段、骨盆的空間位置。
  • 腰大肌、髂肌(髂腰肌)解剖及觸診
    >功能解剖腰大肌和腰小肌聯結軀幹與下肢,起自腰椎側面,身體直立時,可穩定下位脊柱。腰肌纖維匯集並環繞在骨盆帶前緣。最後腰肌緊接著髂肌止於股骨小轉子。腰肌在姿勢中起著獨特作用。其起點廣泛分布於髂骨內面,其肌纖維在股骨小轉子處與腰大肌相連。髂肌的主要功能是在行走、跑步、跳躍、踢等運動時屈曲髖關節。【醒腦開竅針刺法】臨床實踐經驗教學班9月20日《北京》開班--點擊查看當下肢負重時,髂肌協同收縮向前拉骨盆。然而,由於其起於髂骨,不能像腰肌那樣對脊柱起作用。保持骼肌的力量、靈活性和平衡對維持正確姿勢和下肢的功能至關重要。
  • 放鬆髂腰肌!
    髂腰肌主要的作用: 當收縮髂腰肌時,我們的髖部位置會隨之移動,作用是抬起大腿,我們在走路、坐下、爬樓梯這些需要彎曲我們大腿的動作都是在靠髂腰肌的運作。4.跑步姿勢:髂腰肌是跑步抬腿非常重要的肌肉,這幾年很流行長跑,幾乎每個馬拉松都是被秒殺的,有時比賽不一定在辦平地,進階者還會去挑戰跑山路,這時候因為腿要抬得比平地更高,髂腰肌需要運用的就更多了。
  • 髂腰肌的拉伸方法
    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窩;腰大肌長形,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於股骨小轉子。髂腰肌的主要作用:近側支撐時,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縮時能使大腿屈,在跑動中大腿能否快速前擺和高抬,與髂腰肌收縮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的關係。另外還可以使大腿外旋。
  • 髂腰肌綜合症
    『髂腰肌』是由腰大肌及髂肌兩條肌肉所組成(少部分人有腰小肌,所以有些人是三條),腰大肌是一條起源與胸椎第十二節橫突到腰椎第五橫突,往下經過骨盆,與起源髂骨窩內側的髂肌一起往下,經過骨盆緣和髖關節囊前緣,通過髂骨前下嵴與髂恥隆突,共同連結於股骨的小轉子。在骨盆緣與髂腰肌肌腱間有一個滑囊,稱為髂腰肌滑囊,提供髂腰肌與骨盆緣的緩衝。
  • 拉伸|髂腰肌
    髂腰肌分成腰大肌、腰小肌和髂肌,腰大肌從T12~15的橫突、椎體和椎間盤往下連結到股骨,當腰椎固定時,能夠彎曲大腿;當大腿固定時,也能夠彎曲腰椎。髂腰肌太緊會造成腰椎壓力增加、骨盆功能障礙和行走時大腿後伸的步伐。
  • 髂腰肌康復訓練
    髂腰肌損傷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髂(qià)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
  • 髂腰肌激活與腰痛緩解
    髂腰肌(iliopsoas muscle)骨盆上承脊椎下連髖部,將軀幹和下肢連結在一起,髂腰肌是軀幹和下肢之間的主要屈肌。
  • 腹股溝疼痛 — 髂腰肌
    『髂腰肌』是由腰大肌及髂肌兩條肌肉所組成(少部分人有腰小肌,所以有些人是三條),腰大肌是一條起源與胸椎第十二節橫突到腰椎第五橫突和髂前上棘,往下經過骨盆,與起源髂骨窩內側的髂肌一起往下,經過骨盆緣和髖關節囊前緣,通過髂骨前下嵴與髂恥隆突(iliopectineal eminence),共同連結於股骨的小轉子。
  • 髂腰肌強化建議訓練
    髂腰肌是由髂肌與腰大肌所組成,它從人體腰椎和髂骨接到大腿內側,除了連結身體的上半身與下半身之外,髂腰肌也是連結身體前後最重要的一條肌肉,同時左右你的脊椎以及骨盆以及大腿的彎曲度
  • 髂腰肌的拉伸改善腰疼
    屈髖肌前群肌之一。由腰大肌和髂肌構成。腰大肌起自腰椎體的側面和橫突,髂肌起自髂窩。兩肌相結合,經腹股溝韌帶的深處下至髖關節的前面而止於股骨的小轉子。此肌可屈與外旋大腿 我們來看一下髂腰肌分成髂肌和腰大肌。他們的起止點分別為 一)髂肌1.起點:髂窩。
  • 了解髂腰肌,激活而緩解腰痛
    使腰椎曲度增大          使骨盆前傾髂腰肌(iliopsoas muscle)骨盆上承脊椎下連髖部,將軀幹和下肢連結在一起,髂腰肌是軀幹和下肢之間的主要屈肌。『髂腰肌』是由腰大肌及髂肌兩條肌肉所組成(少部分人有腰小肌,所以有些人是三條),腰大肌是一條起源與胸椎第十二節橫突到腰椎第五橫突和髂前上棘,往下經過骨盆,與起源髂骨窩內側的髂肌一起往下,經過骨盆緣和髖關節囊前緣,通過髂骨前下嵴與髂恥隆突(iliopectineal eminence),共同連結於股骨的小轉子。
  • 髂腰肌綜合症引發的膝痛?
    骨盆上承脊椎下連髖部,將軀幹和下肢連結在一起,髂腰肌是軀幹和下肢之間的主要屈肌。『髂腰肌』是由腰大肌(psoas major m.)及髂肌(iliacus m.)兩條肌肉所組成(少部分人有腰小肌,所以有些人是三條),腰大肌是一條起源與胸椎第十二節橫突到腰椎第五橫突和腸骨嵴(superior anterior iliac crest),往下經過骨盆,與起源髂骨窩內側的髂肌一起往下,經過骨盆緣(pelvis rim )和髖關節囊前緣,通過髂骨前下嵴與髂恥隆突(iliopectineal
  • 姿勢矯正,不要忽視髂腰肌!
    更為特殊的是,它起源於第十二胸椎以及五節腰椎椎體的側面,在骨盆處與髂肌匯合,最後止於股骨小轉子的內側面。雖然我們不能在體表看到髂腰肌這塊肌肉,但離開了髂腰肌,很多日常活動不能被很好地完成,比如走路、跑步、彎腰撿起地上的東西等。雖然髂腰肌並不是萬能的,但它的健康狀況確實對人體的功能性動作、疼痛、姿態問題以及肌力不平衡現象有著重要影響。
  • 不懂髂腰肌的拉伸和鍛鍊方法?一篇文章告訴你關於髂腰肌的一切
    那為什麼把他們合稱為髂腰肌呢?因為這兩塊肌肉雖然起點不一樣,但是長到一半的時候長到一起了,而且在一起以後走的路線一樣,止點也一樣,有一部分功能也一樣,所以就把它們合併到一起稱為髂腰肌。有點像我們人類的夫妻。東家的女子,西家的男兒,本來在各自的家庭,各自成長,20多歲的時候從相識到結婚組成了一個小家,從此兩個人一條心,共同的心願,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最後還合葬在一處。
  • 拉伸這些年,其實我們都忘了放鬆髂腰肌!7個動作深度釋放髂腰肌
    為了了解坐姿和運動如何影響髂腰肌的,以及下面建議的七個姿勢如何放鬆釋放髂腰肌,首先看看這塊肌肉的位置和作用可能會有所幫助。髂腰肌在哪裡,它做什麼?髂腰肌是唯一把腿拴在後面的肌肉。從下背部開始,腰大肌穿過盆骨,在盆骨中,它與髂肌相連,就在髂骨內部。
  • 髂腰肌的治療部位和扳機點
    腰大肌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組成。腰大肌位於脊柱腰部兩側,起於第十二胸椎體、上四腰椎體和椎間盤側面、全部腰椎的橫突,前延到交感幹,向下經過腹腔後壁後面到達腹股溝深面,與髂肌內側部融合,通過髂骨前緣,髖關節的前內側,然後向後下方斜行,止於股骨小轉子。腰大肌是髖肌中唯一轉移到軀幹的肌肉,是主要的姿勢肌,與髂肌結合為髂腰肌後,其功能為屈髖和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