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頸椎病成了「時髦」的代名詞,因為很多城市「白領」都有它,每天沒眩暈幾次好像都不對勁!
頸椎病又稱頸椎症候群,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症候群、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頸椎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從醫學上講,頸椎病常分為6型,即:椎動脈型、神經根型、頸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食管壓迫型,以前2種最常見,最後一種少見。
頸椎病很複雜,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
頭昏、眩暈:是最常見的症狀,與頸部椎動脈受壓有關,在體位改變(如突然起、臥或轉頸、偏頭)時引發或加重(椎動脈型)。
手足麻木、疼痛:以單側肢體為主,上肢多見。多為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致(神經根型、頸型)。
胸悶、心悸、難受:為頸椎骨刺壓迫或刺激頸背神經根所致。嚴重者可有心前區疼痛及心電圖異常,易被誤診為冠心病,稱「頸心症候群」(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
血壓升高:頸椎病可引起血壓升高,稱「頸性高血壓」,由於頸椎病和高血壓病均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兩者常並存。但單純「頸性高血壓」多為一時性升高,在頭昏、眩暈等症狀明顯時出現,患者平時血壓正常,此點與高血壓病不同(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
暈厥:嚴重頸椎病可引起暈厥。病人在體位改變時(如站立或行走時突然扭頭)站立不穩、暈倒,數秒鐘後清醒,不伴抽搐及大小便失禁,但多有頭暈、噁心、嘔吐、心悸、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這與頸椎增生壓迫椎動脈引起大腦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缺血有關(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
下肢癱瘓:頸椎骨刺壓迫或刺激脊髓神經(脊髓丘腦側束)可導致下肢運動和感覺障礙,嚴重者出現下肢癱瘓。早期僅表現為下肢麻木、疼痛、跛行,個別患者在走路時有踏棉花的感覺,或伴有排便、排尿障礙,如尿頻、尿急、排尿不暢或大小便失禁等。此類頸椎病人較少見,應與腦中風所致者相鑑別(脊髓型)。
此外,極個別病人還有吞咽困難(食管壓迫型)現象,與頸椎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有關,應與食管炎、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難鑑別。
慢性勞損是最常見的原因。
不當的工作、生活、學習姿勢:是引起頸椎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常低頭者(如伏案寫作、打字、看電腦、玩手機等)的頸椎病發病率奇高,好發職業如教師、醫生、行政文秘人員、司機等。因此,頸椎病又稱「現代文明病」。
睡眠體位:長時間不良體位睡眠導致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久之必然造成頸椎慢性勞損。
頸椎退行性變:也是頸椎病常見原因,與年齡有關。
此外,頸椎椎管狹窄、先天畸形等也引起頸椎病,但相對少見。
物理診斷:有經驗的醫生通過症狀及體檢即可作出大致判斷,如前屈旋頸試驗、壓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上肢後伸試驗等。
X線頸椎片:能過正、側、斜位三位片,可以檢測頸椎的情況,如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有無椎體壓縮或破壞、椎間盤突出或膨出、椎間孔變狹窄,有無骨質增生或骨刺等。
頸椎CT:較X線片更清晰反映椎間盤、椎間孔情況,更準確觀測脊髓是否受損,並評估骨質疏鬆程度等。
(關於頸椎病的防治,敬請關注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