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我們把一個熟睡的巨人吵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
這是戰爭電影《虎!虎!虎!》中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說的一句話。或許歷史上的山本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有這種感覺,其後戰爭態勢的發展也如他所料,美國在此後不久後參戰,珍珠港事件成為二戰重大轉折點。
日本偷襲珍珠港背景
1939年,日本當局制定「北上」、「南下」兩個作戰方針,「北上」即侵略蘇聯,佔領西伯利亞,與德國遙相呼應,最後瓜分蘇聯;「南下」則是利用強大的海軍實力,入侵東南亞、掠奪資源,為日後進一步的戰爭做儲備。
日本和蘇聯是西太平洋兩個最強大的國家。日本憑藉明治維新迅速崛起,邁入世界一流強國行列。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日本在甲午海戰中打敗北洋水師,獲得巨額戰爭賠款,並迅速吞併朝鮮。在此後的日俄戰爭中,日軍擊敗俄軍,遠東格局就此改寫。
雙方的較量並沒有結束,遠東地區成為蘇俄和日本全面對抗的舞臺。1921年,蘇俄策動中國外蒙古獨立,十年之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策劃成立偽滿洲政權。從此日本和蘇俄正式走向武裝對峙,爆發了諾門檻戰役。這是一場戰役級別的會戰。日本在發動戰役前滿懷信心,他們認為蘇聯地理位置存在缺陷,無法快速調動部隊,以為一出手就可以掌握主動權。結果在戰役的決戰階段,蘇軍在朱可夫指揮下,十萬精銳出擊,天文數字的彈藥落在日軍頭上,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北上」吃了敗仗後,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的夢想化為泡影,日本只好選擇第二個作戰方案——南下。
雖然佔領東南亞容易,但其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當時的東南亞被「英、荷、美、法」四國殖民,進攻東南亞無異於與虎謀皮。
1941年7月28日,日本正式佔領法屬印度,美國隨即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並且中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石油作為工業黃金,是影響戰爭的重要因素。不僅如此,在《美日通商條約》期滿後,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租借法案》,該法案中申明,美國可以向任何被侵略的國家提供武器、軍民用物資支持。此法案適用於正在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國,蘇聯也因法案受益,無數蘇軍在遠東得到裝備,再齊裝滿員返回西方參加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毫無疑問,美國正成為反侵略國家的兵工廠。日本曾多次通過外交途徑,希望說服美國犧牲中國、東南亞達成和解,但美國方面反應冷淡,要求日軍必須無條件從中國撤出,雙方的談判均觸碰底線,一場大戰無可避免。
珍珠港事件爆發
在夏威夷上駐紮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是日軍最忌憚的軍事力量,它的存在可以讓美軍在短時間內幹預亞太戰事。如果能夠以極小的代價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海軍將在西太暢通無阻,東進可威脅美國本土,以此獲得與美國談判的資本。
負責制定偷襲珍珠港計劃的正是山本五十六。在前一年日軍進行的一次軍事演習中,山本看到日本航空兵的表現後對他的參謀長說:「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是可行的。」此後不久,山本開始著手計劃珍珠港之戰。
山本遇到了許多阻力,日本海軍內部有人認為,偷襲珍珠港將迫使美國參戰,而且一支龐大的艦隊橫渡3500海裡不被發現,這是很難想像的。山本是個冒險家,以辭職相要挾。1941年11月,在日本天皇出席的御前會議上,這項行動被正式批准。為了完美執行偷襲計劃,山本率領聯合艦隊在與珍珠港相似的鹿兒島灣進行秘密訓練,為偷襲做最後準備。
1941年12月7日凌晨4時,珍珠港以北250海裡,東方的水線已經泛白,拂曉前的寧靜卻突然被打破。一支由六艘航母組成的龐大艦隊向南駛來,航母甲板上停滿了轟炸機,機腹下有的掛載炸彈,有的掛載重型魚雷,閃爍著一道道冷光。
凌晨6時,包括零式戰鬥機、水平轟炸機、俯衝轟炸機、魚雷機在內的首批183架戰機從甲板上起飛,直撲珍珠港。與此同時,日本駐美國大使野村大使收到一份來自東京的電報,要求其務必於檀香山當地時間7時半,也就是正式轟炸珍珠港前半小時,將電報交給美國政府,單方面宣布停止談判。7時15分,第二批日本戰機起飛。
7時02分,位於歐胡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發現大批飛機從北方飛來,雷達管制員向值班中尉報告了這一消息。中尉認為,這是從西海岸飛來的B-17機群,美軍空防司令部下令雷達站關閉,最後一個制止日軍空襲珍珠港的機會錯過。
7時55分,日軍俯衝轟炸機率先發起襲擊,轟炸了瓦胡島的三個機場。兩分鐘之後,魚雷轟炸機展開行動。反應過來的美國海軍立即向各支艦艇發出警告,稱這不是警告,然而為時已晚。
在這次偷襲行動中,日本僅僅付出了損失29架飛機、55名飛行員的微小代價。反觀美國一方,除了三艘航母不在港外,幾乎所有艦船遭遇重創,其中包括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總噸位超過30萬噸。而停放在珍珠港內的390架飛機,188架被摧毀,155架受損。人員傷亡方面,總共2403人死亡,1178人受傷。如果不是南雲中將臨時放棄第三次攻擊,美國的損失將更加慘重。
珍珠港事件的疑點
關於珍珠港事件,坊間一直流傳著兩種說法:一是這次偷襲是是真正的偷襲,一是這是一場由美國導演、日美雙方主演的劇情,是一個巨大的陰謀。第二種說法雖然沒有得到證實,但由於存在太多巧合,一直在軍迷圈流傳著。
最大的疑點就是珍珠港內航空母艦的突然調離。日軍發動襲擊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停靠在港內的三艘航母。然而當日本戰機飛至珍珠港上空時,卻發現視線內沒有任何一艘航母,難道憑空消失了?事後美方曾對此解釋,稱企業號正在趕來的路上,從甲板上起飛的偵察機已經抵達珍珠港。而另外兩艘航母一艘剛剛起航,另一艘在聖地牙哥做保養。偌大的一個海軍基地沒有一艘航母坐鎮,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其次,二戰時期的美國已經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情報大國,不可能對日軍的戰前準備一無所知。美軍情報官曾經日軍可能偷襲珍珠港的情報遞交美國總統羅斯福。羅斯福只是淡淡地回應知道了。而當這份情報送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手上時,他的反應比羅斯福更淡定從容,說這沒有什麼,同時強調這份情報不能外洩。這一切似乎像沒有發生過一樣。
還有一點,在襲擊結束後的第一時間,美軍就將沉沒的軍艦打撈出水,並且很快進行了修復,恢復了從前的戰鬥力。美國的工業水平固然發達,但修復軍艦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從圖紙設計到原料採購再到重新改造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而當這些軍艦被拖進工廠時,工人發現改造所需的每一道程序已經被提前準備好。
珍珠港事件帶來的影響
珍珠港事件,日本看似贏了,其實是輸得一敗塗地的賭博之戰。單說這一戰術確實是非常成功的,日本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保證了西太平洋航線的暢通,狂熱的日本民眾甚至認為三個月可以佔領美國西海岸,最終打敗美國。
然而事實是,這是一場戰略層面的巨大失敗。美國總統羅斯福因此獲得對日本開戰的最好理由,美國國會和民眾憤怒的聲音讓羅斯福無需再浪費精力說服國會,團結一致抗日成為美國主流思想。
山本五十六也很清楚,發動襲擊的後果將會將美國這頭「沉睡的獅子」徹底叫醒,試圖逼迫元氣大傷的美國談判。然而事實是,他們低估了美國強大的戰爭潛力。數百萬美國青年加入軍隊,戰爭工業模式全面開啟,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太平洋軍事力量的重建。隨著美國加入反法西斯陣營,珍珠港事件成為二戰關鍵轉折點。
參考文獻:《太平洋戰爭史話.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1941:美國的恥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