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長沙,記者李擁軍)訊,1月7日晚間,藍思科技(300433.SZ)備受關注的定增結果官宣,長沙領新產業投資、中金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諾德基金等14家機構認購其增發的5.89億股股票,募集資金達到計劃上限的150億元。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年底資金偏緊的情況下,本次非公開發行依然獲得國資、外資、公募和知名私募等眾多機構的踴躍參與,150億元如期滿額成功發行,充分體現了市場對公司基本面和所處消費電子、汽車電子黃金賽道的看好。
他並表示,150億的募集資金到位,將顯著提升公司的可持續展能力,有助於公司搶抓智能終端和智能汽車市場發展機遇,公司將加快落實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業務戰略布局,更好發揮龍頭作用,引領行業發展。
認購機構星光熠熠
藍思科技披露的信息顯示,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發行價格為定價基準日前 20 個交易日公司 A 股股票交易均價的 80%,即25.44 元/股。
發行股數 589,622,641 股,募集資金總額 14,999,999,987.04 元。本次發行對象最終確定為 14 家,發行對象和認購股數與金額詳見下表。
14家機構中,為參與本次定增而成立,最終實控人為長沙市政府的長沙領新產業投資獲配1.96億股,獲配金額約50億元;背靠湖南省政府的湖南財信精進股權投資也獲配8億元。
藍思科技作為湖南省和長沙市的標誌性製造企業,納稅和就業貢獻大戶,募投項目又是省市重點項目,當地政府大手筆參與優質上市公司的定增,應該說既是提高上市公司提升質量做優做強的實在舉措,也體現了超前眼光。
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金公司作為國家隊,也分別出手認了14億元和13.3億元,在本次獲配機構中份額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第四位的GIC(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拿了13.1億元。GIC則是新加坡版的「中金公司」。作為新加坡的政府主權投資基金,目前管理的資產超過千億美元。天眼查顯示,GIC投資案例包括京東健康、中金公司、領益智造等眾多中國知名企業。
四家知名公募諾德基金、朱雀基金、富國基金和易方達也分別獲配11.4億元、10億元、4.2億元和4億元份額。
根據銀河證券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截至12月25日,全行業有超過50隻基金收益超110%。諾德基金投資總監羅世鋒的兩隻基金:諾德價值優勢混合和諾德周期策略混合即位列其中。
羅世鋒在最近特別談到,2021年看好新能源汽車等動力產業鏈的部分。認為中國的新能源行業目前正好是處於一個較為有利的歷史機遇點,具有長期的發展趨勢。
拿了4.4億元的私募機構寧波君濟亦頗有來頭,和君和資本同出一門,背後站的是知名投資人安紅軍和王國斌。
參與此次藍思科技發行的還有招商證券、華融資產等頭部券商和AMC。一位券商從業人士看了這份囊括央地國資、外資和知名公私募的機構名單後用了「星光熠熠」加以形容。
募投項目高度契合現有主業
從2020年4月啟動發行時其最高150億募資計劃引發的「一片震驚」到8個月後的夢想實現,藍思科技憑什麼打動這麼多知名機構?
藍思科技此次定增募資的150億元,將用於長沙(二)園智能穿戴和觸控功能面板建設項目、長沙(二)園車載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建設項目、長沙(二)園3D觸控功能面板和生產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工業網際網路產業應用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募投項目均與現有主業高度契合。
上述項目達產後,藍思科技預計,將實現年產智能穿戴設備零組件900萬個,實現年銷售收入18億元;車載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3719萬件,年產值42.73億元;消費電子3D觸控功能面板12015萬件,年銷售收入約70.27億元。
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曾在去年4月和6月的兩次股東大會都談到,對150億元定增計劃的順利完成有信心。「一點都不要擔心,150億元的定增,我們是有把握的,是深思熟慮的,不會浪費一分錢。「
周群飛說藍思選擇了一個很好的行業,在產業鏈中也選了一個很好的材料。疫情也驗證了公司幾年前布局在可穿戴、汽車電子領域進行產業垂直整合的正確。
她當時表示,5G、AI和IoT等技術的大規模商用加速了萬物互聯,「這些智能應用基本都離不開屏幕。」
她說藍思幾年前就明確,「要做前幾名客戶的生意,我主要面向高端。做別人做不到的東西。我擴產不只是擴充數量,要看產值和利潤。」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藍思科技順利完成可成旗下兩家企業的收購併表,拓寬到金屬結構件領域。周群飛要做的也不只是屏幕,在滿足大客戶需求上藍思顯然能做更多。150億定增的順利落定,反過來亦將進一步提升藍思在大客戶供應鏈的價值。
「以大為美」市場追逐龍頭
事實上,吸引如此眾多機構大額參與恐怕也與市場「以大為美」的投資風格相關,2020年市場最為鮮明的特徵之一就是優質龍頭更受機構青睞抱團。
據財聯社星礦數據統計,截至1月6日收盤,兩市總市值超過1000億的個股,近60個交易日平均漲幅達24%。總市值50億以下個股,近60個交易日平均漲幅為-9%。
藍思科技恰好是頭頂蘋果產業鏈和特斯拉產業鏈概念的千億市值的消費電子和汽車電子龍頭股。
從2019年下半年扭虧為盈業績反轉以來,藍思科技已經連續多個季度營收淨利持續大幅增長。2020年1-9月,藍思科技實現營收260.83億元,歸屬淨利潤34.3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6.64%和209.63%。
公司今年1月7日收盤股價35.18元,相比兩年前的最低點的5.55元漲了約6倍,總市值回到了1500多億元。
尤為難得的是,藍思科技背靠的是蘋果和特斯拉這樣的優質客戶。產業鏈最新消息稱,蘋果已經向供應商下達了今年上半年的iPhone生產訂單,要求生產9500至9600萬部。
這一訂單較2020年同期增長30%。作為蘋果產業鏈上重要的顯示屏功能玻璃面板供應商,蘋果的銷售情況對藍思科技有直接關聯的影響。顯然,大客戶訂單增長將有助於藍思科技在今年上半年繼續延續其發展趨勢。
1月7日,特斯拉股價大漲逾7%,突破810美元,馬斯克一舉超越霸榜三年的貝佐斯,成為新的世界首富。元旦後特斯拉宣布Model Y降價最高16萬元並在上海工廠投產,已經引爆新一輪中國用戶搶訂熱潮。
藍思科技為特斯拉提供了中控屏和B柱等智能駕駛倉產品。同時,還是賓利、保時捷、寶馬等眾多高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供應商。今年,藍思科技的新能源汽車客戶名單或許還將加上蘋果汽車。
有消息稱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將在今年9月發布,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將相關業者入列首波供應鏈提出備貨要求。
錢是最聰明的,因此,藍思科技150億元定增的滿額發行,結果既意外又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