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蓋板龍頭企業
藍思科技成立於 2003 年,主要從事消費電子功能視窗及防護外觀零部件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其主要產品包括視窗防護玻璃以及藍寶石、陶瓷、金屬等材質的外觀防護零部件,可廣泛應用於中高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可穿戴設備、數位相機等視窗或後蓋防護。公司總部位於湖南瀏陽生物醫藥園,並在東莞、越南、湘潭、星沙二園等新建生產基地,以滿足下遊客戶產品需求。根據互動易信息披露,公司主要客戶包括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摩託羅拉、特斯拉、亞馬遜等。
數據來源:華泰證券
公司營業收入2011-2019年快速增長 複合增長率22.34%
從2011 年開始,受益於終端大客戶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不斷增加、外觀結構件不斷升級以及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成長,公司營業收入歸母持續擴大,從 2011 年的 60.30 億元增長至 2019 年的 302.58 億元,規模擴大超 5 倍,年複合增長 22.34%。
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高速增長
2011-2019 年間,公司經營現金流表現良好,經營現金流入從 58.21 億元增長至 331.55 億元,年複合增長 24.29%,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從 4.68 億元增長至 72.51 億元,年複合增長 40.85%。
智造優勢推動上下遊整合加速構築寬廣護城河
公司所在的視窗與防護玻璃製造領域,定製化程度高,技術要求高,因此,設備尤為重要。工廠是製造業的核心與產品的決定因素,智能製造設備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能夠研發量產全球領先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能製造設備,代表公司不但走在了全球高端製造業的前端,而且具備了非常成熟的垂直整合的系統能力,強化全球競爭優勢,護城河愈發寬廣。
藍思科技2019年三季度出現業績拐點
2019年三季度業績出現拐點,2019年四季度單季業績創歷史新高。根據公司季報,2019 年前三季度藍思營收同比增長 8.4%至 205.95 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4.1%至 11.09 億元,其中19年上半年藍思歸母淨利潤虧損 1.56 億元,19年三季度單季受益於產品創新及 iPhone 新機備貨,藍思歸母淨利潤大幅提升至 12.65 億元。2019年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11.4%至 97.20 億元,歸母淨利潤環比增長 18.3%至 14.97 億元,均創歷史新高。
公司未來發展的驅動因素
一、iPhone11 系列玻璃機殼方案升級提升單機價值量
iPhone11 系列後蓋為整片玻璃一體化塑形而成
自 iPhone X 重回玻璃機身方案後,蘋果在之後iPhone XS/XR/XS Max及iPhone 11系列中也都採用了雙面玻璃機身的設計。2019年秋季蘋果發布 iPhone 11 系列手機,外形延續了劉海屏、雙面 2.5D 玻璃機身方案;相機配置方面 iPhone 11 升級到後置雙攝,iPhone 11 Pro/Max 升級到後置三攝鏡頭。值得注意的是,據 IT 之家訊,蘋果在 iPhone11 系列中採用了硬度更高的玻璃,採用雙離子交換工藝強化處理,且攝像頭凸起部分是由整塊玻璃一體塑形完成,與以往玻璃後蓋鑽孔嵌入鏡頭模組的工藝有所不同。
數據來源:華泰證券
iPhone11 系列玻璃機殼方案升級提升單機價值量
據蘋果官網, 4.7 英寸屏幕、採用玻璃後蓋的 iPhone 8 保外維修價格為 2729 元,5.8 英寸、全面屏機型 iPhone X 保外維修需要 4269 元,6.5 英寸、後蓋玻璃一體化塑形的 iPhone11 Pro Max 保外維修費用則增加至 4659 元,可見隨著外觀設計向全面屏、雙面玻璃機身、一體化塑形玻璃等方案升級,iPhone 單機玻璃機殼的價值量也在不斷提升。
二、無線充電功能興起金屬機身逐漸被淘汰玻璃蓋板重回主流
2017 年,蘋果 iPhone X 機型棄用金屬機殼並重新採用了雙面玻璃方案,主因金屬機身無法支持無線充電功能。無線充電是指在不採用充電電源線連結的情況下,通過線圈能量耦合實現能量傳遞,完成設備與充電基站的連接。手機金屬材質機殼的電磁屏蔽特性將導致無線充電功能無法正常工作,且金屬自身導熱性也使得這一功能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在此情況下,玻璃機殼兼顧質感與美觀、並可支持無線充電的特性使其成為高端手機的外殼材質首選,金屬機身因此逐漸被淘汰。根據 CINNO 數據,2015 年手機後蓋中能夠玻璃材質滲透率僅有7%,隨著無線充電需求不斷提升,2Q19 玻璃機殼滲透率已達到 56%。
數據來源:華泰證券
數據來源:華泰證券
三、5G 手機後蓋去金屬化趨勢明確多材料全面布局帶來更大成長空間
移動終端單機天線數量顯著增加,手機後蓋去金屬化趨勢確定
考慮到金屬機身會對 5G 信號的電磁波產生較大幹擾,因而隨著 5G 建設加速、終端換機潮推進,手機後蓋去金屬化趨勢將更加確定。
隨著5G換機潮啟動,玻璃後蓋高性價比或推動其終端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玻璃後蓋從質感、成本、信號傳輸性等方面綜合衡量具有較高性價比,終端滲透率或進一步提升從而為藍思科技貢獻持續的盈利增量。同時,基於藍思在陶瓷、皮革等領域行業領先的技術儲備及量產能力,多元化的後蓋升級也將成為藍思的盈利增長點。
數據來源:華泰證券
四、安卓系玻璃蓋板向 3D 升級3D玻璃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手機蓋板創新不止,安卓系曲面屏升級趨勢下 3D 玻璃需求快速提升
安卓系曲面 3D 屏幕助力使用體驗及功能場景再升級。在手機面板升級過程中,OLED 輕薄、對比度高、反應速度快等優點更符合消費電子發展方向,其中柔性 OLED 可彎折特性
可使手機屏幕呈現曲面弧度從而帶來更大顯示面積,也受到終端品牌廠商和消費者的廣泛青睞。從 2014 年三星推出首款曲面屏手機 Galaxy Note Edge 開始,越來越多安卓系智慧型手機旗艦機型開始採用曲面屏,如三星 Galaxy Note 10、OPPO Find X、小米 CC9 Pro、一加 7 Pro、華為 P30 Pro 等。2019 年 9 月華為發布 Mate30 系列,其中 Mate 30 Pro 採用了升級版 88°超曲面環屏幕,在優化視覺體驗的同時增加側屏觸控功能,進一步提升了用戶在拍照、遊戲等多重場景下的使用體驗。
3D 玻璃後蓋疊加 OLED 面板升級加速 3D 玻璃滲透率提升
相比於 2D 和 2.5D,3D 玻璃具有輕薄透明、抗指紋、防眩光、堅硬耐劃傷等優點,同時與柔性 OLED 面板具有更高貼合度。在手機玻璃後蓋向 3D 玻璃升級疊加曲面屏柔OLED 終端快速滲透的驅使下,3D 玻璃的滲透率也同步提升。根據 IHS 數據,2018 年智慧型手機出貨中柔性 OLED 面板佔比從 2016 年的 3%提升至 12%,2022 年將達到 30%。根據 CINNO 數據,2016 年智慧型手機 3D 玻璃蓋板滲透率只有 2%,隨著 OLED 終端應用推廣,2018 年 3D 玻璃蓋板滲透率達到 40%,2Q19 已進一步提升至 66%,已成功佔據玻璃蓋板市場主流地位。
數據來源:華泰證券
中國 3D 玻璃出貨量快速提升,3D 玻璃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
隨著手機後蓋像 3D 升級疊加曲面屏機型推廣,3D 玻璃需求快速提升。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5 年中國 3D 玻璃出貨量為 2300 萬片, 2018 年中國 3D 玻璃銷量達到 1.63 億片,對應 2016-2018 年年化複合增長率為 92.1%。根據玻纖協會數據,2015 年中國 3D 玻璃市場規模僅有 7.5 億元,在終端應用推廣驅動下,2017 年達到 49.4 億元,2019 年進一步提升至 156 億元,對應2016-2019 年複合增速為 113.6%。隨著柔性 OLED 滲透率不斷提升,基於柔性 OLED 面板與 3D 玻璃蓋板的高度貼合性,3D 玻璃蓋板市場空間將繼續擴大。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5 年中國 3D 玻璃市場規模將達到 450 億元,對應 2020-2025年年化複合增長率為 19.3%。
數據來源:華泰證券
3D玻璃工藝難度高藍思工藝技術行業領先專利壁壘保障龍頭地位
藍思 3D 玻璃布局已久,工藝技術創新能力行業領先,專利壁壘保障龍頭地位。作為視窗防護玻璃按行業領軍企業,藍思的工藝技術創新能力一直保持行業領先。根據公司年報及中報,2016-2018 年間藍思每年已獲得專利授權數量翻倍增長,截至2019 年 6 月末,藍思已獲專利授權 1404 件,較 2016 年末數量增加 253%。
3D玻璃需求將保持快速增長,而藍思科技在3D玻璃領域的工藝技術和創新能力保持行業領先,將充分受益3D玻璃需求增長,將分享紅利。
五、車載電子布局已久迎來收穫長期成長再添強引擎
汽車智能化加速發展公司已深度布局
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明顯,汽車電子化產品需求爆發。隨著汽車電子化程度不斷加深,車載顯示屏將朝大屏、多屏方向快速發展。公司深度布局,2018 年公司啟動藍思湘潭生產基地建設,面向汽車廠商提供中控屏、外觀裝飾件以及其他部件。憑藉在消費電子行業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和良好口碑,公司已經和多家知名汽車品牌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包括特斯拉等全球高端新能源汽車廠商。目前,公司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知名品牌廠商供應鏈的核心一級供應商,具備穩定、長期、大批量提供車載電子設備完整組件、外觀結構件完整組件的能力。
車聯網趨勢下車控電子需求起量 切入特斯拉供應鏈
智能駕駛興起之際,以中控屏為核心的車控電子需求逐步起量。特斯拉作為全球領先車企,其在 ADAS 系統、中控大屏、B 柱等領域的升級均引領著行業創新方向。根據 2020 年 2 月 20 日互動易披露,藍思已成為特斯拉全球一級核心供應商,向特斯拉中國上海、美國等工廠供貨超過一年,並在多款暢銷車型的汽車電子整部件開展技術創新、工藝研究和批量生產合作。我們認為,隨著車聯網生態逐步形成,汽車電子在傳統車及新能源車中的滲透率將不斷提升,藍思有望通過與頭部客戶共同研發卡位行業技術風口加速訂單落地,帶來新的盈利增長點。公司在 Model3 等至少兩款暢銷車型上獲得了主要份額,在未來憑藉公司在消費電子領域多年積澱,有望在車載電子領域,跟隨 Telsa走向邁上新臺階,並同時進一步深化與德系、美系等其他中高端主流汽車品牌客戶的合作,為公司未來成長鑄就堅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