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位名叫@盧詩翰的微博網友
發的一條微博
引起了東方君的注意
此微博一發,就有眾多網友留言討論。有的人喊話說自己的老師也需要這樣的培訓,還有人表示要發給自己的媽媽看。
東方君認為這條微博之所以能引起那麼多討論,是因為這個培訓非常「時髦」,而且它讓人感到暖心,這群老師在為拉近師生距離、增進師生感情、提高師生之間的溝通效果而努力。
另外,老師們聚精會神聽課的樣子很可愛有沒有!
還有,這個PPT的內容真的是切中要害,深入人心!尤其對「微笑臉」和「再見臉」的解釋,非常到位。
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許多新興事物,這當中就包括表情包、網絡用語,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它們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這對那些不經常上網的人來說並不友好,尤其是90後、00後的父母那一代人。
他們當中很多人並沒有掌握表情包的使用精髓,也常常因為不懂年輕人的「表情包文化」,而發送一些容易引起「歧義」的表情包,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也許正因為如此,主辦方才會開展這場關於表情包使用的培訓。
那麼
你知道哪些表情包容易引起「歧義」嗎?
這個表情,官方給的含義是表示「微笑」,用來表達正面的情緒。
但在如今的網絡聊天習慣中,它好像被廣大年輕網友玩壞了,它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含義,更多地被用來表達負面含義,例如「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我就這樣看著你」「陰陽怪氣」等。
這是一個會促使男朋友瞬間掌握求生欲的、殺傷力巨大的表情,可以表達許多情緒。
表達生氣
其殺傷程度堪比「呵呵」,且殺傷效果跟隨表情數量發生變化。
不看聊天內容,只看這一連串的「微笑臉」,東方君已經自動帶入情緒,感覺自己馬上就要原地爆炸……
據說此表情是長輩們的最愛,他們還沒get到這個表情的深層含義,還停留在表面含義上。所以如果你在親戚群遇見這個表情,千萬不要炸毛,他們真的是在微笑(smile)。
在殺傷效果上,這個「再見臉」可以說是與「微笑臉」不相上下。
官方給的含義是「再見」,可用在聊天結束時,類似口語中的「下次再聊」「回聊」等含義。但在如今的網絡聊天語境中,它表達的實際含義可比「再見」扎心多了。
表達「友盡」
當然,該表情表達的含義不限於以上兩種,還可以表達不滿、無語、煩躁、疲憊等。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表情在實際使用時都被賦予新的含義。
當然了,同樣的表情在不同的使用者眼裡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歡迎表情包愛好者在留言區分享自己的表情包使用心得。
不得不說,表情包已經攻陷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90後、00後們更是對鬥圖樂此不疲,手機裡沒點表情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當代衝浪少年。
表情包仿佛無處不在,各種微信群、QQ群的群友們一言不合就開始狂甩表情包。
曾有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超90%的網民每天發送超過60億的表情包。
「表情包」一詞還曾入選2016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
Emojipedia的創始人Jeremy Burge還提出將每年的7月17日定為「世界表情包日」(World Emoji Day)。
為什麼大家如此熱愛發表情包?
大概是因為它是一種將圖片與文字完美結合的聊天神器。
表情包生動形象,能表達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緒。有很多時候,我們找不到能把內心的想法真實完整地表達出來的語言文字,而有些表情包卻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風格搞笑誇張,能活躍氣氛。相對於平淡的文字,表情包更具表現力,更能帶動氣氛。
經常上網的同學可能知道,每當外網出現一些損害祖國的言論時,國內的熱心網友就紛紛轉戰Facebook、Twitter等國外社交媒體,與不法分子掀起表情包大戰。與文字相比,表情包更直觀、發送速度更快、表現力更強。
拉近距離,減輕生疏感。對於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表情包能夠拯救冷場,尤其是與不熟悉的人聊天時,適當使用表情包可以緩解尷尬,增加聊天話題。
如果對方跟我聊天時不時甩出一個表情包,我會感覺找到了同道中人,親切之感油然而生。既然你亮出了你的表情包,那我也不客氣了,嘿嘿嘿。
表情包能代替文字說出你想說卻不敢說的話。相信很多借過錢的人都有這種經歷:想催人還錢,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開口,不知道如何才能在不經意間就把錢要回來。這個時候來一波表情包,禮貌而又不尷尬地就提醒了對方。
當然了,對方是什麼性格的人,決定著我使用什麼樣的表情包,對於那些不自覺、臉皮厚的人,使用這種溫婉的表情包等同無效,得來狠的。
那麼問題來了,天天發表情包的你,知道它的英文是什麼嗎?
目前網絡上傳播的表情包種類較多,不同類型的表情包對應的英文名稱也有所不同,與「表情包」相關的英文詞彙有meme、sticker、emoticon、emoji。
meme——an idea, behavior, or style that becomes a fad and spreads by means of imitation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a culture and often carries symbolic meaning representing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or theme
—— Wikipedia
一個想法,行為或風格通過模仿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文化傳播過程,通常具有代表某種特定現象或主題的象徵意義
——維基百科
也就是說,表情包屬於meme的一種,meme並不局限於表情包。曾在微博上風靡一時的「明言明語」「真相定律」以及當下正流行的「凡爾賽文學」都屬於一種「網絡迷因」。
那些常被網友用來鬥圖的配有搞笑文字的圖片,就屬於一種meme,可音譯為「迷因圖片」。
sticker——指即時通訊軟體中搭配的可成套下載的內嵌式圖片,可以理解為「表情貼圖」。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當你把微信的語言設置成英語之後,你發的許多表情就變成了「sticker」。
emoticon——指用標點符號組成的用以表達情感的表情符號。由emotion(情緒)+icon(圖標)構成。下圖這個表情就用來表示笑臉。
:-)
emoji——在郵件、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場合用來表達思想或情感的小數字圖像。源自日本的「繪文字」,可以理解為「表情符號」,也就是就是我們常說的「小黃臉」。
文章最後
東方君友情提醒大家
表情包雖好,可不要貪多
畢竟手機內存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