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解決了西漢王朝面臨的什麼嚴重問題?

2020-12-15 李家一家快樂天天

推恩令等律法徹底解決了西漢諸侯國嚴重威脅皇權的隱患,加強了中央集權,終東漢之世,諸侯王再未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

西漢初期的諸侯王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多嚴重呢,舉其中一例子,漢武帝武力擴邊之前,西漢除京畿幾郡之外,全國共有60個郡,其中長江黃河廣大地區的45個郡分給了諸侯王,中央所轄的土地不過是關中、漢中、河東等15個郡。

什麼意思,天下大半的土地都歸了諸侯王,按太祖劉家天下的制度,這些諸侯是永世相傳的,有獨立的軍事體系,掌握著政治職權,實力非常強大,儼然地方強國,但皇位還在傳續,皇帝的兒子都要分封為王,僅剩的15郡到最後就分沒啦。

漢武帝畫像

當年的東周就是這樣,雖號稱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實際只管著洛陽一城之地,連個小諸侯國都不如,全天下人都看其笑話,為了避免重蹈東周覆轍,西漢帝王花了三代人,經歷戰爭和各種嘗試,總算徹底解決了諸侯王的問題,消除了隱患。

文帝時期就在敲打諸侯王,比如令列侯之國詔,不許諸侯們聚集扎堆,弛山澤之禁,撬開了諸侯國的奶酪,允許民間開發生產,還有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增加諸侯王的人數,縮小諸侯王的封地;到景帝時就有了著名的晁錯削藩,雖然下藥猛,但實際已到不得不下猛藥的時機了,七國之亂瞬間爆發,還好平定七國叛亂,七王皆死,六國被除。

圖為晁喜鋪村的晁錯祠堂,門前有千古流芳碑。景帝時,晁錯主張強硬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晁錯被腰斬。雖然七大諸侯王受到致命打擊,權力被收回中央,但分封制度仍然實行,諸侯國依然存在,諸侯王壯大的通道依然是暢通的,威脅中央只是遲早的問題,所以想徹底解決諸侯威脅問題,把權力收回中央,需要個能下狠下的雄主才行,這事漢武帝幹了,頒布了針對諸侯的三條律法。

推恩令,最重要的,對諸侯也是最致命的,諸侯國的土地,所有諸侯王子孫都有份,都可以來分,所以再大的諸侯國越分越小,直到沒地可分為止,到那時和一普通的地主沒有區別,除非你每代只生一個兒子,但這樣很容易絕嗣,一旦絕嗣立即國除。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幾年時間裂變成200多年諸侯小國,再無力對抗中央

左官律,說白了,以前諸侯王有自己的官僚系統,國內官員自己任命,現在不行了,諸侯境內的官員必須由中央任命,諸侯不能插手;附益法,嚴禁地方官員和諸侯勾結斂財,不許諸侯壟斷地方聚斂;私出界罪,不許諸侯離開自己的封地,禁止了諸侯之間互通。

武帝以後,雄踞一方的諸侯王們被削成了普通貴族,無軍無權,頂多是個衣食無憂,地方諸侯和中央的矛盾徹底解決,東漢延續西漢的制度,所以終東漢一朝,再未出現諸侯威脅中央的現象。

相關焦點

  • 推恩令,史上最大陽謀淺述
    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其實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是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更沒有人能想到,幾十年後,這個少年一舉登天,成了三國蜀漢開國皇帝。他就是我們熟悉的劉備劉皇叔,賣草鞋的故事也為我們熟知。那漢朝一個權勢顯赫的王爺,他的後代怎麼就淪落到了賣草鞋?這得從一項堪稱千古第一陽謀的制度——推恩令說起。
  • 史上第一的陽謀「推恩令」,利用了哪些人性的弱點?
    現在上面這段材料發生時,由主父偃提出,才算是正式把推恩令給拿出來用。 關於推恩令,網絡上分析推恩令的很多,但是感覺都沒到點子上,今天就來說一說推恩令,為什麼厲害? 漢朝建立,一開始矛盾是漢朝重要針對異姓諸侯王,後來劉邦一個把他們給滅了。
  • 同樣是劉氏王朝,西漢與東漢對匈奴、西域的戰略有什麼不同?
    昭宣時代,西漢繼續對匈奴用兵,匈奴內部出現分裂,「五單于並立」,內憂外患之際,呼韓邪單于率部歸降,匈奴分為「北匈奴」與「南匈奴」兩部分。西漢王朝並未給北匈奴機會,在西域設置都護府,派軍隊屯田駐守,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直到王朝滅亡。
  • 東漢和西漢是一個王朝嗎?東漢是西漢的延續還是一個獨立的王朝?
    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東漢和西漢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王朝。漢朝共享國四百餘年,從劉邦稱漢王就開始算起西漢從劉邦起家到王莽篡漢,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這214年毫無疑問是一個王朝,問題出在王莽篡漢上,西漢原來的皇族沒有了,東漢劉秀即使是祖上有關係
  • 劉秀作為一代開國之君,為何甘為做一個繼承西漢的皇帝?
    但東漢與西漢不同,東漢是兩個完全斷代的朝代,兩漢交融時期,王莽建立了新朝。新朝滅亡後,天下仍存在一種短暫的割據局面,群雄並起,中原逐鹿。打倒王莽後,劉秀得了隴望蜀,一統天下,最終建立了東漢。儘管這裡面的劉秀也算是劉邦的後代,屬於皇族。但是他並非皇族直系親屬,血緣關係較遠,且劉姓宗室經過漢武帝推恩令洗牌後,早已經不是那麼值錢了。劉秀起兵的時候只是南陽的富農。
  • 世宗皇帝:世系轉移,多為王朝轉折之人
    我在上一篇文章《太宗皇帝:為何大多得位不正》中講述過幾位太宗皇帝的事跡,太宗皇帝大多是王朝的二代皇帝,對王朝的穩定以及後世繁榮做出突出的貢獻。本篇就跟大家一起聊聊世宗皇帝的那些事。世宗一般暗喻世系傳承轉移,支系入繼大統。
  • 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王朝,連續7代是明君,打得外族不敢進犯
    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出現的王朝就是西漢王朝,其也被後世稱作為最正統的王朝。以至於後世許多的政權都喜歡以「漢」為國號,算下來足足有將近20多個。僅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至於為何?一是原本的正統在儒家學說上實則是周朝,因為周禮才是治國的基礎。
  • 揭秘西漢盛世:武帝治下的西漢王朝真像史書裡寫的那麼繁華昇平嗎
    孔子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卻在西漢王朝不可避免地上演,作為位極人臣的儒林領袖,毫無疑問這是公孫弘的失敗,更是西漢儒學的失敗。關於這一點,公孫弘自己也是坦然承認的。這些問題認真解釋起來很複雜,但尋繹答案的線索卻不難找:公元前122年正值淮南王劉安謀反事發。公孫弘承認是自己身為宰相,卻沒能表率公卿,和輯君臣,因而提出引咎辭職。
  • 二八定律下大明王朝,幾十萬宗室吃垮朝廷,滅亡已是註定
    一、 還是自家人更可靠些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有感於唐宋元藩鎮割據都是武將權力過大,自家人做主。他自己大肆誅殺功臣,廢除丞相制度。把自己的兒孫都分封出去保衛邊疆。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 董仲舒的察舉制:劉邦開西漢先河,文帝兩下詔書,武帝採納成制度
    上篇文章中我們說過漢武帝劉徹採用了主父偃的建議,推行了推恩令。主父偃此人比較狠毒,而且很記仇,他自從在漢武帝哪裡得到了重視,一找到機會就會對之前對自己不好的人實施報復,後來也是因此而失去了漢武帝的信任。
  • 《過秦論》:課本未收錄的中下兩篇,對西漢制度有什麼主要影響?
    初讀時,總覺得欠缺些什麼,也就此埋下了伏筆,像一個石頭一樣一直懸在心上。後來年齡大了,經過多年的學習與思考,當然囿於我的才學淺薄,也一直沒有結果,但那時的思考主要是對前人觀點的吸收與繼承上,也缺少自己的見解。後來年歲日長,對秦朝滅亡的原因也有了一定的深刻的認識後,再回過頭看賈誼的《過秦論》時,便愈發篤信賈太傅仁義論的「淺薄」了。
  • 「監察史話」王宇星 卜憲群:西漢刺史制度是一大創舉
    西漢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發展完善的重要時期。西漢統治者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不斷對地方監察制度進行調整,最終創立並發展了刺史制度。刺史制度大大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力維護了中央集權,對後世影響深遠。漢書對刺史制度的記載刺史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刺史制度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秦代。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中國公主的和親歷史,從西漢開始。這和當時的國力現實情況是分不開的。西漢王朝建立時,窮得很。開國皇帝劉邦的儀仗隊,要找幾匹毛色相近的白馬拉馬車,都沒有辦法湊齊。民間百姓的窮苦就更不要想了。對於這個問題,漢高祖劉邦是切切實實想過要打的。經過現實考驗,劉邦和大臣們不得不承認,當時的大漢王朝打不過匈奴人。國內經過秦末漢初連年戰爭內耗,沒有錢沒有人去打贏這場仗。在這樣的背景下,劉邦曾問計於建信侯劉敬。劉敬之前就反對劉邦出兵打匈奴。
  • 飢餐渴飲匈奴血,西漢和東漢都擊敗匈奴問題,為何不佔領匈奴故地
    甚至西周王朝就是被犬戎給攻破鎬京而滅亡的。匈奴的故地應該是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一帶,後來匈奴向東西擴張,逐漸成為草原的強者。兩漢時期,西漢和東漢都曾解決了匈奴人外患西漢建立後,匈奴嚇跑了劉邦的哥哥代王劉仲,劉邦親自率軍討伐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匈奴人打敗,最後依靠著討好冒頓單于的老婆,才最終脫險,此後西漢開始改變策略,向匈奴送錢送女人,開始和親政策。
  • 王運國:邢臺柏鄉縣境內的西漢侯國
    這裡的古柏鄉指的就是西漢竟寧元年(前33年)封建的「柏鄉侯國」。西漢歷200餘年,其間在今柏鄉縣境內,相繼封建了7個侯國。因各史志記載不同或有遺缺,經整理,謹將7個侯國的簡況記述於此,供歷史愛好者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