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等律法徹底解決了西漢諸侯國嚴重威脅皇權的隱患,加強了中央集權,終東漢之世,諸侯王再未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
西漢初期的諸侯王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多嚴重呢,舉其中一例子,漢武帝武力擴邊之前,西漢除京畿幾郡之外,全國共有60個郡,其中長江黃河廣大地區的45個郡分給了諸侯王,中央所轄的土地不過是關中、漢中、河東等15個郡。
什麼意思,天下大半的土地都歸了諸侯王,按太祖劉家天下的制度,這些諸侯是永世相傳的,有獨立的軍事體系,掌握著政治職權,實力非常強大,儼然地方強國,但皇位還在傳續,皇帝的兒子都要分封為王,僅剩的15郡到最後就分沒啦。
漢武帝畫像
當年的東周就是這樣,雖號稱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實際只管著洛陽一城之地,連個小諸侯國都不如,全天下人都看其笑話,為了避免重蹈東周覆轍,西漢帝王花了三代人,經歷戰爭和各種嘗試,總算徹底解決了諸侯王的問題,消除了隱患。
文帝時期就在敲打諸侯王,比如令列侯之國詔,不許諸侯們聚集扎堆,弛山澤之禁,撬開了諸侯國的奶酪,允許民間開發生產,還有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增加諸侯王的人數,縮小諸侯王的封地;到景帝時就有了著名的晁錯削藩,雖然下藥猛,但實際已到不得不下猛藥的時機了,七國之亂瞬間爆發,還好平定七國叛亂,七王皆死,六國被除。
圖為晁喜鋪村的晁錯祠堂,門前有千古流芳碑。景帝時,晁錯主張強硬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晁錯被腰斬。雖然七大諸侯王受到致命打擊,權力被收回中央,但分封制度仍然實行,諸侯國依然存在,諸侯王壯大的通道依然是暢通的,威脅中央只是遲早的問題,所以想徹底解決諸侯威脅問題,把權力收回中央,需要個能下狠下的雄主才行,這事漢武帝幹了,頒布了針對諸侯的三條律法。
推恩令,最重要的,對諸侯也是最致命的,諸侯國的土地,所有諸侯王子孫都有份,都可以來分,所以再大的諸侯國越分越小,直到沒地可分為止,到那時和一普通的地主沒有區別,除非你每代只生一個兒子,但這樣很容易絕嗣,一旦絕嗣立即國除。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後,幾年時間裂變成200多年諸侯小國,再無力對抗中央
左官律,說白了,以前諸侯王有自己的官僚系統,國內官員自己任命,現在不行了,諸侯境內的官員必須由中央任命,諸侯不能插手;附益法,嚴禁地方官員和諸侯勾結斂財,不許諸侯壟斷地方聚斂;私出界罪,不許諸侯離開自己的封地,禁止了諸侯之間互通。
武帝以後,雄踞一方的諸侯王們被削成了普通貴族,無軍無權,頂多是個衣食無憂,地方諸侯和中央的矛盾徹底解決,東漢延續西漢的制度,所以終東漢一朝,再未出現諸侯威脅中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