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王朝,連續7代是明君,打得外族不敢進犯

2020-12-07 琅琊講武堂

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出現的王朝就是西漢王朝,其也被後世稱作為最正統的王朝。以至於後世許多的政權都喜歡以「漢」為國號,算下來足足有將近20多個。僅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

至於為何?一是原本的正統在儒家學說上實則是周朝,因為周禮才是治國的基礎。而秦朝雖是在前221年統一了六國,但其是覆滅了東周而得來的天下一統。後面又弄出來了一個焚書坑儒,導致絕大部分的儒家學子都拒不入秦。

而時間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上位後為了中央集權,儒家的皇權天授原理在其看來十分適合。於是開始了「獨尊儒術」,自此以後儒家學說就在中國紮下了根子。而是西漢王朝對儒家學說進行了「專寵」,那儒家的學子們自然也要回報漢朝了。

雖說東周的正統血脈已經被秦王給滅光了,但人只要想做,還有什麼做不到的呢?於是這群儒學家們引經據典,恰有其事的創造了一堆晦澀的理論。將漢朝與他們心中的正統東周聯繫了起來,總結起來就是:

「漢興繼堯之胄。承周之運。接秦之弊。」

而儒家學說在漢朝生根發芽,並因此得到了千年傳承。之後的政權建立者們也因儒家學說方便他們中央集權,十分推崇儒家。於是也十分的推崇儒家所推崇的漢朝,自然將其奉為圭臬。

而漢朝本身也是不負這些推崇的,畢竟其可是在當時被譽為「強漢」的王朝。額中國上古炎黃的後代,俱都被稱作是「漢人」也是自這個朝代起的。這是一個特殊的王朝,自劉邦於公元前202年稱漢開始,國祚綿延225年。

在這225年之間,漢朝連出了7位聖主,無一昏君。其帝位傳承可謂是前無古人,也是後無來者。劉邦自是第一位明君,自亂世中一個地痞無賴,變為一個王朝的締造者。結束了秦末的暴政與戰亂,輕徭薄賦使百姓修生養息。

而後其嫡子劉盈與其後宮薄姬之子皆是明君聖主,兄弟接力。劉盈統治期間和親換的邊境安穩,重用蕭何提高國民經濟。而劉恆更是再兄長劉盈的基礎上輕徭薄賦,修生養息。以皇帝之身帶頭節儉,做表率。

下詔令各重臣不許再進獻珍寶之物,不許奢侈。後宮之中也是用度縮減,整個朝堂再無任何奢靡之風。為的就是減免賦稅,再用這些牙縫中摳出來的錢興修水利,為百姓們做實事。

劉恆不僅國家帶得好,妻妾子女也都教養的很好。他的一生僅有三位后妃,後宮平靜。其子劉啟也教化的很好,在繼位後延續了父親的做法,注重生產力的恢復。後世將劉恆與劉啟統治的時期並稱為繁榮的「文景之治」。

劉啟之後的漢武帝劉徹更是值得後人稱道,因為在此時漢朝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其疆域領土更是擴大了整整一倍還要多。劉徹在位期間奠定了漢朝正統的基礎,為鞏固中央集權,劉徹先是「獨尊儒術」。

隨後實行「推恩令」,以陽謀削減藩王外戚的勢力,令人頭痛的藩地勢力就這樣被一點點的削減,最後國土盡收歸國有。還將鹽鐵首次官化,並統一各地貨幣。令張騫前往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隨手更是善於點將,重用衛青,霍去病等良將。用與前朝帝王完全不一樣的強硬態度面對入侵的匈奴,策馬前驅將其趕到了漠北之外。在四方外族之中,「強漢」這個概念就是自漢武帝劉徹這兒興起的。

但劉徹雖說治國有方,但攻打匈奴一事實則是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前面四代帝王的繼續被其全部用在軍費之上揮霍一空,賦稅勞役也因此增加。所幸繼位的漢昭帝劉弗陵已經看出了弊端。

他在繼位之後便立刻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因外敵蠻夷已經被打趴了。於是他放心大膽的開始減輕賦稅,並清除冗官,以民為本。將劉徹留下來的一系列後事給安排好了,扭轉了西漢即將走向下坡路的局面。

之後劉洵也是不遑多讓,知人善用,任賢任能。其在為期見,西域各國紛紛主動前來依附,自願上貢成為屬國。也成就了後來的「麒麟閣十一功臣」。一連七個聖主,將西漢的影響力擴散到整個世界。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漢王朝」。

更多的漢朝歷史,全在《漢朝那些事兒》一書之中。書籍用全新的構思全新的筆法全新的視角,帶你走進大漢帝國四百餘年那段熟悉而又全新的歷史。現價僅需219一套。

相關焦點

  • 西漢七代都是明君,一個時代的雄才,這7位皇帝,你認識哪些
    共經歷210年,在這二百多年的歷史中,西漢自高祖劉邦以來連續七代都是明君,這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少有的。其中歷來被人們所稱道的千古明君就有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和漢宣帝劉洵。他們在西漢歷史上乃至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都是光耀千古的人物。
  • 古代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連續六代皇帝都是明君,被後人所稱讚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裡面有著許許多多的朝代,在上學的時候甚至我們都有一個口訣去背誦那些朝代——『夏商周秦兩漢.....』但是每個朝代都有結束的時候,每次都是因為皇帝昏庸無道,有的大肆勞民傷財,及其享樂,最後導致民憤怨起,朝代顛覆,這才又開啟下一個朝代。
  • 中國歷史上有爭議的第一個王朝——夏朝,史記中是這麼記載的
    由於大禹治理河水盡心盡力,大禹治水的典故由此得來。隨後舜又命禹討伐三苗,禹不負眾望,得勝歸來。這兩件大事,讓禹的威望直線飆升,隨後舜把統治權利交給了賢能的禹。 寒浞篡權 羿沒有了相的勢力幹擾,坐上了後位。羿成為了最高統治者,並沒有做一名明君,他只圖狩獵享樂,再次上演了太康的故事。寒浞[zhuó]是羿的親信,羿把國家大事交給寒浞,寒浞趁機籠絡親信,隨後把羿殺了,奪取了後位。寒浞有兩個兒子豷、澆。為了自己後位穩定,寒浞讓澆率軍進攻斟鄩、斟灌的屬地,澆並把中康的兒子相殺死。
  • 三位被洗白的歷史人物,「昏君」變成明君,荒淫無道卻不被人知
    就拿一些歷史小說來說,曹操這個人被描繪的不像個人,但是事實情況是什麼呢?曹操能文能武,統一過北方,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發展。小說都是這樣,一些影視作品就更不用多說,黑的東西能夠給你展現成白的。他完全稱不上明君這個詞,我覺得他的弟弟都要比他明智。在這裡不多說,僅僅說「土木之變」這件事就能摘掉他明君的帽子。如果他是明君,他會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叩關叫門?如果他是明君,他會在王振有錯的情況下還替他辯解?如果他是明君,他會將忠於自己的于謙給殺掉?
  • 鳳舞九天:中國歷史上最彪悍的7個女人,就問你服不服
    這裡,我們來看看對歷史影響最大的7名戰鬥機。甲骨文記載:武丁年間,一直向西遷徙的印歐人,靠著自己的兇猛彪悍,一直打到了祁連山下。婦好統率大軍遠徵河西走廊,與當時被稱為"鬼方"的外族展開了商朝規模最大一場戰爭,完敗雅利安人。打贏了華夏民族最早的一場保衛戰,將印歐人全部趕到了西域以外,並用鬼方戰俘的頭顱祭奠先祖和陪葬。
  • 《諾曼徵服》:王位爭奪,外族入侵,精彩又黑暗的英國中世紀歷史
    這是英格蘭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所有對英國史感興趣的朋友,大約都曾經去研究過這個話題。英國著名歷史學者,馬克·莫裡斯的《諾曼徵服——黑斯廷斯戰役與英格蘭諾曼王朝的崛起》,就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諾曼徵服」這一歷史事件及其後續影響。
  • 中國17個朝代,3600年歷史,卻為何每個王朝都不過300年
    我們中國自詡是文明古國,號稱上下五千年,有20個朝代,但是卻有一個魔咒從來沒有打破,那就是王朝不過300年的魔咒。很多人會反駁我說夏商周不都超過300年了麼?其實夏商周最多算是個部落聯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件事說明各路諸侯王掌握著大量的兵權,這樣一個政體,必然稱不上王朝。
  • 東漢末年,三國打成了一鍋粥,卻為何偏偏沒有外族入侵發生?
    ——曹植《白馬篇》北方遊牧民族自從先秦時期就已經是中原地區的強敵,比如說歷史上較為出名的匈奴民族。匈奴民族有一個特點,他們對中原的入侵更多的不是為了佔領土地,而是為了掠奪資源,所以歷朝歷代對待匈奴的態度往往是防守為主。
  • 歷史上非常可憐的開國皇帝,一代明君,被自己兒子改成了昏君
    歷史上開國皇帝很多,算上亂世的,更是數不勝數,大多數朝代的第一個皇帝是明君,但在後來的皇帝中,一代不如一代,導致了王朝的滅亡,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今天說的是歷史上非常可憐的開國皇帝,一代明君,被自己兒子改成了昏君。
  • 成吉思汗VS李世民,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大佬,誰的軍事才能更卓越?
    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相當悠久的國家,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軍事人才大咖也是數不勝數、層出不窮,軍事力量強盛的朝代也更是不勝枚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是我們中國古代的成吉思汗和李世民這兩位軍事大能、傑出的帝王領導者,論起軍事才能來到底誰更卓越一些?
  • 泰國曼谷王朝開國國王,先王提拔他做軍隊統帥,他卻起兵搶走王位
    ,因國都定在曼谷而得名。  曼谷王朝建立至今,對泰國歷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首先是政治,在其統治下,泰國是近代亞洲除了中國和日本以外,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這要歸功於馬古大帝拉瑪四世、朱拉隆功大帝拉瑪五世這對父子國王,然後是經濟,在其統治下,泰國在九十年代實現經濟騰飛,躋身亞洲四小虎之一,這要歸功於蒲美蓬大帝拉瑪九世。
  •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
    我國歷史上的八個大一統王朝: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時期滅六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於公元前207年滅亡,歷時14年。2、漢朝(西漢、東漢):是繼秦朝後的又一大一統王朝。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鬥轉星移之下,誕生了很多的王朝。然而在這王朝的更迭之中,有很多的亡國之君誕生,似乎每一個朝代都有明君,也有昏君。但是就有這樣一個朝代,雖然只書寫下了300多年的歷史,可未曾出現一個昏君,縱然如此,這個王朝還是比較短命。
  • 一代明君李世民的出生地,陝西省的一個小縣城,縣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並且從地理位置上說,曾經這裡沃野千裡,中國古代作為農業大國,是非常適合在這裡發展的,但是當你們打開地圖的時候,有沒有發現?陝西省境內有一個小小的縣城,而這個縣城卻不簡單,因為裡有足足2300年的建縣歷史了。
  • 歐洲歷史十大富強朝代,全都做過歐洲霸主,哈布斯堡王朝不是第一
    歐洲歷史的政治格局跟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很相似,或大或小的君主制國家遍布整個歐洲。當然,有些弱小的君主制國家隨著歷史發展,會被富強的君主制國家滅掉或吞併,或者發展成其它政治制度的國家,這才最終形成今天的歐洲。
  • 為什麼漢朝明君多?因為大勢因素比皇帝才智更重要
    歷史上所謂的明君,往往結果論居多。國泰民安或開疆拓土了,所以明君;大廈將傾或國破家亡了,所以昏君。實際上,明君或昏君,總歸只是一個人。一個人即便貴為九五,也只是湯湯大勢中一顆顯見的塵沙。但我們關注的往往只聚焦那顆顯見的塵沙,而忽略了湯湯大勢。漢朝皇帝為什麼明君多?
  • 中國古代的黃金王朝 從未有過割地賠款 西方列強300年不敢來犯
    說起中國古代的王朝,很多人都會想起強漢盛唐。漢唐之後,其實還有一個偉大的王朝,這個王朝從未有過割地賠款,還大敗西方侵略者。這個王朝就是明朝,也是中國最有骨氣的王朝。大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回顧中華歷史,其中誕生了不少英雄,也出現了不少明君,譬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都在各自的任期內極有功績。同時,也免不了出現昏君,遠的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近一些的如宋高宗坑害忠良嶽飛等。
  • 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哪個是明君?哪個是昏君?
    明朝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昏聵不明和昏庸無道的皇帝要屬朱祁鎮、朱厚熜和朱由校。明君。一、明太祖朱元璋。
  • 三國相互徵伐60年,為什麼卻沒有外族入侵,到底是誰在鎮守邊疆
    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280年,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歷史上事實上中國經歷許多外族侵略的歷史,例如大家常說的匈奴人也是包括在其中的一種。而比較嚴重的一次大約是五胡亂華期間,那時候的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這是由於王后賈南風專權造成的,參與內戰的不僅八個王,原本也就是皇族成員相互間的鬥爭,可是由於參加的總人數太多。造成 了規模性的動亂,塞外的遊牧民族覺得機會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