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徵服》:王位爭奪,外族入侵,精彩又黑暗的英國中世紀歷史

2020-12-21 青禾的寫作專欄

諾曼徵服,指的是1066年,以諾曼第公爵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徵服。這是英格蘭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所有對英國史感興趣的朋友,大約都曾經去研究過這個話題。

英國著名歷史學者,馬克·莫裡斯的《諾曼徵服——黑斯廷斯戰役與英格蘭諾曼王朝的崛起》,就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諾曼徵服」這一歷史事件及其後續影響。

現在的很多歷史類書籍,要麼枯燥乏味,擺上一堆的專業術語和史學界成果,將普通的歷史愛好者拒之門外;

要麼就寫得像歷史故事書,為了吸引讀者將故事講得精彩,而犧牲掉其嚴謹性,對於一些學術界有爭論的話題避而不談,或者僅僅將其列在附錄中。

但是本書卻並非如此。對於歷史事件,作者的敘述生動而精彩,讀起來不費力,而且很容易被故事吸引;但是對於歷史事件背後的辯論和爭議,作者也會隨著故事的推進來介紹。

我個人是喜歡這樣的敘述方式的。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歷史愛好者,並非什麼專業研究人士,但我依然希望對歷史的認知是全面的,多角度的,而不是僅僅去了解浮於皮毛的故事。

總之,在我看來,馬克·莫裡斯的《諾曼徵服》,是一本可讀性和學術性兼具的書,值得一讀。

諾曼徵服前的大不列顛島

有人說,諾曼人的進駐,使英格蘭這個古老又新生的國度,重新煥發了活力。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說它古老又新生,其實是有道理的。

不列顛島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但是從5世紀開始,不列顛島就遭遇著不同外族的入侵。

先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族,現在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一支隊伍,向不列顛島移民。他們將凱爾特人驅逐到了北部和西部的高地地區,自己佔據了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

自此,新的大大小小的王國在這片土地上紛紛崛起,有點類似於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的局面。

到了9世紀,新的入侵者維京人強勢來襲。他們展示出極強的戰鬥力,一路所向披靡,使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接連陷落。怎麼樣,是不是又覺得很熟悉?我們的歷史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

但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並沒有就此終結。他們逐漸開始了反擊,並且在驅逐維京人的過程中,威塞克斯的國王們將昔日分屬不同王國的地區納入治下,確立了單一的統治權威

也就是說,此後所有的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向同一個國王宣誓,遵守同樣的法律,通用同一銀幣,崇拜唯一的基督教之神。

可惜這一統一的國家雛形建立還沒有多久,卻又迎來了巨大的挑戰。維京人沒過幾十年就捲土重來,不時地來打劫擄掠,暴力騷擾一下。

而此時的英格蘭王國,恰恰處於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綽號為「倉促王」的埃塞列德的統治下。他錯信卑鄙的大臣埃德裡克,使得貴族們陷於長期的派系鬥爭。

最終,維京人在丹麥的「八字鬍王」斯韋恩的帶領下,徵服了英格蘭,埃塞列德國王及其皇室成員都流亡到了諾曼第。

戲劇性的是,斯韋恩王沒多久駕崩了,埃塞列德又被迎回英格蘭做了國王。

更戲劇性的是,此後的英格蘭內外動蕩不安,王室叛亂,外族侵擾,殺戮在朝廷上演,重臣反覆倒戈,維京人再次徵服,王室再次流亡諾曼第後,又再次逆襲,簡直比《權力的遊戲》還要精彩。

總之,經過一系列的外亂內亂,最終收割勝利果實的,是埃塞列德國王的兒子——被稱為「懺悔者」的愛德華

而所謂的1066年諾曼徵服,便是發生在這位愛德華王死後。

諾曼徵服及黑斯廷斯戰役始末

1066年初,愛德華去世,因為無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

這位哈羅德,是愛德華的妻兄,他的妹妹是英格蘭王后,父親是英格蘭的實權掌控者,身份尊貴且位高權重。

但是,遠在海峽對岸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卻十分不服。

這位威廉,與愛德華也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威廉的爺爺理查公爵,是愛德華王的親舅舅。愛德華年輕時流亡諾曼第,正是當時的這位諾曼第公爵收留了他。

威廉的父親羅貝爾,是愛德華的表兄,他曾經下令在整個諾曼第海域內籌建一支龐大的海軍部隊,支持自己的表弟奪回王位,可惜後來隨著羅貝爾的猝死而不了了之。

當然,雖然沒有這位表兄的支持,愛德華最後還是陰差陽錯的獲得了王位,並向自己的表侄威廉許下了王位之諾。

而在愛德華死後,威廉也就順理成章地參與到了皇位爭奪戰中。他以愛德華的許諾為由,想要繼承王位。未能得逞後,於1066年9月末,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66年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

這場戰爭,最終以哈羅德陣亡,倫敦投降結束。威廉被加冕為英國國王,也就是威廉一世,從此,開始了諾曼王朝對英格蘭的統治。

其實,在盎格魯-撒克遜統治後期,英格蘭這片土地上,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已經初具雛形。而諾曼徵服,也帶來了王權的興起和封建制度的完備。

此後,英國皇室又經歷了金雀花王朝、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瓦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等多次更迭,一直到現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所在的溫莎皇室。

因此,諾曼徵服,被視作英國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結語

其實,讀英國史,你會很容易發現,跟中國歷史有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比方說諾曼徵服這段歷史,就有點像中國的春秋戰國向秦漢過渡時期。

一開始是大大小小的王國,諸侯混戰,群雄逐鹿。到了後期,雖然方式不盡相同,但都形成了統一國家的雛形。

英格蘭是在驅逐維京人的過程中形成的,而我們戰國後期的秦國,則是在吞併對手的過程中形成的。

但是,這個統一的政權卻並不穩固,又經過了一系列的混戰、廝殺,再次建立起統一政權,且穩定下來。之後漫長的歷史時期裡,這個政權在不同姓氏、家族之間傳承,並最終過渡到現代國家。

相關焦點

  • 諾曼徵服與金雀花王朝,英國與法國早期的恩恩怨怨
    關於這段歷史我們在這裡不多贅述,總之,光榮者埃塞爾斯坦統一英格蘭全境後,就開始了對這裡的世襲統治,許多年後,王位傳到了聖愛德華國王這輩上,愛德華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在位期間平定哥德文伯爵叛亂,討伐蘇格蘭王國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孕不育,所以在他死後,英國陷入了爭奪王位的鬥爭中。
  • 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恩怨之始,看「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沒有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就沒有英國——這話是一種誇張,但反過來說,英國歷史的發展,卻不能沒有威廉。在「諾曼徵服」以前,英國這個一度讓世人憧憬的以「英倫紳士」聞名的國家實質上卻像是一個未曾開化的蠻荒地帶,威廉給孤島英國帶去了文明,帶去了生機和活力,「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發展皆也因此可以說是奠定性的。
  • 諾曼徵服:英國被注入新的血液
    當時的諾曼第與英國,狀態相差懸殊。 11世紀的諾曼第公國,位於法國塞納河下遊,國家依然相當落後。沒有成文的法律,也沒有像樣的制度。 而海對岸的英格蘭,卻是中世紀歐洲最富裕、最高效運作的國家之一。它人口眾多,社會繁榮,有良好的管理系統。
  • 《諾曼徵服》:一場王位之爭鑄就一段重要歷史,被繡在一塊掛毯上
    說起英格蘭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和文化事件,那一定繞不開諾曼徵服。但如果你想要嘗試去講述這段歷史,那一定又繞不開一塊掛毯——巴約掛毯。在所有的中世紀的歷史資料中,巴約掛毯大概是最著名的、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個。
  • 諾曼徵服:2萬多法國人殺死英王,英國淪為殖民地,貴族滅了一半
    外族入侵,這是一個在中國會產生很多聯想的詞語。但是,對於古代的英國人來說,已經是日常節目。英國四面臨海,常常受到海盜的侵襲。這種血與火的較量中,英國人整整經歷了100多年。英國人成功打跑了各種海盜,抵抗企圖入侵眾多勢力。但是,常在河邊走,一不小心就落了水。一外國人再次成功的打到了倫敦城。這一次入侵,雖然給英國帶來了血腥的殺戮和連綿的戰火。
  • 《諾曼徵服》:是魔鬼,還是英雄?
    02.初識《諾曼徵服》初讀《諾曼徵服》,一晃神似乎這部諾曼人威廉徵服英格蘭的歷史,與秦國兼併六國居然頗多相似之處。秦王統一六國,結束了諸侯各國混戰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國家之雛形,開創了中國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之轉型。
  • 海上爭霸︱中世紀英國為什麼不重視海軍
    英國後來居上,「日不落帝國」興盛兩百多年,深刻形塑了全球政治格局與文明演進,強大的皇家海軍在這一過程中居功至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英國海軍發展的歷史也源遠曲折。英國海軍的誕生英國海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維京人肆虐歐洲時期。
  • 諾曼人的徵服,結束貴族民主制,成為英國封建主義興起的推手
    1002年時,英國的埃塞列德與諾曼第公爵的妹妹埃瑪結婚,所以,威廉英王懺悔愛德華成為了表兄。當英國王位告缺時,威廉便聲稱自己具有英國王位的繼承權。1064年,愛德華派使者重申了讓他繼承英國王位的承諾。但是,這遭到了英國賢人會議的反對,他們以歷史上從未有表兄弟作繼承條件為由,威廉也並沒有英國王室甚至是平民的血統,再加上威廉只是羅伯特公爵的私生子,所以堅決反對威廉的要求。轉而擁立了哈德羅為新任的英國國王。威廉為此感到十分憤怒,並指責哈德羅是一位背信棄義的篡位者,隨後便開始準備跨海討徵。
  • 此人原本是法國公爵,趁英國內亂帶兵入侵英國,成功當上英國國王
    所以讀歐洲歷史一定要細心和認真,只要細心和認真梳理,仍然可以梳理出一部完整的歐洲歷史,其實跟中國歷史也是大同小異,而且精彩程度不亞於中國歷史。現在小編要講述的這個歷史故事,主人公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法國公爵,但是他野心之大,趁著隔海相望的國家英國發生內亂的時候,親自帶兵入侵英國,結果他成功從法國公爵變成英國國王。
  • 從「諾曼徵服」到「百年戰爭」,看英格蘭王室「紋章」的起源發展
    百年戰爭時期紋章的發展較為繁榮,紋章告別了早期簡單原始的樣式,開始向近代紋章的發展過渡百年戰爭時期正是歐洲中世紀紋章發展興盛繁榮之時,由於紋章使用人群的迅速擴大,紋章學的規範化進程也在加快。由於這一時期紋章的適用面大大增加相關的混亂和矛盾也就無法避免,以至於出現了不同個人和家族爭奪同一種紋章所有權的糾紛。
  • 諾曼人徵服不列顛,歷史上真實的「冰與火之歌」
    想像力的基礎在於應該對於中世紀歷史的把握,國王、領主、騎士、平民、完備的國際秩序,我們可以從劇集中看到歷史的影子,而且各王國所在的維斯特洛大陸,和不列顛群島非常相像。在歷史上不列顛與北歐,對岸的法蘭西土地,處在民族遷徙和爭鬥的歷史大潮中,正如書中作者所言說的那樣,當時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界限十分模糊,一個地域內具備同樣語言、習俗的都可以視之為同一個民族。日耳曼人就是這樣一個民族,他們的大遷徙從東向西,最終登陸不列顛群島,與當地凱爾特人融合成為了英吉利民族。
  • 從歐洲中世紀史看美劇《權力的遊戲》
    這部劇在網絡上被稱為神劇,8年引發了無數網友的追捧,但其實這部劇對新人並不太友好,很多劇情無法理解,究其原因呢,主要是因為劇中涉及到以歐洲特別是英國中世紀政治、文化為原型的場景。而且,因為原著是虛構的,那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那麼,我們就試圖從歐洲中世紀歷史的角度來解讀劇中的一些主要設定,來理解劇中的一些有趣的設定。
  • 英國紅白玫瑰戰爭:擺脫外族統治的牢籠,催生資本主義的萌芽
    法國入侵英格蘭的戰爭,其實是法蘭西帝國的一個自身投資,法蘭西帝國並不完全是為了擴大領土才進行擴張的,相反法蘭西帝國當時還為了攝取更多的耕地和糧食。由於羅馬帝國建立起的秩序已經解體,各國幾乎都會為生存空間的爭奪而發生戰爭,而法國入侵英格蘭也由此開始。
  • 「審判書」與「大憲章」的對決,映照了英國王權的增強與衰落
    公元11世紀初期,當時的丹麥王率領軍隊幾乎徵服了整個英格蘭地區,並且建立起了帝國。諾曼人在入侵法國的過程中使得法王查理三世開始妥協,公元911年查理三世將法國內部的塞納河口地區送給了諾曼海盜,之後大批諾曼人來此定居,逐漸成為了諾曼公爵領。公元1066年,諾曼公爵威廉實現了對英格蘭的徵服並建立起了政權,因此威廉作為入侵者擔任國王,其權力是非常強大的。
  • 手握聖劍的亞瑟王,真的存在於真實的世界歷史嗎?
    曾經統治英國的凱爾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紀的時候被羅馬帝國所統治,歷經六世紀以後,日耳曼民族相繼入侵,其勢力漸趨衰微,終於被迫讓出英國王位。傳說中,亞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期裡面,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場。他率領各部落在名為巴頓山之役的交戰中一舉擊潰屬於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薩克森人,被視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傳奇人物。其麾下的圓桌騎士,其本意是「平等」。
  • ​英國的王朝歷史
    作者:多稜鏡 本文來自博物館.看展覽編者按: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對於這個熟悉又遙遠的國家,你了解多少呢?日耳曼三個部族:盎格魯、撒克遜、朱特,先後遷入不列顛。日耳曼人在這裡建立國家,各自為政。9世紀維京人遷徙到不列顛,給日耳曼民族帶來了漫長的戰爭。在戰鬥中,第一位英國國王誕生了。韋塞克斯的君主阿爾弗雷德,率領臣民抵抗入侵,被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 不可不知的英國初中歷史,莎翁《亨利六世》劇中的兩朵玫瑰花
    從古人的話中就可以感受到歷史在當代乃至未來的重要作用。英國初中階段歷史學習涵蓋1066年的「諾曼徵服」到20世紀60年代大英帝國的結束,其中有一段出現在莎翁的歷史劇《亨利六世》中,有以兩朵紅白玫瑰花(分別象徵著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被拔標誌著戰爭開始的經典描述,這就是發生在英國十五世紀「玫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