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韋根站,是黔南自治州荔波縣茂蘭鎮比鳩村村委會主任。比鳩村地處茂蘭鎮東北面1公裡處,全村轄13個村民組,317戶1251人,其中貧困戶114戶414人,基礎設施落後,嚴重製約發展,群眾主要收入來源靠勞務輸出和種養殖。自2014年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我不論天晴下雨都堅持深入群眾走訪調研,宣傳政策,了解貧困戶基本情況,為進一步細化精準扶貧幫扶責任,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打好基礎。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黨員看幹部」。為確保全村貧困人口全部順利脫貧,幾年來,我和脫貧攻堅隊員們根據各戶實際情況,訪貧因、挖窮根,因戶精準施策,在幫扶規劃上充分尊重貧困戶意願,不搞千篇一律。同時為每一戶貧困戶建立起扶貧臺帳,記錄幫扶措施和落實情況,讓群眾認可、做到心中有數,讓群眾看到扶貧不是走過場。
上門走訪群眾(右)
為了讓能幹事,會幹事的青年黨員先做出成績來,我利用一切機會為村裡的青年黨員尋找學習考察的機會。2014年我組織村幹到貴陽市修文縣考察獼猴桃種植基地,回來後與群眾流轉250多畝土地,嘗試種植獼猴桃。同時自己從縣裡面貸了8萬元的創業貼息貸款,在自家做起了示範基地,從2頭母豬到一百多頭生豬,再到租用比鳩村老校舍擴大規模,創辦生豬養殖場。就這樣,我一步步把自己的養殖經驗一一傳授給群眾,帶領著群眾共同創業。為了加快發展,儘早使比鳩村脫貧,我多次與村班子成員深入農戶家裡了解情況,徵求意見。在調查中了解到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生活出路、村容村貌改變的問題。問題找出後,及時帶領班子成員及群眾代表到外地考察學習種桑養蠶、板藍根種植技術,並結合本村優越條件,深入各組各戶家中發動群眾利用本村廣闊的荒山資源,大力發展種養殖業,推動本村經濟發展。通過積極向上申報先後引進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種桑養蠶項目20萬元,覆蓋貧困戶15戶44人;板藍根種植及加工項目33萬元,覆蓋貧困戶3戶10人,脫貧成效顯著。
工作中的韋根站(右)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發展一方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土壤。為整治比鳩村村容村貌,治理髒亂問題,我跑鎮裡面和縣裡面多方協調找到了2萬元資金,組織村支兩委、黨員幹部和群眾投工投勞在比鳩村四個點上建設垃圾池,讓群眾養成不亂扔亂放的良好習慣,還群眾一個整潔的村莊。為方便群眾晚上出行,我積極相關部門,幾年來在比鳩村各村民組安裝了80多盞太陽能路燈,為黑夜裡一片漆黑的村莊帶來了光亮。從村委委員,再到村委會主任,我在比鳩村工作了近十年時間。家人從起初的反對和抱怨,到後來的理解和支持,村民們從開始的冷眼旁觀到現在的認可,都是我在村裡堅持下去的動力。幾年來,我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的農村婦女到現在的村委會主任,經歷過許多挫折和磨難,也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先後榮獲荔波縣「優秀縣人大代表」「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十佳巾幗創業標兵」,黔南州「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 2017年8月,榮獲貴州省婦聯授予的「貴州省巾幗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成為荔波縣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人。
2020年,在脫貧攻堅普查前夕,我在體檢時被查出患上甲狀腺乳頭癌,醫院通知必須儘快手術。為了不影響普查準備工作,我和愛人獨自來到河池市人民醫院進行手術。鎮裡面的領導得到消息後,到醫院來看望我,鎮幹部和攻堅隊員們也在微信上給我發信息,為我加油鼓勁。大家的關心,讓我很感動。手術很順利,我在醫院休養一個多星期後,馬上回到工作崗位和我的戰友們迎接普檢工作。 由於工作比較繁忙,我照顧家庭的精力相對較少,但看到周圍的鄉親生活一天天好起來,我心裡更多的是一種喜悅和幸福。有人問我,這麼多年放下了家裡面的生計,全心投入到村裡面的工作中來,有沒有後悔過。我說,也有動搖過,只要群眾相信我,我還在村主任的崗位上一天,我都要盡力把工作做好,不辜負群眾的厚愛。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