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鬥酒詩百篇」
1253年前,有一位叫「李白」的公知,那麼,從這位大咖的朋友圈看,他每天應該都是醉生夢死滴: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像李白這樣炫酒量「三百杯」的,全國也找不出第二個啊,就連詩聖杜甫也甘拜下風忍不住點評:「李白鬥酒詩百篇」
那麼問題來了,李白真能喝這麼多嗎?據《漢書》記載,當時的人「能飲酒一石」,按照現在的計量方法,是40斤。這太驚悚!因此,有學者推測,漢代的酒度應該在6度。到了李白所在的唐代,飲酒以「鬥」計算,此時的酒度數仍然是6度左右。
到了宋代,喝酒以「升」計算,這時酒的度數有了提高,大約10度。
想想,6度的酒,一整天喝上個3、40瓶,也不是不可能的。不過,這種酒通常是將糧食發酵後過濾過濾,度數自然不會高,所以古代人大口大碗喝酒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宋代武松喝了18碗酒,仍然能在景陽岡打死老虎,那他到底喝的是多少度的酒?
經考證,宋朝人喝酒以「升」計算,這時酒的度數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大約10度。大家試想一下:如果讓武松喝18碗楊湖酒廠釀造的純糧酒,他還能打死老虎嗎?那麼咱們去楊湖酒廠看看他們是如何按照"老傳統"來釀造高度酒的。
楊湖酒始創於清末民初,至今已百年歷史,楊湖酒原名「老乾幹」,當時鎮中有一眼古井,井水甘洌,用來釀酒,酒香入骨,在魯西南享有盛名,被譽為透簍十裡香。
「純糧賜精華,好水賦精靈」——山東楊湖酒業有限公司由總經理李憲德掌舵領航,一群人恪守「堅守老傳統,只做純糧酒」的理念,潛心釀酒,規矩經營,穩步發展,如今已是菏澤的一大亮點品牌。所生產的 「楊湖酒」,是來自魯西南大黃集鎮民間的獨家絕技,秉持獨特釀造工藝,獨特香味,不摻雜任何化學香精香料及酒精,純正的糧食發酵釀製的傳統白酒。
楊湖酒業傳承百年釀酒技藝,以獨特配方釀製生產傳統工藝純糧白酒。以優質高粱、小麥、大米等為原料,汲地下550米深層水作釀漿。從產品研發到推介、從原糧篩選、入池發酵、匠釀陳貯至成品罐裝,楊湖人都以精密細緻的傳統工藝標準進行生產操作。並公開承諾所有產品均為百分百純糧固態發酵釀造!絕不添加任何一滴酒精及化學香精香料!正是楊湖人秉持百年來以真務本,以真精神真品格才鑄就了真的酒品真的人品,成就了今天楊湖酒卓越的品質高雅的品位。
茅臺制曲:茅臺鎮風景秀麗,依山傍水;地理地貌獨特,地域海拔高度420-550m,為河谷地帶;茅臺地區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相對溼度78%,十分有利於制曲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楊湖釀酒的所有大曲全部採用茅臺制曲,楊湖從釀酒源頭把好每一關,從根本上保證了酒的品質。
蒸煮糊化:將原料澱粉物質吸水後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進行蒸煮,把澱粉水解成可發酵性糖,從而促使原料發酵,高溫高壓蒸煮更是對原料進行有效的滅菌作用和目的。
高溫堆積 高溫發酵 高溫餾酒:先堆積升溫至50度以上後入窖池發酵。堆積糧醅疏鬆網絡空氣中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室內堆積方式,更大限度的增加微生物與空氣的接觸面,使微生物代謝更加旺盛,保證了微生物的發酵。並且在堆積過程中多次翻拌,儘量為微生物的二次自然接種創造條件。
窖池發酵:能夠做到密封,糧醅入窖時候帶有一定量的空氣,空氣中有一定量的氧氣,正好滿足前期酵母繁殖,當氧氣消耗淨了,無氧狀態時候滿足白酒發
酵要求。另外窖池在地下,具有保溫性能。白酒發酵的過程是升溫的過程,保溫的效果正好符合微生物生長的溫度。
手工摘酒:楊湖釀酒採用的是手工分段摘酒工藝,剛出來的頭酒度數高達70多度,中間段多為55度左右,而尾酒只有20多度。為確保原酒品質,採用傳統掐頭去尾的生產工藝,在接收原酒過程中,將雜質含量高的酒頭、酒尾部分進行單獨接開,只保留中間的精華部分,這樣儘管降低了原酒產量,但卻有效保證了原酒的質量,去除了酒頭、酒尾中含有不良的物質。
分級儲存:因為在蒸餾酒的過程中,不同級別酒的總酯和酸的含量前後是不一樣的,分級儲存可以更好地保證在後期的使用過程中挑出每種成品、高中低檔酒的需要的不同品質的酒品,利於等級區分。
兩年後包裝:楊湖釀好的原酒至少需要經過高溫和恆溫儲存兩年以上,從釀好酒到包裝出廠大約至少需要2年時間。
「酒行天下,道亦隨之",楊湖酒歷盡百年滄桑,釀製技藝傳承脈絡清晰,地域特色鮮明,體現並見證了我國博大精深的釀酒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經過一上午的參觀考察和品嘗,楊湖人以老傳統釀造白酒的度數應該在50度以上。試想,如果讓李白喝上"半鬥"楊湖酒,他還作得出詩歌來嗎。如果讓武松喝上「八碗」楊湖酒,他還能打死老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