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2020-12-21 中國青年報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職教特色,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產教融合平臺為依託,以非遺傳承大師為引領,以「雙師型」師資團隊為智庫,以網絡「雲課堂」「雲展廳」為渠道,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中國非遺紫砂陶的活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學校將陶技藝、陶文化、陶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符合行業標準和產業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育非遺文化的傳承人和中華文明的弘揚者。

一、實施基礎

1、區位優勢。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坐落於中國著名陶都——宜興,前身系創建於1958年的陶都工業大學,其淵源可以追溯到1933年創辦的江蘇省立宜興陶瓷科職業學校。學校建校初衷就是為了對接地方陶瓷產業,為地方陶瓷產業服務。宜興以「紫砂」為代表的產業和文化資源,對學校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

2、平臺優勢。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創建了高水平、高規格的非遺傳承平臺,學校現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點。

3、師資優勢。學校建有以一支以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等77位教師為主體的非遺「領軍人才」團隊,致力於從事學術研究、教育教學、藝術創作、產品研發等,為學校開展非遺教育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

二、實施舉措

學校結合課內課外、融通線上線下,全方位、立體化地打造「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

第一課堂:立足「主渠道」

2011年起,學校依託產教融合平臺,實施「雙元雙創雙融」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非遺人才培養,創新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做法。一是「一師一室一門類」,學校建立了6個與非遺相關的大師工作室和1個「江蘇工匠」名師工作室,涵蓋紫砂、青瓷、精陶、彩陶、均陶等多個門類,大師與學生面對面授藝、研討和交流;二是「一師一徒一技藝」,校內外大師和學生以技藝傳承作為紐帶,以「一對一」「一對多」為主要形式結成師徒關係,增強道德教育責任,實現師徒關係的現代轉變;三是「一專一兼一課程」,專任教師和校外大師合作上好一門課,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訓雙向並行、互為支撐。

第一課堂——非遺大師授藝

學校還將非遺文化延伸到課程思政中,讓非遺活水澆灌「責任田」。最鮮明的例子是學校創新性地打造了「三堂融陶」育人模式,將「陶大師」「陶故事」「陶實踐」融入思政課程,將陶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學生素質提升、行為習慣養成緊密融合。

第二課堂:夯實「輔陣地」

學校在打造校園文化環境上堅持「軟硬結合」,讓學生充分浸潤在陶文化中,形成對陶技藝的耳濡目染,對陶文化的深切認同,對陶精神的自覺追尋。

硬環境——育人的隱形課堂。學校依山而建,紅瓦白牆,錯落有致,是融山水為一體的「生態型、園林式、數位化」的現代江南校園。同時,學校在建築和裝飾中有機融入琉璃瓦、仿古龍窯、東坡提梁壺、紫砂壁畫、陶罐陶瓶、紫砂門牌等陶元素,打造富有陶特色的「硬環境」。

第二課堂——龍窯仿古建築

軟環境——育人的文化力量。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內活動和社團活動來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助推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學校組建了傳統紫砂技藝研習社、樂陶社、「妙指生花」非遺項目研習社等8個以非遺為主題的學生社團和藝術傳承團隊,組織開展推廣非遺文化的相關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龍窯、陶藝作品展覽,邀請工藝美術大師巡迴授課,舉辦陶文化講座,舉辦文化藝術節,開展主題藝術作品展覽活動等;每年舉辦「大學生創夢廣場」,鼓勵學生活學活用專業課中學到的技能,創新思維,大膽突破,開發新穎別致的非遺文創產品,積極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和創造性轉化。

第三課堂:延伸「試驗場」

學校依託宜興陶都豐富的紫砂資源和陶瓷產業,有意識地將「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緊密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具有非遺特色的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活動。學校將社會實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與培養職業道德相結合,與培育工匠精神相結合,深入挖掘「中國夢」內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愛國情懷。

第三課堂——東氿小學陶藝課

學校組織開展「『陶冶生活,藝在指尖』手拉坯」活動、抗疫雕塑製作比賽、「釉」見非遺釉下彩繪畫比賽等活動項目,通過藝術創作和賽事激發文化創新的創造活力;組織學生開展「天寶物華五色土、搏土成金人稱慕——宜興手工紫砂泥煉製工藝的調查與研究」「工藝尋找工藝——探尋陶瓷『五朵金花』」「文脈宜興——尋覓宜興陶文化起源」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深入了解紫砂發展的歷史脈絡,增強對中華民族藝術瑰寶的保護意識和文化認同感;組織學生志願者走進中小學和社區,傳授非遺紫砂技藝,傳播非遺紫砂文化,向更多的人傳遞非遺保護意識,增強文化自覺,築牢文化自信。

第四課堂:開創「雲空間」

學校將非遺教育與網際網路相結合,開創非遺雲端課堂,開展網絡文化育人。

學校積極整合併上線非遺優質學術和教育資源。其一,以「百工錄——中國工藝美術非遺傳承與創新」項目為引領,與工藝美術大師積極合作,對傳統陶瓷工藝的歷史、現狀、傳承人譜系、名品由來等進行整理與研究,建設《傳統紫砂工藝》資源庫子庫,為非遺傳承及研究奠定基礎。其二,學校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庫,打造在線開放課程。目前,學校已建有包括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在內的四門與非遺文化相關的網絡課程,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於一體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其三,學校創新「移動學習+線上線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拓展非遺文化學習渠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其學習效率和能力。

第四課堂——網上展廳

自2016年起,學校還創建「網上展廳」,通過應用VR、三維立體、語音同步講解等新技術,拓展師生優秀非遺文化作品的傳播空間,提升傳播效果。迄今,「網上展廳」已連續展出五屆師生的2萬餘件作品,受到中國江蘇網、交匯點、江南晚報、無錫新傳媒等媒體平臺的多次報導。

三、實施成效

(一)提升專業技能

學校有效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的要求,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引導學生用藝術創作傳承愛國情,砥礪愛國志,實踐愛國行。近年來,學校鼓勵學生以賽促學,積極參與各項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學生在專業課堂、實訓室、大師工作室中苦練技藝,在各級各類大賽中磨練水平,學生作品屢獲佳績,已獲得省級以上獎項159項,市級獎項204項。

同時學校以非遺教育為核心,圍繞產業技術標準制定、教育教學資源開發、「非遺傳承人」培養理念與實踐改革、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向深入研究,已立項國家級項目4項,省級項目26項,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十餘項。

提升專業技能——2020年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

(二)培養工匠精神

為了使陶文化的內涵具體可感,2007年,學校從陶文化的歷史、陶瓷的製作和燒制以及陶瓷的特性等方面深入挖掘,凝練出「納陳吐新、精益求精、鍥而不捨、追求卓越」的陶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當前提倡的工匠精神不謀而合,已經成為學校師生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引領。學校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中心環節,以強化理想信念與價值養成提升德育,以培養文化底蘊與高尚情操推進美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以德藝雙馨的非遺大師為標杆,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努力錘鍊自身,學以致用。

學校培育的新一代非遺傳承人將傳承非遺技藝與弘揚非遺文化融為一體,讓職業技能訓練與道德精神涵養互為支撐,他們在技能訓練中精益求精,在工作崗位上敬業盡責,在產品開發中大膽創新,在社會服務中甘於奉獻,於「技藝傳承」「創新創業」「志願服務」「國際交流」等多方面頗有建樹。此外,學校培養出的吳元新、邱玉林、徐安碧、方衛明、吳鳴等一大批省級以上藝術大師用他們的專業造詣和人文精神反哺學校,持續豐富著學校的人才資源和精神寶庫。

(三)助推產業發展

學校立校的初衷就是為了服務地方陶瓷產業,除了為地方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之外,學校還主持制定了《陶瓷原料準備工》《陶瓷燒成工》等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主編國家職業技能培訓教材《陶瓷產品設計師》,並積極主辦、承辦國家級的職業技能大賽和作品展等,為行業交流與產業發展做出貢獻。同時,學校依託人才和資源優勢,對社會上的非遺傳承人進行專業教育與培訓,除社會招生外,近三年已培訓1638人次,培訓規模逐年擴大,成效顯著。

2020年8月,學校和宜興市人民政府、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舉辦「振興鄉村經濟紫砂導師團」公益項目,以高校的學術和教育資源為依託,通過理論教學、學術講座、研討交流、現場實踐等多種方式,幫助鄉村非遺傳承人提升傳承和創造能力。該項目有計劃地對丁蜀鎮周邊20多個行政村、數萬名紫砂村民分批次進行系統培訓,致力於全面提升鄉村紫砂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助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宜興紫砂產業質量發展。

助推產業發展——導師團技能實踐

(四)傳播非遺文化

學校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講好中國故事 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號召,積極開展國內外陶藝交流活動,以德行藝,以藝會友,推動非遺文化走出去,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學校與境外20餘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機構籤訂友好合作協議,與世界500強高校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穩步擴大中外學生雙向交流規模;派出非遺文化交流團赴境外參加學術交流、合作科研、項目洽談等;依託教育部認定的「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這一平臺,接待國(境)外師生200餘人次開展短期陶藝課程培訓項目;派出近100名學生分別赴新加坡、韓國等國及港澳臺地區學習或社會實踐,為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實施培養國際化人才戰略提供了基礎條件。

傳播非遺文化--第二屆江蘇留學生「絲路青年行」活動

此外,學校通過舉辦具有國際性的大型交流活動,有效提升了國家非遺項目「紫砂陶製作技藝」的國際影響力。

結語

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將傳統非遺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思想觀念、工匠技藝等融入專業課程,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培養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的專業化人才;主動發揮高校的非遺教育職能,做手工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助推者、民間藝術與文化創新發展的引領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弘揚者, 努力推動中國非遺文化的國際化進程。

來源:中青在線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將非遺帶入時尚圈,《夢幻西遊》電腦版用國潮賦能文化傳承
    一把油紙傘的從無到有,牽手需要經過70多道繁複的工藝。  無數優秀的傳統文化都被淹沒在了時代的潮流中,瀘州油紙傘能傳承至今,離不開幾百年如一日堅持使用最古老傳統技藝的工匠們。在這群已將工匠精神刻入骨子裡的人中,畢六福是特殊的存在。
  • 樹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1.案例概要文化是民族血脈、人民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傳承創新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 走進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明德學院:讀高職不光學技術,還有文化修養
    作為新興職業院校,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在校園文化體系建設上一直以敢於突破、創新培養為亮點,建設明德學院,構建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化塑造」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 又一次走在全省前列。全國重點網絡媒體山東教育採訪團來到擁有了「全國優秀高校孔子學堂」「國學教育示範基地」「湖南衛視茶頻道工作站」 等多個稱號的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明德學院。 典雅的古風裝修、開闊的海洋風格,一踏進明德學院就感受到了濃鬱的人文氣息和地域特色。
  • 「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青島黃海學院
    大眾網·海報新聞訊12月8日上午,青島市「非遺進校園」揭牌儀式在青島黃海學院體育館舉行。此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青島黃海學院承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校園中的普及推廣與傳承。
  • ...案例|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推進「一體兩翼」模式 突出實踐育人特色
    官微陸續發布「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工作育人案例,展示不同領域、不同單位的經驗做法和工作模式,助力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整體水平的提升,建立有特色的長大育人體系。學院注重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實施 「團風」特色育人工程項目,其中包括「十萬行代碼育人工程」、「卓越工程師孵化工程」和「拔尖人才培育工程」。特色育人工程充分整合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資源優勢,動員全院教師及學生工作人員發揚「團風」精神,立足於學院分層次人才培養的需要,實現「厚基礎、強應用、能創新」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入行儀式在貴陽舉行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系楊麗彥主任代表學院致歡迎辭  (央視記者 白愛軍貴州報導 圖片/羅翰林)2020年11月17日上午,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北京天祿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人文系烹飪工藝與營養新生入行儀式
  • ...協同推進思政教育——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思政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一、基本情況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65年的廣西勞動大學,1998年改制為公辦高職院校。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承「以德立人、以技立業」的校訓,堅持「勇於開拓、勤勉善成」的學校精神,踐行「崇德強技、尚美至臻」的思茗文化核心理念,搭建網絡平臺和育人載體,挖掘思政元素,開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將思政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納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聚焦網絡平臺建設、育人載體構建、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發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 用手作傳承非遺文化 無錫首家手創生活藝術體驗館亮相
    9月25日,無錫首個集民俗與科技相結合的生活藝術體驗館在T12正式亮相。20多個非遺及手工項目入駐,市民只需要花上不到200元就可體驗全部項目,並將自己參與製作的作品帶回家。
  • 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打造校園文化景觀育人機制
    近年來,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全面推進「以文化人」工作,在兼顧自然與人文的基礎上,立體式打造了「校園八景」「公寓文化」等一系列校園文化景觀,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景觀育人機制。生活即教育,賞景即學習。通過打造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把學生們的生活空間變成教育空間,把日常賞景休閒的過程變為學習過程。通過觀其景、品其文、悟其蘊、明其道,將校園文化的精益傳達給學生,有效拓展「以文化人」工作的落實維度,拓寬育人工作時間及空間上的邊界。自然為基礎,人文為內核。打造校園文化景觀不僅需要從自然角度開展思考、落實規劃,人文因素更為重要。
  • 打造文化育人新模式——吉林工程職業學院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範案例
    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學校全景一、建設目標發揮文化育人潤心教育聚合作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傳承和創新「厚德精術、知行合一」校訓為主線,以育人功能齊全、人文氛圍濃厚、環境優美靚麗的校園為載體,聚焦潤心育人,注重行為養成,發揮文化育人對師生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影響的作用,增強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和模式。
  • ...水文化育人特色:將「水文化」打造成校園文化的亮麗底色和精神...
    11月18日,重慶市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現場交流會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下稱重慶水電職院)召開,來自重慶市42所高職院校的領導、部門負責人等代表160多人匯聚重慶水電職院,圍繞立德樹人、「三全」育人,探討交流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校園文化育人,助推「雙高」建設,這對我們為「十四五
  •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在第一屆全國服裝商品展示技術技能大賽中...
    交匯點訊 12月19—21日,2020年「希柏潤」杯第一屆全國高職院校服裝商品展示技術技能大賽在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隆重舉行,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大賽中表現出色,榮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學校榮獲優秀團體獎一等獎。
  •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依託「泰山書院」 探索在高職院校中實施「書院+...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泰山職業技術學院背依泰山,面臨大汶河,依山傍水,學院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重建千年泰山書院,以此為平臺,積極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索「書院+學院」的文化育人模式,以增強師生文化自信,收到較好效果。
  • 紅色塑魂藍色致用綠色出彩——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探索「彩虹...
    藉助於該校「一節一會一賽」中的「彩虹文化」藝術節活動平臺,她把今年3月份成立不久的社團特色成果拿出來展示,同其它80個學生社團一拼高下。「最好、最有特色的一面」詮釋的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源的初心。在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看來,「特色鮮明」成為遵職師生引以為豪的標籤。
  • 凸顯特色、突出重點,才能打造育人精品
    「非遺特色、設計核心、技藝主導是我們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圍繞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陶瓷藝術、木雕雕刻模塊以大師領銜、導師指導、行業主導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已經寫入到了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當中。」教研室主任王冠說。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評價制度是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關鍵。
  • 東方時尚,中華霓裳——記旗袍非遺傳承「匠人」劉嬋英老師
    ,其設計作品多次獲得南昌女紅節傳承匠心獎等各類獎項,被評為優秀教師和育人標兵。(江錦繡)中國傳統服飾是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旗袍是一種最具中國傳統特色、民族特色和最能表現東方女性美的經典服飾,2011年5月,旗袍手工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匠心承韻 造物生活——廣西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紀
    傳承人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銀飾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如何讓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發揚光大,是廣西藝術學院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高校之一,廣西藝術學院承辦了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項目。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在此基礎上,我市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積極向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申報非遺項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區縣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10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7個。我市現有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7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名。去年,我市的蒙醫沙療還被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推薦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 「三色文化」育人 「四賽體系」育才——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奮力...
    原標題:「三色文化」育人 「四賽體系」育才——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奮力打造特色校園文化結碩果「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學院的參賽項目獲得金獎;學院獲評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和全國職業院校就業競爭力示範校,近三年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均為95%以上,並在全省排前三……近年來,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治校水平顯著提升、特色辦學成果豐碩。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泰山學院:以泰山文化鑄魂育人
    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