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市井、傳奇,鬼才馮驥才「津味」小說中的「老天津」

2020-12-23 夢幻聞書香

漢學家宇文所安曾說過:「好的文章創造一個地方」。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和文學作品的塑造密不可分,也可以說,文學作品是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構建了一個文學中的城市。天津的形象就是在眾多的「津門」小說作家的筆下有了特有的地方味兒。

「津門」小說作家很多,我卻獨獨喜歡馮驥才先生。

馮驥才先生作為中國當代的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他的小說選材視角新穎,藝術手法多變,描寫細緻深入,是當代文學中的佳品,他也成為作品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馮驥才語文課》,就收錄了馮驥才先生的37篇文章,其中有《珍珠鳥》《挑山工》《花的勇氣》等膾炙人口的名篇,除此之外,還有《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無書的日子》《時光》等作品受到國內外大學的青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津這塊土地孕育了馮驥才這樣一位語言俏皮活潑,靈動的作家。天津與北京,上海等不同,北京孕育的是政治文化精英,上海孕育的是商業奇才,而天津是市井城市,也就是俗世,俗世必少不了俗人。

馮驥才先生以描寫小人物見長,他筆下的人物,特點各異、神通廣大、各顯奇能,也展現出天津的地方文化和社會百態,也讓這些「津味」小說散發著奇異且迷人的魅力。

「津味」小說的起源,「老天津」的形象

「津味」小說的寫作源頭可追溯到晚清時期,當時的一本《津門雜記》就記載了許多天津的生活習俗和社會風貌。民國初年,又有了眾多的「津味」小說家,如劉雲若、戴愚庵等寫下了《小揚州志》《沽水舊聞》等一些能夠展現天津衛社會生活現狀,富有天津文化氣息的作品。

馮驥才先生寫天津衛的故事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構思「老天津」時,他也受到了「津味」小說的影響,但是又和傳統的「津味」小說有所區別,傳統的「津味」小說側重於諷刺社會和揭露社會的黑幕,馮驥才先生的小說則側重於對天津衛碼頭文化和市井傳奇的渲染。

馮驥才先生的經典中篇小說有《神鞭》《三寸金蓮》《陰陽八卦》《炮打雙燈》等,看這些小說時,感覺就好像遇到了一個有著一肚子老故事的天津人,在街頭巷尾,氣定神閒的講述著「老天津」的故事。

這些故事不光有趣,而且有時間、有地點、有原因、有驚訝、有旋轉、有包袱,故事一波三折,人們被吸引的欲罷不能。

馮驥才先生筆下的很多故事都發生在清末民國時期,是因為清末民初時,天津具有極其明顯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除此之外,這個時期社會正處於維新時期,人們都想著要改變,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也誕生了一個個奇人。

清末民初的「老天津」,士農、工商,各顯奇能,天津也是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從「洋場」來說,五大道,那兒的都市氣息絲毫不比上海差;從「官場」來說,天津是北洋基地,軍陣勢力強大。然而,在馮驥才先生的眼中,「洋場」和「官場」都不能完全代表「老天津」形象,最能形象代表「老天津」的,應該是以漁鹽漕運、商埠市場為基礎的碼頭文化和市井傳奇。

馮驥才先生是要打造一個「老天津」形象,而當時的天津,左邊是京都,右邊是租界,既有皇族遺老,又有革命維新,天津於是在政治、文化、經濟、教育、工商業等各個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歷史角色,這也同時為馮驥才先生筆下天津的社會百態和文化風貌提供了寬闊的歷史舞臺。

優勝劣汰、強者生存的碼頭文化塑造了天津衛人「好鬥」集體性格

天津市一座典型的碼頭城市,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把北運、南運、永定、大親、子牙五條大河聚攏到了一起,這裡不僅有豐富的物產和水產資源,有魚、有蝦、有米、有鹽、有鹼、有滷、有豆腐、有河蝦、有螃蟹……而且特殊的地理位置,船隻南來北往、水路通渠,在清末明初已成為四通八達的大碼頭。

正是這樣南來北往的地理位置,所以居民也來自五湖四海,人員流動量大,也成就了各顯其能的碼頭文化。

碼頭上的人,想要活出點名堂來,那必須得有真本事,有絕活,《真人不露相》開篇就有「碼頭文化」的介紹:

碼頭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兒,有絕活兒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兒呆著。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這種優勝劣汰、強者生存的碼頭文化,造就了天津衛人逞強鬥狠的集體性格。

比如說,馮驥才先生的小說中,就常常有這樣一些場景,誰都不服誰,於是爭先恐後地把各自的能耐亮出來,比試高低。

《三寸金蓮》中,主要是圍繞戈香蓮的三次「賽腳」展開;《炮打雙燈》中,青年牛寶和「蔡家鞭」傳人在製作和燃放煙花爆竹時的較量;《神鞭》中混星子「玻璃花」與飛來鳳鬥氣開始,逐步引出了傻二的神鞭絕技,隨後引出一撥人的比武打鬥;《藍眼》中,造假畫的「黃三爺」和看假畫的「藍眼」,在一幅畫中,各顯其能,費盡心機的比鬥。

馮驥才先生的「津味」小說中,「鬥」不離口,鬥嘴、鬥氣、鬥雞、鬥藝、鬥法、鬥力、鬥眼光、鬥心機……無處不在的鬥,傳遞出了「津味」小說的傳奇,也彰顯了這座「老天津」「好鬥」的集體性格。

各色各樣的人,塑造了「老天津」的市井文化

市井文化是一種生活化、自然化、無序化的自然文化,尤指在街區小巷、有商業傾向、通俗淺近、充滿變幻而雜亂無章的一種市民文化,它反映出市民真實的日常生活和心態,表現出淺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樂。

清末明初的天津,就是店鋪林立的大市場,日用百貨,應有盡有,各行各業都在這裡想辦法生存,這些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才塑造了天津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風貌。

馮驥才先生筆下的市井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 馮驥才先生小說中的故事地點

故事大部分發生在勸業場、估衣街、南市等商業地帶,作坊、商號、金店、酒樓、茶館林立,也是小說中人物的主要活動地點。

② 故事形式

一個個短小精悍的故事,把主人公的為人處世、命運起落與故事緊緊練習在一起,我們跟隨馮先生筆下的人物,或哭、或笑、或瘋狂,同時也為主人公的命運感到傷心和氣憤。馮驥才先生就這樣帶領我們看穿世態炎涼。

③ 故事中的人物眾多,行業各異

馮驥才先生運用筆下活生生的人物凸顯出了「老天津」的市井氣息。天津衛各種各樣的行當,名目繁多,且形形色色,有正骨、拔牙、拆字、看相、算命、風水、氣功、粉刷、捏泥人、做風箏、制假畫、看假畫、變戲法、吹糖人、賣藝……數都數不清。

馮驥才先生之所以能夠把人物塑造的活靈活現,關鍵在於他對地方性的雜學如數家珍,小說如果離開了當地的地方特色,人物就不會豐滿有型,這才能紮根於現實生活,寫得雅俗共賞,凸顯出「市井文化」的魅力。

「津味」小說中的傳奇人物

馮驥才先生筆下的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在五方雜處的「老天津」立足,那都是因為他們「各有絕活」,也因此引發出一段段傳奇故事,小說中主人公也成為傳奇人物。

在《俗世奇人》裡,馮驥才先生寫了18篇有強烈地域特點短篇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有達官權貴、有市井小民、有手工匠人、有能言會道者,馮驥才先生賦予了他們共同的人生追求,並且表現出濃鬱的天津衛風格,也帶領我們看到這些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

典型人物,如:「刷子李」

「刷子李」每次刷牆都穿一身黑衣褲,刷牆後黑衣褲一點兒白一點兒不粘身上。刷牆不僅僅手藝人會,普通人也會,但怎樣是刷得好?

「刷子李」就有兩個絕活絕活一,他將蘸了稀薄的粉漿板刷往上一舉,按照重力作用必定會往下滴,但刷子李能保證一滴都不往下滴;絕活二,每一刷都能保證勻實透亮。「刷子李」能將牆刷得勻勻實實,白得透亮,全靠反覆練習;

刷子李

再如:泥人張」

「泥人張」在飯館吃飯,碰到混混海張五諷刺揶揄,表面上他右手拿著筷子夾菜,左手卻從鞋底兒摳了一塊泥巴下來,等飯吃完了,把泥巴往桌上一放,原來是捏了一個海張五囂張表情的大頭。這還沒完,泥人張還自製了模子,把"海張五"大量生產出來,在雜貨攤子上公開售賣,寫著:賤賣海張五。

「泥人張」能盲捏泥像全靠熟能生巧,心如明鏡。"泥人張」不僅捏出了各色人物,也捏出了手藝人的尊嚴。

泥人張作品

這些手藝人從學成出師,到自立門戶,必須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保持不驕不躁的平和心態,而要想製作出一件精品是需要大量時間的積累與打磨。

在天津衛,不強活不成,沒能耐活不成,這些傳奇人物,他們秉承著家族手藝,不斷提高技藝,不斷精益求精地打磨,創新,手藝逐漸爐火純青,最後憑著「一身能耐」、「絕招」、「獨門秘籍」立足於「老天津」,成為天津衛的傳奇人物。

結語

馮驥才先生憑藉一支生花妙筆,藉助了傳奇式想像,為「老天津」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也讓我們喜歡上了天津這座古老的城市。

馮驥才先生的作品中津味十足,語言特色獨特,耐人尋味。很多作品中的「嘛」字,極具濃鬱的天津方言特色,樸實生動,看他的作品就像聽一位說書人娓娓道來,仿佛是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就在其中,也正因為如此,天津人親切地稱呼馮驥才先生為「大馮」,我們也不斷地品味著他的「津味」小說的魅力,並且對「老天津」充滿了美好的想像。

相關焦點

  • 馮驥才:津門眾生相 藏於市井中|上書房
    刷子李、泥人張、皮大嘴、好嘴楊巴、蔡二少爺……這些都是清末民初天津衛碼頭上的鄉土怪客與民間英雄,性格各色,手藝高超。在中國當代作家馮驥才筆下,一幅藏在市井煙火中的津門眾生相躍然紙上。這些人物空前絕後,但都是俗世俗人。這些事情匪夷所思,卻全是真人真事。馮驥才用善意、豁達的筆觸,寫天津衛的市井奇人,帶著俗世的熱鬧與情義;講特殊年代的人性故事,極盡現實的曲折與溫情。
  • 《俗世奇人》:看市井煙火下,天津衛的勁兒
    我不要讓他有天津味兒,得讓它有天津勁兒。這是馮驥才對自己的作品《俗世奇人》的期待。他寫《俗世奇人》,期待讀者從中讀出天津勁。那究竟何是天津勁呢?天津地域不寬,歷史上是屬於燕國的屬地,後來由於天津近海,在明代時候,天津作為海防要地而設衛,所以天津也稱做天津衛。馮驥才不是天津人,卻生在天津,長在天津,一輩子生活在天津,他的骨子裡就帶著天津人的勁,他的大多數作品中,都有天津這座城市的影子。
  • 夜讀|寫書房一物一景,也寫市井奇人奇事,馮驥才「宅」出新長篇
    隨筆集《書房一世界》,輯錄了馮驥才77篇精妙短文,每篇皆以書房中的一物一景起興,娓娓道來,串聯起人生的細節;一同上架的《俗世奇人》(叄),則由十八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描寫天津衛的鄉土異士和市井奇人。今年年初,馮驥才接連推出兩部新作,前者關照內心,後者洞察俗世,從不同的維度記錄下一個人、一座城的文化印記。
  • 馮驥才《俗世奇人》還原民間傳說 傳統文化繼承
    導讀:《俗世奇人》 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都講述了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創作素材多收集於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故事精短而生動,人物惟妙惟肖、躍然紙上。1先有故事才有文學小說是傳統《俗世奇人》 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都講述了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創作素材多收集於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故事精短而生動,人物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 世道人心的永恆亮色——評馮驥才《真人不露相》
    當代作家王蒙評說馮驥才的作品時,用了一個字「哏」,言其有趣與津味兒。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11月推出的馮驥才《真人不露相》作品集,讀來也頗「哏兒」。大馮以善意、豁達的筆觸寫天津衛的各色市井奇人,帶著俗世的熱鬧與情義,講述特殊年代的人性故事,道盡了現實中的曲折與溫情。讀之,念之,感之,嘆之,拍案驚奇,誠覺世人盡可愛,也覺世事盡如戲。
  • 民生銀行天津分行推出《十二道津味》美食欄目 助力天津餐飲行業...
    為加快天津餐飲行業的復甦,中國民生銀行天津分行、鳳凰網天津、西岸相聲劇場聯合出品共同打造天津餐飲行業的民生消費季十二道津味系列活動。這次十二道津味直播活動中就有不少河海兩鮮。  「十二道津味」,顧名思義,這次活動分為十二期,每期一道不同餐廳的特色菜,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天津味道。參與十二道津味活動的餐廳大多是在天津響噹噹的餐飲品牌,且向來是門庭若市、食客滿堂,比如利順德大飯店、津菜典藏、寶軒漁府、起士林、百餃園、莎莎Salsa等。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俗世奇人》讀後感
    前不久重讀了馮驥才的《神鞭》與《三寸金蓮》,到女兒家又翻出一本馮老師寫的《俗世奇人》,薄薄的小冊子,故事引人入勝,一鼓作氣半天讀完。  《俗世奇人》的短小故事,都是市井民間的奇人趣事,反映了天津衛水陸碼頭五方雜處的眾生相與「集體性格」。
  • 馮驥才:天津衛人比人厲害,沒有沒治的事
    馮驥才 鳳凰網讀書如果說地域文學裡把天津寫得最對味兒的,應該首推馮驥才;如果在津派作家裡再挑一個畫畫好的,那也非馮驥才莫屬。馮驥才,「傷痕文學」代表作家,走入文壇前畫過十五年畫,有一身紮實的宋畫基礎和線描功夫。
  • 馮驥才為《俗世奇人》(足本)繪製插圖
    馮驥才先生增寫、修訂的《俗世奇人》(足本),以清末民初天津的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都講述了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創作素材多收集於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故事精短而生動,人物惟妙惟肖、躍然紙上。馮驥才先生以社會背景寫人,包括地域風貌、風土人情、生活風尚等,所寫文字真實地刻畫了清末天津衛所特有的社會風貌,記錄了諸多民間特有奇人絕技,對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繼承和發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馮驥才《俗世奇人》推第三輯 精彩書摘搶先試讀
    【環球網文化頻道報導】近日,作家馮驥才推出《俗世奇人》第三輯,書中刊載的還有馮驥才繪製的十八幅插圖。延續《俗世奇人》前作風格,本書由十八個短篇小說連綴構成,描寫天津衛的鄉土異士和市井奇人。他們中絕少精英,都是活在你我身邊的凡人,但其言談舉止又有非凡之處。
  • 那些有思想和情感深度的小說
    從這個意義上說,《笑的風》既是小說,也是「大說」。特別是王蒙的小說,從《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一直到《笑的風》,都密切聯繫著時代的風雲變幻,個人的命運是時代風雲際會的一部分。馮驥才的《藝術家們》(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歷史跨度沒有王蒙《笑的風》那樣漫長,但同樣與歷史有關。小說寫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後一群藝術家的故事。
  • 津味民俗文化 弘揚媽祖大愛精神 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
    天津在線訊:(李衛國攝影報導)為紀念媽祖誕辰1060周年,展示津味民俗文化,弘揚媽祖大愛精神,天津民俗博物館等單位精心製作的大型畫冊《天津天后宮過大年》面世。天津天后宮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天津人俗稱娘娘宮,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每年媽祖誕辰日,以天后宮為中心舉行大型民間慶典活動,形成了獨特的津味文化。天津的天后娘娘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所舉行的慶典儀式在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命名為「皇會」。
  • 78歲作家馮驥才:文化遺產需從「搶救式保護」到「科學保護」
    我的新作裡藏著另一個馮驥才。」馮驥才的長篇新作《藝術家們》首發《收穫》2020長篇專號秋卷出版,9月28日下午,78歲作家在上海作協大廳,與評論家們圍坐研討他的最新19萬字小說《藝術家們》。  不為人知的是,研討會之前的上午,這位來自天津的著名作家沿著武康路走了一圈,在巴金故居的花園裡勾起了他的一段回憶——1978年,馮驥才的中篇小說《鋪花的歧路》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受阻擱淺。
  • 「祝天津生日快樂,我為你自豪」
    一聲聲親切的津味兒吆喝,鼓樓城牆上投影打出的3D老照片,一瞬間就把觀眾拉回到過去的時光,沉浸在天津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昨晚,紀念天津建城616周年,為天津「慶生」的「鼓樓津聲」慶典投影秀活動在鼓樓拉開帷幕。
  • 第五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在溫頒獎 馮驥才、遲子建等獲獎
    馮驥才、遲子建獲「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寧肯、朱山坡、哲貴獲「優秀短篇小說作家獎」。值得一提的是,哲貴是首位獲得「林斤瀾短篇小說獎」的溫州籍作家。在獲獎感言中,五位作家紛紛表達了對「短篇聖手」、溫籍著名作家林斤瀾先生的尊崇,以及各自對短篇寫作的情愫與展望。
  • 「祝天津生日快樂,我為你自豪」(圖)
    一聲聲親切的津味兒吆喝,鼓樓城牆上投影打出的3D老照片,一瞬間就把觀眾拉回到過去的時光,沉浸在天津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昨晚,紀念天津建城616周年,為天津「慶生」的「鼓樓津聲」慶典投影秀活動在鼓樓拉開帷幕。
  • 小小說如何再接再厲——兼評馮驥才《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馮驥才著繪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志怪、誌異、傳奇、筆記等文體在古典中國曾大放異彩,西學東漸之後,隨著文化範式的轉型,微型敘事的體式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沉寂不過,在新時期文學開啟後,新舊交融成就了新筆記小說,小小說就此成為了當代文學一株獨特的植物。但在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成為主要文體,承擔更為重要的時代使命的情況下,小小說往往被視為小說文體的附屬,並演繹成觀念先行的某種基本生態。這也使得小小說這一文體在權威話語的形成上蹣跚前行,舉步維艱。雖然從2010年起,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將小小說納入評獎機制,但在第五屆和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中,小小說依然為空白。
  • 馮驥才《藝術家們》:用「鋼筆」和「畫筆」寫這部小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在這部作品中「相遇」。近日,馮驥才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小說以三位畫家楚雲天、羅潛和洛夫,從心靈交匯到逐漸離散的過程,折射了近50年來的時代變遷。
  • 天津「大耍兒」最初沒有混混兒含義,單指市井奇人的絕技表演
    很多人對於清末民初時的天津有個誤解,以為天津的混混兒是市井奇人,只是因緣際會不得不「委身為賊」,其實市井奇人在天津有個稱呼,叫「耍兒」。「耍兒」是天津獨有的詞語,「耍兒」與「混混兒」有很大的不同。天津是漕運、海運交匯之地,上下九流為名為利而來,可是在這個碼頭不會耍兩下真本事,是難以立足的。有老先生記述了自己在河北鳥市見過的「耍兒」。河北鳥市,因原處南運河北岸而得名,後來南運河被人為改道,鳥市實際位於南運河南側了,但河北鳥市已成為固定稱呼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