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周星馳帶來靈感的童話故事,卻被批三觀不正,還能給孩子看嗎

2020-12-17 騰訊網

《美人魚》這個故事被人們所熟知,甚至還曾被著名導演周星馳拿來拍成電影,一度熱賣,很多家長直言給孩子買的第一本童書,就是《安徒生童話》,甚至連小學課本裡,都會詳細介紹童話故事於孩子們成長的意義,以及每一種童話不同的特點。

可是,之前微博上有一位媽媽,卻對《海的女兒》這類童話提出了嚴重的批判,甚至上升到女權的角度,一度引起熱議,這位媽媽是這樣說的:

媽媽認為這類童話完全沒有邏輯,矮化女性,引導女孩盲目為愛付出一切,不配作為「經典童話」而存在。

事實上,我給我女兒買的第一本童話書,也是安徒生童話,當我給我女兒念《海的女兒》的故事時,也曾如這位媽媽一樣,擔心公主對愛情的盲目和犧牲生命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我也曾認真思考過如何換一種角度來解讀這個故事,後來我發現,對同一個故事的解讀,大人和孩子真的有著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看法。那麼再來說一下我是如何來看待這件事的!

我從以下四點來跟大家探討!

01、孩子是用感知和想像來理解世界。

陪孩子看《海的女兒》時,我一度認為美人魚犧牲自己的嗓子去追求一份未知的幸福,是很傻的行為,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愛女心切的媽媽所擁有的正常反應,可是孩子是如何來看待小美人魚的犧牲的呢?

孩子3歲時看《海的女兒》懵懵懂懂,也許不太明白其中的意義,但上小學時再來看這個故事,表達出來觀點是這樣的:美人魚真的又美麗又善良,願意去救陌生的王子,也很有勇氣,她一直生活在海底,竟然敢離開自己的家庭走向未知的世界,這份膽識讓人佩服。

看,家長能將美人魚的故事上升到女權的高度,甚至站在生態鏈的角度鄙視魚類智商低。孩子看到的卻是美人魚漂亮的尾巴、善良的內心和勇於脫離現狀的勇敢、以及想要守護自己心愛東西的執著,這就是大人跟孩子視角的不同。

02、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幹預,本身這種行為有可能就會誤導孩子的三觀。

網上那位媽媽說,當她聽到美人魚化成泡沫時,就去直接關了,害怕這種所謂的「經典」會毒害到女兒的思想。

話說現在網絡發達,孩子接觸各種知識的渠道很多,並不是你不給孩子買這種書、不給孩子聽這種故事,孩子就接觸不到這類故事,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用正向的思維去傳達故事裡的積極內容。

小美人魚對王子一見鍾情,在沒有任何承諾和保障的情況下,就毅然決然犧牲自己的嗓子化身為人,陪伴在王子的身邊,這確實表現出一種對愛情的膚淺和盲目,是不成熟的做法。可是,我們不要忽略了,她表現出這樣一種行為的年齡狀態是15歲,正是處於最讓家長頭疼的叛逆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衝動、叛逆、反抗性極強,處於生理逐漸成熟和心理依然幼稚之間,此時的孩子時時刻刻都想用實際行動向家長宣誓:我長大了!這時的孩子討厭管束、拒絕說教,只有讓她自己去切身試錯,才能真正成長。

毫不否認處於青春期的美人魚一開始逐愛的行為是幼稚的、不被家長所理解和接納的,所以後來她所受的所有的委屈和疼痛,都是她為自己開始的任性所付出的代價,在這中間她體會過愛情的美好,也體會過得不到的心痛,最終選擇了放手和成全。從一開始飛蛾撲火般的想要擁有,到最後默默的退出,她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這種結局也預示著她從最初的幼稚和盲目,成長為一個理智、堅強、擁有獨立人格的成熟女性,完成了她尊嚴和人格的升華。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磨難,重要的是面對這種磨難自己擁有什麼樣的心態,有的人付出就一定要求有收穫,如果沒有,寧願毀滅,有的人則體會到了「付出」即是「收穫」,就如美人魚,她雖然沒有收穫愛情,可是自身卻在經歷痛苦後變得強大,並且見證了歷經磨難不忘初心的美好。

其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人的一生總要有一件值得自己衝動去做的事情,重要的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不因得不到而耿耿於懷,也不因承受不公而選擇破壞,用心去追求和付出,坦然面對得失,這樣的人生才值得被尊敬。

03、童話裡的悲劇,可能是現實中的「預演」。

微博裡的媽媽譴責那個具有魔法的海巫婆,說她矮化海洋女性生物、跪舔人類男性,事實上我覺得更在淺顯地理解了這個故事的深度內涵,那個讓小美人魚失去腿的海巫婆,實際上就代表了這個社會的規則,她的存在就是為了保持得失平衡。

美人魚想要得到雙腿,就要失去動人的歌喉;想要成全王子的幸福,就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想要活下去,就得親手毀滅自己最愛的人......這就是現實人生的常態,由此也讓孩子知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每一個夢想的實現背後都有著艱難的付出,只有讓孩子明白這點,才能在以後成長的道路上,更理性地對待物質和情感的得失。

04、深度解讀一下《海的女兒》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深遠意義。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自性化」,又被稱為:個人的英雄之旅。

意思是說,每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成為公認的傑出的人不是最終的成長目的,我們終究是要去改變自己,成長為更適合自己的那個人。

當某一天我們能找到並整合出那個更好的自己,我們才會更有力量去滋養自己、滋養他人。

人魚公主一開始在姐姐和祖母對外界描述的過程中,產生了對外面世界的嚮往,為了追隨自己的愛人,選擇每一天承受如行走在刀尖上一樣的疼痛,這是她實現「自性化」的過程,是她英雄之旅中所必須要承受的苦難。

後來她放棄生命,終究化為泡沫離開,實際上又回歸了大海,回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她不再為了討好王子每天承受痛苦、強迫性地犧牲自己,她又做回了自己,只是現在的這個「自己」,已經是完成了「自性化」過程的自己,最終成為了人格升華的「英雄」。

作者藉助於「化為泡沫」這個結局,實際上真正將美人魚推到了靈魂永生的精神制高點,最終想要傳遞給孩子的觀點其實是「精神自由要凌駕於愛情之上」。

《海的女兒》這個故事的解讀,到這裡就結束了,它帶給我們的深刻意義您看懂了嗎?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童話故事毀三觀?只因你的三觀已經壞了!如何正確看待童話寓意?
    很多經典的童話故事,都被現在的人們解讀出了「三觀不正」的元素,難道陪伴我們整個童年的那些童話故事真的那麼可怕嗎?童話「有毒」的思想,連著名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都沒有倖免於難,更別說中國的童話故事了。近來讀的這套《中國童話》,裡面收錄了5則經典童話,也順應主流採用了繪本故事的形式,適合小年齡段的孩子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套《中國童話》裡的各種「觀」到底正不正?
  • 迪士尼公主的真實故事你知道嗎?睡美人毀三觀,童話都是騙人的
    迪士尼公主的真實故事你知道嗎?睡美人毀三觀,童話都是騙人的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百家號,關注次元喵,每日為您帶來優質的動漫資訊。現在的小孩子接觸童話故事,一般都是來自迪士尼的動畫片,但是很多已經成年了的人看了迪士尼公主的動畫之後,第一反應都是,這還是我們知道的童話故事中的公主嗎?迪士尼公主的真實故事已經被改編了不少,那麼現在又有多少小孩還知道迪士尼公主的真是故事呢?今天小編就來講講最開始的童話故事。小美人魚看完迪士尼公主的動畫之後,終於理解到了歌詞裡面的那句,「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
  • 重口味奇幻暗黑童話電影,故事中毀三觀的童話內涵卻很深刻
    現代童話故事幾乎都有一個大團圓結局,但早期童話並非如此,它們被稱為黑童話 ,充滿著血腥的情節和陰森的結局。比如,《小紅帽》最初是訓誡女孩貞操的重要。而《白雪公主》最原始的版本,皇后要求當晚食用白雪公主的肝臟。
  • 誰來給孩子講真正的童話故事
    其中一位卻愁眉苦臉地翻著手機,我們都勸她「都出來了,就別惦記孩子了。」 當媽的都知道,有了孩子,全部精力都會放在了ta身上。嘴裡說的,耳裡聽的,眼裡看的,都是和孩子有關的一切,這場聚會真的是來之不易。 這位媽媽一臉沮喪地說道:「現在是輕鬆了,但是晚上回家就難了。我們家有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習慣,奶奶在時,都是奶奶講,講著講著孩子就睡著了。
  • 鹹素媛給孩子講童話故事,中國婆婆極力配合表演,孩子的表情亮了
    你給孩子講過童話故事嗎?為了讓孩子聽得津津有味,你用過哪些有趣的方法呢?讓我們來看看韓國明星鹹素媛和她的中國婆婆是怎麼做的吧。婆媳講童話故事,用盡渾身解數這天,鹹素媛和婆婆一起在家帶孩子。看孩子們有些無精打採,鹹素媛打算給孩子們講個童話故事《三隻小豬》。她怕乾巴巴地講故事會讓孩子睡著,便給婆婆分配了任務,請她扮演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幫忙把劇情演出來。
  • 揭秘童話《白雪公主》,現實的靈感來源,真實故事
    你知道有一個真實的白雪公主嗎?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和經典童年背後的靈感,比如激發了《美女與野獸》靈感的,是一對現實生活中的悲劇夫妻。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靈感或起源,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也不例外。
  • 浙農女大學生自曝不雅私生活:父母三觀不正,將毀了孩子一生!
    然後給孩子講故事,教他們識字,還有跟小夥伴相處的方法。直到他們進入小學、中學、高中,可能到了大學,孩子才真的遠離了父母,開始相對獨立的人生之旅。在此之前,父母就是孩子的「戰友」。我們沒有權利去禁錮孩子,但父母卻一直是孩子的導師、榜樣、引路人。倘若人生缺乏父母的引導,又或是父母自身三觀不正,帶給孩子的危害將不堪設想。
  • 蠟筆小新「真的有毒」嗎?不見得,網友:「有汙有點」但三觀很正
    美芽給小新讀童話故事書:在一個平凡的地方,住著一個叫平凡太郎的人。有一天平凡太郎聽說,有個鬼一直在欺負住在這個鎮上的其他百姓,可是平凡太郎只是一個平凡的孩子,他就這樣平凡的過了一生。之後他就平平凡凡的結了婚,度過了平平凡凡的一生,真是可喜可賀。
  • 「三觀不正」又如何?|價值觀
    讀者當然有不喜歡、覺得寫得差的權利,不過,用「三觀正不正」來稱量虛構作品,算是最無能、最缺乏閱讀能力的讀者了。無他,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本源;試圖認為人性裡只有一種「正確的三觀」,本身就是最大的三觀不正。
  • 童話故事《小王子》,卻道出成年人與孩子的成長隱喻
    大人們在田野裡幹活,晚上母親給我講述故事,時隔變遷,當我也已成為家長時,輪到我也給我孩子講述,有一種叫長輩對晚輩愛的別樣情愫發自內心的緩緩道來。童話,是孩子們開啟心智的主要媒介。孩子們通過童話中展現的奇妙情節發散思維、認識世界,並能從中學習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 朱茵周星馳這段緣談不上意難平,三觀不合,莫文蔚插足,緣斷正常
    再加上她有一個愛她的老公,還是孩子,至少她現在過得很幸福。每一次想起紫霞仙子和至尊寶的從前,都會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瀰漫。就像在《金星秀》上金星對朱茵說的一句話:你就是周星馳的靈感繆斯,他見到你的時候會有光,而且你看他的眼神也始終不一樣。如果是以前的他們,確實是這樣的。但現在對於朱茵來說,過多去追究過往,真的沒有必要。
  • 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列寧說過:兒童的本性是愛聽美妙的童話的。確實,童話故事就像一個神秘的王國,裡面的世界五彩斑斕、光怪陸離,總是吸引著孩子們去探索,去發現。我想起《奇葩說》有一道這樣的辯題:「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 艾美獎紅毯走秀,10款禮服靈感來源於迪士尼童話故事,太驚豔了
    導讀:艾美獎紅毯走秀,10款禮服靈感來源於迪士尼童話故事,太驚豔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時尚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17歲被逼嫁人,僅供弟弟讀書:媽媽三觀不正,孩子悲劇一生
    媽媽三觀不正,就難以養出有見識、有格局、有出息的孩子。媽媽三觀不正,孩子一生難安17歲的孩子都在幹什麼?大多都坐在舒適的教室裡,認認真真上課吧。誰也不知道現在的小苗能不能趕上進度?誰也不知道再過幾年,媽媽又會逼她嫁給誰?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三觀不正的媽是什麼體驗?」底下有個回答很扎心:「生不如死。
  • 為什麼我要給孩子看童話?這其中的理由,請你花兩分鐘看一看
    所以我今天非常想跟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我要孩子看童話?為什麼我要給孩子看童話?一、給孩子對抗恐懼的勇氣童話不僅能為孩子帶來快樂,還能照亮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茁壯成長。而這些故事,不恰恰是對孩子好品質的塑造,好行為的引導嗎?三、讓孩子更具有想像力兒童心理發展學指出,孩子認知世界分為幾個階段,無意識、有意識、假象和現實混淆、假象和現實區分。
  • 「焦俊豔,三觀不正?!」
    然而伴隨著節目的播出,卻偶然看到網上出現了這樣的評論,抨擊她思想有問題,三觀不正:都說女孩子遲早要生孩子當媽媽,天經地義;她卻表示,在沒做好準備之前自己先拒絕做這件事:「我不敢保證我帶一個孩子能把他帶得特別好」。
  • 借貸廣告被批「三觀不正」,京東金融發文致歉
    農民工聽完,滿臉堆笑地說:「那這利息還真不高!」西裝男還強調,最快1分鐘就能到帳,最高能借20萬,引得前排乘客紛紛詢問如何借款。廣告末尾,西裝男面對鏡頭,熟練地引導用戶下載APP並開通借貸功能。說實話,小編看到西裝男說「升艙的錢我來出」時,還以為是中年企業家偶遇貧困農民工善心大發的故事,沒想到是黑心網貸推銷員忽悠樸素農民工借錢的慘劇。
  • 「喜劇之王」周星馳:我的電影都是童話,這一部更是童話中的童話
    這部集奇幻愛情、海洋環保、黑色幽默於一體的喜劇片,與周星馳以往的電影風格略有不同。電影女主角是一條叫珊珊的美人魚,故事的主要地點也從陸地轉入海底。儘管票房極佳,但關於該片的爭議聲卻一直不斷。喜歡它的人,說它是正宗的周氏無釐頭喜劇;不喜歡的它的人,說它製作水準低劣,散發著廉價庸俗的氣息。
  • 一部日劇教我們做人,難道我們以前的三觀都有些不正?
    看它的標題《勝者即是正義》,這跟我們傳統的想法完全不同,勝利怎麼就是正義呢?這不是三觀不正嗎?裡面的律師毫不猶豫的說,自己不關心嫌疑人有沒有殺人,只要檢察廳沒有足夠的證據,他被無罪釋放,這就是法。怎麼可以這樣呢?律師的天職不是維護正義,懲治犯罪嗎?
  • 靈感來自遊戲 11歲娃出版3萬多字童話《水果大戰蔬菜》
    鄒麟 攝  沒有想過要成為大作家,卻在11歲時出了第一本童話書;不喜歡玩電遊,卻在植物大戰殭屍中獲得寫作靈感,開福區清水塘小學鄭展翅花了一個學期堅持寫作,日前他的處女作《水果大戰蔬菜》童話書面世。「小作家」本人還劇透,目前正籌劃下一部童話,題材是自己周遊列國的奇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