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這個故事被人們所熟知,甚至還曾被著名導演周星馳拿來拍成電影,一度熱賣,很多家長直言給孩子買的第一本童書,就是《安徒生童話》,甚至連小學課本裡,都會詳細介紹童話故事於孩子們成長的意義,以及每一種童話不同的特點。
可是,之前微博上有一位媽媽,卻對《海的女兒》這類童話提出了嚴重的批判,甚至上升到女權的角度,一度引起熱議,這位媽媽是這樣說的:
媽媽認為這類童話完全沒有邏輯,矮化女性,引導女孩盲目為愛付出一切,不配作為「經典童話」而存在。
事實上,我給我女兒買的第一本童話書,也是安徒生童話,當我給我女兒念《海的女兒》的故事時,也曾如這位媽媽一樣,擔心公主對愛情的盲目和犧牲生命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我也曾認真思考過如何換一種角度來解讀這個故事,後來我發現,對同一個故事的解讀,大人和孩子真的有著完全不同的角度和看法。那麼再來說一下我是如何來看待這件事的!
我從以下四點來跟大家探討!
01、孩子是用感知和想像來理解世界。
陪孩子看《海的女兒》時,我一度認為美人魚犧牲自己的嗓子去追求一份未知的幸福,是很傻的行為,我想這是作為一個成熟的、愛女心切的媽媽所擁有的正常反應,可是孩子是如何來看待小美人魚的犧牲的呢?
孩子3歲時看《海的女兒》懵懵懂懂,也許不太明白其中的意義,但上小學時再來看這個故事,表達出來觀點是這樣的:美人魚真的又美麗又善良,願意去救陌生的王子,也很有勇氣,她一直生活在海底,竟然敢離開自己的家庭走向未知的世界,這份膽識讓人佩服。
看,家長能將美人魚的故事上升到女權的高度,甚至站在生態鏈的角度鄙視魚類智商低。孩子看到的卻是美人魚漂亮的尾巴、善良的內心和勇於脫離現狀的勇敢、以及想要守護自己心愛東西的執著,這就是大人跟孩子視角的不同。
02、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幹預,本身這種行為有可能就會誤導孩子的三觀。
網上那位媽媽說,當她聽到美人魚化成泡沫時,就去直接關了,害怕這種所謂的「經典」會毒害到女兒的思想。
話說現在網絡發達,孩子接觸各種知識的渠道很多,並不是你不給孩子買這種書、不給孩子聽這種故事,孩子就接觸不到這類故事,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用正向的思維去傳達故事裡的積極內容。
小美人魚對王子一見鍾情,在沒有任何承諾和保障的情況下,就毅然決然犧牲自己的嗓子化身為人,陪伴在王子的身邊,這確實表現出一種對愛情的膚淺和盲目,是不成熟的做法。可是,我們不要忽略了,她表現出這樣一種行為的年齡狀態是15歲,正是處於最讓家長頭疼的叛逆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衝動、叛逆、反抗性極強,處於生理逐漸成熟和心理依然幼稚之間,此時的孩子時時刻刻都想用實際行動向家長宣誓:我長大了!這時的孩子討厭管束、拒絕說教,只有讓她自己去切身試錯,才能真正成長。
毫不否認處於青春期的美人魚一開始逐愛的行為是幼稚的、不被家長所理解和接納的,所以後來她所受的所有的委屈和疼痛,都是她為自己開始的任性所付出的代價,在這中間她體會過愛情的美好,也體會過得不到的心痛,最終選擇了放手和成全。從一開始飛蛾撲火般的想要擁有,到最後默默的退出,她經歷了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這種結局也預示著她從最初的幼稚和盲目,成長為一個理智、堅強、擁有獨立人格的成熟女性,完成了她尊嚴和人格的升華。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磨難,重要的是面對這種磨難自己擁有什麼樣的心態,有的人付出就一定要求有收穫,如果沒有,寧願毀滅,有的人則體會到了「付出」即是「收穫」,就如美人魚,她雖然沒有收穫愛情,可是自身卻在經歷痛苦後變得強大,並且見證了歷經磨難不忘初心的美好。
其實生活何嘗不是這樣?人的一生總要有一件值得自己衝動去做的事情,重要的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不因得不到而耿耿於懷,也不因承受不公而選擇破壞,用心去追求和付出,坦然面對得失,這樣的人生才值得被尊敬。
03、童話裡的悲劇,可能是現實中的「預演」。
微博裡的媽媽譴責那個具有魔法的海巫婆,說她矮化海洋女性生物、跪舔人類男性,事實上我覺得更在淺顯地理解了這個故事的深度內涵,那個讓小美人魚失去腿的海巫婆,實際上就代表了這個社會的規則,她的存在就是為了保持得失平衡。
美人魚想要得到雙腿,就要失去動人的歌喉;想要成全王子的幸福,就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想要活下去,就得親手毀滅自己最愛的人......這就是現實人生的常態,由此也讓孩子知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個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每一個夢想的實現背後都有著艱難的付出,只有讓孩子明白這點,才能在以後成長的道路上,更理性地對待物質和情感的得失。
04、深度解讀一下《海的女兒》帶給孩子什麼樣的深遠意義。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自性化」,又被稱為:個人的英雄之旅。
意思是說,每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成為公認的傑出的人不是最終的成長目的,我們終究是要去改變自己,成長為更適合自己的那個人。
當某一天我們能找到並整合出那個更好的自己,我們才會更有力量去滋養自己、滋養他人。
人魚公主一開始在姐姐和祖母對外界描述的過程中,產生了對外面世界的嚮往,為了追隨自己的愛人,選擇每一天承受如行走在刀尖上一樣的疼痛,這是她實現「自性化」的過程,是她英雄之旅中所必須要承受的苦難。
後來她放棄生命,終究化為泡沫離開,實際上又回歸了大海,回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她不再為了討好王子每天承受痛苦、強迫性地犧牲自己,她又做回了自己,只是現在的這個「自己」,已經是完成了「自性化」過程的自己,最終成為了人格升華的「英雄」。
作者藉助於「化為泡沫」這個結局,實際上真正將美人魚推到了靈魂永生的精神制高點,最終想要傳遞給孩子的觀點其實是「精神自由要凌駕於愛情之上」。
《海的女兒》這個故事的解讀,到這裡就結束了,它帶給我們的深刻意義您看懂了嗎?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