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魄門亦為五臟使」,語出《素問·五臟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魄門亦為五臟使:是指魄門的啟閉功能受五臟之氣的調節,而其啟閉正常與否又影響著臟腑氣機的升降。
魄門,指肛門,為大腸的下端。屬七衝門之一。
如《難經·四十四難》曰:
「七衝門何在?……下極為魄門。」
其一,魄與粕通,肛門為糟粕下瀉之門故名之。如清代葉霖在《難經正義》所說:「下極為魄門者,魄門即肛門也。魄古與粕通。言食飲至此,精華已去,止存形質糟粕,故曰魄門也。」日本。丹波元簡在《素問識》中亦云:「魄,粕通。……蓋肛門傳送糟粕,故名粕門。」
其二,「肺藏魄,肛門上通於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故亦可稱之為魄門」(《素問注證發微》)。魄門具有定時開啟、排出糟粕的功能,魄門的排便功能直接源於大腸的氣化傳導功能,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而大腸的傳導功能正常與否,與魄門的開啟密切相關。大腸的功能失常,其病變表現為二,傳導過快,魄門開而不合,而致洩瀉便溏;傳導過緩,魄門合而不開,而致便秘便幹。
「魄門亦為五臟使」是強調魄門的開啟功能正常與否與五臟密切聯繫,具體表現在:
1、心與魄門
由於心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具有控制、協調臟腑功能的作用,魄門的啟閉亦依賴於心神的主宰。心神正常則魄門啟閉正常,糟粕按時而下;心神失常,如昏厥病人,魄門失去心神調控,則或見神昏口開、二便失禁之脫證,或見神昏齒閉、二便秘結之閉證。
2、肺與魄門
肺主氣具有宣發肅降之職,並通過經脈絡於大腸構成表裡關係。大腸的傳導氣化與魄門的啟閉排便,依賴於肺氣的推動及宣降作用。肺氣充足,宣降協調,津液得布,則大腸氣化有力,魄門啟閉正常;若肺氣虧虛,肅降無力,則大腸傳導緩慢,魄門開啟無力,而致便秘;若肺氣壅滯,易使大腸氣滯,魄門啟閉失常,亦見便秘。故此《類經。十二經病》曰:「大腸與肺為表裡,肺主氣,而津液由於氣化,故凡大腸之或瀉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
3、脾胃與魄門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能將飲食水谷化為水谷精微,並將精微布散全身,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於氣血的充養及津液的滋潤。因此,魄門的啟閉功能依賴與脾氣的升提與胃氣的通降。脾胃功能正常,則大腸傳導、魄門啟閉正常;若脾胃功能失常,則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魄門開啟失常。如勞倦傷脾,脾不升清,則生飧洩便溏;若飲食傷胃,胃失和降,則見瞋脹便秘。
4、肝與魄門
肝主疏洩,能調暢氣機,促進氣機的升降出入,調節大腸的傳導與魄門的開啟。肝氣調達,則氣機調暢,大腸傳導、魄門的啟閉正常。若肝失疏洩,橫逆乘脾,影響大腸的傳導,導致大便溏洩;若肝氣鬱結,氣滯不暢,大腸傳導無力,則致大便秘結。故此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
5、腎與魄門
腎開竅於二陰,主司二便。大腸的傳導功能依賴於腎陽的溫煦、氣化及腎陰的滋潤、濡養,魄門的開啟還有賴於腎氣固攝作用。若腎陽虧虛,或腎氣不足,固攝無力,則見洩瀉便溏;若腎陰虧虛、腸道失潤,或腎陽不足、推動無力,則見大便秘結。正如《景嶽全書。洩瀉》所說:「蓋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洞洩不止。」《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秘結源流》亦云:「大便秘結,腎病也。經曰:北方黑水,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蓋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
綜上所述,「魄門亦為五臟使」,魄門的開閉、大便的排洩依賴於心神的主宰,肺氣的宣降,脾氣的升提,胃氣的通降,肝氣的調達,及腎氣的固攝。
其與五臟在生理上、病理上密切相關。這一理論,對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素問。五臟別論》指出「凡治病必察其下,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強調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注意觀察病人二便的變化,通過二便的變化,判斷疾病的虛實,推測病情的吉兇。如昏厥之人,若見二便失禁,則為髒氣衰竭的「脫證」,多為氣血衰竭,病情較重,預後不良;若見二便閉阻不通,則為實邪內壅之「閉證」,其病機為實邪結聚,病情較重,及時治療尚有生機。在治療中,對於魄門開閉異常所致的便秘或洩瀉等症,應當詳察病機,求其所屬,針對五臟的虛實進行調治。如治療大便秘結,證屬肺虛氣秘者,治當補肺益氣通便,方選黃芪湯;證屬陽虛冷秘者,當用溫陽補腎通便之法,方用濟川煎加味;證屬肝鬱氣秘者,治以理氣疏肝通便,可用六磨湯加減;等等。如見大便溏瀉,證屬腸胃食滯者,治當和胃消食,方選保和丸;證屬肝氣乘脾者,治以疏肝健脾,方用痛瀉要方;證屬脾胃虛弱者,治以健脾和胃,方用參苓白朮散;若證屬腎陽虛衰者,治以溫腎止瀉,可選四神丸加減。
正如程仲齡在《醫學心悟》中所說:「書云:溼多成五瀉,瀉之屬溼明矣。然有溼熱,有溼寒,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