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奇恆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

2021-03-04 哲眼看中醫

本節討論了奇恆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奇恆之腑的名稱主要由其結構功能所決定的。在性能上,它們屬陰像地,主藏蓄陰精,與五臟性能相似,但髒與腑之間有表裡配偶關係,而它們卻沒有。

因此,既與一般的髒與腑有相似之處,又異於一般臟腑,故稱「奇恆之腑」。

五臟的功能主藏精氣,故精氣宜充滿。同時,精氣又要保持運行流暢,不能壅實不行,才能灌注營養全身器官組織,故其功能特點是「滿而不能實」。所以,五臟病理不外乎精氣不滿和髒氣壅實兩端。臨床上髒病多虛,虛則補之,但不可純補、峻補、壅補,應該補中寓通,靜中寓動。如補脾當配和胃消導之品,養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補肺應伍以宣肅之品等;髒亦有實證,主要為精氣壅實不行所致,如肝氣鬱結、肺氣壅滯、心血瘀阻等,治療當以疏通為大法,寓補於通。

六腑主傳化物而不藏,傳化物包括水谷及其糟粕,還有五臟代謝後的濁氣。為保持傳瀉的通暢,六腑應處於一種「虛實」的狀態,如「胃實而腸虛」、「腸實而胃虛」。這種「實」是暫時的,水谷和糟粕在六腑中不可久留,消化道不能同時充滿,需要按時排空,故其功能特點概括為「實而不能滿」。因此臨床上六腑以滿而不通為其主要病理特徵,多見食積、便秘、癃閉、黃疸、水腫等實證病變,故凡治六腑病以通降去實為大法,所以後世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說法。

「魄門亦為五臟使」的理論對臨床意義頗有指導意義。由於魄門與五臟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臨床無論外感、內傷病變,下查魄門是不可忽略的方面。首先,對於疾病預後的判斷,查魄門可知其吉兇。如昏厥證,二便失禁者,為髒氣衰敗之象,預後多不良,治當急固其氣;而大便秘結不通者,多為實證,治需急通其便,以洩其邪。其二,在疾病治療中,魄門病變,調理五臟;五臟病變,通調魄門。如魄門輸瀉失常所致的洩瀉證,治有溫中健脾的附子理中湯,溫補腎陽的腎氣丸,疏肝解鬱的逍遙散、痛瀉藥方等。便秘證治有針對腎陽虛的濟川煎、半硫丸,治療肝氣鬱滯的五磨飲子,治療熱傳大腸的麻杏甘石湯等。五臟病變,通調魄門,如心經火盛,導熱下行,方用導赤散;肝膽火盛方用龍膽瀉肝湯;邪熱壅肺方用涼膈散、防風通聖散;胃腸熱結方用大承氣湯等。

其三,在治療原則的確立上,臟腑病變引起的洩瀉、便秘,當求其本,調理五臟,但因二便失調直接影響臟腑功能者,則應急先調治魄門,先治其標,正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所說:「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者治其本。」

相關焦點

  • 五臟性能全揭秘,辨證選穴不再難
    而藏象學說,就是研究各個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繫的一門學說,我們只有了解藏象學,才能自己分析與判斷疾病。 其中,藏又包括了五臟中的「肝、心、脾、肺、腎」,六腑中的「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奇恆之腑。 五臟六腑雖同為人體內臟,但在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只有了解了五臟六腑的特性,才能更好的判斷人體表現出來的症狀的根本所在。
  • 11.六腑其實不是六腑
    ——《五臟別論篇》關於六腑之說在《五臟別論》這一篇有著更細化的理解。
  • 中醫:《黃帝內經》,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188)《黃帝內經》失眠跟血供氧不足有關
  • 都說人有五臟六腑,哪五臟、哪六腑?您能數對麼
    六腑的生理功 能是 「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六腑的生理特點是 「瀉而不藏」「實 而不能滿」。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 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 (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布散於全 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 (糟粕)下達於大腸,經 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 《黃帝內經》——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洩的緣故。
  • 【黃帝內經】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之(1)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的這段文字,我們在之前的課程中講解過,但是由於主題不同,我們講解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次的講解,我們更加強調生理變化對於女性的人生規劃和女性情緒方面的影響。我們通過《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的這段文字,可以看到,女子的生命周期是以七歲為單位的,分別是一七,也就是七歲,二七,十四歲,三七二十一歲,後面五七、六七也都是一樣的,是七年一個生理周期。
  • 中醫:《黃帝內經》,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190)《黃帝內經》祛溼最好的方法是運動
  • 清濁《黃帝內經》的「元概念」
    《黃帝內經》中,清濁是經常被使用的詞語,幾乎與寒熱、氣血、陰陽一樣屬於基本概念,是含義十分豐富的「元概念」。但過去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在《內經》中,清濁用來表示不同的生理現象,書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闡述各種病因和病機。
  • 【黃帝內經】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之3更年期
    除此之外,奇經八脈都有自己的獨特功能作用。就比如說任脈,又稱陰脈之海。這裡的海是匯聚的意思,所謂陰脈指的就是也就是人體五臟的所屬的經脈。因為五臟在陰陽屬性中屬陰。所謂陰脈之海,連起來理解就是,五臟所屬的經脈之中的精氣匯聚於任脈,因此,稱任脈為陰脈之海。關於任脈,《黃帝內經》說:任脈起於人體的生殖器,沿著人體的前正中線上行,止於下頜。
  • 五藏別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一篇
    黃帝問曰:餘聞方土,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 寒熱相移,咳不專在肺
    黃帝問:「既然五臟都有咳嗽,那六腑有沒有可以引起咳嗽的病因啊?如果有,那六腑的咳嗽病狀是怎麼樣?」岐伯回答道:「五臟的咳嗽如果沒有好,就會傳給六腑。脾咳日久不愈,會使胃受病,胃咳的病狀是:咳嗽而嘔吐,嚴重時還會吐出蛔蟲。「肝咳日久不愈,會使膽受病,膽咳的病狀是:咳嗽起來會嘔出膽汁。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臟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而中醫常說的情志就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稱。
  • 《黃帝內經》學習輔助[6]:臟腑護體養生經(五臟)
    心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若心神正常,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互助互用,則全身安泰。若心神不明,人體各部分得不到應有的協調與統治,因而產生紊亂,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性命。心主宰人體的心理活動。首先,心是人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要內臟,如《孟子•告子上》中說:「心之官則思。」說明了心在思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 《黃帝內經》閱讀(4)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譯文: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人的經脈病變又有五風的說法,這是怎麼回事呢?
  • 中聯華經絡電療:奇恆之腑與傳化之腑的關係--體控電療中醫學堂28!
    ,因此稱為「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 膀胱,這五種器官,都因天氣的滋養而生的,如同天一樣,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接收五臟的濁氣,因此稱為「傳化之腑」。它們接收了水和糧食的濁氣之後,不會久留的,必須運送排洩出去。肛門就為五臟行使這種排洩之職,以便水和糧食的濁氣儘快排出人體。我們所說的五臟,是貯藏精氣而不排洩的,因其總是充滿精氣,而不像腸胃那樣接收水谷。
  • 五臟和六腑之間互為表裡的關係
    六腑的生理特點為消化、吸收、排洩,所以六腑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洩過程中的相互協作、相互為用。
  • 六腑(膽)
    六腑的生理特性主要是「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它們要完成「受盛傳化水谷」的生理功能,依賴其虛實更替,通降下行的特性。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的說法。若六腑通和降的太過或不及,都會影響飲食的水谷的受盛和傳化。「膽者,清虛之府,居半表半裡之交,與肝為表裡。氣血足則膽氣壯,氣血虛則膽氣怯。膽受邪即陰陽交戰,而寒熱往來。故瘧症之來不一,而總不離乎少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