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濁《黃帝內經》的「元概念」

2021-02-12 皇帝內經解讀

公眾號內回復「福利」,可以獲得一本《圖解黃帝內經》的電子書

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清濁是經常被使用的詞語,幾乎與寒熱、氣血、陰陽一樣屬於基本概念,是含義十分豐富的「元概念」。但過去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在《內經》中,清濁用來表示不同的生理現象,書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闡述各種病因和病機。

《內經》說「濁氣出於胃」,又說「濁氣歸心」,認為十二經脈有清濁不同的屬性,是因為其中的血之清濁不一樣。生理狀態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內經》作者認為,血液的清濁是可以通過實驗檢驗的,並不是理論推測。《靈樞·經水》說:「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人體五藏的堅脆,六腑的大小,儲存多少水谷,以及「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甚至十二經之中,各條經脈血與氣的比例,孰多孰少,「皆有大數」,都可通過一定手段檢測獲得。文中提到的「血之清濁」,是《內經》作者經常使用的學術語言。

《素問·五臟別論》說六腑「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六腑裡的「水谷濁物」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樣渾濁不清,與五臟儲存精微物質明顯不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不能上升,就會出現洩瀉;濁氣在上,不能下降,就會出現脹滿。這是因為「陽升陰降」受阻而出現的病證。因為正常的情況下,「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人體與之相應,也應該「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裡把清濁與陰陽相聯繫,說明生理代謝時「升降出入」的原理。

《靈樞·陰陽清濁》論述氣的清濁,說「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其中「濁而清」與「清而濁」,指的是清與濁之間的轉化,與陰陽之間的轉化一樣,清濁也可以互化,「濁中有清,清中有濁」,二者是變動不居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多處說「清陽」、「濁陰」,而《靈樞·陰陽清濁》卻說「陰清而陽濁」,二者似乎矛盾,其實不然。前者的清濁,是根據精微物質的稀稠、升降而定的,所以說「清陽濁陰」;後者是按照精微物質的運動狀態劃分的,「陰靜陽躁」,因此說「陰清而陽濁」。運用的標準不一樣,形成的概念也不同。

清濁的本意從水的清澈程度而來,由清淡、清淨的基本含義,引申出清冷、清虛、清靜、清貧等含義,由渾濁也可引申出渾厚、濁流滾滾,象徵著力量無窮。

《靈樞·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溼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文中的「清溼」,就是指寒冷潮溼。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這段「病機十九條」中,關於清稀的體液屬寒性,濁稠的體液屬於熱性的論述,一直指導著中醫臨床辨證。

《素問·氣厥論》:「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此處的「濁涕」,代表熱性鼻涕。

《內經》說青脈主「腰痛,足清,頭痛。」足清就是腳涼。真心痛、厥氣病,都有「手足清」的證候,指的都是手腳涼。腎虛時出現清厥,也是寒涼之意。血枯的病人「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清液,就是吐清水;四肢清,則是四肢涼。

清濁是人體內液體的一個屬性,在病理狀態下就可以表示病機逆亂的原因。《靈樞·五亂》說人在患病的時候,只要「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清升而濁降,各順其道,這樣的病證就容易治療。如果出現清氣在陰(下),濁氣在陽(上),「清濁相干,亂於胸中」,病人就會出現嚴重的胸悶。由於「清濁相干」的病證,可以發生於許多部位,如心、肺、胃腸、四肢和頭顱,因此由「清濁相干」產生的病證是廣泛存在的。

《素問·風論》說:「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文中把「氣不清」當做麻風病的重要原因。《內經》認為,清氣停留在下部,就會出現腹瀉;濁氣停留在上部,不能下降,就會出現脹滿的病證。

人在患病的時候,「胃氣不清」,就不能輸送精微物質。「濁溜於腸胃」時,就會病生於腸胃,也叫「濁氣在中」。

《內經》認為,針刺治療一定要注意氣血清濁的體質差異,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濁。《靈樞·陰陽清濁》說:「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濁氣在中,清氣在下」的時候,「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所以必須掌握好針刺的尺度。

平素體壯的人,患病後容易已出現「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情況呢?岐伯解釋說:「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說明氣血清濁不同,針刺的補瀉手法也不相同。

針刺治療時,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濁」,有的「血出清而半為汁」。需要醫生認真觀察,才能治療無誤。有瘀滯的患者,應該「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避。」其中的「濁氣」,就是「滯氣」。

《靈樞·經筋》說:「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清陰氣,就是清陰部的熱氣。後世把「清法」列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頭明目、清肝瀉火、清心安神、清熱解毒、清熱利溼等等,臨床運用很常見。

想要看《黃帝內經》解讀可直接回復「解讀」
想要聽小姐姐為你讀《黃帝內經》解讀可直接回復「音頻」

同時我們也是男科諮詢平臺:如果有前列腺或男科疾病,可以直接在下方輸入症狀或數字即可免費問醫生哦!

1. 前列腺炎
2. 前列腺鈣化 
3. 前列腺增生 
4. 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後滴白,尿分叉,尿痛等排尿問題
5. 性功能下降,早洩,勃起不堅,勃起緩慢,陽痿,異常勃起等性功能問題 
6. 小腹、睪丸、會陰疼痛墜脹,腰酸腰痛 
7. 陰囊潮溼、龜頭冰涼感、頻繁遺精 本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清濁:《內經》中一定要懂的兩個概念
    在《內經》中,清濁用來表示不同的生理現象,書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闡述各種病因和病機。《內經》說「濁氣出於胃」,又說「濁氣歸心」,認為十二經脈有清濁不同的屬性,是因為其中的血之清濁不一樣。生理狀態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內經》作者認為,血液的清濁是可以通過實驗檢驗的,並不是理論推測。
  • 黃帝內經·靈樞·血絡論+陰陽清濁
    黃帝曰:餘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  岐伯曰:人之血氣,苟能若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餘問一人,非問天下之眾。  黃帝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  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
  • 曹東義教授:清與濁,學習《黃帝內經》一定要讀懂的兩個概念
    在《內經》中,清濁用來表示不同的生理現象,書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闡述各種病因和病機。《內經》說「濁氣出於胃」,又說「濁氣歸心」,認為十二經脈有清濁不同的屬性,是因為其中的血之清濁不一樣。生理狀態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內經》作者認為,血液的清濁是可以通過實驗檢驗的,並不是理論推測。
  • 《黃帝內經》解讀2
    《黃帝內經》解讀*2(內容來源:公眾號白衣靜思)第二節 《內經》的流傳一、《內經》的流傳1、《素問》:原傳世9卷,南北朝時期亡佚一卷。經林億等校正後《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今《素問》原形。2、靈樞:曾用名:《九卷》、《針經》(皇甫謐命名)、《九靈》、《靈樞》(最早見於王冰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序和注中。)宋代部分亡失,公元1092年高麗使者來華獻書,《靈樞》補全。後散史崧校正,成為元、明、清續刻的藍本。
  • 《黃帝內經》綢面精裝版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 《黃帝內經﹒靈樞》的書名「靈樞」是什麼意思?
    作者曾經指出,《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提出了其人體結構觀是「形與神俱」,人體生命分為「形」、「神」二部分。
  • 六十集《黃帝內經》醫史篇3:赫赫始祖(下)附解說詞
    【《黃帝內經》第3集提要】研討《黃帝內經》冠以黃帝二字的淵源,我們的目光回望遠古。宋代名醫林億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道,為了解除人民的疾病之苦,黃帝與歧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發現了生命的真諦,總結出一套完善的生命科學理論。《黃帝內經》與歧伯密切相關。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8】 治病不傳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7】水腫熱病的救治【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6】骨空療法之良方【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5】氣府交會的腑穴【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4】達表知裡與氣血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3】對證下針【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2
  • 中醫:《黃帝內經》,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92)《黃帝內經》勞心不牢身,易得痿症《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與長壽
    黃帝像【養生提要】要想長壽,春三月《黃帝內經》說,春季,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生長繁衍,萬物都是生機盎然,繁榮昌盛。在中醫觀念中,晝為陽,夜為陰。早晨為少陽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鍛鍊勞作,舒緩筋骨。這樣才能保護少陽生氣。絕不可有一點損耗,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者,則傷肝害胃。到了夏季,就會影響到夏季的生長。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 寒熱相移,咳不專在肺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0】誅罰無過,反亂大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9】四時八正與針刺方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8】五臟之性的臨床價值【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7【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3】中醫的獨門絕技(下)【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2】中醫的獨門絕技(上)【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1】察色按脈知就裡【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0】五味五色與生命之脈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任督二脈循行解析(下)
    再往後的著作對任督二脈循行的描述越發簡單,引用原文多採用《難經二十八難》的任督路線,可能是因為《難經》首次提出了包括任督二脈的奇經八脈概念,使人誤以為《難經》才是任督的源泉,殊不知《內經》對任督的認識比《難經》要豐富得多。現代針灸人模型和針灸掛圖則乾脆以經穴連線作為經脈的路線。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0】智者之經脈解讀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再次提到劉完素,劉完素根據自己對《黃帝內經》的理解,在治療喑俳病方面,創立了「地黃飲子」,主要治療因下元虛衰,虛火上炎,痰濁上泛,堵塞竅道所致的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等證。往期精彩文章:【動靜隨心】富順才子藍肇熙【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9】奇特的死證脈象【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8】 奇病不奇有根源【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7】七病病態之察析【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6】治厥之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45】 痿與陽的碰撞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將「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並以此將情志與五臟密切聯繫起來。由於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故常稱其為「神志」。《黃帝內經》認為情志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由五臟所生,同時又能反作用於五臟,進而影響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故《靈樞·本藏》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 「周易解萬物,內經看人性」,《黃帝內經》3大天規,古人的忠告
    中國古代一共有影響力很大的三部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山海經》、第二部就是《黃帝內經》、第三部是《易經》。這三本奇書,一本讓世界驚嘆,兩本世界上沒有一人能夠參透。我當時讀完《易經》,又接著讀《黃帝內經》,發現二者是相通的。孫思邈說: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確如此。有讀者問,如何找到《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的關鍵點?今天我們就論一論。
  •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之道,活用了才是真本事!
    上面這些耳熟能詳的養生方法,其實都來自於《黃帝內經》!! 只可惜很多人看不懂這本「天書」,錯過了很多寶藏。 如果我們能活用《黃帝內經》,就可以提前   發現病苗   。  將大大小小的病扼殺於搖籃,更不用提能省下巨額醫療費。 28歲的蓉姐就是最好的受益者。
  • 張效霞:泌別清濁考析
    這種說法雖與西醫學關於小腸的功能相符合,但卻與「泌別清濁」之本意相悖,更違背了歷史與邏輯。元·滑壽《十四經發揮》有云:「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谷於是入焉。臍上一寸,為水分穴,則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2]這是現存醫籍中關於小腸具有「泌別清濁」之功能的最早記載,其後張介賓、李中梓等皆相沿襲。
  • 黃帝內經79集全(視頻教程
    點上面「脈脈養生」關注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黃帝內經 主要著作:人紀(包括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它的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誌著祖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
  • 《黃帝內經》針刺診治氣思想鉤沉(上)
    現代為人所熟知的針灸理論多源於《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1】邪盛則實,精奪則虛
    往期精彩文章:(點擊下面標題,可以直接閱讀)【動靜隨心】富順才子藍肇熙【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0】誅罰無過,反亂大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9】四時八正與針刺方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8】五臟之性的臨床價值【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7】五臟盛衰和用藥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