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清濁是經常被使用的詞語,幾乎與寒熱、氣血、陰陽一樣屬於基本概念,是含義十分豐富的「元概念」。但過去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在《內經》中,清濁用來表示不同的生理現象,書中也常以此形象地闡述各種病因和病機。
《內經》說「濁氣出於胃」,又說「濁氣歸心」,認為十二經脈有清濁不同的屬性,是因為其中的血之清濁不一樣。生理狀態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內經》作者認為,血液的清濁是可以通過實驗檢驗的,並不是理論推測。《靈樞·經水》說:「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人體五藏的堅脆,六腑的大小,儲存多少水谷,以及「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甚至十二經之中,各條經脈血與氣的比例,孰多孰少,「皆有大數」,都可通過一定手段檢測獲得。文中提到的「血之清濁」,是《內經》作者經常使用的學術語言。
《素問·五臟別論》說六腑「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六腑裡的「水谷濁物」就像泥沙俱下的江河一樣渾濁不清,與五臟儲存精微物質明顯不同。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不能上升,就會出現洩瀉;濁氣在上,不能下降,就會出現脹滿。這是因為「陽升陰降」受阻而出現的病證。因為正常的情況下,「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人體與之相應,也應該「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這裡把清濁與陰陽相聯繫,說明生理代謝時「升降出入」的原理。
《靈樞·陰陽清濁》論述氣的清濁,說「濁而清者,上出於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其中「濁而清」與「清而濁」,指的是清與濁之間的轉化,與陰陽之間的轉化一樣,清濁也可以互化,「濁中有清,清中有濁」,二者是變動不居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多處說「清陽」、「濁陰」,而《靈樞·陰陽清濁》卻說「陰清而陽濁」,二者似乎矛盾,其實不然。前者的清濁,是根據精微物質的稀稠、升降而定的,所以說「清陽濁陰」;後者是按照精微物質的運動狀態劃分的,「陰靜陽躁」,因此說「陰清而陽濁」。運用的標準不一樣,形成的概念也不同。
清濁的本意從水的清澈程度而來,由清淡、清淨的基本含義,引申出清冷、清虛、清靜、清貧等含義,由渾濁也可引申出渾厚、濁流滾滾,象徵著力量無窮。
《靈樞·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溼喜怒,喜怒不節則傷髒,風雨則傷上,清溼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文中的「清溼」,就是指寒冷潮溼。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這段「病機十九條」中,關於清稀的體液屬寒性,濁稠的體液屬於熱性的論述,一直指導著中醫臨床辨證。
《素問·氣厥論》:「鼻淵者,濁涕不下止也。」此處的「濁涕」,代表熱性鼻涕。
《內經》說青脈主「腰痛,足清,頭痛。」足清就是腳涼。真心痛、厥氣病,都有「手足清」的證候,指的都是手腳涼。腎虛時出現清厥,也是寒涼之意。血枯的病人「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後血」。出清液,就是吐清水;四肢清,則是四肢涼。
清濁是人體內液體的一個屬性,在病理狀態下就可以表示病機逆亂的原因。《靈樞·五亂》說人在患病的時候,只要「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之而治。」清升而濁降,各順其道,這樣的病證就容易治療。如果出現清氣在陰(下),濁氣在陽(上),「清濁相干,亂於胸中」,病人就會出現嚴重的胸悶。由於「清濁相干」的病證,可以發生於許多部位,如心、肺、胃腸、四肢和頭顱,因此由「清濁相干」產生的病證是廣泛存在的。
《素問·風論》說:「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文中把「氣不清」當做麻風病的重要原因。《內經》認為,清氣停留在下部,就會出現腹瀉;濁氣停留在上部,不能下降,就會出現脹滿的病證。
人在患病的時候,「胃氣不清」,就不能輸送精微物質。「濁溜於腸胃」時,就會病生於腸胃,也叫「濁氣在中」。
《內經》認為,針刺治療一定要注意氣血清濁的體質差異,也要分清因病而致的病理性清濁。《靈樞·陰陽清濁》說:「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濁氣在中,清氣在下」的時候,「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所以必須掌握好針刺的尺度。
平素體壯的人,患病後容易已出現「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為什麼會形成這種情況呢?岐伯解釋說:「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焉」;「血濁氣澀,疾瀉之則經可通也。」說明氣血清濁不同,針刺的補瀉手法也不相同。
針刺治療時,有的病人「血少黑而濁」,有的「血出清而半為汁」。需要醫生認真觀察,才能治療無誤。有瘀滯的患者,應該「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避。」其中的「濁氣」,就是「滯氣」。
《靈樞·經筋》說:「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清陰氣,就是清陰部的熱氣。後世把「清法」列為八法之一,清肺止咳、清頭明目、清肝瀉火、清心安神、清熱解毒、清熱利溼等等,臨床運用很常見。
想要看《黃帝內經》解讀可直接回復「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