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四季養生與長壽

2020-12-18 五醫
黃帝像

【養生提要】要想長壽,就得跟大自然做朋友。遵循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順時養生」就能少生病,不生病。順時養生,有一個總綱,所謂綱舉目張,「綱」最重要,這個「綱」是什麼呢?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順時養生的總綱。

黃帝和岐伯對話情景圖

春夏以養陽為主,以養陰為輔;秋冬以養陰為主,養陽為輔。這是正確、完整的理解。

春三月

《黃帝內經》說,春季,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生長繁衍,萬物都是生機盎然,繁榮昌盛。在中醫觀念中,晝為陽,夜為陰。早晨為少陽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鍛鍊勞作,舒緩筋骨。這樣才能保護少陽生氣。絕不可有一點損耗,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者,則傷肝害胃。到了夏季,就會影響到夏季的生長。

夏三月

《黃帝內經》說,夏季,氣候溼熱,天之氣下降,地之氣上升,陰陽交合,一切植物大多開花結果。所以,不要厭煩夏季烈日,要堅持勞作,以適應夏日養長之氣。應心情舒暢,精神煥發,像萬物一樣,長得秀麗堅實,蓄積能量,為秋季收斂神氣儲備物質基礎。

到了冬天,陰寒至極,也不會發病。暑氣傷心,心傷則脾弱、肺氣虛,不能適應秋收之氣候,到了冬季,則易重複發病。

秋三月

《黃帝內經》說,秋風涼,萬物凋零,應當避風寒,收斂神氣,保持安靜,以適應秋天寒涼的氣候,保持肺氣清靜。要緩和秋天肅殺之氣。違背了這個規律,就要損傷肺氣,到冬季潛藏的能力就降低。

冬三月

《黃帝內經》說,冬季,草木凋零,昆蟲蟄藏,天寒地凍,所以人要早臥晚起,以避寒涼之氣,以免傷陽氣,使精神安定而不浮躁。違者,陽氣不能閉藏,則冬寒傷腎,腎傷不能生肝木,於是疾病叢生。

看似簡單 ,其實挺難 。重在順時 ,大道自然。

相關焦點

  • 從黃帝內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看四季養生
    所以,根據季節的不同,身體的養生調理側重點也應該有所不同。人來於自然,故,人也要遵循自然規律,順天應時,天人合一。以達氣血運行舒暢,健康長壽的目的。四季養生之【春生】《黃帝內經》記載:「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臟所對應的是春天,春天養生自然應以養肝為主。
  • 中醫二羊:黃帝內經筆記,四季是養生治未病核心也是治已病的法門
    大家好,我是中醫二羊,很多人說黃帝內經很難讀懂,我反覆讀,但裡邊的東西其實很多都在翻來覆去地重複講。例如黃帝內經第二篇提到的四季以及對應的養生法則。我曾經看臺灣JT叔叔對這部分內容的解讀,他說,黃帝內經的養生不靠譜,例如春天養生就是要皮頭散發起個大早在院子裡走。很多死後我覺得他還是有想法的,但是對於黃帝內經四季以及其中的養生,他是真不懂,或者也不願意去讀懂。
  • 《黃帝內經》:養生有3個原則,做好了才能健康長壽
    我們知道,《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基石。它又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其中,《靈樞》基本以針灸經絡相關知識為主,又被稱之為「針經」。所以,實際上,在很多場合下說到的《黃帝內經》,更多時候指的就是《素問》。《素問》可以說是所有中醫理論的「源泉」。它成書時代久遠,但這並不影響它極強的理論性。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將「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並以此將情志與五臟密切聯繫起來。由於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故常稱其為「神志」。《黃帝內經》認為情志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由五臟所生,同時又能反作用於五臟,進而影響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故《靈樞·本藏》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中的「六觀」思想
    《黃帝內經》是唯一一本以聖王命名的書,首先它傳達給我們一個信息,生命之學是帝王之業,是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們是非常講究養生之道的,而現在我們是把身體當作可以不斷去消耗和損害的東西。在古代是養它,很認真、很愛惜的對待自己的身體,而現在的人對身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非常的不愛惜,真正好的理論是很難聽到的,所以要學懂《黃帝內經》是非常不容易的。聖王為什麼重視醫學和生命學方面的書?
  •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想長壽需要的是「求自己」
    《黃帝內經》開篇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並在書中記載了長壽的秘訣:「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枉作勞,故能形與神俱。」這不就是告訴世人,想要長壽向外界求助沒有用,吃藥、尋醫都是靠不住的,想要健康需要的是「求自己」。那何為「求自己」呢?《黃帝內經》中講:生命健康最重要的是「向內求」,是需要找內在的原因、內在的方法,說白了就是養生!
  • 原創 從《黃帝內經》看「夏三月」白酒養生
    前些日子,小編參加了一個婚宴,正值三伏天,大家熱得大汗淋漓,上桌都想喝上一杯冰啤解暑,這時桌上一位大哥提議大家喝口白酒,他說夏天少喝啤酒,適量喝白酒,夏天養生需以熱制熱,注意出汗排毒。郭醫生說,現在大家都開始注重養生,「法於陰陽」是《黃帝內經》養生的重要原則,認為養生應該遵循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如此才能長壽。年輕人有空時可以看看《黃帝內經》。夏天,我們都喜歡呆在空調房間避暑,這樣的話即使秋天不得病,冬天也得得病。人一年四季體內氣機的開洩,其實就指著夏天這個時期。人在空調房裡,身上的毛孔是關閉的,等一到外面,天氣熱了就會再打開。
  • 《黃帝內經》綢面精裝版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之道,活用了才是真本事!
    所有中醫知識,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根源:  生物鐘(天幹地支)、四季養生、五臟調理、六邪驅除、七情控制、男/女人的生理周期     抗衰老等養護方法是的,你沒看錯!上面這些耳熟能詳的養生方法,其實都來自於《黃帝內經》!! 只可惜很多人看不懂這本「天書」,錯過了很多寶藏。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弄懂之後百病不找
    我們老祖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 就是說與其等到身體出問題了,再花大價錢去醫院治病,不如在還未生病前調理好身體。 所以,平臺特地為大家挑選了這門適合0基礎學習的養生課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推薦給大家。  - 中醫鼻祖:黃帝內經 -   不讀《黃帝內經》而談養生,好比沒上過駕校就開車上路。
  • 四季最佳養生的飲食法則
    跟著四季調整身體,達到養生長壽 人體會因應四季節氣變化而做調整,簡單地說,當天氣寒冷時,人體的毛細孔就會收縮,避免熱量流失,而內臟系統的運作也會隨著四季不相同。古代醫書《黃帝內經》,就針對四季人體的變化,提出飲食生活應對法則,為的就是要保持生命活力,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
  • 《黃帝內經》:人之所以長壽,重在遵循五大法則
    圖 /來源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眾所周知,黃帝可算是醫門始祖,他洞察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
  • 《黃帝內經》5大初夏養生智慧,成吉人,養天相!
    《黃帝內經》對初夏的養生有這樣的描述:「五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黃帝內經》中「夜臥早起」,即晚睡早起。過了初春,晝長夜短,按照《內經》理論,我們也應該順應這種晝夜的變動規律,適度減少睡眠,增加活動時間。北京人有句話,修身可以晚睡,齊家必須早起。《朱子童蒙須知》中寫道:「凡子弟。須要早起晏眠」。「晏眠」即晚睡的意思,但這個晚睡肯定不能是因為看電視、打遊戲晚睡,只能是因為學習晚睡。曾國藩齊家思想中,有關早起的記錄很多。
  • 【易經養生】《黃帝內經》5大春季養生智慧,成吉人,養天相!
    《黃帝內經》對春季的養生有這樣的描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黃帝內經》中「夜臥早起」,即晚睡早起。過了冬季,晝長夜短,按照《內經》理論,我們也應該順應這種晝夜的變動規律,適度減少睡眠,增加活動時間。北京人有句話,修身可以晚睡,齊家必須早起。《朱子童蒙須知》中寫道:「凡子弟。須要早起晏眠」。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通過以上分析,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地點,當為河南汝州,此外莊周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遊襄城,登新鄭的具茨諸山,皆與此山相接壤,則汝州崆峒山當為近,因此河南汝州崆峒山被認為是中華養生文化的源頭。這邊黃帝和岐伯、倉頡等人,吃過飯後,又論起了醫道來,突然黃帝問道:「前面講了很多關於針灸治療的知識,我想再請教一下天師,在選擇針灸治療的時候,是不是也要根據四季的不同而又所差異呢?」岐伯說道:「那是自然了,不過要想了解四時針刺的逆從,就要先掌握六氣的有餘不足滑澀之徵象,因為四時合五行,六氣亦合五行,因此只有掌握了六氣的有餘不足滑澀之病後,方可言及四時針刺之逆從。」
  • 《黃帝內經》5大春季養生智慧,成吉人,養天相!
    《黃帝內經》對春季的養生有這樣的描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黃帝內經》中「夜臥早起」,即晚睡早起。過了冬季,晝長夜短,按照《內經》理論,我們也應該順應這種晝夜的變動規律,適度減少睡眠,增加活動時間。北京人有句話,修身可以晚睡,齊家必須早起。《朱子童蒙須知》中寫道:「凡子弟。須要早起晏眠」。「晏眠」即晚睡的意思,但這個晚睡肯定不能是因為看電視、打遊戲晚睡,只能是因為學習晚睡。曾國藩齊家思想中,有關早起的記錄很多。
  • 四季養生,我們在養什麼? - 樊正倫談養生(下)
    所以《黃帝內經》講「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由於天地之氣的這種運行,中華民族把它叫做運氣。我們今天經常講這人有運氣沒運氣,就是天地之間運動著的氣,這是構成地球上一切生物的基本條件。5.春捂秋凍的道理那麼運動著的氣,用什麼來體現呢?在我們生活的中國這片土地上,明顯可以看到春夏秋冬四季。
  • 黃帝內經丨僅僅是可以治病的醫學之祖?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 《黃帝內經》:分寸和節度,是養生的第一妙法
    《黃帝內經》開篇指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的壽命與分寸和度有關:黃帝問他的老師歧伯: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靈敏;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就衰弱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 《黃帝內經》對真人、聖賢人的定義是什麼?似乎又是修仙的定義!
    在我國的文化圈當中,小說裡的那些神仙鬼怪的傳說非常之多,最為有代表性的,就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了,在這些小說裡邊,神仙那可是琳琅滿目,甚至於小的時候,都爭相效仿,別說小孩子了,哪怕是大人,古人也是想著去修仙長壽,那麼傳說中的修仙到底是一個什麼定義,《黃帝內經》當中是這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