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丨僅僅是可以治病的醫學之祖?

2021-02-12 毛文化學習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小編反倒推薦大家讀上一讀。因為翻遍中華典籍,很多書讓你超塵脫俗,很多書讓你功成名就。

但唯獨《黃帝內經》能讓你健康長壽。懂得中醫之心,生命之真。既能治病,也可以醫心。

燒焦的東西味道都是苦苦的,這就是苦的味道。而恰恰是這苦的味道卻能生心。

夏天的苦瓜、還有那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蓮花化作蓮子。味道苦,尤其是蓮子心。而這樣生在在夏天的苦味,最入心,清心而養心。

但是,火過了就是寒了,所以這苦味卻大多性寒。性寒來源於火卻又最能清火。所謂自然相剋相生。


心之音為徵(zhǐ),是熱情喜慶的演奏音樂。對應人體是代表心喜的笑聲。

當然,也有突然過度高興的,範進中舉,高興太過了頭,病發癲狂。

也有許多人,表現為虛症,許多女子生完小孩後患產後抑鬱症。往往都是因為生產,失血過度。這類人因為心氣、心血不足最容易悲觀憂傷

太過喜會傷心,內經又說喜則氣緩,過喜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精神浮蕩,氣機弛緩,範進中舉就是典型代表,好不容易考取公務員,太高興,癲狂了。

怎麼來治這種病呢,恐屬於水,水克火。請來範進的嶽父胡屠夫,「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麼?」一個嘴巴打將去。這才把他嚇醒過來。

苦呢,為火熱之味道,吃太多苦,也會傷氣,許多人用大黃或者番瀉葉這些苦寒藥來通大便,卻越通便秘越頻繁,形成惡性循環。這就是苦傷了氣。

太苦的藥物或者食物難吃,可以用一點鹹味來綜合,苦瓜太苦,辣椒太辣都可以用食鹽醃製一下。

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

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時陰陽之氣、春夏秋冬與朝晝夕夜的四時的變化為身心調養的依據,以求合於本真天道,的變化為依據而調養,則是中醫乃至道家養生的核心原則所在。

天將下雨,則蜻蜓低飛、螞蟻封洞;地震將至,則群蛇出洞、老鼠奔行。自然界中太多生物,對天地、四時的變化都遠遠比人敏感,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那麼複雜的心念,沒有那麼深重的慾念


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人精神上最大的病就是耗散,無事時胡思亂想,有事時思慮掛勞,這都是耗散的表現,而精神的耗散就是生命的耗散

養神之法,便是將心猿意馬的精神拉回來,專注在自身和自心,安住在當下的真實。活在當下的境界,處處從容的受用。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養生是如此,出入世也是如此,不僅要有守道之德,還要有利世之功。修道真的可以達到長生不死的境地嗎?是的。

但大多數人的理解一直是錯的:他們想的是孤立、分裂的自己,真實卻是萬物本來為一,並沒有這種分隔。

天地之所有實實在在就是你的所有,天地造化無始無終的長生不死,自然也是你的長生不死。


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之著。

中醫四大經典之首,"醫學之祖"

它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關係,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的基本命題:生命規律,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天地的真意,生命的真諦,世間的意義,都可以在至真的境界中窺見。《黃帝內經》不僅是學醫之人的必讀精典,更是修身養性的智慧之書。


讀一本好書,

一朝學習,一生受用,

送自己、送長輩的養生厚禮。

在此特意推薦綢面精裝版《黃帝內經》

本書力求把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中艱澀的醫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將書中抽象晦澀的「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五運六氣學說」「養生學」等內容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呈現,適合基礎薄弱的中醫愛好者。

《黃帝內經》

綢面精裝珍藏版 【全6冊】

原價:680.00元/套

粉絲回饋價:299.00元/套

  小編提醒: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滿意,可聯繫寄件人處理;

2、7天內可與寄件人協商退貨,15天內仍為您保留換貨的權利;

3、全國包郵,德邦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4、新疆、西藏由於快遞原因請勿下單,請諒解。

  購買方式: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填寫姓名、電話、收貨地址即可下單,這邊會儘快發貨,貨到付款。

相關焦點

  • 浙江酒重天酒業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暨黃帝內經濃香大師酒新品發布會...
    黃帝內經酒,中國精氣神!9月9日,由浙江酒重天酒業有限公司主辦的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暨黃帝內經濃香大師酒新品發布會在河南新鄭隆重舉行。黃帝內經酒營銷總裁奕茹女士致歡迎詞黃帝是所有中國人共同的老祖宗,是偉大的事業開拓者,是人文制度的發明者與制訂者,是財富的創造者,也是中華醫學的源頭。新鄭是黃帝的出生地,也是黃帝內經酒的有緣之地。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而中國防控疫情的經驗之中正包含著大量中華傳統醫學的智慧。中華傳統醫學是包括道醫學和中醫學在內的中華傳統醫學智慧和養生治病實踐的總稱。《內經》把這種天地萬物及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客觀規律以及養生治病的方法統稱之為「道」,如「天地之道」「陰陽之道」「經脈之道」「養生之道」「診道」「治道」。並且認為「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11]。同時,還把「道」歸結為「一」,反覆強調「道在於一」,指出防治疾病應「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12]。
  • 《黃帝內經》綢面精裝版
    但唯獨《黃帝內經》能讓你健康長壽。懂得中醫之心,生命之真。既能治病,也可以醫心。燒焦的東西味道都是苦苦的,這就是苦的味道。而恰恰是這苦的味道卻能生心。由此可見,《黃帝內經》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之著。
  • 熱中方位與治病-倪海廈《黃帝內經》第十二篇 異法方宜論 (12.1)
    ,這一篇呢第 12 篇,為什麼叫異法方宜論呢,黃帝問了,醫生呢他治病的,同樣的病,有各種不同的治法,都可以治好。那為什麼,為什麼可以治好呢? 岐伯就說了,地勢使然也,因為地方地域不一樣,所以東方之域,天地之所生,出生的地方,是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喜歡吃鹹味的,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吃鹽太多呢,就會勝血。 所謂熱中是什麼,熱中的定義呢,就叫做陰不足,陽有餘。所以如果你吃魚的話,魚的性就是陰不足,陽有餘。
  • 六十集《黃帝內經》醫史篇3:赫赫始祖(下)附解說詞
    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陶文,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出土最早的刻劃符號,它實際上不見於陶文,是見於甲骨上。天下統一後,黃帝最關心的是人民的健康。《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有生動的記述:「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
  • 作為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是如何章章解難、行行消災的?
    儘管在當時的條件下,《祝由科》還帶著一點迷信的色彩,但是坊間有這麼一句話叫: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藥,同時還有一位醫者說過:讀懂《黃帝內經》,可以讓你一輩子吃穿不愁。因為它符合一個「道」——養生之道、生存之道、萬物之道。《黃帝內經》又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叫《素問》下部分叫《靈樞》,各八十一篇,其實這兩部分是雙胞胎。《素問》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寵愛,反覆有人研究和校注。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1】邪盛則實,精奪則虛
    話說黃帝遙望此谷,突然說出但願此地莫陷入戰火之中,或許在外人聽來,僅僅是一種感嘆而已,但是在黃帝內心,卻是真正擔憂。黃帝一生,馳騁沙場,戎馬倥傯,有其獨特的軍事眼界,見此地如此峻險,有此擔憂在所難免。然而黃帝的擔憂,並非是杞人憂天,就在黃帝過後的千百年之後,此處成了兵家必爭之地,上演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殺戮。
  • 《黃帝內經》·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黃帝問道:診病的重要關鍵是什麼?岐伯回答說:重要點在於天、地、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這樣就不會把五臟刺傷了。在用針刺治病的時候,必須注意安靜嚴肅,以候其氣;如刺膿腫的病,可以用搖針手法以出膿血;如刺經脈的病,就不要搖針。這是刺法的一般規矩。黃帝問道:請你告訴我使二經氣絕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回答說:太陽經脈氣絕的時候,病人兩目上視,身背反張,手足抽掣,面色發白,出絕汗,絕汗一出,便要死亡了。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4: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
    因此,從《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和《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再到《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和《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直到《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都是在講述上古大同社會薪火傳承的中國大道養生學知識。其中的精神心理學和生理學知識,只是「天人合一全科治學」大道文化知識體系的學科分支。
  • 《黃帝內經》之恬淡虛無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出租什麼都不做的人》,這部日劇的核心價值是:看到了自己,就是陪伴自己。堪稱中醫始祖的《黃帝內經》,不只是一本關於醫學的書籍,裡面還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以及人文精神。書中的"恬淡虛無"這四個字,就是我們看到自己,讓生活開始變得美好的途徑,也可以說的是人生的四重境界。恬:和動物舔自己的傷口一樣,當我們的心靈受到傷害的時候,需要"恬一恬"自己的心,療愈自己。
  • 《黃帝內經》中講到了一種神秘學科,可通神靈,現如今卻少有人知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到:「古之治病,為其移精便氣,可祝由而已」在很多古老文獻中都記載這一種上古秘術——祝由術,據說唐代當年的國立醫學中有一科為咒禁。所謂咒禁就是以符籙咒語為人驅邪治病。也就是脫胎於祝由,一般多為佛道人士,更多的是偏重於驅邪捉鬼,不側重於治病。
  • 《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弄懂之後百病不找
    我們老祖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 就是說與其等到身體出問題了,再花大價錢去醫院治病,不如在還未生病前調理好身體。 所以,平臺特地為大家挑選了這門適合0基礎學習的養生課程——《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推薦給大家。  - 中醫鼻祖:黃帝內經 -   不讀《黃帝內經》而談養生,好比沒上過駕校就開車上路。
  • 《黃帝內經》: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人忘了老祖宗的攝生之道!
    《黃帝內經》對人的養生,有詳細的解讀和教誨。醫院總是人滿為患,是因為人們忘了老祖宗的3條攝生之道。以下三條攝生之道,提煉自《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 《黃帝內經﹒靈樞》的書名「靈樞」是什麼意思?
    作者曾經指出,《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提出了其人體結構觀是「形與神俱」,人體生命分為「形」、「神」二部分。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0】智者之經脈解讀
    點擊下面音頻,可以收聽《黃帝內經素問故事》的第五十部分「智者之經脈解讀」,主編:藍肇熙,演繹:晨曦。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太陰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肉痺和寒中;不足則發生脾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脾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心腹脹滿。「陽明之氣有餘,可以發生脈痺,身體有時發熱;不足則發生心痺;氣血過於滑利則患心風疝;氣血運行澀滯則病積聚和不時驚恐。
  • 《黃帝內經》透露年齡真相,受教了
    根據史料記載,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黃帝內經》中其中的一篇《上古天真論》,當年,黃帝和岐伯二人談論如何能夠長壽,於是黃帝就問岐伯「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的回答「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 臟腑辨證的源頭終於找到了,原來隱藏在《黃帝內經》中,千古未解
    但是如果仔細去研究文獻,會發現,中醫臟腑辨證的源頭其實不是《金匱要略》,而是比《金匱要略》更為古老、更為神奇的《黃帝內經》。由於在古代信息不發達,一本《黃帝內經》很少有醫家見過全本,所以沒有細讀《黃帝內經》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對於《黃帝內經》中隱藏的很多重大信息,也往往被忽略了。為什麼說臟腑辨證的源頭是隱藏在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呢?
  •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這裡強調了人體陽氣的重要性,古人在這兒打了一個比方——人體的陽氣就像是大自然天空中的太陽,大家都懂太陽照耀大地萬物生長的道理,那麼陽氣之於人體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 黃帝內經79集全(視頻教程
    點上面「脈脈養生」關注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黃帝內經-倪海廈 作者:倪海廈 倪海廈研究中醫達30年之久,並精通其它【命、相、卜、山】四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