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大奇書之一的《黃帝內經》,是如何章章解難、行行消災的?

2020-12-21 歷史國學智慧

大家知道我國的「三玄」是《老子》《莊子》《周易》,但是你們知道上古三大奇書是哪三部書嗎?它們是《易經》、《山海經》和被稱為中醫第一書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來自全世界的天書,受到無數人的仰視。據說是軒轅黃帝在五千年前為人類創下了第一部中醫中藥的著作《祝由科》。

儘管在當時的條件下,《祝由科》還帶著一點迷信的色彩,但是坊間有這麼一句話叫:家有《祝由科》害病不吃藥,同時還有一位醫者說過:讀懂《黃帝內經》,可以讓你一輩子吃穿不愁。

後世人也是在這部經典基礎上,去偽存真、不斷的增補,逐漸才形成後來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自誕生到今天,沒有一個人動搖過他的理論。

歷史上無數的名醫,直到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畢生的心血,只是為此書的某些內容多了一些心得和理解而已,並沒有為這座大廈增添一磚一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符合一個「道」——養生之道、生存之道、萬物之道。

《黃帝內經》又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分叫《素問》下部分叫《靈樞》,各八十一篇,其實這兩部分是雙胞胎。《素問》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寵愛,反覆有人研究和校注。

《靈樞》就不一樣了,它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遺失,到了宋朝,朝鮮李氏王族想用一批書來換司馬遷的《資治通鑑》,然後在這批回贈的書裡面就找到了一個薄薄的冊子,就是《靈樞》了。

但是《靈樞》進了國庫之後又再次遺失,直到南宋的時候有一個叫史崧的人獻了家藏,這本《靈樞》才又得以重現於世。

素問基本上講的都是「道」,講醫理,而《靈樞》基本上講的都是醫理的如何運用,這也體現了中國人做學問先明理後應用的一個原則,至於怎麼用就只有懂得醫理的人知道了。

但是所有的人卻都可以在「道」上面下功夫,明天道、地道、王道、人道、生命之道。所以《黃帝內經》可以說是章章解難、行行消災、字字祛病。

《黃帝內經》其實真的不是純粹的講醫學,你要是認為它純粹的講醫學,你就沒法理解開篇十篇之前都在講什麼。它的前部分主要講的是春夏秋冬,這就意味著它在講生命的因果。

《黃帝內經》中說到春夏秋冬,那麼這裡的春夏秋冬就是生命的因果,春夏秋冬,天地人合一,因果循環。內經中還說道: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在我看來,《黃帝內經》很多也是在講一種哲學思維,對於病理標本兼治。由治病而引發出一個深刻的道理,凡事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做到心中有數,事到臨頭方能泰然自若,不亂方寸。

身邊的朋友總是跟我抱怨,《黃帝內經》醫理講的極好,深入淺出,大概難處就是文言文了。

因此,我每次遇到這種問題,都是極力推薦他們可以閱讀這個全注全譯+圖解版本的《黃帝內經》。他們普遍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

成立於1980年的中央級出版社,也是國家唯一出版中醫古籍的出版社,尊重原著是必須的,它會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教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將其中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人人都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如果有一樣苦惱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圖解黃帝內經》來看。僅需要75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周易解萬物,內經看人性」,《黃帝內經》3大天規,古人的忠告
    「久病成醫」,做人久了就會明白「周易解萬物,內經看人性」的道理。我國的上古有三大奇書,你知道是什麼嗎?中國古代一共有影響力很大的三部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山海經》、第二部就是《黃帝內經》、第三部是《易經》。這三本奇書,一本讓世界驚嘆,兩本世界上沒有一人能夠參透。
  • 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日本一著化妝品品牌,取名自其中一本書
    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三部奇書。這三部奇書,不僅僅在國內人盡皆知,而且也引起了國際相關研究的廣泛關注,其中一部書,還被日本人,用來取名一化妝品品牌。來看看這三部奇書都有哪些吧!
  •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想長壽需要的是「求自己」
    《黃帝內經》開篇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並在書中記載了長壽的秘訣:「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枉作勞,故能形與神俱。」這不就是《黃帝內經》,在告訴我們如何利用傳統醫學來自救,也就是「求自己」嗎?很多人想養生,但又擔心網上流傳的各種養生知識知識可信度存疑,那我覺得最好看《黃帝內經》。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29]只是《內經》作為中華傳統醫學現存最早的古典醫籍,在「形治」方面更為重視和強調,無論是用藥物治療還是用針灸、砭石、吐納、導引等,都是重在調氣治形。而對於某些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如由於疑神猜思,妄識幻想,或者驚恐迷茫,深情愛惡,情志不遂等原因所致的病證,以及某些輕微的心理障礙所致的病證,《內經》中亦有「移精變氣」等祝由之法,即「神治」之屬。
  •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骨度第九
    黃帝內經下卷 靈樞篇 骨度第九【本章要點】 一、具體記述了人體各部分骨骼的長短尺寸。
  • 黃帝內經說人有365塊骨頭,真的嗎?
    對於天人合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有比較容易理解的解釋:其中,《為人者天》一章說,「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所謂為人者天就是上天造人。而在《人副天數》一章進一步說,「天有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骨骼)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四肢大關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藏,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
  • 中國古代四本奇書之謎!
    《山海經》《山海經》被稱為古今中外第一奇書,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即使做一些認真的考證,最後推測到神祇甚至是外星人也就戛然而止,再無下文。你真的不得不感嘆這本奇書的作者!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奇哉怪哉!
  • 《黃帝內經》解讀2
    《黃帝內經》解讀*2(內容來源:公眾號白衣靜思)第二節 《內經》的流傳一、《內經》的流傳1、《素問》:原傳世9卷,南北朝時期亡佚一卷。經林億等校正後《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今《素問》原形。2、靈樞:曾用名:《九卷》、《針經》(皇甫謐命名)、《九靈》、《靈樞》(最早見於王冰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序和注中。)宋代部分亡失,公元1092年高麗使者來華獻書,《靈樞》補全。後散史崧校正,成為元、明、清續刻的藍本。
  • 歷史上失傳的十大奇書
    歷史上失傳的十大奇書!《青囊書》1、《青囊書》據說這本書在古代歷史中屬於最為頂尖的中醫藥學著作之一,他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神醫華佗。這本《太公陰符》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這本奇書不僅有兵法韜略和治國方針,還有佔卜異術和養生秘訣。姜子牙被封齊國以後,《太公陰符》被歷代齊王秘藏和學習,後流傳民間,然而秦始皇焚書坑儒把所有民間版本都燒掉了,原本可能存在於秦始皇的棺材之中。
  • 我國第一奇書失傳600多年,被日本發現並3次封為國寶,且拒絕歸還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齊名,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它還與《山海經》《易經》並稱為「中國三大奇書」。為什麼說這本書是奇書呢?一、《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
  • 《黃帝外經》第七章《紅鉛損益篇》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廣成子,為道家創始人之一,太清門下弟子,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居崆峒山的石室中,自稱養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歲而未成衰老.一說廣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開天經》:「黃帝之時,老君下界為師,號曰廣成子
  • 黃帝內經79集全(視頻教程
    點上面「脈脈養生」關注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黃帝內經 主要著作:人紀(包括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它的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誌著祖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
  • 浙江酒重天酒業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暨黃帝內經濃香大師酒新品發布會...
    黃帝內經酒,中國精氣神!9月9日,由浙江酒重天酒業有限公司主辦的己亥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暨黃帝內經濃香大師酒新品發布會在河南新鄭隆重舉行。品黃帝內經酒,讀《黃帝內經》經典。
  • 《黃帝內經》綢面精裝版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 《黃帝內經﹒靈樞》的書名「靈樞」是什麼意思?
    作者曾經指出,《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提出了其人體結構觀是「形與神俱」,人體生命分為「形」、「神」二部分。
  •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與長壽
    黃帝和岐伯對話情景圖春夏以養陽為主,以養陰為輔;秋冬以養陰為主,養陽為輔。這是正確、完整的理解。春三月《黃帝內經》說,春季,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生長繁衍,萬物都是生機盎然,繁榮昌盛。在中醫觀念中,晝為陽,夜為陰。早晨為少陽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鍛鍊勞作,舒緩筋骨。這樣才能保護少陽生氣。絕不可有一點損耗,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者,則傷肝害胃。到了夏季,就會影響到夏季的生長。
  • 【黃帝內經】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之(1)
    我們看看黃帝內經是怎麼說的。《黃帝內經》說: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黃帝內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性到了35歲,足陽明胃經將開始走向衰退,足陽明胃經開始走向衰退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女性的面部皮膚開始發黃,並且出現頭髮開始脫落的現象。那麼,人體的陽明脈衰,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 寒熱相移,咳不專在肺
    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行至此處,黃帝等人被美景所吸引,準備藉此秋高氣爽之時,在此處暫住幾日,以緩解車馬勞頓之苦。這日清晨,岐伯閒來無事,獨自一人到湖邊釣魚,一來修養身心,二來也感悟自然的秋爽之氣。正在垂釣之時,見黃帝等人走了過來,急忙起身向黃帝行禮。黃帝笑道:「先生真是好雅興呀,但不知成果如何?」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將「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並以此將情志與五臟密切聯繫起來。由於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故常稱其為「神志」。《黃帝內經》認為情志活動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體現,由五臟所生,同時又能反作用於五臟,進而影響人體臟腑功能活動。故《靈樞·本藏》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