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
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
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
只要是皮膚病毛髮的問題,治肺沒錯。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心與小腸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③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肺與大腸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淤結);⑤輔心調節氣血運行;⑥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
3.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脾與胃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④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肝與膽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疏洩;②主藏血;③主升主動;④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
5.腎: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腎與膀胱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肛門 會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
2.胃: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4.大腸: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胱: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通行元氣、水谷、水液,總司腑腔氣機和氣化。
【《黃帝內經》第3集提要】
研討《黃帝內經》冠以黃帝二字的淵源,我們的目光回望遠古。
六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黃帝內經》解說詞
醫史篇 第3集:赫赫始祖(下)
黃帝統一天下後,教導人民要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按時節播種和收穫百穀草木,馴養禽獸為家畜。並提醒人民主義有節制地使用水火資源。此時,他有一個重大的舉措:這就是帶領他的臣子們開始發明創造,因此掀起了中華民族史上輝煌的一頁。
首先是文字的匯總,歸納,整理,綜合,分類和發明。這個任務是由黃帝的臣子
倉頡(jié)承擔的。今天,我們很難追溯漢字的起源。因為年代久遠,且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但是,作為民族的傑出代表,倉頡無疑參與了這個偉大的創造。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說:「我們通常是把它作為一個傳說時代。因為每個民族,在這個上古的時候,都有一個傳說時代。那麼沒有文字,不等於它不存在。沒有遺址,那很可能是我們今天沒找到,那麼因為在西漢的時候,司馬遷,他看到過很多材料,那麼這個就絕不是編出來的。而司馬遷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學者。」
陝西白水縣倉頡廟
祭祀典禮暨「一帶一路」漢字發布儀式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程貞一教授,在《大自然探索》上發表文章,認為
漢語是最先進的語言。它具有的邏輯結構與現代科學的邏輯如出一轍。在漢字字形組合,以構成科學技術語言和表達科技思想方面,具有多向發展的孳生力和無限的表現能力。漢字的象形表意特點,尤其適用於現代科技。
字形藏義,字音藏理。有許多科學家指出,中國漢字有助於人類的智力開發。此言不虛,因為漢語是一種最智慧,最能表情達意的語言。它所具有的藝術和理性的品格,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想像。
古籍《淮南子》記載:「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學堂叢書》輯《春秋元命苞》曰:倉頡「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為完成整理和創造文字的重任,倉頡日夜觀察天地的變化。那深邃的目光,隨日出日落,月盈月虧,看群山連綿起伏,山勢峻拔陡峭,觀大河奔流,溪瀑飛濺,阡陌曲直,田隴方圓。甚至長久地凝視龜背和鳥羽的紋理,世上的萬事萬物,他都瞭然於胸。
倉頡鳥跡書石碑於是,經統一的漢字出現了。這無疑是一個人類歷史的大事件。古籍記載,當時蒼天突然下起了粟雨,就是天降小米。入夜後,群鬼開始哭泣,連龍都潛藏起來。真的是驚天地泣鬼神了~也許倉頡本人沒有想到,他一雙粗大的手,竟成就了一個偉大民族數千年的燦爛文化。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陶文,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出土最早的刻劃符號,它實際上不見於陶文,是見於甲骨上。
天下統一後,黃帝最關心的是人民的健康。《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有生動的記述:「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為此,他跋山涉水,訪醫尋藥。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太極文化研究所王大有研究員是這樣描述的:「戰爭剛剛過去,一個是恢復生產,另一個就是是他的種族繁衍。那麼,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醫藥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現在呆的這個地方,不是這麼寒冷,溫度比現在高,大約要高十度左右,平均高五度,也就是說相當於長江流域的氣候,很熱。周圍都是湖泊和蘆蕩,帶來的問題必然就是有瘟疫,他就是想如何讓大家身體好。
所以,古代的帝王,它所擔負的重要任務就是,他要懂得醫學。第一要使自己長壽,要從身上找出怎麼給人治病的經驗來,要學習醫學經驗。還有一個就是他要去採藥。黃帝來往於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筙山之間,尋醫學道。往豫州、臨汝、密縣,訪廣成子。又西行岐山,問歧伯醫學大法。回途中收方雷氏雷公為徒,至華山清水之東肇山,問伯高氣血運行醫理。請伯高居陽平之西高柏寨,即今故縣。學少俞、少師決脈結筋起死回生之術,學蓋童子健身術。《通鑑外記》曰:「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夭昏兇札,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色,立五音,洞性命,紀陰陽,諮於歧伯而作《內經》,使百姓無病,子孫無憂。」這樣,我們便看到一個形象,一個深切關愛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領袖形象。這些人物都是黃帝的醫臣,這是一批卓越的醫生,一批滿腹經綸的醫學大師。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一個原始的愚昧的時代,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窺測,這些上古醫學大師的智慧。宋代名醫
林億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道,為了解除人民的疾病之苦,黃帝與歧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發現了生命的真諦,總結出一套完善的生命科學理論。《黃帝內經》與歧伯密切相關。三國時代醫學家
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說道,黃帝諮訪
歧伯、
伯高等人,詳盡地考察了人的五臟六腑、經絡、氣血,「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經絡以及針灸的精妙理論從此誕生。《黃帝內經》中有關經絡血脈之論與伯高密切相關。
上古醫家:俞跗上古醫家
俞跗,擅長外科手術,《史記》、《說苑》、《韓詩外傳》等均有記載。其醫術之玄妙令人瞠目結舌。俞跗還發明了腳底點按治病的醫術,堪稱現代人體全息醫學之鼻祖。唐朝醫學家
王冰在《黃帝內經》注釋中說道,
鬼臾區輔助黃帝發明了五行,詳細論述了經脈問題,深入探討其義理,《黃帝內經》的五行、經脈學說與他密切相關。
桐君是黃帝的醫臣,他能辨別草木金石的性味,確定上、中、下三品藥物。他曾走遍高山大川採集草藥,詳細記錄各種植物藥材的花葉形色,立藥方治百姓的寒熱之病。根據《歷代醫方考》記載,他所撰寫的《採藥對》和《採藥別錄》一直流傳於世。
把《黃帝內經》視作託名之作,古已有之。清代張氏《偽書通考》乾脆視之「偽」,可謂簡單而明快。問題在於作為中醫理論綱領的《黃帝內經》,其思想是一夜之間形成的麼?亦或戰國或戰國至漢代的那些年嗎?結論顯然是否定的。
中醫學的思想,《黃帝內經》的思想,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積累。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有理由認為,成形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深深內含了黃帝及其醫臣們的思想,或曰黃帝時代乃至黃帝時代之前,我國先民的醫療思想。這些思想或口頭,或文字,或以其它什麼方式,世代相傳直至凝固在《黃帝內經》之中。李經緯研究員說:「《黃帝內經》所總結的經驗,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那個階段,在五千年以來的這個歷史過程的成就。不能說《內經》裡面所提到的一些人,都是虛構的。這些過去也有一些人這麼來認為,但實際上不是,實際上就是中國醫學發展的歷史反映。」所以,
《黃帝內經》是否託名,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體現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五千年來的歷史延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順應自然、陰陽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文明智慧。這便是《內經》冠以「黃帝」二字的意義。一九三七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毛澤東主席在陝北窯洞中親撰祭文一氣呵成: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