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集《黃帝內經》醫史篇3:赫赫始祖(下)附解說詞

2021-02-15 共產主義之家

只要是的問題,治沒錯;
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
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沒錯;
只要是皮膚病毛髮的問題,治沒錯。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心與小腸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③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肺與大腸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淤結);⑤輔心調節氣血運行;⑥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

3.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脾與胃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④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肝與膽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主疏洩;②主藏血;③主升主動;④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

5.腎: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腎與膀胱相表裡。
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肛門 會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


2.胃: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4.大腸: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胱: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通行元氣、水谷、水液,總司腑腔氣機和氣化。

【《黃帝內經》第3集提要】

研討《黃帝內經》冠以黃帝二字的淵源,我們的目光回望遠古。

六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黃帝內經》解說詞

醫史篇 第3集:赫赫始祖(下)

黃帝統一天下後,教導人民要順應天地的自然規律,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按時節播種和收穫百穀草木,馴養禽獸為家畜。並提醒人民主義有節制地使用水火資源。此時,他有一個重大的舉措:這就是帶領他的臣子們開始發明創造,因此掀起了中華民族史上輝煌的一頁。

首先是文字的匯總,歸納,整理,綜合,分類和發明。這個任務是由黃帝的臣子倉頡(jié)承擔的。今天,我們很難追溯漢字的起源。因為年代久遠,且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但是,作為民族的傑出代表,倉頡無疑參與了這個偉大的創造。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彭林說:「我們通常是把它作為一個傳說時代。因為每個民族,在這個上古的時候,都有一個傳說時代。那麼沒有文字,不等於它不存在。沒有遺址,那很可能是我們今天沒找到,那麼因為在西漢的時候,司馬遷,他看到過很多材料,那麼這個就絕不是編出來的。而司馬遷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學者。」陝西白水縣倉頡廟
祭祀典禮暨「一帶一路」漢字發布儀式
1987年,美國加州大學程貞一教授,在《大自然探索》上發表文章,認為漢語是最先進的語言。它具有的邏輯結構與現代科學的邏輯如出一轍。在漢字字形組合,以構成科學技術語言和表達科技思想方面,具有多向發展的孳生力和無限的表現能力。漢字的象形表意特點,尤其適用於現代科技。字形藏義,字音藏理。有許多科學家指出,中國漢字有助於人類的智力開發。此言不虛,因為漢語是一種最智慧,最能表情達意的語言。它所具有的藝術和理性的品格,超出了我們所有人的想像。古籍《淮南子》記載:「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學堂叢書》輯《春秋元命苞》曰:倉頡「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為完成整理和創造文字的重任,倉頡日夜觀察天地的變化。那深邃的目光,隨日出日落,月盈月虧,看群山連綿起伏,山勢峻拔陡峭,觀大河奔流,溪瀑飛濺,阡陌曲直,田隴方圓。甚至長久地凝視龜背和鳥羽的紋理,世上的萬事萬物,他都瞭然於胸。倉頡鳥跡書石碑於是,經統一的漢字出現了。這無疑是一個人類歷史的大事件。古籍記載,當時蒼天突然下起了粟雨,就是天降小米。入夜後,群鬼開始哭泣,連龍都潛藏起來。真的是驚天地泣鬼神了~也許倉頡本人沒有想到,他一雙粗大的手,竟成就了一個偉大民族數千年的燦爛文化。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陶文,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出土最早的刻劃符號,它實際上不見於陶文,是見於甲骨上。天下統一後,黃帝最關心的是人民的健康。《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有生動的記述:「黃帝曰:餘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餘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於後世,無有終時。」為此,他跋山涉水,訪醫尋藥。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理事,北京大學太極文化研究所王大有研究員是這樣描述的:「戰爭剛剛過去,一個是恢復生產,另一個就是是他的種族繁衍。那麼,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醫藥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現在呆的這個地方,不是這麼寒冷,溫度比現在高,大約要高十度左右,平均高五度,也就是說相當於長江流域的氣候,很熱。周圍都是湖泊和蘆蕩,帶來的問題必然就是有瘟疫,他就是想如何讓大家身體好。所以,古代的帝王,它所擔負的重要任務就是,他要懂得醫學。第一要使自己長壽,要從身上找出怎麼給人治病的經驗來,要學習醫學經驗。還有一個就是他要去採藥。黃帝來往於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筙山之間,尋醫學道。往豫州、臨汝、密縣,訪廣成子。又西行岐山,問歧伯醫學大法。回途中收方雷氏雷公為徒,至華山清水之東肇山,問伯高氣血運行醫理。請伯高居陽平之西高柏寨,即今故縣。學少俞、少師決脈結筋起死回生之術,學蓋童子健身術。《通鑑外記》曰:「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夭昏兇札,君民代有,乃上窮下際,察五色,立五音,洞性命,紀陰陽,諮於歧伯而作《內經》,使百姓無病,子孫無憂。」這樣,我們便看到一個形象,一個深切關愛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領袖形象。這些人物都是黃帝的醫臣,這是一批卓越的醫生,一批滿腹經綸的醫學大師。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一個原始的愚昧的時代,因為我們無法真正窺測,這些上古醫學大師的智慧。宋代名醫林億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說道,為了解除人民的疾病之苦,黃帝與歧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發現了生命的真諦,總結出一套完善的生命科學理論。《黃帝內經》與歧伯密切相關。三國時代醫學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說道,黃帝諮訪歧伯伯高等人,詳盡地考察了人的五臟六腑、經絡、氣血,「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經絡以及針灸的精妙理論從此誕生。《黃帝內經》中有關經絡血脈之論與伯高密切相關。上古醫家:俞跗上古醫家俞跗,擅長外科手術,《史記》、《說苑》、《韓詩外傳》等均有記載。其醫術之玄妙令人瞠目結舌。俞跗還發明了腳底點按治病的醫術,堪稱現代人體全息醫學之鼻祖。唐朝醫學家王冰在《黃帝內經》注釋中說道,鬼臾區輔助黃帝發明了五行,詳細論述了經脈問題,深入探討其義理,《黃帝內經》的五行、經脈學說與他密切相關。桐君是黃帝的醫臣,他能辨別草木金石的性味,確定上、中、下三品藥物。他曾走遍高山大川採集草藥,詳細記錄各種植物藥材的花葉形色,立藥方治百姓的寒熱之病。根據《歷代醫方考》記載,他所撰寫的《採藥對》和《採藥別錄》一直流傳於世。把《黃帝內經》視作託名之作,古已有之。清代張氏《偽書通考》乾脆視之「偽」,可謂簡單而明快。問題在於作為中醫理論綱領的《黃帝內經》,其思想是一夜之間形成的麼?亦或戰國或戰國至漢代的那些年嗎?結論顯然是否定的。中醫學的思想,《黃帝內經》的思想,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積累。如果我們承認這一點,那麼我們就有理由認為,成形於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深深內含了黃帝及其醫臣們的思想,或曰黃帝時代乃至黃帝時代之前,我國先民的醫療思想。這些思想或口頭,或文字,或以其它什麼方式,世代相傳直至凝固在《黃帝內經》之中。李經緯研究員說:「《黃帝內經》所總結的經驗,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那個階段,在五千年以來的這個歷史過程的成就。不能說《內經》裡面所提到的一些人,都是虛構的。這些過去也有一些人這麼來認為,但實際上不是,實際上就是中國醫學發展的歷史反映。」所以,《黃帝內經》是否託名,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體現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五千年來的歷史延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順應自然、陰陽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文明智慧。這便是《內經》冠以「黃帝」二字的意義。一九三七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毛澤東主席在陝北窯洞中親撰祭文一氣呵成: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解讀2
    《黃帝內經》解讀*2(內容來源:公眾號白衣靜思)第二節 《內經》的流傳一、《內經》的流傳1、《素問》:原傳世9卷,南北朝時期亡佚一卷。經林億等校正後《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今《素問》原形。2、靈樞:曾用名:《九卷》、《針經》(皇甫謐命名)、《九靈》、《靈樞》(最早見於王冰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序和注中。)宋代部分亡失,公元1092年高麗使者來華獻書,《靈樞》補全。後散史崧校正,成為元、明、清續刻的藍本。
  • 「周易解萬物,內經看人性」,《黃帝內經》3大天規,古人的忠告
    我當時讀完《易經》,又接著讀《黃帝內經》,發現二者是相通的。孫思邈說: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確如此。有讀者問,如何找到《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的關鍵點?今天我們就論一論。中國第一奇書《黃帝內經》,失傳600多年,被日本發現並且3次定為國寶作為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一生豐功偉績,甚至一直都帶著神話的色彩。黃帝還曾出個一本書,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內經》。這本書更是被後人敬為「醫之始祖」。
  • 黃帝內經79集全(視頻教程
    點上面「脈脈養生」關注 疾病查詢、健康指導、養生經典、有病不求人 黃帝內經 主要著作:人紀(包括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它的問世,開創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標誌著祖國醫學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階段。
  • 黃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禮記》中云:「有虞氏禘黃帝」,「夏后氏亦禘黃帝」,這是黃帝最早作為部落始祖為後人所祭祀。「禘」,是帝王對有血緣關係的始祖的祭祀。有虞氏是黃帝的重孫虞幕所立,其譜係為黃帝—昌意—顓頊—虞幕,其下五世孫為舜;夏后氏為大禹所立,大禹父親鯀的曾祖和虞幕同為顓頊的後代。故司馬遷云:「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其後的商朝、周朝雖不再「禘黃帝」,但從血緣關係上說,仍是黃帝的後裔,且三代王朝都建立在黃帝所開創的大部落聯盟基礎之上,故在周朝就已形成以黃帝為血緣「始祖」的華夏部落共同體的共識。
  • 《黃帝內經》之恬淡虛無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出租什麼都不做的人》,這部日劇的核心價值是:看到了自己,就是陪伴自己。堪稱中醫始祖的《黃帝內經》,不只是一本關於醫學的書籍,裡面還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以及人文精神。書中的"恬淡虛無"這四個字,就是我們看到自己,讓生活開始變得美好的途徑,也可以說的是人生的四重境界。恬:和動物舔自己的傷口一樣,當我們的心靈受到傷害的時候,需要"恬一恬"自己的心,療愈自己。
  • 【黃帝內經】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之3更年期
    《黃帝內經》說:女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黃帝內經》的這句話是告訴說我們說,女性到了七七四十九歲以後,因為代表人體陰脈之海的任脈和代表人體血海的太衝脈的功能的衰退,因此,代表女性生育能力的月經和排卵就停止了。這裡的天癸當排卵講。地道不通,當絕經講。因為女性絕經了,所以就不能受孕和生育了。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任督二脈循行解析(下)
    督脈從長強(GV1)經背中上頭到面,終止於《氣府論》中明確為任脈之氣所發的齦交(GV28);任脈則從會陰(CV1)經腹中線直上,終止於唇下的承漿(CV24),捨去了齦交和左右承泣,故該任督路線應稱為不完整的任督穴位歸經線。對任督二脈循行模式的討論由來已久。
  • 黃帝內經教你來做頭療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脈要精微論》詳細論述了頭部與精神之間的聯繫,認為: 「頭者,精明之腑,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人的大腦為元神之府,只有腎精生化之髓充實其中,人才能精神煥發,思維敏捷。倘若一個人表現為垂頭喪氣、眼睛深陷,說明此人髓海不足,元神將憊。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0】智者之經脈解讀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再次提到劉完素,劉完素根據自己對《黃帝內經》的理解,在治療喑俳病方面,創立了「地黃飲子」,主要治療因下元虛衰,虛火上炎,痰濁上泛,堵塞竅道所致的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等證。即:洞洩寒中者,不可下,俗謂休息痢也;傷寒脈浮者,不可下;表裡俱虛者,不宜下;《內經》中五痞心證,不宜下;厥而唇青,手足冷,內熱深者,宜下;寒者,不宜下,以脈別之;小兒內瀉,轉生慢驚,及兩目直視,魚口出氣者,亦不宜下;若十二經敗甚,亦不宜下,止宜調養,溫以和之。
  • 《黃帝內經》綢面精裝版
    《黃帝內經》是中醫奠基之作,也是中華養生智慧的源頭。但大家總感覺它神秘兮兮,聽過的人多,讀過的人少。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8】 治病不傳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7】水腫熱病的救治【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6】骨空療法之良方【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5】氣府交會的腑穴【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4】達表知裡與氣血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3】對證下針【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2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一般而言,「七情」和「五志」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七情」相對「五志」而言,是外來刺激作用下表現於外的情緒;「五志」則是外來刺激作用下隱藏於內的志意。《黃帝內經》將「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並以此將情志與五臟密切聯繫起來。由於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故常稱其為「神志」。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 寒熱相移,咳不專在肺
    說話間岐伯急忙拉起魚竿,還是慢了半拍,只見魚兒掙扎了幾下,掙脫釣鉤,不見了蹤影。岐伯一臉的尷尬,黃帝和倉頡都笑了起來。這時,一陣秋風吹來,蘆葦搖動,殘荷飄舞。黃帝忽感一絲涼意,心有所思,問道:「先生,寒氣在五臟六腑中的傳變是怎樣的呢,又會導致怎樣的表現?」
  • 《黃帝內經﹒靈樞》的書名「靈樞」是什麼意思?
    作者曾經指出,《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提出了其人體結構觀是「形與神俱」,人體生命分為「形」、「神」二部分。
  •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與長壽
    黃帝像【養生提要】要想長壽,春三月《黃帝內經》說,春季,植物開始生長發芽,動物生長繁衍,萬物都是生機盎然,繁榮昌盛。在中醫觀念中,晝為陽,夜為陰。早晨為少陽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鍛鍊勞作,舒緩筋骨。這樣才能保護少陽生氣。絕不可有一點損耗,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之道。違者,則傷肝害胃。到了夏季,就會影響到夏季的生長。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1】邪盛則實,精奪則虛
    「大王總結得很好呀,足見大王的確下了很大的工夫來研讀《針經》呀。」岐伯贊同地說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6】寸口可以決生死【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5】三部九候,力可回天【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4】直現的本質【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3】中醫的獨門絕技(下)【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2】中醫的獨門絕技(上)【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1】察色按脈知就裡【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0】五味五色與生命之脈
  • 清濁《黃帝內經》的「元概念」
    公眾號內回復「福利」,可以獲得一本《圖解黃帝內經》的電子書在中醫典籍
  • 《黃帝內經》裡的養生之道,活用了才是真本事!
    上面這些耳熟能詳的養生方法,其實都來自於《黃帝內經》!! 只可惜很多人看不懂這本「天書」,錯過了很多寶藏。 如果我們能活用《黃帝內經》,就可以提前   發現病苗   。  將大大小小的病扼殺於搖籃,更不用提能省下巨額醫療費。 28歲的蓉姐就是最好的受益者。
  • 黃帝內經 | 靈樞·血絡論篇第三十九
    黃帝內經 | 靈樞·血絡論篇第三十九【
  •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了解一些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傳世之作給中醫帶來的功勳不可估量,其中記載了大量養生之法。讓我們在這充滿貪婪欲望的生活中尋求養身之捷徑。上古天真論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之時,我們認為黃帝時候就已經是上古之時了,但黃帝問說明上古還比黃帝時期要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