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別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十一篇

2021-03-02 德達醫學考試


黃帝問曰:餘聞方土,或以腦髓為髒,或以腸胃為髒,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翻譯】皇帝問道:我聽說方士之中,有人以腦髓為髒,有人以腸胃為髒,也有的把這些都稱為腑,如果向它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種理論是對的,希望你談一談這個問題。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翻譯】

  岐伯回答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種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貯藏陰質,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它們的作用是藏而不瀉,叫做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洩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六腑,它的功能是將水谷加以傳化,而不是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的充實,但卻不能永遠保持盛滿。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是空虛的,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空虛了,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翻譯】黃帝問道:為什麼氣口脈可以獨主五臟的病變呢?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翻譯】岐伯說:胃是水谷之海,為六腑的泉源,飲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經足太陰脾的運化輸轉,而能充養五臟之氣。脾為太陰經,主輸布津液,氣口為手太陰肺經過之處,也屬太陰經脈,主朝白脈,所以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於氣口的。而五氣入鼻,藏留於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變,則鼻為之不利。凡治病並觀察其上下的變化,審視其脈侯的虛實,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狀態以及痴情的表現。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翻譯】對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觀念的人,是不能與其談論至深的醫學理論的,對那些討厭針石治療的人,也不可能和他們講什麼醫療技巧。有病不許治療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強治療也收不到應有的功效。

僅供參考 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

中醫專長考核是目前國家政策規定針對有技無證中醫人員參加醫師資格考試的重要途徑。想要有行醫資格、合法行醫,快來德達教育報名中醫專長考核吧!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 黔首共餘食, 莫知之也。一曰治神, 二曰知養身, 三曰知毒藥為真, 四曰制砭石小大, 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 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 滿者洩之, 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 隨應而動, 和之者若響, 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 獨來獨往。
  • 《黃帝內經》丨《素問•皮部論篇》
    《素問·皮部論》:"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按手足同名經相合,則稱六經皮部。六經皮部各有專名:太陽皮部稱關樞,陽明皮部稱害蜚,少陽皮部稱樞持,太陰皮部稱關蟄,少陰皮部稱樞儒,厥陰皮部稱害肩。     皮部,是皮膚按經絡所屬分區。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分布部位劃分為十二皮部。
  •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痿論篇第二十三
    黃帝內經上卷 素問篇 痿論篇第二十三【本章要點】 一、以五臟與五體相合理論為立論基礎,論述了痿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61】 順時而動保康泰
    六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作者:藍肇熙  演播:晨曦本篇說明臟腑經絡之氣與四時相應此外,本篇還對因時用藥原則進行了總結。【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8】 治病不傳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7】水腫熱病的救治【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6】骨空療法之良方【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5】氣府交會的腑穴【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4】達表知裡與氣血之秘【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3】對證下針【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2
  • 【黃帝內經 素問】皮部論 經絡論
    【黃帝內經  素問】第五十六篇 皮部論(一)皮部的含義皮部為十二皮部的簡稱,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是經絡之氣散布的區域,即全身體表皮膚按十二經脈分布劃分的十二個部位。素問·皮部論原文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皮有分部,脈有經紀,筋有結絡,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異,別其分部,左右上下,陰陽所在,病之始終,願聞其道。  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1】邪盛則實,精奪則虛
    往期精彩文章:(點擊下面標題,可以直接閱讀)【動靜隨心】富順才子藍肇熙【黃帝內經素問故事30】誅罰無過,反亂大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9】四時八正與針刺方圓【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8】五臟之性的臨床價值【黃帝內經素問故事27】五臟盛衰和用藥原則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 寒熱相移,咳不專在肺
    每服五錢,食后蒼耳子湯下,或黃酒送下。天羅散:絲瓜藤(近根處者,燒存性),為末,每用五錢,食後黃酒送下。臨床如果出現鼻炎,根據辨證可以選擇使用這兩個方子調理,一般都會收到較好的療效。黃帝問道:「怎麼沒有看到雷公?」
  • 陸文榮: 以《黃帝內經》挖掘中華傳統醫學智慧
    (陸文榮: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海南玉蟾宮住持)[①] 姚春鵬譯註:《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上冊,第527頁。下引此書,同此版本。[②]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上冊,第230頁。[③]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上冊,第231頁。
  • 【黃帝內經素問故事50】智者之經脈解讀
    五十、   智者之經脈解讀主編:藍肇熙 本篇論述三陽三陰經脈在偏盛偏衰之時所發生病變的原因和機制,並結合後世醫書,對於每一條經脈發生的病變,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和方藥的補充,使之更好地應用於臨床實踐,亦幫助加深讀者對《黃帝內經》的理解。
  • 《黃帝內經》解讀2
    (一般認為運氣七篇、和《六節藏象論》中有關運氣的一段為王冰補錄)(王冰補錄後仍缺《刺法論》、《本病論》。經林億等校正後《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今《素問》原形。2、靈樞:曾用名:《九卷》、《針經》(皇甫謐命名)、《九靈》、《靈樞》(最早見於王冰次注的《黃帝內經素問》序和注中。)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首先討論了驚恐、恚勞、勞逸、過用等原因,導致經脈失其常度,五臟功能紊亂而出現喘、汗等病變;繼而以飲食入胃後,在人體輸布過程為例,闡明經脈的作用及診寸口「以決死生」的機理;並簡要論述三陰、三陽脈氣獨至的病變、脈象和治法。因本篇論述的內容都與經脈有關,但又不專論經脈循行等,專論各經病症的鑑別診斷,故名。
  • 古籍閱讀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篇第三【第二篇】
    延伸閱讀古籍閱讀|黃帝內經之上古天真論【第一篇】古籍閱讀|黃帝內經之上古天真論【第二篇】古籍閱讀|黃帝內經之上古天真論【第三篇】古籍閱讀|黃帝內經之上古天真論【第四篇】古籍閱讀|黃帝內經之上古天真論【第五篇】古籍閱讀|黃帝內經之上古天真論【第六篇】古籍閱讀|黃帝內經之四氣調神論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於是,就衍生出了五調七聲十二律和金石土木絲竹匏革八音。按照「天人相應」的自然生態系統論來講,如果順應人體與音樂的天道法則,就會產生身心愉悅的和諧共鳴。如果違逆天道法則,就會產生身心不和諧的病變。如果人體五臟已經產生了病變,就必須避開五行相剋的音樂。否則,就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時,相應採用五行相生的音樂進行調養,便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
  • 《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本篇主要是討論「氣穴」,其所舉俞穴,有屬本經的,也有屬他經的,這與現代針灸循行路線有所不同。
  • 《黃帝內經》——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是稟承天氣所生的,它們的作用,像天一樣的健運周轉,所以是瀉而不藏的,它們受納五臟的濁氣,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氣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洩的緣故。此外,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氣,這樣,水谷的糟粕就不會久留於體內了。所謂五臟,它的功能是貯藏經氣而不向外發瀉的,所以它是經常地保持精神飽滿,而不是一時地得到充實。
  • 《黃帝內經》中的情志養生
    「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的總稱,而「五志」則是怒、喜、思、憂、恐五種志意的總稱。一般而言,「七情」和「五志」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七情」相對「五志」而言,是外來刺激作用下表現於外的情緒;「五志」則是外來刺激作用下隱藏於內的志意。《黃帝內經》將「五志」分屬於五臟,即心誌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並以此將情志與五臟密切聯繫起來。
  • 《黃帝內經﹒靈樞》的書名「靈樞」是什麼意思?
    作者曾經指出,《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提出了其人體結構觀是「形與神俱」,人體生命分為「形」、「神」二部分。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任督二脈循行解析(下)
    圖8 任督二脈內外環循行路線的矢狀面示意圖根據我們的研究,《內經》成書於東漢100-110年[13]。《內經》之前涉及任督二脈的文獻很少,《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作者司馬遷,前145年-前90年)中有「督任脈各長四尺五寸」,與《靈樞·脈度》的「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幾乎完全相同,應為同一來源。
  • 「心腦一體,共主思維」,從《黃帝內經》論「腦病」
    《黃帝內經》中的藏象理論秉承了這一旨意,於是在腦的功能「總統於心,分屬於五臟」的背景下,運用諸如煎厥、薄厥、肉苛、癲癇、狂證、頭痛、眩暈等病證論證該理念的合理。腦主神、主思維,這是中國人固有的看法。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一看法逐漸被心主神、主思維所取代。
  • 誦讀經典 || 黃帝內經 || 素問 ||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疑難字注音版)
    本篇以人與天地相參的觀點,論述了三部九侯診脈法的原理及其臨床運用,指出三部九侯脈必須相應,否則即屬病態,並提示了脈證合參的重要性。因通篇以討論三部九侯脈診為主,故名。黃帝問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shēng數shù。餘願聞要道,以屬zhǔ(囑)子孫,傳之後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shà血而受,不敢妄洩。令合天道,必有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