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疾病角度分析,溝通障礙包括聽力障礙、言語障礙和語言障礙。言語是表達性口語,因器質性或非器質性因素導致構音、發音及語言流暢的異常,如構音障礙、口吃等。語言是使用符號編排的交流工具,其因器質性或非器質性因素導致兒童在語形、語意、語法、語用方面的異常,在語言理解或語言表達方面,較同年齡兒童存在明顯偏離或低下現象,如語言發育遲緩、失語症、書寫異常、智障兒童的語言障礙、孤獨症的語言障礙等。
從兒童發展角度分析,言語和語言發育遲緩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溝通障礙形式,特指在兒童語言發育過程中,語言的理解、表達、使用等能力落後於其生理年齡正常發育的兒童,在語言學習上需要幫助,或在協助下仍然發展有限。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綜合語言發展的要素、疾病等因素,進一步擴充並完善了溝通障礙的概念。
將其定義為因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個體在接收、傳遞、處理或理解口語、非口語或符號系統方面存在能力缺陷;可表現為從輕度到極重度的不同程度障礙,亦可存在一種或多種溝通障礙形式;診斷時,溝通障礙可能是主要障礙,亦可以是其他疾病的伴隨症狀。如幼兒因認知缺陷,或肢體能力受限可導致溝通能力明顯遲緩,這不僅使他們面臨不同領域的發展落後,亦會影響其社會互動、認知學習以及心理層面的發展。
在此概念下,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將溝通障礙分為聽力障礙、言語及語言障礙與疾病,再分別根據成人及兒童分為 4 種類別,包括言語障礙、語言障礙、醫療性溝通障礙和輔助性溝通。其中,言語和語言障礙分為口語產生障礙(言語障礙)和語言系統運用障礙(語言障礙) ,因疾病、身心障礙或腦部損傷所造成的溝通障礙獨立歸於醫療性溝通障礙,而輔助性溝通障礙特指無口語或口語極難讓人理解的重度溝通障礙,他們需要使用溝通輔具輔助溝通。
完整評估個體的溝通效能(社會性效果) ,不僅需要評價其障礙狀態,還需根據不同影響因素(環境、疾病、輔具使用等) 評估其效能水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健康、功能與障礙定義分類系統( ICF)及兒童與青少年版ICF( ICF-CY)強調障礙不再局限於疾病及損傷,同時須納入環境因素與障礙的關係,使相關幹預及支持服務更接近實際的需求。
具體來講,ICF與ICF-CY將身心障礙的評估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含身體功能與結構的損傷狀態,以及因損傷所致的活動限制和參與限制;第二部分則指環境因素與個人特質同障礙互動的狀況,這一概念與分類的使用,使障礙的表現、評估更加體現個體化原則,在支持與幫助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在 ICF/ICF-CY的架構下分析溝通障礙,一方面需在語言言語能力維度進行兒童言語/語言發展與損傷的評估、診斷病因和性質,同時還需在溝通功能維度評估兒童日常生活的溝通功能及需求,在生活質量維度評估兒童的生活方式、溝通環境、養育者支持等情況。這個概念有助於幹預目標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