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codylus cataphractus 尖吻鱷
通用名:非洲尖吻鱷、西非長吻鱷、非洲長吻鱷、非洲尖鼻鱷
語源學:
Crocodylus 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Cataphractus 意思是「盔甲著裝」,來源於希臘語kataphraktos
分布:中、西非
安哥拉、貝寧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湖[非洲中北部]
剛果民X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共和國
賴比瑞亞、馬裡、毛利塔尼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坦尚尼亞
多哥聯合共和國、尚比亞
棲息環境:
水域要求高的物種,主要出沒於密集的植被覆蓋區河流。同樣也出現在大湖泊。有些個體在微鹽水區,靠近海岸,甚至在一個離岸的島上(Bioko島)。這些報導很不正常,但顯示出它們能忍受一定的鹽度。
棲息環境:
水域要求高的物種,主要出沒於密集的植被覆蓋區河流。同樣也出現在大湖泊。有些個體在微鹽水區,靠近海岸,甚至在一個離岸的島上(Bioko島)。這些報導很不正常,但顯示出它們能忍受一定的鹽度。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DD (數據不足), 可能瀕危或脆弱。
野外數量估計不明確。野生數量數據太少,都不正確。然而,根據它的棲息分布、行為和文獻報導可能有50,000以上個體。
概要:情形和分布所知甚少,但在它的分布區許多地方被認為已經滅絕了。
外貌特徵:
頭骨
中小型的鱷,通常在2.5米左右,但最大的尺寸有報導為4.2米以上,名字歸因於它們獨特的窄吻——類似C. intermedius奧裡諾科鱷。脖子上的保護鱗三到四排合併在背部,和其他真鱷屬的成員有兩排鱗不一樣。牙齒數量:總計64-70顆。
成體
Crocodylus intermedius 奧裡諾科鱷、中介鱷
通用名:奧裡諾科鱷、哥倫比亞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Intermedius拉丁文意思是「中介」,歸因於吻部的形狀呈V型,夾在真鱷與平行線吻部的長吻鱷中。
分布:
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棲息環境:
南美大草原的淡水流域(奧裡諾科河中、下遊)——雨季時漲水,形成臨時季節性河流。常發現於廣泛各種類型的棲息地(熱帶常綠森林、安第斯山脈丘陵地帶的溪水)。在旱季,水位變的非常低,大草原適於的棲息地消失。中介鱷在這段時期內會躲進洞穴內(在河岸邊挖掘的一塊地方),儘管它們也能行徑去搜尋更深的水域。有報導有些個體出現在島嶼上,特立尼達島,距委內瑞拉北部150米。據推測這些個體是在洪水期遊過去的,或者被植被漂流時攜帶了過去。然而這也顯示了它們能忍受一定的鹽度。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嚴重瀕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250到1500
概要:數量下降,分布區的有限意味這一物種在野外嚴重瀕危。
外貌特徵:
大型的鱷之一,不確定的歷史紀錄為6米甚至7米。今日,它們不太可能超過5米——雄性尺寸更為保守的估計。吻部相對長、窄,類似 C. cataphractus尖吻鱷,略微彎曲上翻(儘管這點在人工飼養長大的動物中是普遍特徵)。背脊鱗片對稱,另外外表類似C. acutus美洲鱷。體色可變化——三個階段:「mariposa」綠灰色身體以及暗黑色背脊斑紋;「amarillo」最常見的體色,明亮、暗色零散分布;「negro」一律暗灰。體色變化得論於捕獲後長期的觀察。牙齒數量:總計68顆。
幼體
成體
Crocodylus mindorensis 菲律賓鱷
通用名:菲律賓鱷、民都洛鱷、菲律賓淡水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Mindorensis意思是「民都洛的」( 菲律賓民都洛島),來源於mindoro + ensis(拉丁文意思是「屬於」)
亞種言論:這一物種最初被認為是C. porosus灣鱷或C. novaeguineae紐幾內亞鱷的一個亞種,最近更多認為是 C. novaeguineae mindorensis。有一種非常類似民都洛鱷但僅限於婆羅洲的一種鱷,其獨立成一物種C. raninus的證據有限。正是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論證,C. raninus沒有得到官方承認。最近遺傳工作人員提出此種鱷C. raninus事實上是 C. porosus灣鱷。
分布:菲律賓,史上分布區的部分,但最近極大的不確定—據報導霍洛島、呂宋島、Masbate、薩馬島已滅絕
Masbate、棉蘭老島、民都洛島、Negros、薩馬島
棲息環境:主要限於淡水區域——小湖泊、池、河流支流和溼地。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嚴重瀕危
野外估計數量低於200
概要:由於數量太少被認為處於高度滅絕危險中,分布限制,當地消極的態度以及無效的管理。
外貌特徵:
相對小型的品種——雄性不大於3米,雌性更小些。相對寬的吻部,背脊鱗甲厚。與C. novaeguineae紐幾內亞鱷生態學類似,直到最近它被劃分為其亞種。牙齒數量:總計66-68顆。
幼體
成體
Crocodylus moreletii 佩滕鱷
通用名:佩滕鱷、中美洲鱷、墨西哥鱷、貝里斯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Moreletii意思是「Morelet」,法國博物學者P.M.A. Morelet(1809-1892年)在1850年於墨西哥發現了這一物種。
分布:
貝里斯城、瓜地馬拉、墨西哥
棲息環境:
主要為淡水區域,包括森林中的沼澤、溼地。近期在海岸邊鹽水區發現有出沒。幼體群居生活,成體在旱季這種條件不利的情況下夏眠於洞穴內,與C. acutus美洲鱷分布重疊,但兩物種見的關系所知甚少。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LRcd (低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10,000到20,000
概要:最近調查信息表明密集度適中,在它史上分布區仍能找到。有效的保育措施在進行中。
外貌特徵:
頭骨
相對小型的品種,通常3米。吻寬,與C. acutus美洲鱷體色類似,但色調一般更暗——身體、尾巴有灰褐色暗條紋、斑點。頸部鱗片厚,幼體體色亮黃加黑斑紋。牙齒數量:總計66-68顆。
幼體
Crocodylus niloticus 尼羅鱷
通用名:尼羅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Niloticus意思是「尼羅河的」(非洲,尼羅河)
亞種言論:分布區廣泛,一些數量有差異,被提議為幾個亞種。文獻上區別很少,但沒有得到官方認可。
提議亞種:
C. n. africanus 東非尼羅鱷
C. n. chamses 西非尼羅鱷
C. n. corviei 南非尼羅鱷
C. n. madagascariensis 馬達加斯加尼羅鱷
C. n. niloticus 衣索比亞尼羅鱷
C. n. pauciscutatus 肯亞尼羅鱷
C. n. suchus 中非尼羅鱷
分布:近來,從以色列開始尤其是19世紀初從Cormoros 島開始滅絕,原因被認為是乾旱導致合適的棲息地減少。
安哥拉、貝寧灣、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湖
剛果、埃及、衣索比亞、赤道幾內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共和國、象牙海岸、肯亞、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島、馬拉威、馬裡、莫三比克、毛利塔尼亞
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利亞、南非
蘇丹、史瓦帝尼、坦尚尼亞、多哥、烏幹達、薩伊、尚比亞、辛巴威
棲息環境:
野外棲息參考數據反映出它們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澤、鹽水區域都有分布。當它們達到大約1.2米成為亞成體後離開繁殖地分散到不同的棲息地。尼羅鱷通常用吻部和腳來挖洞穴從而修改棲息習慣來躲避生存條件不利時,比如溫度極限。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除了1.波札那、衣索比亞、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南非、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繁殖場Appendix II);2.馬達加斯加島、烏幹達(Appendix II 每年配額)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低危,可能有些分布區瀕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250,000到500,000
概要:野外分布數量可觀,很多地方管理成功。一些地區調查甚少或數量衰竭。
外貌特徵:
尼羅鱷列組中變化繁多。通常,它是一種大型鱷,平均5米但報導有少數實例能達到6米。不確定的報導還有7米的個體,但這個難以證明。有一些證據在一些天氣微冷的國家成體達到4米。在馬裡甚至是撒哈拉沙漠地帶,這些它們分布區的極限地帶內有兩種侏儒尼羅鱷。歸因於不合適的生存條件,成體平均為2-3米。幼體在尾巴和身體上有暗黃褐色和黑帶紋。這些斑紋隨著成體淡化。牙齒數量:總計64-68顆。
幼體
成體
Crocodylus novaeguineae 伊裡安鱷、紐幾內亞鱷
通用名:紐幾內亞鱷、紐幾內亞淡水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Novaeguineae意思是「紐幾內亞的」。
亞種言論:目前沒有被認可的亞種。Hall (1989年)描述由於它們棲息地理上的獨立而產生南、北部形態學和生殖差異——伊裡安加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的連鎖山脈分出了不同的個體。北部個體通常脖子上有4個post-occipital鱗片,但南方個體有4-6個。北部個體在旱季築巢,而南方則在雨季。南方個體下蛋的數量較少、較大,孵化出的個體明顯平均較長(5釐米)。雖然有這些區別,但那時沒有認可亞種的區別(由於遺傳學或鱷類不尋常的環境因素引起相對較小的「種」差異)。直到最近,然而,這一物種分成了 C. n. novaeguineae (New Guinea Crocodile) 紐幾內亞鱷和 C. n. mindorensis (Philippine crocodile)菲律賓鱷,但大多數認知的是菲律賓鱷作為一個獨立的「種」。
分布:
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最近Aru島可能已滅絕
棲息環境:
廣泛發現於淡水溼地、沼澤、湖泊。極少出現在海岸區,與其棲息地交迭的Crocodylus porosus灣鱷不一樣。據報導白天躲藏在隱蔽處,很少會出來曬太陽,主要為夜間活動。旱季期間可能出沒於河道。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低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50,000到100,000
概要: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管理項目高度成功使得良好的棲息地內數量可觀。伊裡安加亞的管理項目在進行中。
外貌特徵:
中小型的鱷,雄性長度3.5米,雌性長度2.7米但通常更小。外表上粗看與C. siamensis泰鱷相似,尤其是在幼體的時候。本種吻部較寬,體色呈褐、灰色,幼體身體和尾巴有明顯的暗色斑紋。牙齒數量:總計66-68顆。
成體
Crocodylus palustris 恆河鱷
通用名:沼澤鱷、印度沼澤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Palustris拉丁文意思是「沼澤的」「沼澤般的」,歸因於它們被發現時廣闊的棲息地,因此它的通用名之一為「沼澤鱷」。
Mugger是北印度語magar的傳訛,意思是「水怪」。
亞種言論:在斯裡蘭卡接受其亞種Crocodylus palustris kimbula的言論,但官方沒有認可。
分布:
孟加拉國、印度、伊朗、尼泊爾、巴基斯坦、斯裡蘭卡
棲息環境:
淡水河、湖、溼地。喜好淺水、水流慢的地方。在印度和斯裡蘭卡,它們也能適應在水壩、灌溉渠道以及其他人為的淡水區域內生活。偶爾有報導在鹽水湖出現。在印度與Gavialis gangeticus長吻鱷棲息地交迭,但通常因為棲息習慣而分開。挖洞躲藏也是知名的。據報導它們能行徑陸地幾千米去尋找更適合的棲息地。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脆弱
野外估計數量為5,000到10,000
外貌特徵:
幼體時體色通常明亮,身體和尾巴有交叉的暗斑紋。成體通常為灰褐,斑紋保留的極少。中大型的鱷,4到5米。吻部是真鱷科中最寬的,更像是短吻鱷科。咽喉附近大塊的鱗板可能是當它們行徑在淺溼地中作為保護的用途,如同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美國短吻鱷那樣。由於形態類似,它們通常被認為與美國短吻鱷有類似的生態學。牙齒數量:總計66-68顆。
成體
Crocodylus rhombifer 古巴鱷、菱斑鱷
通用名:古巴鱷、珍珠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rhombifer顯然參考於腰窩處鱗片的形狀。
亞種言論:沒有亞種,但和C. acutus美洲鱷的雜交後代影響了野外這一物種的基因純正。然而,近期有證據提議自然發生的雜交在動、植物界都存在,但不會雜交而成混合種。
分布:最近Isla de Juventud的拉尼爾沼澤確定有出沒,開曼島、巴哈馬島史上分布有(現滅絕)。
古巴西北部薩帕塔沼澤
棲息環境:淡水沼澤,但能忍受一定的鹽水。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瀕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3,000到6,000
概要:比以前分布徹底減少很多,儘管數量恢復歸因於積極的保育措施。
外貌特徵:
中型鱷,達3.5米長,雖然有過報導5米的個體——比C. acutus美洲鱷略小些。頭部短而寬,眼部之間有骨脊。背板上的鱗片延伸至後頸部,腿部的鱗片出奇的大,後腿龍骨厚重。幼體眼睛有亮虹膜,據報導說隨年紀增長而變暗。以黃、黑圖案為特徵使得它們有「珍珠鱷」的名字。雜交的品種(和 C. acutus美洲鱷、繁殖場裡與C. siamensis灣鱷)展現出具備兩種物種不同程度的特徵。牙齒數量:總計66-68顆。
成體
Crocodylus siamensis 泰國鱷、暹羅鱷
通用名:暹羅鱷、暹羅淡水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Siamensis意思是「暹羅的(泰國的舊稱)」,來源於siam + ensis 拉丁文意思是「屬於」
亞種言論:在婆羅洲,C. raninus被建議為獨立的種,雖然有些支持的證據,數據依然缺乏並且分類上沒有認可。最近基因工作者提出所說的C. raninus事實上是C. porosus灣鱷。
分布:這些地方很多已經滅絕。
Brunei Darussalam、柬埔寨、印尼(包括婆羅洲、爪哇)、寮國
馬來西亞(沙巴、沙撈越)、緬甸、泰國、越南
棲息環境:
本物種生態學所知甚少。可能偏好於水流緩慢的淡水流域,這些地方可能保存的野外數量很少。也能在湖泊和河流中出沒,可能還有鹽水區域。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嚴重瀕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低於5,000
概要:除了柬埔寨在大多數國家滅絕或幾近滅絕,雖然危險程度很高。
外貌特徵:
雄性達3-4米,但大多數不超過3米。只有和C. porosus灣鱷雜交的後代會超過這個長度,被認為可以達到很大尺寸的鱷。純種的 C. siamensis泰鱷幼體和C. porosus灣鱷(身體和尾巴呈金褐色,帶黑條紋)有類似的亮體色,但成體有較寬的吻部,咽喉鱗片橫斷更明顯。牙齒數量:總計64-66顆。
幼體
成體
Crocodylus porosus 灣鱷、鹹水鱷
通用名:澳大利亞鹽水鱷、河口鱷、海鱷、水下鱷、食人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Porosus意思是「完全冷酷的」,來源於porosis(希臘語為「callosity」)+ osus(拉丁文意思是「充滿著」),歸因於成體面部的皺褶、嶙峋。
亞種言論:提議的有C. p. minikanna,但沒得到官方認可。在繁殖場裡與C. siamensis泰鱷雜交。
分布:由於它們能穿越海洋,所以一些個體發現出沒於常規的區域,比如日本、印度洋的島嶼。遠洋的能力使得它們分布區廣泛。歷史上還出現於塞席爾群島(如今已滅絕)。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除了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Appendix II),印尼(Appendix II,繁殖場每年配額)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低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200,000-300,000
概要: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廣泛分布,但其他地方衰竭
外貌特徵:
幼體
此物種具有巨大的腦袋和沉重的下巴。眼窩到吻部中央兩排骨脊,隨著年齡而更明顯。大型成體上鄂表面變的極為粗糙。腰窩的鱗片比其他幾種形狀更橢圓,雖然腹鱗矩形,甚至相對較小。背部和頸部骨化,幼體身體和尾巴通常蒼白伴有黑色條紋和斑點。一些地區的一小部分個體體色會更明亮些(黑色素不足),雖然非常暗的個體(黑色素過度)也有。牙齒數量:總計64-68顆。
最大的現存鱷,成年雄性達6米以上,有報導少量特別個體可能達7米。已確定的最大個體為6.3米,包括其尾部殘缺。通常雄性極少超過5米,雌性較小,成體最大的一般為2.5-3米。
成體
Crocodylus johnstoni 澳洲鱷、淡水鱷
通用名:約翰斯頓鱷、澳大利亞淡水鱷、魚鱷、約翰斯頓河鱷
語源學:
Crocodylus來源於希臘語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圓石的人物」(kroko = 小圓石、deilos = 人物),這個涉及到鱷的外形。
Johnstoni意思是「約翰斯頓的」,來源於歐洲第一個發現者的名字並向Krefft報導了此事。Krefft錯誤的拼寫了他名字的首寫字母 「約翰斯頓」,後來又修正。根據國際動物學命名委員會嚴格的規定原始的錯誤依然有效,但大多數技術和非技術出版社使用Krefft所意指的 johnstoni。同樣的錯誤出現在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美國短吻鱷上,但它根據呼籲爾後修正了。
亞種言論:無認可的亞種,雖然暗體色的侏儒個體在被鑑別,它們在形態學和性成熟度上都是正常體的一半尺寸。這些較小的個體最大尺寸為1.5米。造成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來源——尺寸縮小反映出掠食能力的下降。最近基因工作人員提出它們和正常體沒有基因區別。
分布:澳大利亞北部(北部區域,昆士蘭州和澳大利亞西部)
棲息環境:
各類淡水流域比如湖泊、窪地、溼地,還有鹽水溯流的河流與小溪。通常不會出現在海岸邊,那裡鹽水濃度高還要與佔統治優勢的C. porosus灣鱷競爭,使得棲息地變的不適宜。然而,過度的捕殺C. porosus灣鱷導致其數量下降時,C. johnstoni約翰斯頓鱷略微會擴展它的領域到鹽水區域。C. porosus灣鱷數量的恢復在翻轉這一趨勢。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低危
野外估計數量為低於50,000到100,100
概要:數量可觀,棲息地保留著,被認為史上下降數量恢復中。
外貌特徵:
頭骨
相對小型的鱷,野外個體很少能超過2.5到3米,而且要很多年才達的到,至少30年。雌性通常最大的尺寸是2-2.1米。吻部不尋常的窄而尖,牙齒尖銳,和大型的C. porosus灣鱷粗糙的牙齒不一樣。體色亮褐,身體和尾巴布有暗色條紋——到脖子附近斷開。一些個體吻部有獨特的斑紋或斑點。身體鱗片相對大、寬,背部鱗盤緊密。腰窩、腿外側鱗片圓。牙齒數量:總計68-72顆。
成體
Osteolaemus tetraspis非洲侏儒鱷
通用名:西非侏儒鱷、寬吻鱷、黑鱷、非洲凱門、多骨鱷、非洲寬吻鱷
語源學:
Osteolaemus意思是「多骨的咽喉部」,來源於希臘語「多骨嶙峋的」 osteon + laimos 希臘語「咽喉」,歸因於脖子和腹部大塊的骨盤。
Tetraspis意思是「四塊盾甲」,來源於希臘語「四」 tetra + aspis希臘語「盾甲」,歸因於頸後部四塊骨盤(頸背鱗片)。
Osborni(被認可的其中一個亞種)意思是「奧斯本的」。
亞種言論:有兩個被官方認可的亞種:
O. t. tetraspis - West African Dwarf Crocodile西非侏儒鱷
O. t. osborni - Congo (or Osborn's) Dwarf Crocodile剛果侏儒鱷(以前)
Osteoblepharon osborni這一物種的這個分類依然保持懷疑狀態,最近證據提出上述的亞種可能是分開的種或者幾個種的聯合體。
分布:與Crocodylus cataphractus尖吻鱷分布交迭,非洲西至中西部。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脆弱
野外估計數量為低於25,000到100,000
概要:一些地區數量嚴重下降,調查數據甚少,但廣泛的分布使得處於安全中。
外貌特徵:
頭骨
脖子、背部、尾巴明顯鱗甲厚重,腹部鱗片骨化。頸背鱗片花樣:3排橫向系列(1:兩塊大鱗片;2:兩塊大鱗片;3:兩塊很小的鱗片)。成體體色背側部一律暗色,幼體身體和尾巴有亮褐色斑紋,頭部黃色圖案。腹部微黃有很多黑斑點。有紀錄最大的尺寸為1.9米。短、鈍吻事實上與凱門類似——這可能歸因於它們與侏儒凱門的生態學相似。O. t. tetraspis體色更亮,斑點更多吻部上翻。背脊厚重的鱗甲使得還有別稱「粗背侏儒鱷 」。 O. t. osborni所知甚少。下翻的吻部,背甲少。牙齒數量:總計60-64顆。
幼體
成體
Tomistoma schlegelii 馬來鱷、假食魚鱷、假長吻鱷
通用名:假長吻鱷馬來西亞長吻鱷、馬來西亞食魚鱷
這一物種至今仍有疑問是否應該和Gavialis gangeticus 食魚鱷屬於Gavialidae長吻鱷家族。最近化石和形態學證據顯示和Crocodylidae真鱷科有較近的關係,但生物化學和免疫學證據不同意這一觀點。
語源學:
Tomistoma意思是「尖銳的嘴巴」,來源於希臘語「切」或「尖」 tomos + stoma希臘語意思是「嘴巴」,歸因於下巴細長的形狀。
Schlegelii意思是「Schlegel的」,因為荷蘭動物學家H. Schlegel (1804-1884)這位此物種的發現者。
分布:北印度次大陸
可能還有越南。泰國境內可能已消失,1970年至今未發現過。
印尼(蘇門答臘島、加裡曼丹、爪哇、可能還有蘇拉威西島)、馬來群島(馬來半島、婆羅洲)
棲息環境:淡水湖泊、河流、溼地。據報導會挖洞。似乎偏愛植被區。通常所知甚少。
法律地位: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Appendix I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紅皮書:瀕危
野外估計數量低於2,500
概要:相對調查數據少,廣泛分布但逐漸滅絕中。
外貌特徵:
頭骨
顯著的細長吻部,和Gavialis gangeticus食魚鱷一樣,起源於它們通用名。幼體時通常暗巧克力色,身體和尾巴有黑斑紋。最大的尺寸是5米,儘管這一物種有潛力更大。牙齒數量:總計76-84顆。
幼體
成體